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读书心得优秀范文五篇

张东东老师

西线无战事读书心得1

《西线无战事》这本书讲述了主人公保罗和他的战友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生的故事。当我刚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又是那种无聊的叙事故事,因为它在一开始就花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主人公和他的战友在撤离前线的日子里是如何为了能够多得到一点军需食物和纸烟而高兴的,接着又描写了他们在去战地医院看望他们濒死的战友时还想着继承战友那双漂亮柔软的靴子。可是,随着故事的进行,他们重新回到前线战场上,我才明白撤防的日子对保罗和他的战友们是多么难得的舒服日子。作者用了极其细腻的文字描写了前线战场上的情形:炮弹如何散落在战场上,大地上的泥土和树林如何炸裂开来不复存在,火箭和照明弹如何在天空中交织成网,战士幻想中和平美丽温暖的家乡和空气如何被现实中狭小冰冷的战壕打破,求生的欲望与随处可见的死亡和尸体的鲜明对比,保罗在战场上杀了一个人又试图救他时身上的人性与兽性的斗争。这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战争的继续,都使人感到触目惊心,最后让人冰冷麻木。

贯穿全书的是主人公保罗的不停的思考:“我们为什么会到战场上来?敌人,我们的敌人,他们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到战场上来吗?我们的战友和对面的那些法国兵,和俘虏营的那些俄国兵有什么区别?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工人,甚至还有学生,还有那些稚嫩的孩子。战争会把我们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再也不能回到过去的生活中去了。”

尽管对周遭发生的一切有着种种的疑问,但是这一切在战争中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一旦战争打响,对保罗他们来说,只剩下“活着”这件至关重要的事情。这些士兵在被草率地送上了战场之后,从身体到精神,都被战争摧毁了,有的落下了残疾,有的死亡了,还有的因为想逃离这个战场而被送上了军事法庭,甚至到1918年德国投降的前夕,主人公保罗也倒下了,最后,他们这一群人,从外到内,无人生还。正如书的扉页文字所说的:“这本书既不是一种控诉,也不是一份自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即使逃过了炮弹,也还是被战争毁灭了。”

作为一本著名的反战小说,这本书循序渐进,让我从一个亲历战争的人的角度对战争这件事产生了思考,希望战争永远不再有。

西线无战事读书心得2

这即是作者最出色的作品,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还算是我看过的最佳的反战的小说。我记得在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中说到,人们至少是欧洲的人们对待二战来临与一战来临不同。当一战开始时,人们纷纷踊跃上前,认为自己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一件光耀的事业去献身。而此书的主人公们也正是在这种氛围下投身军伍。结果黑暗的现实让他们清醒了,但也吞噬了他们。

作者以“我”保罗为第一视角来展开叙述,从内容上来看,并没什么直接的反战的内容。可是一篇篇一目目都让人感觉可怕残酷以及反感。作品以单双章分不同线叙述,内里还有着相当的“开心”的内容,可是正是这种开心的反差正更加深化了主题。而我之所以被本书吸引的关键就是当年看同名电影时的最后一节。当一声枪响后,一段字幕:当日西线无战事。这就是个人与历史关系的真实写照。

西线无战事读书心得3

我在小学期的时候,了德国作家雷马克根据自己的战争经历写的一本小说《西线无战事》。它给我留下了很大的震撼。这本书的背景是在一战的最后两年,全书着重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恐怖作者笔下既没有堂皇的军容,也没有壮丽的场面。有的只是毒雾硝烟、断肢残骸以及战壕中的血泊、墙壁上的脑浆、树枝间的肠脏。让人读了如临其境,充满了对战争的恐惧与憎恶。

但是本书既不是对战争的控诉也不是内心的自白,仅想以此告知后人曾经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在罪恶的硝烟中苟延残喘着,最终还是静静地倒下了。

作者雷马克通过主人公博伊默尔这个角色直接参与了一场战争,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以一个战争参与者的身份方方面面的去描述了整个战争所带给人们的种种伤害。博伊默尔身边的战友们的那些故事又向我们极力描述了战争的可怕之处。读到某处,我们或许会设想自己也成为了他们其中的一个,甚至还会禁不住为自己也设计一种死亡的场景,但死亡的方式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也可以说,他们的内心对死亡既是万分的恐惧又是极度的坦然,因为恐惧并不能降低他们被子弹、弹片击中的可能。恐惧有时常常还会加快他们死亡的步伐,那个跑出战壕的士兵就是一个例证。

也许是由于自己是一名准军人的原因,对于战争有着本能的敏感。当我看到小说中描写的那些枪林弹雨和遍地横尸的场景,心里便会不由颤动。这就是战争,死亡对于士兵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宿命。当一个人一旦处于一种战争的状态,死亡便成了随时会发生的事。就像书中所说,即使我站在平静的水中,离漩涡的中心很远,可是我已经感受到它的吸力在缓缓地,无法逃脱地,抗拒不了的把人吸过去。这种引力,便是死亡。对于一个士兵而言,大地对他们通常有着特殊而又重大的意义,或许那才是他们最好的依托,最亲的亲人,最好安全的保障。当炮火来临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的身体连同四肢和脸深深的埋在泥土里,因为只有紧紧的贴靠着大地,他们才能多活哪怕十秒钟的时间。在战火之中,一个士兵只有度过一千次的偶然性才算真正的活着。

故事的最后,保罗与他的七个伙伴在残酷的战壕生活中体验到死亡、孤独、恐惧与了无希望,才发觉了战争的现实与可怕。然而一切都已来不及了!这群当初抱持着满腔的热血与激奋的青年,最终无一幸存。而德军在军方报告中,仅只短短一句“西线无战事”,便将所有隐藏在和平假象中的残酷事实全数抹灭。

其实在战争死亡面前,的力量又能有多大呢,至少是无法倾诉的重。只有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才能真正体会那一份无法言说的痛苦。想让这些从战争中奇迹幸存的人恢复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么?疼痛和血腥早已深入他们的骨髓,其实当踏上那片战场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注定与和平无缘。他们的眼早已在硝烟中变得惊慌失措,而这种过度的疲劳也让空洞的眼显得毫无存在的意义。他们虽然存活下来了,但其实他们已经同一起浴血奋战的战友们消逝于那个战火年代,带着他们的青春年华。

西线无战事读书心得4

这篇文章的名字是我无可奈何起的。在博客上有许多和我年纪差不多的孩子也写了一大堆观后感之类的。名字俗气了一点,但也恰如其分,因此这里借用一下。

开门见山:《西线无战事》很有名了,国内很多人也看过,因此这里剧情我不多讲了。《西线无战事》是我昨天买的,昨天看的。记得在国内只看了一个尾巴,不明白男主人公为什么最后“啪”的一下栽进泥地里。所以我当天买,当天看,不过没有当天写文章。为了再次显示我的写作才能,放一通炮,我这里就开始写了。

开门见山半天,门是开了,山还没见着。

啪!谁扔的烂西红柿?

《西线无战事》描写的是一群有朝气的年轻人被一个秃头老师怂恿参加德军。就是现在这种情况还是很多见。战争以我来看有三种目的:God,Honour,Fatherland,是为神而战,为国家而战,为荣誉而战。他们是国家而战。片头一开始就是一通短兵相接。排长有一点黑色幽默,他说:战壕里头用刺刀没啥用,还是用铲子好。一边要磨利,好从法国人的脖子砍下去。片子看到这里,我就有疑问了:这人打完仗回到家该怎么办?他能适应的了和平生活吗?从他那句话能听出来,他只是一个会杀人的机器。

男主人公保罗虽说是老兵了,但似乎还在他心里头留了一些空间供良心居住。有一次,他出去巡逻,法国人正好在冲锋,只好跳进一个弹坑躲避。恰好一个法国士兵也跳进来,他毫不犹豫的拿出刺刀往那人胸脯上连刺两刀。就这样,保罗与那垂死的法国人在坑里呆了一夜,那法国人一整晚上都在呻吟。那时我心里头就有点责怪这个保罗,为何不在那时候把法国人一枪结果了呢,这样他不必承受过多的痛苦。最后保罗终于拿出绷带尝试着救他,但法国人因失血过多而死去。保罗心里头有了忏悔,流泪说:我们都有母亲,都会笑,都知道痛。我不是故意要杀你的,我不认识你。他说要给法国人家里人写信,他从那人的怀里取出一张照片,是法国人妻子的照片,后面写着:我干掉了一个德国人。

《西线无战事》原先是一本小说,小说里不可能把一刀一枪都可以写出来,但战争的野蛮却可以时时感受到。有次保罗的班没有了食物,饿的半死,突然看到两只鹅,他们如禽兽一般抓那两只鹅。人和禽兽中间的所有不同是人有self-conscience,应该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而在某些情况下人可以转变回来成为禽兽,而且用他发达的大脑残酷的算计杀害同类。虽然说只是抓两只鹅,但我认为在这里也是野蛮战争的缩影。最终德国还是打输了。在签订条约的那天,排长身中弹片死掉了,保罗那时已经成为没有灵魂的一具躯壳。他在战壕里提醒战友提高警惕,写完最后一篇日记后,忽然站起来,感叹说:我真孤独。随即被狙击手一枪击毙了。

保罗有好几种死法,一种是小说版:我真孤独。二是1930年电影版:尝试抓蝴蝶,被枪打死。三也是我认为最恰当的:他看到一只和平鸽在一只没有树枝的树杈上,他拿出笔记本要把鸽子画出来。为了取更好的角度(或者也间接可以说是对和平的渴望,有一种象征意义),他站了起来,随即却被打死。

后记:国内毒杀猫狗,虽然不象一战大规模,但也非常野蛮。在这里我想对人们的良心做一个实在的提问:这样做应该吗?你良心允许吗?

西线无战事读书心得5

朋友,你知道战争是什么吗?或许,有人会说战争就是打仗。战争是打仗,对吗?对,战争就是打仗。可是更深入一层,战争是什么呢?我可以告诉你,战争就是杀戮、是死亡、是让士兵与百姓崩溃的东西。但和平又是什么呢?和平,多么美好的名词啊!它就是一切美好的代名词。

说的是多么的笼统、多么的模糊啊!但是《西线无战事》这本书,却十分具体地将战争中的种种都描绘了出来,讲的仅仅是步兵,但却将“战争”这个酷似死神的恶魔完完全全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主人公保罗"波伊默尔及其同学在“爱国主义”口号的煽动下应征入伍。从此,他们的思想、信念都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炮火的来临而逝去了。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崩塌了、对世界的人是变质了,他们唯一的动力就是活下去,他们与战友们的友谊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在他们的眼中,只有鲜血、残肢、碎肉、脑浆和毒气。战场成为一个个五名士兵的坟墓。最后,在和平即将到来之前的一个宁静的秋日,主人公在前线阵亡。多么恐怖、多么残酷的战争啊!可战争就是这样,充满了血腥。

还记得书中有这么一个片断。有一次,皇帝驾到,到保罗·博伊默尔的连队做清洁卫生检查。无意义的检查让保罗一行人诬陷恼火,但后面的对话却让我深思:

阿尔贝特说:“要是皇帝说了声‘不’,是不是就不会有战争了?”

“我相信战争肯定还是有的,”我插话说,“据说他在开始时根本就不想打仗。”

“那么,要是不止他一个人,而是世界上也许有二三十人都说‘不’呢?”

“这大概就行了吧,”我表示同意,“可是他们偏偏说‘要’。”

“这样的事,想想也真是滑稽,”克罗普继续说道,“我们在这儿,目的是保卫我们的祖国。但是法国人在那里,目的也是保卫自己的祖国。”……

看到这段话后,我陷入了沉思。对呀!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反对战争,热爱和平,这样,这个世界就太平了吧!就像中国建国以前的那场抗日战争,如果不是日本的领导人野心太大,总想着要征服世界,还会有这场战争吗?虽然说,中国最后还是赢了,但在这场战争中,死了多少无辜的中国人、日本人啊!战争的受害者永远都是百姓啊!

各个国家的领导人们啊,如果你们再做出打仗的决定前再三思一下,再关心百姓一下,你就能听到到处都是反对战争,支持和平的声音。愿那雪白的和平鸽永远在世界的上空展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