雪的面目读书心得

黄飞老师

雪的面目读书心得

  在赤道,一位小学老师努力地给儿童说明“雪”的形态,但不管他怎么说,儿童也不能明白。

  老师说:雪是纯白的东西。

  儿童就猜测:雪是像盐一样。

  老师说:雪是冷的东西。

  儿童就猜测:雪是像冰淇淋一样。

  老师说:雪是粗粗的东西。

  儿童就猜测:雪是像沙子一样。

  老师始终不能告诉孩子雪是什么,最后,他考试的时候,出了“雪”的题目,结果有几个儿童这样回答:“雪是淡黄色、味道又冷又咸的沙。”

  这个故事使我们知道,有一些事物的真相,用语言是无法表白的,对于没有看过雪的人,我们很难让他知道雪,像雪这种可看的、有形的事物都无法明明白白地讲,那么,对于无声无色、没有形象、不可捕捉的心念,如何能够清楚的表达呢?

  我们要知道雪,只有自己到有雪的国度。

  我们要听黄莺的歌声,就要坐到有黄莺的树下。

  我们要闻夜来香的清气,只有夜晚走到有花的庭院去。

  那些写着最热烈优美情书的,不一定是最爱我们的人;那些陪我们喝酒吃肉搭肩拍胸的,不一定是真朋友;那些嘴里说着仁义道德的,不一定有人格的馨香;那些签了约的字据呀,也有抛弃与撕毁的时候!

  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事物,都是语言文字难以形容与表现的。

  就像我们站在雪中,什么也不必说,就知道雪了。

  台湾作家林清玄写过一篇短文,叫《雪的面目》。在终年高温的赤道上,学生们无法理解雪是怎样的东西,老师说:雪是纯白的东西,是冷的,粗粗的。学生就认为雪像冰激凌,像盐,“是淡黄色味道又冷又咸的砂。”这样的故事听来好笑,但有时往往就是这样,道听途途说,终究比不上自己付出努力所得。说,终究比不上自己付出努力所得。

  就举这样一个例子。

  在年轻人的印象中,传统戏剧简直就是老掉牙,太out了,听闻谁跑到剧院去和那些老爷爷老奶奶们一起看戏,那真是不可理喻的天外来客。但很偶然的一次尝试,让我彻底改变了对戏剧的看法。看完一场戏,我觉得传统戏剧很有意思,看戏是一种享受,戏剧演员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应该获得掌声。

  如果不去剧院,我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些。传统戏剧的票价很低,即使是上央视的著名演员参演,也依旧是10元,20元,30元。环境很好,冷气开放,还有服务人员不断的添茶倒水。老人们都很和善,他们会主动向年轻人介绍剧情,推荐他们欣赏的优秀演员。演员们很朴实,自己的戏份完成后,迅速卸了妆,找了个空位坐下,看其他演员表演,也听取一些老戏迷的指导意见。双肩包牛仔裤,和你我没有两样。

  由此可知,很多东西都需要去尝试。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读书、学习也是这样。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如果你只是听说了别人的认识,而不亲自去阅读,在你的心里就根本没有哈姆雷特的影子。

  雪是什么?雪是在热带不能接触到的东西,而“当我们站在雪中,什么也不必说,就知道是雪了”。说它的白,它的冷,终究是间接的经验,和雪的本身还隔着一层窗户纸,而亲临其境,自然就能一目了然。

  作为学生,自然知道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知道孔孟老庄都有着极高的地位。但这样的认识总是太过肤浅,好像是轻飘飘的`风筝线将信将疑的握在手里,而风筝还漂浮在云端,叫人看不真切。当我认认真真的依次读完诸子的思想著作时,我才真正的感受到了百家争鸣时期扑面而来的热闹气氛,合上书页的那一刻,前人的伟大已让我确确实实的心服口服,好像一下子就拉近了天与地的距离,他们的言论能够打动人心,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真想穿越回去做他们的粉丝!如果不亲自去阅读,仅凭这文学常识的小手册里寥寥几笔,即使背得再熟,前人的思想也不过是海市蜃楼,不能够让你在感受中体悟,真真切切的积累。

  雪的面目,需要亲身体会。求知求是,也需要付出直接的努力。否则,只能是盲人摸象般滑稽。

  人间四月芳菲尽,人们这么说着。

  终日带着这山脚小城,不把目光投向更远处,不把脚步迈向更高处,又怎会知道“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别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