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优秀范文五篇

刘莉莉老师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1

最近,我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作者风趣幽默的话语令我十分喜爱这部书。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对斗争的描述淋漓尽致,对情节的把握炉火纯青,真的很令我钦佩。在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个出身于农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当上皇帝。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家中十分贫苦,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能直接带领千军万马争夺王位,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对于这种情况,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静的湖面,练不出不畏风浪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宁静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成为一个伟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朱元璋,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种本领:果断、让朱元璋能在危险的情况下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冷静、能让他有准确的策略。这三样宝物、合起来,能让你在战场上完美地指挥出应敌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备果断、冷静和坚持会让你在困境中发现机会。在这三个本领前,相信无论怎样的困难都回迎刃而解,最后将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还教会了我自信,他曾经说过“我相信我是对的”。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胜利之门。当你引领大军作战,当百万生灵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当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没有多少人能不紧张,而在战争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却在关键时刻毫不紧张,他相信了自己的决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朱元璋成为了我生活中的老师,他教会了我果断、冷静、坚持、自信等等必会的本领,他仿佛和我说:乱世之中本身是没有天才,但只要有了各种本领,你就是一定会成功,本领能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峰。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2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功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很多,并加入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被称为“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这就是现代作家“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记叙了明朝的辉煌历史,从建国。到兴盛。到衰败。最后被清朝爱新觉罗氏取而代之。这期间,涌现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奸臣”严嵩。魏忠贤。;“忠良”徐阶。张居正……他们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搞“厚黑学”,否则,你无法在官场“混”下去。

所谓“厚黑学”,就是在已有的“乌纱帽”上长久地保住。首先要拉帮结派,搞好“同事”关系,否则,你无法在这个黑暗而又不公平的朝廷“斗”下去,也就是看谁笑到最后。即使你再爱国,再忠心,也会被人暗地里“黑”了,“剐”了。最主要的是跟你的顶头上司——皇帝大人打好关系,否则,你叫李大人。张大人。王大人等哥们儿劝皇帝,说不定皇上会龙颜大怒,把他们也“剁”了呢。如果你是一品大员,但是在边境,说不定会让仇人花重金把皇上的亲信收买了,在背后插你一刀,轻则休了,罢官,回家种地,重则金瓜击顶,把你脑袋当夜壶使。

也有一些人(比如严大哥)最开始是抱着为国捐躯,赤胆忠心的心愿来官场的,后来为了“混”呀!只得苦练“厚黑学”。就连小太监们也学什么“葵花宝典”,坑七大妈八大姨的钱。

我看完《明朝那些事儿》后,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张居正,他的厚黑学那个牛,在人家徐阶面前装愣头青,等徐阶把严嵩搞下去,再和高拱搞关系把徐阶搞下去,再和兼笔太监冯保搞关系,斗倒了高拱,最后解决内阁,当上了唯一的内阁人士,首辅。甚至还坐32人抬的轿子,比万历皇帝的规模还大。

张居正如此,我为什么不可以如此?

记得一天傍晚,我在乒乓球桌上打球,恰巧李晨熙。吴竞泽也在场,此时我和李晨熙闹过几次矛盾,现在我们又和好了,原因就是吴竞泽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吴竞泽叫我也不理睬,不屑地把手插在口袋。

那天风吹得大,我刚好打了个擦边球,没想到李晨熙却嘀咕了一句:“切!运气好!仅此而已。”我听了以后很不爽,冷冷地说:“运气也是要技术的!”

我当时也没多想,就打起了球。没想到旁边的吴竞泽冷笑了几声。然后李晨熙打赢了就说什么“好球”,说我烂,菜鸟之类的;打输了还装模作样地教,什么上转要往下压,还做手势。

结果,原本李晨熙是约我来打球的,经他这么花言巧语一哄,叫我时就说“他”。“这家伙”一类陌生的词语;又对吴竞泽说:“老吴,我请你x元。”然后天黑了和吴竞泽一起有说有笑地回家了,都不睬我一声。

我一个人,站在原地,寒风凛冽地吹着,我默默地收起了球拍,t贴上膜,两眼流露出愤怒的神情,心想:虚伪的家伙,平时和我说和吴竞泽玩是为了打球,都是借口。

回家后,我不经意间瞥了一眼爸爸书桌上的《明朝那些事儿》,心中想起了张居正的厚黑学,心理逐渐平静下来,想:不能这样便宜了吴竞泽,如果和李晨熙绝交,那就正中了他的下怀!

于是我发挥了我的智慧细胞,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第二天,我刚好看见了李晨熙,便强压心中的怒火,“得意洋洋”地对李晨熙说“昨天我表演得不错吧!”我还假惺惺地说:“要多在吴竞泽面前说我的好话哦!”

什么叫厚黑?这就叫厚黑!毫不经意间化解了一场危机,绝吧!

如果想在大家心中的印象好些,便和我学习厚黑学吧!在我这儿还有专门培训哦!学费不贵,事成之后30元就够了。什么?不值?值了!30元保你终生,你这条贱命不可能就值30元吧?要想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为师眼中留个大富大贵的形象,便多加学费酬劳吧!(乃激将!坑人钱喽!)

其实,虽然张居正精通厚黑学,但在他斗倒了一代代“牛人”豪杰们后,还是为百姓们着想的,他深知平民百姓的疾苦,他憎恨一些贪官污吏,所以创立了“鞭法”,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改革(王安石可供参考),最后却落了个被贵族们抄家的凄惨。悲观的下场。

插个话外题,还得赞颂一下张居正的伟大贡献,所以今日赋词一首,表达我对张居正的敬意:

声声慢明贤

昏昏暗暗,兢兢业业,繁繁荣荣和和。正值罢手时候,告老还乡。太后苦苦相求,怎拒绝、体虚却旧。欲去也,正无奈,只是天命难违。北风呼吹啸也,憔悴损,高官俸碌奈何?独自支垮,已是无力回天!逝前遥望星空,忆往事、含笑而逝。这一生,怎一个凄字了得!

译文::原本昏暗的朝政,在张居张居正的努力改革下变得繁荣起来,乃大明鼎盛时期!看到这些,张居正也就知足了,想告朝回家养老。可是太后却力挽张居正,怎么能不给太后面子呢你?但是体质却大不如以前。已经准备好告老还乡了,却又无可奈何,他想,这都是天命啊,干了吧。北风寒冷地吹着,张居正身体已十分衰弱了,此时再大的官,再高的薪水对张居正来说,已经都不重要了。张居正实在不行了,终于有一天,他再也不能力挽狂澜了。死前,他远远地看着夜空,回忆起经历的事儿,终于笑着离开了这个世界。张居正这一生,实在是太悲惨了!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3

评价历史人物,绝对是两方面的`。像着名的明君,唐太宗。修生养息,天下大治,可之前隋朝刚灭,盛世一般都出在一个新王朝的前期。天下大定,盛世何不在?例如:康乾盛世,我不是一个民族歧视的人,我并不对满蒙政权对有任何歧视。可康乾盛世确确实实是明末的经济回暖。盛世?称不上。如果说天下只要没有造反的就叫做盛世的话,那中华五千年,岂不是一半的盛世?

中兴这事,明朝的家常便饭,弘治中兴,万历中兴。我都从这本书里看到了。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的历史启蒙教材。让我看清人的两面,不是历史课本上的单方面。

书中有提到张居正。过去我就听过张居正的鼎鼎大名,知道他在嘉靖末万历初的功臣,万历中兴,明朝最后一个巅峰。我对于他的死,很惋惜,我甚至痛恨万历帝不识货,不识人才是个昏君。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我也看到了张居正不好的一面,刚开始看到的时候,我接受不了,生活作风很成问题,但是做为一个我的偶像,我真的是接受不了的。

我从其他地方看到张居正死了之后他家属的惨状,我更加痛恨万历帝。不仅不识人才,而且杀良臣之属。万历帝,你是个什么皇帝!误了大明王朝!

后来,我看了书才知道,当年明月所写的是很中肯的。双方面,即使是历史学家以及清朝皇子的老师所不重视,甚至鄙视的明武宗。他也写了武宗的优点,八虎误了武宗,当年明月教会了我看人的两面性,很巧合,我的历史老师也叫明月。

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了之后又恢复了祖制,是个墨守成规的人,因为,少不了一群墨守陈规的大臣。一个使劲,把明王朝从巅峰推向低谷。

人,很奇特,喜欢的自然是好的方面,讨厌的自然也就是坏的方面。可是,当人的好的那方面大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掩盖了他黑暗的那方面,评价人自然需要两面性。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4

迄今为止唯一一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明朝那些事儿。

从穷苦卑贱的放牛娃,到被送到佛教寺院做小行童,当杂差,再到成为统领百万人马的元帅,再到即吴王位,建立大明,万人之上。朱元璋,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一个军事、认识管理天才!

童年。他的童年黯淡无光,为了吃饭,从小便要去给地主放牛;他出自佃农之家,他们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可亲人死后,竟没有一块土地可以让他们入土为安。为了吃饭,他跑去当了和尚,做小行童,做杂役,做那些最苦最累的活,去最贫瘠的地方化缘。直到他忍无可忍,参与了造反。

造反。他本想安安稳稳的度过这一生,而一封信,却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因为那封信,他被逼上了绝路,走投无路之时,他投奔了濠州城池的守卫者郭子兴,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他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才能,历经坎坷,当上了元帅,胜仗无数。通过连年征战,灭掉了元朝,即吴王位,建立了大明,从放牛娃变成了万人之上的皇帝。

称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结束了名族等级制度,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

他,出身贫寒,也没有很高的文化,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竟成为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所以他也是一位传奇皇帝。他就是,朱元璋。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套大书,也是一个瑰丽的传奇。多少豪情壮志相见其中,多少生死离愁湮于其中。布帛菽粟,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古人原无异于今人。无数英雄灿若星辰,无论你是奸雄还是英雄,或者是枭雄,不管是武功盖世,还是谋略过人,又或是文武双全,都在大明史上画上灿烂的一笔。

今惜,大明276年历史,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已经成了百年往事。然而,在这漫长的岁月长河中,那个时代的兵戈铁马铿锵在耳,刘基应天决断的吼声在耳,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笑声在耳……

今朝,我们沉浸于纸乱金迷之中,岁月如斯,在历史的沉淀里,该如何笃定最初的信念?在曾经的青山脚下,夕阳红似火的情景却大相径庭了。

Side。1朱元璋

大明王朝的一切事情都由1328年的晚上开始,这一年,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出生年。待他17岁的时候,元朝像一只苟延残喘的骆驼,等待着它生命中的最后一根稻草。上天打算抛弃元,还为它写好了墓志铭: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天灾人祸使十七岁的朱元璋,眼睁睁地看着父母兄弟一个个饿死,霸道的地主却连一块安葬他父母的地都不给。他不明白,自己的父母在土地上干了一辈子的活,为什么连入土为安都做不到?地主什么都不干却衣食无忧,为什么?

在绝望中,他稚嫩的心灵逐渐开始冰冷,他明白,这世上没有人能救他,除了他自己。复仇的火焰开始在他心中燃烧,痛失亲人的悲苦,促使他从脆弱转向坚强。他开始武装自己,从一个只能无助地看着父母死去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武装到心灵的战士。1352年,他因“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去投军参加造反。

唐朝的黄巢落榜后,在长安城门前作《咏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数年后,他带着十万大军打进长安。

而朱元璋在濠州城门前亦作《菊花诗》:“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几年后,他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为一统天下铲除了最大的敌人。之后又在平江以8个月时间消灭了张士诚,做到了“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最后消灭元朝“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思敏。”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他纵马奔驰,锦绣山川在他身后,江河大地被他踩在脚下。

做人如此,此生足矣,足矣!

Side。2杨继盛

杨继盛,嘉靖年间的一个芝麻大的小官,无权无势,却向当时位高权重的严嵩发起弹劾:“臣孤直罪臣杨继盛,请以嵩十大罪为陛下陈之!”虽然当时弹劾严嵩的人也很多,但弹完之后该干嘛还是去干嘛。而杨继盛与他们不同,大明官员数不胜数,唯一敢与权倾天下的严嵩玩命的,就只有他和徐阶了。

杨继盛上死劾弹章没几天,他就被捕入狱了,狱中的他受尽严刑拷打,仍不屈服。因为他就是奔着死来的,他不受严嵩的收买,不听朋友的劝告,明知毫无胜算的希望,却依然押上自己的一切,以死罪弹劾严嵩,因为他的目的很明确——以死报国。

杨继盛在狱中被打断腿后,曾向一位看守索要一盏油灯,之后这位看守便见到了让他永生难忘的一幕:杨继盛拿着一块碗的碎片,刮自己腿上的烂肉。看守呆了,他不敢相信,眼前这个人没有锋利的手术刀,没有咬嘴的毛巾,没有麻药,只凭一块并不锋利的碎片做手术……

后来的杨继盛枉死狱中,也为徐阶争得了时间,让严嵩露出了破绽,最后得以发动致命一击。他虽然只是个芝麻大的官,却在史书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让自己的生命之花绽放到极致。他用自己平凡的人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他明明知道不能成功,明明知道必死无疑,却依然慷慨而行。在一些人眼里,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在西方人眼中,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行为。但是在中国的古老哲学中,这行为有一个恰如其当的名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相信,这正是中华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这个伟大民族的魅力所在。

Side。3孙承宗

“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这句话,来自一个人的传记,它的大致意思是:以此人的才能,恢复失去的江山,未必容易,但是如果信任他,将权利交给他,稳定固守现有的国土,是可以的。这是一个无上的评价。因为这句话出自《明史》,说这话的,是清代史官。它隐含的意思是:如果这个人没死,大清是无法取得天下的。捧着清朝的饭碗说这话,是要掉脑袋的,但是他们不仅说了,还写了下来,而且没有一个人因此被送上刑场。因为这是铁一般的事实,清朝人无法否认。

这个人叫孙承宗,明末最伟大的战略家,努尔哈赤父子的克星,京城的守护者,举世无双,独一无二。在获得上述头衔之前,他不过是一个16年没考上举人的落魄秀才。

他在1604年的时候,42岁,又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他的目标,是科举。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他决定放弃自己舒适的教师生活,他决定以身许国。于是在几十年吊儿郎当的生活后,他打算认真考一次。

这一认真,他就考了第二,全国第二。换句话说,他是榜眼。11年后,他成了太子的老师,并教起了朱由校(天启皇帝)。之后在王在晋的错误里,他发现了一个人才——袁崇焕。孙承宗在宁远,把筑城的重任交给袁崇焕,自己还开发了一项军事策略——以辽人守辽土,辽东人民的仇恨会成为战胜敌人的主力。这也是后来关宁铁骑无敌于天下骑兵的基础。之后和袁崇焕一起修筑了宁锦防线,令努尔哈赤父子两人头疼了很久。

心血、才华、战略、人才,这位举世无双的天才,奉献了自己所有的一切。他终究把报国誓言,进行到了人生最后一刻。

小县城高阳失陷之前,城内没有守军,没有粮草,孙承宗带着全家二十多口人,上城墙坚守,城中数千百姓在其感召之下,无一人逃亡,积极迎敌。几天后,高阳失守,孙承宗被俘。清军给了他自尽的权利。孙承宗接受了敌人的敬意,向北方叩头,然后,自尽而死。

有些人说他死心眼,但是,这就是气节。《中庸》有云:“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无论这个世界多么混乱,坚持自己的信念。

我钦佩这样的人。

尾声

《明朝那些事儿》讲了很多东西,王朝兴衰、王权富贵、风雨变幻……但都是过去,几百年的历史,在书上不过是一张纸的距离。朱元璋前一页还在草地上看夕阳,下一页就驾崩了。百年皇图大业,过眼云烟耳!看看明朝,现在已经成了地上的一缕黄土。有些人说,时间可以磨灭一切,我认为不然,500年过去了,时间确实可以磨灭太多,但真正可贵的品质仍然留在世界上。凡事离不开命运,但是我们要做的,不是向命运低头。而是坚持自己的信念、道德、以及底线,不枉活于这世间。像书里的话: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读明史,即怀古,又见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