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评课稿

莉落老师

《长亭送别》评课稿

  5月9日,我们工作室在上塘中学如期举行了第二次集中活动,这次活动主要围绕戏剧教学展开,具体则由曾静和金晓忠两位老师担当,他们分别为我们呈现上了《长亭送别》课堂教学精彩的一幕,本人很是受益。

  《长亭送别》为《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写崔、张分别的情景。由于篇幅较长,曾老师以提问兼填空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情。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这出戏的线索、出场的人物以及这19支曲子着力刻画的均是主要人物崔莺莺的复杂心绪,使学生对文本有一个面上的总体感知。

  如果说课文的“面”只能使学生认识课文的表象,那么课文的“点”,则能使学生认识课文的本质。因为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就是“点”的教学。为了落实这一“点”,曾老师在这一环节做了精心的铺设,巧引名家朱权对《西厢记》的评价,然后顺势抛出这节课的关键的教学问题即默读19支曲子,选取一支最能堪称花间美人的曲子。由于问题的开放性加上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中有一处印象特别深刻,就是上课伊始,曾老师饱含深情的精彩的示范性朗读,不仅深深打动了学生,而且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快速融入到文本创设的离别情境中,这从后面的个别学生精彩的配乐朗读中就能明显感觉到。

  总之,整堂课在老师的积极引领下,书声琅琅,学生在反复吟诵品味中充分感知主要人物莺莺复杂的内心情感,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曾老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和扎实过硬的基本功,非常值得赞赏也非常值得我本人学习。

  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宁可要真实的遗憾,而非虚假的完美。精彩过后,细一琢磨,曾老师的.课堂带给我们更多的则像是诗词鉴赏课,戏剧这一文体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不曾有体现。我可以做这样大胆的肯定,学生对古代戏曲的一些基本常识,比如生、旦、净、末、科、介等还是一无所知,更不清楚戏曲的突出特点是戏剧冲突,这冲突主要指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因而鉴赏戏剧的关键应是矛盾冲突和戏剧语言,而戏剧语言则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由于缺乏这些必要的知识点的介绍了解,学生对文本还是雾里看花,不知就里,学生阅读戏剧文本的能力还是停留在未知水平上,不得要领。这让我再一次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的阅读教学首先要树立强烈的文体意识,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不会偏离轨道,才能得以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