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读书心得优秀范文五篇

孙小飞老师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1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当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便有了下面的几点读后感。

  一、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我们在对比1500年以前的历史特别是远古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是否有点夸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称的“五千年文明”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我们屈从地去挖掘我们的祖先的坟墓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年代久远,难道“历史悠久”便能加足我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说话的底气?难道美国会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我们对本身历史的研究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历史。时间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过去。民族、国家乃至于我们个人的发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美国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但还不是生机勃勃,照样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里阿诺斯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伏尔泰的话作为题记开始讲述1500年以后的中国:“我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是最好的。”我们承认,我们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谁能说证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是最好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及现在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最高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武器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在人类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己。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

  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2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

  1:人类社会群体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综观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的其他的社会群体的经验。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全球史时代的到来,结果将是全球范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产生如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法则的那种发展。

  2:人类历史遗产的继承。对历史的考察,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潜能,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使人们更加了解今天的人类社会,更有助于把握未来。诸如古希腊时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希腊流给人类的光辉遗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历史阶段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都是力图缩小上下层之间鸿沟的社会——都是倡导提高群众参与水平的社会。这种参与人数总量上的猛增构成了开拓性社会的现代性,这在性质上赋予这些社会以优越的社会内聚力和推动力,使得这些社会胜过同时期的其他社会,在它们的时代打上这些社会的印记。

  3: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原因在于人类运用技术的方式。目前,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已造成了广岛.博帕尔.切尔诺贝利等灾难,而更急迫.更潜在的灾难则是毁灭性核战争所造成的人类灭绝。当前我们的任务应当是促成技术的使用,给大多数人都带来好处,从而增加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充分运用技术来控制大自然的种种灾害,如何发展技术来滋养我们生存的地球。

  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3

  今天终于把那本曾经厚厚的书籍给看到最后一页了。自然,经过一个多月的坚持,在书中是得到了丰富的历史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明白了唐朝唐太宗所说的“以史明鉴”中的重要性。

  一本由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斯塔里夫阿诺斯所撰写的世界名著,以其流畅、清晰的历史脉络以及作者公正的历史观态度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

  书中对全球人类发展史,由远古时期的人类开始述说。那是一段充满神奇的历史,却是现今我们世界的根源。不可否认,那也是一段我们所未知的历史。但那却是我们祖先生活的历史,也是不该因为时间悠远而忘怀的。

  书中对人类的封建时代、资本主义时代、共产主义时代的历史的过程的描述,让读者可以在一本书中了解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自然,那也是从书中获取的一部分表面的知识,因为读史意在明鉴现今。因此,在看完这本书后我们能得到些什么?

  其实,全球通史就是用全球的眼光来看待历史的发展。而在现今,其实这种方法更为重要的,在一个世界化、全球化的如今,正如一颗石子激起千层浪,因此,中国的本身的发展与复兴是必须更加注重这一点。当然小至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人也是必须确立这种全球的观念。因为现代的发展,没有一种高瞻远瞩的眼光,是不可能得到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盛。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4

  古人云读史可以明智。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用全球历史观研究世界历史,带给我们全新的视野。《全球通史》是以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为主线,而不是以历史事件为主线。本书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把人类历史划分为1500年的世界以前和1500以后的世界。“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全球通史》中用三章的篇幅介绍了了中国文明和儒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用一章的篇幅讲述了近代中国受西方列强和东方倭寇欺辱的历史。在最后一章《后记:我们的黄金时代吗?》中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大同世界进行了前瞻性的论述。读后受益匪浅,使我对儒家思想和当代的改革开放以及经济一体化有了探索性的认知。

  一、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从强盛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

  笔者的学生时代是在“文/革”中度过的,那个年代学校不开设历史课,所以笔者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一无所知。读高二时,正值神州大地开展史无前例的“批林批孔”运动,伟人毛泽东把孔子从“大成至圣先师”的尊位上揪下来,让全国人民进行“大批判”。从那个时候起,我才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个“孔老二仲尼丘”。他一生主张“克己复礼”,刚当上鲁国大司寇,就杀了革新派人士少正卯。这是我对儒家思想的启蒙认识。

  我读完司马迁的《史记》之后,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到处是诸侯割据的混乱状态,周王朝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当时各种文化思想十分活跃,被后世称为“诸子百家”时期。孔子认为这是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他要极力维护“尊卑有序”的封建礼制,为此,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到处推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主张,也没有得到诸侯的采纳,最后还是回到鲁国办私学。孔子死后,汉武帝刘彻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儒学从此成为中国社会两千多年中统治者阶级统治民众的主导思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成为“御用经典”。不可否认,儒家思想对建立封建统治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读完《全球通史》,我才知道,中国从隋唐到明朝末年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为什么从强盛走向衰败呢?儒家思想统治是根本原因。中国的地理位置本来就与世隔绝,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隔断。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儒家思想的统治,就像罩在人们头上的“铁箍”,禁锢了人民大众的创新能力,扼杀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意识。闭关锁国政策,排斥外族的文化和的先进技术。“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有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认为儒家文明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为此,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极力排斥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远远落后于西方。

  古代的中国人并不缺乏创新能力,中国的“四大发明”闻名世界。但是“四大发明”没有应用于工业生产,科技成果没有转化成为生产力。直到西方列强用中国发明的火药、指南针制成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中国人才改变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明朝的航海技术虽然领先于西方世界,但是,郑和七下西洋主要目的是为了宣扬天朝国威,为朝廷搜罗珍稀的玩赏之物,而不是为了贸易。在西方向外扩张时,“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是静止的、落后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观念,尽管那时在西方被认为理所当然,但依然不合中国人的思想。变化只有局限在传统秩序的范围里,才是可接受的、在一个发生全球规模的革命性变化的时代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李鸿章的 “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夷之技制夷”;康有为的“百日维新”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文化,改革政治,都被封建的遗老遗少们扼杀在摇篮里,这都是儒家思想教化的“功劳”。

  二、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强国之路

  “多少世纪以来的根本问题是,技术革命一直受人欢迎,因为它促使了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但是,世界历史上所有的技术革命——无论是一万年以前的农业革命,还是二百年以前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抑或是今天的第二次产业革命——都导致社会分裂,这种分裂要求在制度、思维方式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实行变革。”(《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的“在制度、思维方式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实行变革”,我的理解就是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建设进程中,经历了“冷战时期”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大跃进”的挫折,60年代初的严重经济困难,“中苏联盟”破裂,中国共产党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制定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全面推行公有化经济体制。这种一大二公的经济体制和闭关自守的政策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人纠正了错误,从困难中奋起,团结带领人民在神州大地上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创新实践,推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之后进行了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改革,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开辟了一条通向现代化的“强国之路”。

  我们今天的改革,要理清思路全盘思考,不能再“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我们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有了很好的人才积累和思想库,我们应当有一个成熟的设计了。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论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是“中流击水,不进则退”,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面临难得的改革攻坚期、发展机遇期。推进改革大业,不仅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而且需要更科学的谋划与决策,把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结合起来,处理好“积极”和“稳妥”的关系,把握好多元利益格局下的改革力度和节奏,只有这样,才能在用好机遇、化解风险中奋力闯出“深水区”,开创中国现代化的新境界。

  三、从全球历史看人类发展前景

  “未来的前景如何呢?历史学家像气象学家一样,面前只有一个变幻莫测的水晶球。尽管未来的特定事件无法预见,但是,倘若对世界历史具有正确的认识和解释,我们就能根据各种历史模式来洞察未来的一般趋势。”(《全球通史》)

  首先,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正受到第二次产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冲击,前者以不断加快的速度正在改变着社会,而后者正在唤醒和激励人们去把握自己的生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两种革命将成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最重要的力量。

  其次,这两种革命都明确反映了西方的胜利,因为它们都是近代早期科学革命、产业革命、政治革命的继续和扩大。但同样清楚的是,这两种革命也造成了西方的衰落,因为西方所创造的这种新世界已不再显示其在全球军事和经济事务中的优势地位。

  第三,在全球的大动荡中诞生的新世界将因其多重政治格局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纵览世界历史,大英帝国统治下的和平持续了整整一个世纪,而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统治下的和平至多也不过持续了25年。粗看起来,跟着到来的似乎是美苏两极对立的时代,但是这种局面原来更为短命。随着中国形成对苏联的挑战,美国在越南的挫败,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复兴,以及正为第三世界其他地区所重演的伊朗、津巴布韦和尼加拉瓜的动乱和苏联的解体,美苏两极对立业已烟消云散。

  第四,初生的新世界的特征不仅表现为政治格局的多重性,而且表现为文化发展的多元性。今天,再也不能断定只存在一条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也许要加上第二条苏联马克思主义的道路,甚至还有*和资本主义以外的社会形态。

  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斯塔夫里阿诺斯预言的发展前景得到验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今天,人类发展速度前所未有,全球合作力度快速加大,各国各地区各领域相互影响,一项变革快速波及全球,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无论何种发展模式和政治格局,任何一国发生变化其激起的涟漪都会影响到全球每一个角落,世界大同势在必得。

  若说全球一体化是随着交通、通讯、科技,以及战争、贸易而促成的话,那么,世界大同就更突出技术、文化、政治、和平等几个领域。

  技术作为知识进化的主体,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它的核心地位突出在人类的共同利益上面,引导深化各国的联系及合作方向。世界大同需要技术做基础,重点突破,共同利用。自从人类社会的发端开始,技术就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一刻也没有离开过。1500年后,各自封闭的国家取得联系是建立技术基础之上的,两次世界大战及鸦片战争也是站在技术之上的,而今天的区域合作,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更是靠技术支撑的。

  今后,技术的发展,将越来越被深刻广泛的用来改善生态,注重人类生存的条件的改造,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化,世界组织的增多与完善,必然促使技术的传播,打开国度制约,站在全球高度应用技术。

  当然,世界政治一体化必然要落后于经济一体化和技术一体化等领域,但这恰好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和互相影响。但政治一体化是最难也是最后的一个环节,这不仅仅是民众意识和经济发展程度问题,而是人类历史以来各种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历史的发展是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主流,这就需要人类共同努力,在发展中找出路、寻办法,循序渐进以取得实效。

  欲通过以上因素更好的促进全球一体化,实现世界大同,反过来更好的促进全球各方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上,那就是和平。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是主流趋势,我国一直崇尚和平,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在和平的环境中发展经济,实现大国崛起,这也是全人类的一个共同意识。

  当今的时代,是希望与危险并存的时代,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既存在着发展的希望,也存在战争的危险,还存在着核危机、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人类还从未看到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也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5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纵观我国的史学著作,超出一国范围面向世界的无不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国史学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1)‘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