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的评课稿

刘莉莉老师

半截蜡烛的评课稿

  篇一:半截蜡烛评课稿

  今天上午,我们一起聆听了胡老师的《半截蜡烛》的一课教学。课堂上,教者以人为本,以读为主,重在引导,整个课堂让学生充满活学的氛围,给听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以读为主,贯穿始终。

  《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胡老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引导他们从,读中释疑,既为学生创造了阅读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如:上课伊始,教者出示“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殊之处呢?”的问题,引导学生解疑。再者出现“这半截蜡烛存在那些隐患?”等问题,学生的阅读欲望一下子提高了,教师让学生自己读书。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把自己的感悟、理解逐步变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好准备,整个课堂书声朗朗,,情意浓浓。

  二、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胡老师在教学中,处处体现了她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让学生自由读文,如教学中,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者让学生从文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学习,。学生情绪很高,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中让学生自由表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说一个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词,学生各抒己见。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者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转变角色,重在引导。

  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激发兴趣,使学生爱学;营造氛围,使学生投入地学,给足时间,使每个学

  生扎扎实实地学;适当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互相启发,互动地学,并根据学情,加以引导、点拔。在《半截蜡烛》的教学中,胡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用充分赏识、激励的话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让学生享受到学习乐趣,获得成功喜悦,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篇二:《半截蜡烛》评课稿

  《半截蜡烛》是五年级的孩子第一次接触剧本,所以很有必要了解、感受、强化这个新知识。X老师正是从戏剧视角定位教材,并且特别注意激趣,以多种形式为落实新知识的主要途径。相信孩子们不仅在这堂课,还会在以后都喜欢上剧本。

  了解(找、说、补)——

  X老师先充分把握住文章的学习提示,让学生自学提示,继而他们找到并说出何为剧本。同时教师补充说明:本文以对话为主叫话剧,它是剧本的一种形式。X老师再让孩子们与文本教师的对话中,辅以他的补充,使他们知道什么是舞台提示、台词、剧情、潜台词。

  感受(读、演)——

  X老师通过搭设台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们在读演结合中进一步走入剧本,从以下几句别有深意的话中可窥见一斑:1、要演好这个片段,要先做到什么?2、如果把这句话演好,就是活生生的伯诺德夫人了。"导演"们就这句话发表一下高见。3、注意到了提示语,不仅把语气说好了,还能演得活灵活现呢。苏大师有言: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这个过程中,正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充分演绎了以上三种角色的内涵。

  强化(写)——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还说过:学习的智慧出在指尖上。张老师在课堂上的两次小练笔的确饱含着师者的匠心独运。一写:伯诺德夫人( )杰克,杰奎琳,有些事情以后给你们慢慢解释......此处的提示语补充,让孩子们深刻感知了剧本中提示语的作用;二写:读写剧本[屋外的风渐渐小了,三个德国军官走远了,芥奎琳端着熄灭了的蜡烛从楼梯上下来。] ( )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不断提示:嗯,小括号马上出来了......这样便让孩子们注意以剧本的特点练笔。

  围绕新知识展开的学习时刻以研读文本的语言为本,它是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

  此外,X老师让我特别欣赏的大将之风是:他总是自然而然地以自己的语言去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与文本的对话。

  拙笔至此,我也说一点拙见吧:人物形象已经饱满,但主题能否提升?对这"半截蜡烛"是否该有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