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及感悟10篇大全

黄飞老师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及感悟篇1

今天,我们在教室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给我们上了一节生成有趣的物理课。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太空“冰雪”实验演示了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液桥演示实验演示了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作用,水油分离实验演示了失重环境下水油分层现象消失、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实现分层,太空抛物实验演示天地之间抛物区别。

“天宫课堂”让科学更容易走进人心,也让科普课被重新定义,展现了中国科技的自信,让科普之花绽放,不仅点亮了青少年航天梦想,也让“中国故事”在太空宣讲,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及感悟篇2

“天宫课堂”第二课3月23日下午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相互配合进行授课。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天宫课堂”第二课,旨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众所周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航天人不畏艰辛,勇于攀登、奋发图强,他们在工作中精益求精,是一支特别能吃苦能战斗能攻关的队伍,由此形成了“航天精神”。要想把航天精神传承下去,必须靠广大青少年接好班,因此,“天宫课堂”正是青少年航天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展现航天精神的好平台。

“天宫课堂”通过三位航天员惟妙惟肖的讲解,更能使青少年近距离深入了解航天知识,直观感受到科学的伟大奥妙之处。观看完“天宫课堂”第二课,我受益匪浅,不仅认识到了航天事业的重要性,对学习科学的热情也更加强烈了。“天宫课堂”使我从小树立起了崇高理想,在我心里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激发了我无尽的探索欲望!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及感悟篇3

2022年3月23日15:40,“天宫课堂”第二课正式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此次,中国航天员们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及感悟篇4

20_年10日16日0时3分,神舟十三号在酒泉发射中心精准点火发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成功进入空间站,并且要在这个距离地面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住上6个月。20_年12日9日举行了《天宫课》第一课,时隔3月后的今天,《天宫课》第二课如期举行!

在这次课堂中,主讲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做了各式各样的小实验,每一个都新奇而有趣,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的小实验是“点水或冰”与”油水分离”了!只见老师轻轻挤压小水袋,在太空浮力作用下,水并没有像在地球上一样喷涌而出,而是像一条懒洋洋的虫子,慢悠悠地从水袋里爬出来,形成一个悬浮的小水珠。此时,老师轻轻的用玻璃棒一点,整个小水珠就像被魔法师施加了魔法似的,迅速冻结成为一个小冰球,令人意想不到的还在后面,小冰球的温度居然在不断升高,却并没有融化。

在日常生活中,当冰在加热时会直接融化,没想到太空中竟然不会化,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展示完“点水成冰”后,老师们又做了个“油水分离”的实验,在太空中油和水是混合的,老师们将小瓶子像陀螺一样转动,油水又分离了,太神奇了!!时间飞速流逝,很快课堂在大家的惊叹中结束了。天宫课堂不仅让我们体会到宇宙的奥妙,还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别样课堂学习的乐趣,真是一举两得!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及感悟篇5

今天是一个伟大的日子,因为天宫课堂第二课就在今天上课了!

本次的课程,还是由神舟13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配合进行授课,在3点40分的时候,天宫课堂第二课终于开播了!

因为这一次的课程还是天上和地上配合着上课,所以开始前,地面上的老师给我们讲了好多知识,终于可以见到航天员老师们了。

本次的实验有四个,分别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和太空抛物实验。这里面都隐藏着无数的物理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学习。这次太空授课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下演示了在地面很难见到的物理现象,这种通过凸显天地差异来教学的方式来上课非常的有趣,让我难以忘怀。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太空冰雪试验了,在太空中可以让液体迅速结冰确实很有趣,以前我有见过饱和液体,但是不知道这种液体还有那么大的乐趣,直接航天员们把饱和液体装在袋子里,再一点一点的挤出来,由于在失重环境下,饱和液体挤出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球,一挤出来的时候,饱和液体就迅速结冰,变成了一个冰球,没想到一瓶液体就可以玩那么多的花样。

还有太空抛物实验,连在前几个月很火的冰墩墩也上场了,平常我们在地面上扔东西时就会掉在地面上,而在失重环境下不会,扔冰墩墩的时候就可以很自然的扔过去,这个动作让我印象深刻,原来,在太空中还那么好玩,我真想上天看看啊,体验一下失重的感觉!

这次的课程让我印象深刻,也激发了我对航天的学习兴趣,真希望在未来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可以到天上去,感受一下宇航员的感觉!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及感悟篇6

太空舱里的知识还有很多,我需要积极去探索。太空舱里的东西很神奇,我要了解它们。太空里还有很多人类不知道的东西,我长大以后想要研究这些“不知道”这是一堂特殊的科学课。因为它的“教室”,设在远离地球四百公里之外的中国空间站,而负责授课的老师,正是让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九天揽月,谈笑凯歌。人类对太空的向往和探索从未止步。身处太空,浩渺苍穹看似壮美辽阔,实际却无时不挑战着航天员的心理和生理极限,他们面临和经历着很多惊心动魄的瞬间。他们却挑起科普重担,为我们设计、讲解了有趣的空中课堂,让深奥的天文、物理知识在他们的讲解下变得妙趣横生、通俗易懂。

这堂课,航天员为我们演示了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还通过液桥实验,演示了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以及失重环境下水油分离现象会消失等等,真是令人叹为观止、目瞪口呆!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太空“冰雪”实验,航天员为我们演示了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这与刚刚在北京闭幕的冬奥会遥相辉映,傲然闪耀的“雪花”,映出我们熠熠生辉的民族精神、映出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在“天地互动环节”,航天员们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问答交流,我们看到航天员经过将近半年的空间站生活,虽然身体经受了莫大的考验,但依然精神矍铄,这是一种坚持,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值得钦佩的精神!通过天宫课堂,我们不仅学到了奇妙的科学知识,更是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如果说浩瀚宇宙是一本妙趣横生的书,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就是打开这本书籍的智慧钥匙。 探天之旅不止步,科学梦想正起航。《天宫课堂》,在我们心中播下了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也让坚定了我们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信心与决心!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及感悟篇7

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进行授课,在轨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等一系列炫酷又好玩的实验。

不仅好玩,这些实验背后,藏着不少干货,来听专家们怎么解读——

太空“冰雪”实验

在太空“冰雪”实验中,王亚平在空间站上用溶液制作了一颗“冰球”。

太空“冰雪”实验实际上是空间站里的无水醋酸钠实验。这种实验在太空做和在地面做有什么不同?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魏红祥解释,区别主要有两点。

“首先是重力的环境,在空间站是微重力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它的结晶状况跟地面上差别还是挺大的。” 魏红祥说。

其次就是容器的影响。空间站里的太空“冰雪”实验是没有容器的,是一个圆球状的,在这种情况下结晶是可以往外发展的;如果在容器里面,由于容器的限制,它只能往内结晶。

“在咱们空间站里面就有无容器的材料柜,其实容器对材料的生长影响还是挺大的,因为在材料生长的过程中,容器的形状、表面的结晶度、表面的粗糙度,对晶格结构、缺陷、纯度等都有很大影响。” 魏红祥说。

液桥演示实验

在天宫课堂的液桥演示实验中,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在两个塑料板之间搭起一座“桥”。

“太空授课的液桥实验非常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液体表面张力的特性。”北京市第十三中学教师、天宫课堂地面主课堂授课老师李晓彤说,在地面上没有办法做出像天宫课堂上这么大的液桥。

没错,空间站上的液桥实验,跟地面上的液桥实验也有不同之处。

天宫课堂授课专家组成员、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解释说,空间站上的液桥实验是完全的表面张力的表现,而地面上的液桥实验是引入了电介质极化新机制,现象虽然看起来相似,但其实原理并不相同。

“流体在现代生活当中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这样一个表面张力的实验,给大家更多关注和探讨流体的机会,对流体多一些理解。要知道,解释流体的纳维尔·斯托克斯方程至今还是世界六大未解数学难题之一。”陈征说。

“微重力流体物理实际属于流体物理的一个新兴学科。”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康琦介绍,在空间站上做液桥实验就是微重力流体研究范畴,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布局了十几个实验柜,其中两个实验柜专门聚焦微重力流体科学。

太空抛物实验

这次的天宫课堂上,北京奥运会顶流“冰墩墩”也高调亮相。它在空间站上被航天员抛出后,并没有像在地面上那样做曲线运动,而是水平飞出去了。

这个不难理解,毕竟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物体几乎不受重力影响嘛。不过,这么简单的实验为什么要拿到空间站上去做呢?

“平抛运动在我们生活当中很常见,它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科学道理。”天宫课堂地面总课堂授课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物理教师张健说。

张健介绍,平抛运动指的是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将物体以水平初速度抛出后,它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不妨来做这样的思想实验:如果我们在高山上做平抛实验,把物体抛出,它将落向地面;如果将物体抛出的速度变大,它将会落向更远的地方。那么,如果抛出的速度足够大,它有没有可能不落回地面,而成为环绕地球的一颗卫星呢?

“这个想法最早是由牛顿提出的,所以我们也把这个实验叫作牛顿的‘高山大炮实验’。” 张健介绍,利用中学物理知识就可以把这个“足够大”的速度计算出来:大约8000米/秒。

“这个速度称为第一宇宙速度,它是发射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在轨运行的所有卫星当中最大的环绕速度。我们的空间站运行速度接近第一宇宙速度。”张健说。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及感悟篇8

3月23日,我和同学们一起收看了中国航天“天宫课堂”第二课,神舟十三号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宇航员再次变身“太空教师”,给我们上了非常生动有趣的一课。

20_年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启。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进行授课,在中国空间站精彩开讲,并面向全球直播。这是时隔8年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他们讲得精彩、讲得成功,备受欢迎。而继第一堂课后,“天宫课堂”第二课更加令人期待。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例如,太空“冰雪”实验,演示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天宫课堂”第二课,旨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天宫课堂”第一课的太空实验我还历历在目:“太空健身”、“细胞培养”、“浮力消失”……,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亚平宇航员做的一系列关于水的实验,水在太空中由于失重,展示了和在地面完全不同的奇妙现象。而“天宫课堂”第二课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油分离实验,我们都知道,在正常环境下,水油是分离的;但在失重环境下水油分层现象消失了,实验还演示了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实现分层的现象。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通过天宫课堂,我不仅学到了奇妙的科学知识,同时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空间站的建立,飞天梦的实现,靠的就是先进的航天科技。仰望星空,我将更加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及感悟篇9

“天宫课堂”再度开讲探索奇妙太空世界

3月23日是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在轨驻留的第159天。返程在即,3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为青少年们讲授了“天宫课堂”第二课。此次的地面主课堂设在中国科技馆,分课堂设在西藏拉萨和新疆乌鲁木齐。当天下午,记者走进中国科技馆,在地面主课堂同青少年们一起聆听了这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15时44分,“天宫课堂”正式开课。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大家好,我是‘太空教师’王亚平,很开心我们又见面了,今天是我们的‘天宫课堂’第二课……”“我是指令长翟志刚,继续担任拍摄工作。”“我是航天员叶光富,很高兴能够再次给大家分享太空中的科学知识。”

熟悉的声音响起,“太空教师团队”的身影再次出现在“天宫课堂”,立刻就将同学们“带入”奇妙的太空。

镜头一 在中国空间站做“冰雪”实验

前不久,北京2022年冬奥会与冬残奥会让人们领略了冰雪运动的魅力。“太空教师”王亚平首先展示的便是太空“冰雪”实验。只见她拿出一个装有过饱和乙酸钠溶液的透明袋子,袋口连接着一根吸管。接着,她小心翼翼地从袋子里挤出溶液,经过几次尝试后,在吸管口渐渐地形成一个透明液体球。“马上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王亚平用提前沾了点结晶核的毛根轻轻碰触球体,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透明球迅速变成了结晶球,看起来像一颗“冰球”。

“乙酸钠溶液在温度较高的水中溶解度非常大,很容易形成过饱和溶液,在这种溶液里,只要有一丁点的结晶核颗粒,就能打破它的稳定状态,析出大量的晶体。” 王亚平揭示了其中的奥秘,而在析出晶体时,还会释放热量,因此这颗“冰球”摸起来有发热的感觉。

在空间站内,微重力环境下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使得挤出的液体形成了饱满均匀的液体球。为了向同学们更直观地展示表面张力,王亚平紧接着做了第二个实验。只见她手里拿着两块塑料板,叶光富拿着装有饮用水的袋子向两块塑料板的表面分别挤上一个水球。与此同时,地面主课堂的学生们也在做着一样的实验。王亚平将两个水球靠在一起直至相融后,又将它们缓缓拉开,一座奇特的液桥搭建而成。

在地面主课堂现场,记者观察到,同学们手中并没有出现相同的现象。“天宫课堂”授课专家组成员、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告诉记者,液桥是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将两个塑料板联结起来所形成的。在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下,水有一点点的表面张力就可以形成液桥。而在地面有重力的因素,需要运用高压等条件才能实现,两者的实验原理也不相同。

镜头二 “冰墩墩”亮相“天宫课堂”

在随后太空中的浮力实验中,王亚平遇到了“难题”。在屏幕中可以看到,她拿着一个小瓶子,里面装有两种液体,分别是透明的水和黄色的食用油。王亚平和同学们一起将各自手中的瓶子进行摇晃并静置后,天地课堂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现象:同学们手中瓶子里的液体渐渐形成分层,而王亚平的瓶子里水油还是混合在一起。

怎么办?王亚平向地面课堂的同学们求助。一位同学提议,使用旋转的方式,借助离心作用将水和油分开。“人工离心机”叶光富随即进行了演示,只见他将绳子系在瓶口,快速旋转瓶子,不一会儿,瓶子里的水油混合液就分层了。

展示完太空奇妙的液体现象后,王亚平开始进行最后一项实验——太空抛物。此时,一个小巧可爱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在“天宫课堂”闪亮登场。据了解,这位顶流“助教”去年就随着神舟十三号乘组一起进驻中国空间站。

只见王亚平用手指轻轻一推,“冰墩墩”径直慢慢飘向不远处的叶光富。叶光富接住后,又将其推向王亚平,“冰墩墩”在两人之间来回做着近似匀速直线运动。

“平抛运动指的是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将一个物体以水平初速度抛出并受重力作用的运动。”“天宫课堂”地面主课堂授课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物理教师张健告诉记者,“‘冰墩墩’能在空间站里做近似匀速直线运动,是因为在空间站微重力的环境下,物体是几乎不受重力影响的。”

镜头三 “太空教具”科学实验柜首次登场

有趣的实验演示完毕,中国空间站上两个炫酷的科学实验柜——高微重力实验柜和无容器材料实验柜首次登场,通过现场介绍和实验视频回放,“太空教师”们利用“太空教具”实验柜形象地展示了本次任务中的空间科学实(试)验进展。

“科学实验是助力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科学实验柜是我们在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的主要设施,等到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之后,还将会增加更多的实验柜,开展更多领域的科学实验项目。”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应用发展中心主任张伟表示,中国空间站内还有生命科学实验柜、微重力流体物理实验柜等十几个科学实验柜,未来将支撑开展大规模科学实验。

“到那时候,中外科学家都可以依托实验柜来开展研究,我们中国的空间站将成为一个造福全人类的太空科学平台。”叶光富说,“同学们,我们也热切地期待你们能提出自己的科学实验设想,说不定下一次我们在太空中展示的就是你的实验项目了。”

镜头四 天地互动,精彩继续

太空实验让人意犹未尽,天地之间的精彩互动还在延续。

“在空间站流眼泪,是像果冻一样在眼角拉得很长还是会蹦出来,一颗颗地飘起来?”

“空间站里看到的月亮和地球上看到的一样吗?”

“太空中的水能烧开吗?”

“如何成为一名到空间站里做实验的科学家?”

…………

在天地互动环节中,网友们和地面课堂的同学们抛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3位航天员耐心详细作答。

王亚平与同学们分享了在空间站流泪的感受:“在空间站里飞行这么久,我们也经历过许多心情激动乃至热泪盈眶的时刻。但眼泪无法像在地面时那样自然地流下来,而是在眼眶中打转,或者是在眼角。所以在地面上强忍眼泪故作坚强也许很难,但是在太空中我们就很容易做到。”

叶光富更是鼓励同学们未来到空间站上来做实验,也可以把自己设计的实验项目提交到空间站,然后在地面上远程操作。他说:“同学们,你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锻炼好身体,要勇敢追梦,相信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很快,就到了告别的时刻,3名航天员分别向同学们送出祝福和期望——

翟志刚说:“同学们,未来属于你们!”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希望同学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追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叶光富说。

王亚平说:“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期待同学们继续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探索科学奥妙,未来的空间站将由你们来建设!”

课后,北京中学学生徐一航告诉记者,很高兴自己能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帮助“太空教师”解决水油分离的问题。“这次与航天员的交流令我非常难忘,也点燃了我的科学梦想。我为中国航天的发展无比骄傲和自豪!”徐一航动情地说。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正如航天员们的祝福,飞天梦与科学梦将引领着更多青少年的梦想,激励他们探索未知,种下科学思维的种子、生根发芽……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及感悟篇10

太空“冰雪”、液桥演示……航天员带领同学们探索奇妙太空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多个实验项目: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核心舱高微重力、无容器实验机柜,并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天地互动。

“我听说同学们对液体在失重环境下的状态特别感兴趣,今天我将给大家演示一个神奇的现象。”课程开始不久,王亚平便取出一袋过饱和乙酸钠溶液,轻轻挤压,一颗晶莹的液体球随即悬停在空间站舱内。接下来,神奇的一幕出现了——王亚平用沾有三水合乙酸钠晶体粉末的小棒触碰液体球后,液体球迅速结晶,看上去变成了一颗“冰球”。在地面主课堂观看直播的学生们发出了一阵惊叹声。

为什么会出现“点水成冰”的现象?王亚平解释,这是因为乙酸钠溶液在温度较高水中的溶解度非常大,很容易形成过饱和溶液,暂时处于亚稳态。这种溶液里只要有一丁点的结晶和颗粒,就能打破它的稳定状,迅速结晶的同时释放出大量热量。

虽然看起来是一个冰球,但“现在我摸着它竟然还有发热的感觉,原来是一个热球!”因此,这个实验也被称为“热冰”实验。

这个实验在地球上也能成立。那么,为什么要把它带到太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红祥表示,在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中开展这项实验,结晶状况跟地面上开展实验的差别很大。如果在地面使用容器开展实验,受容器限制,只能往内结晶。而空间站中并未使用容器,最终结晶为圆球状,还可以往外发展,从而观察到不受地球重力影响的材料物性变化。

在接下来的液桥演示实验中,王亚平则演示了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作用。王亚平手持两片塑料板,叶光富向塑料板表面分别挤上水,两片塑料板逐渐接近,水便在板间连起了一座“桥”。王亚平将塑料板的距离拉远,“桥”也没有断开。

其实在地面环境下,液桥也并不罕见。由于气液界面之间存在表面张力,使得液体表面好比有一层很薄的弹性薄膜。正是这样一层“虚拟”的薄膜,使得液桥的表面形貌得以维持,而不会“垮塌”。但正常的重力环境下,液桥的尺寸通常只有几毫米;而在太空环境下,重力几近消失,表面张力便能维持建立起很大尺寸的液桥。

“太空授课的液桥实验一方面是书本上的一种非常好的实践和补充,让同学们在头脑中靠想象才能理解的图像得以放大和实现,从而更加深刻地去理解这个概念。”“天宫课堂”地面主课堂授课老师李晓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