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评课稿

孙小飞老师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评课稿 篇1

  我观摩了何老师执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下面简单谈谈我的想法。

  一、自学探究,理念新

  教学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与给予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和培养自我探究的能力。课前,何老师精心设计了导学单,让学生根据导学单充分预习。课上,教师安排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生字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了“毕竟”“四时”“映日”“无穷碧”“别样红”等关键词,学生也能较完整地说出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与人交流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学习活动的探究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读写结合,训练实

  在教学古诗时,要把古诗作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载体,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认识古诗,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走进诗人,去感悟,去发现。何老师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把这西湖中的美景描绘一番。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写出了莲叶一望无际、荷花亭亭玉立的形态,赋予了它们“无穷碧”和“别样红”的绚丽色彩,红绿相映,荷日生辉,展现了西湖的美景,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西湖六月“毕竟”不同的风光。

  三、双板展示,技术优

  本堂课的教学运用了未来教室的先进设备,通过双板拓展信息,将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创新,使学生学习兴趣更为浓厚,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充分发挥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本节课秉承“以人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情感,既强调学生基本技能的学习,也强调学生美好感情的培养。师生在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同学习和享受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评课稿 篇2

  紧扣课题研究视点融习字和阅读为一体,实验小学朱骐老师很年轻,很勇敢,他为我们上了一节与众不同的古诗教学课。

  整堂课的亮点很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遵从了从整体感知到品读悟情,再到感情诵读的教学规律。

  在教学中,朱老师力求做到教学从学生出发,在读诗题(净慈寺、林子方)、明题意、明诗意、品诗境、悟诗情等教学环节上都一一落实。

  二、课堂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及时调整教案,真正做到学定教。

  在教学“接天莲叶无穷碧”这句时,当他提问“莲叶怎么就接到天了呢?”学生都说莲叶很多,这时他反问学生“难道是莲叶长得很高,一直长到天上去了?”他能及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他们说莲叶多时顺势引导他们向远处看,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再向远处看,看到了什么?学生就顿悟出不仅莲叶多,而且面积广,给人一碧万顷的感觉!最后,朱老师揭示出诗人杨万里眼中和笔下所呈现出的不同于以往莲荷亭亭之美的大气之美。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评课稿 篇3

  因为之前听过陶岚老师的古诗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次再次有幸听到陶岚老师磨课与修改后的版本,感到无比幸运,借用陶岚老师点评学生时的语言“我在你的眼睛里看到了美丽的画卷”,这节古诗课让我们从陶岚老师的讲述时的眼睛里,也看到了美丽的、充满诗意的画卷。

  因为陶岚老师用的不是自己班的学生,所以她在上课之前先做的第一个工作,不是导入,而是与同学们进行亲切的'交谈,而且大方的介绍自己,她问孩子们:“对我这个新老师,有什么想说的?”“猜猜我的姓是哪个陶?”才几分钟的功夫,同学们明显消除了紧张心理,气氛变得和谐而融洽。

  在修改后的这节课中,明显加入了古诗背景的介绍与讲解,让同学们更加理解了产生这首诗的背景,从而更加理解古诗本身。而在拓展环节加入的“以景相送”的延伸更加深了同学们对这首古诗含义的理解,“折梅赠远”“采莲怀人”“折柳留人”使同学们听得饶有兴味。

  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陶岚老师自身温柔的气质与动听生动的评价语。“只要养成不拖音的好习惯,读什么都会很好听!”“带着想象,揉进字中,画面就出来了”“你读得真美啊!我在你的眼睛里看到了美丽的画卷。”“把千言万语化作那一汪平静的西湖水,拿出笔来写字。”这么诗情画意的评价语,我想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抗拒陶岚老师的独特魅力,从而抗拒不了语文的魅力。

  语文课再也不是枯燥的识字写字教学了,因为我们从老师和学生的眼睛里都看到了无比美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