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莉落老师

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1

惊闻噩耗,当地干部群众悲痛万分。拉齐尼年近七旬的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双眼含泪,紧盯着照片中儿子的脸庞,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喃喃自语:“拉齐尼一定会去救人的,这就是他会做的事……”

拉齐尼的家在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地处帕米尔高原东南部。这里河谷沟壑遍布,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驻守在这里的,是喀什军分区红其拉甫边防连的官兵。

拉齐尼·巴依卡家里有一间陈列室。房间不大,里面存放着一家三代为国戍边的照片和荣誉证书,还有早年巡边用过的望远镜、水壶、马鞍等。在一个木制相框里,镶嵌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一名战士正和一位头戴塔吉克民族特色帽子的老人交谈;老人便是拉齐尼的爷爷——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

爷爷凯力迪别克是红其拉甫边防连最早的向导,也是塔吉克族中最早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爷爷年龄大了,给边防战士做向导的担子就落到拉齐尼父亲的肩上;父亲一干就是32年,行程约4万公里,足迹踏遍防区每一个角落。

拉齐尼听着边防官兵为国守边的故事长大,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护边员。2004年初,他从部队复员后,放弃了到县城工作的机会,毅然接过祖辈父辈手上的接力棒,成为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拉齐尼一家三代人,接力守边护边70多年。在这种爱国奉献精神的引领下,当地牧民纷纷加入到巡边护边的队伍中。如今,在当地,“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各族群众筑起铜墙铁壁,守护一方安宁。

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2

1月4日中午,寒风刺骨。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的教师陈晓琴,带着8岁的儿子在校园里的人工湖边玩耍。冰面突然坍塌,儿子不慎落入4米多深的冰水中。救子心切!陈晓琴冲过去拉扯儿子,不料也同样落入水中。

“救命啊!救命啊!”这时,路过此地的拉齐尼·巴依卡和舍友木沙江·努尔墩听到撕心裂肺的呼救声,迅速向湖边跑去。只见孩子在冰冷的湖水中时沉时浮,情况万分危急。拉齐尼·巴依卡没有丝毫犹豫,第一个冲上冰面,直奔落水的孩子。伸手拉孩子的时候,冰面再次坍塌,拉齐尼·巴依卡也跌入水中。

刺骨的冰水很快浸透了拉齐尼·巴依卡厚厚的棉衣,迅速消耗着他的体能。他一边拍打水面,一边抓住孩子的衣服,奋力向上托举。

木沙江·努尔墩拿来长长的围脖,和拉齐尼·巴依卡一起施救。见木沙江·努尔墩拖不动两个人,拉齐尼·巴依卡松开了自己的手,使劲将孩子推出冰面。随后,他又潜入湖中救孩子的母亲。此时,喀什地区消防救援支队世纪大道特勤站班长杨鹏飞和战友闻讯赶来,陈晓琴和孩子得救了,拉齐尼·巴依卡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噩耗传到帕米尔高原,拉齐尼·巴依卡的妻子正在家里喂牦牛。视频中,她含泪回忆道︰“去喀什培训之前,他还在训练家里的4头小牦牛,他说等这些牦牛训练好了,家里就能有5头牦牛参加巡边任务了。”说完,她便提出结束视频通话:“不想说了,心里疼得很……”

视频中,被救孩子的母亲陈晓琴未语泪先流。1月5日,刚刚离开医院重症监护室的她,放下仍在住院的孩子,奔向拉齐尼·巴依卡的家乡——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她要送孩子的救命恩人最后一程。

汽车一刻不停地开了6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陈晓琴抱着拉齐尼·巴依卡的两个孩子,哭作一团。晚上,两个孩子来到她住的宾馆。自从得知父亲牺牲的噩耗,他俩就没有合过眼。陈晓琴让兄妹俩躺在床上,安静地听他们说话。

11岁的男孩拉迭尔说:“爸爸带我去过北京,姐姐却没去过……”

13岁的女孩多尔罕说:“爸爸是为了救人才牺牲的,他是我心中的英雄。虽然我想爸爸,我没去过北京,但我不怪他……”

看着两个失去父亲的孩子,陈晓琴一边抹眼泪,一边心里默默盘算:她要把两个孩子接到家里,像亲生孩子一样呵护他俩。等疫情过去,她要带多尔罕去趟北京,帮助她实现愿望……

“英雄把生命给了我的孩子,我也要把爱传递给他的孩子。”视频中,陈晓琴说着说着,泪水又流了下来……

1月5日下午,拉齐尼·巴依卡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他的家乡提孜那甫村举行。人们默然肃立,静静送他最后一程。悲伤和不舍,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

送走儿子后,拉齐尼·巴依卡的父亲,年近七旬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老人默默地抹着眼泪,一步一顿走进陈放一家三代人巡边护边照片和荣誉证书的展览馆。他拿起儿子的照片看了又看、擦了又擦,仔细地端详,轻轻地抚摸,身体不时颤抖……

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3

1月4日,2021年开年第4天,气温骤降。

和严寒一起袭来的,是拉齐尼·巴依卡牺牲的噩耗。拉齐尼·巴依卡是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族护边员。这一天,正在喀什大学参加培训的他,为救一名落水儿童英勇牺牲。

一周前,他还兴高采烈地上街买了一套崭新的民族服装。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这是为两个月后去北京参加两会准备的。而这次在喀什大学参加汉语培训,也是为了在两会中克服语言障碍,更好地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

令人心痛的是,这套崭新的服装,却永远地失去了它的主人……

2017年12月,我和同事赵瑞熙专赴海拔4300米的新疆军区红其拉甫边防连,采访报道连队官兵卫国戍边的事迹,也被连队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人接力护边的壮举深深感动。

我一页一页地翻阅4年前采访拉齐尼·巴依卡的笔记,顿时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被誉为“帕米尔雄鹰”的拉齐尼·巴依卡,那个骑在牦牛背上、头戴塔吉克族毡帽、黝黑脸庞上总是挂着憨厚笑容的护边员,一次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泪水一次次模糊了我的双眼……

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4

今年1月4日,冷冽的午后,他在冰湖之下托举起落水的幼儿。自己的生命,却定格在41岁。

这是“帕米尔雄鹰”拉齐尼·巴依卡在世间最后的造像。

“拉齐尼·巴依卡舍身去救一名落水儿童不是偶然,是他一贯的精神。”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海星说。

帕米尔高原,中国最西端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绵延着880多公里的边境线。在这里,拉齐尼祖孙三代义务戍边约70年。

“巡逻是国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和羊。”2004年,拉齐尼接过父亲的守边护边接力棒,成了“不穿军装的边防卫士”。那一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雪崩、滑坡、泥石流……在“血染的通道”红其拉甫,拉齐尼总是走在最前面探路,经常为边防战士化险。

暴风雪袭击的夜晚,他将15头牦牛聚成厚墙,让战士们安度寒夜;

冰天雪地里,他脱下衣服系成绳子,将落入雪洞的战士从死亡线拉回,自己冻得不省人事;

山体滑坡导致巡逻标记和路被掩埋,他独自前去探路,被落石砸晕,用生命开出一条血路;

这次,他回不来了。

拉齐尼离开的第二天,太阳照在边境线上。护边员们捧着他生前巡边时用过的望远镜,轻轻放在垒好的石堆上,“眺望”着边境方向。

“帕米尔雄鹰,以后它就是你的双眼,永远看着家乡,看着祖国的大山。”

“拉齐尼哥哥,你看到雪山了吗?看到‘中国’两个字了吗?……”

战友们悲戚呼喊。

斯人已逝,英雄的传奇吟诵在帕米尔高原。

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5

2018年,拉齐尼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每次巡边归来,他都会带着问题深入各族群众,广泛听取意见建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大山,求学务工。一些年轻人不愿意再像父辈那样,走上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的边境线,导致护边员队伍青黄不接。拉齐尼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2018年,他第一次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全国两会,就提出防止边境“空心化”的议案,呼吁适当提高护边员待遇、扩大护边员队伍、实现护边员队伍“留得住、守得住”。

拉齐尼的议案受到有关方面高度重视。很快,当地护边员人数增加了、待遇提高了,边境线上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越来越坚定……

“拉齐尼一家三代护边,他打心眼里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如今,护边员的待遇提高了,他觉得护边员还需要便利的就医条件,曾计划从这方面提一些建议。”麦麦提和木沙江商量,要根据拉齐尼生前的想法提出一个建议,带到今年的全国两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