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以内数的认识评课稿(五篇)

王明刚老师

千以内数的认识评课稿(5篇)

千以内数的认识评课稿1

  在听了李老师上的千以内数的认识这堂课后,我想对于这堂课的关键问题设计提几点想法。

  一节数学课,成败与否,关键活动设计至关重要。在《千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节课中,我们对关键活动的设计、提炼、经过了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本节课两次关键活动设计变动来看,设计逐渐清晰、简约,体现了以下2个理念。

  理念一、让关键活动更具有文化味儿。朱乐平曾经说过:数学也是有文化的科学。教学中也应该让孩子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我们把圆点图这一素材换成千字文,进行1000的第一次探索。一方面,千字文这个传统的素材,一行成10,一块成100,整片成1000,是不可多得的认识1000的好素材。不仅能让孩子认识,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这个数学关键知识。还能让孩子体会到古人早早就依据数字规律,设计版本千字文,体现中国数学文化的悠久历史以及中国古人的聪明智慧。另一方面,活动的问题也发生了变化,由三个细碎的小问题变成了2个独立到合作的活动,使课堂避免了一问一答的“牵扶”模式,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自主交流探究。

  理念二、让关键活动指向学生的学习疑难处,重视数学活动积累。在第一次活动设计当中,只有动笔活动。磨课后,我们都觉得数学课应当要重视数学活动的积累,应当创设条件让孩子进行动手体验。所以针对课前调查中,学生拐点数特别难这一学情,设计了活动2中,让孩子们在计数器上边拨边数,你拨我查,这一动手环节。充分发挥计数器的作用,让孩子们深刻明白“满十进一”,拐点数的原理。这样的设计指令清晰,学生在操作的基础理解概念,学生学习知识更为容易,学习难点自然突破。

  从这次磨课、观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数学课上的关键活动设计可以从以下这3方面进行突破。

  1、在新旧知识“关联处”设置关键问题

  2、在学生的思维困惑处设计关键问题

  3、在新知学习的关键处设计关键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教育不应该是简单的告诉、单向的灌输而是关键问题引领的知识网络的建构过程。

千以内数的认识评课稿2

  《千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围绕2个核心任务,凸显重点 突破难点。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人文结合,兴趣十足

  有人说数学课是理性的,数学味十足的。李老师通过“千字文”引入,使数学课有了“韵味”,孩子们在千字文中,学习“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同时引用“三字经”中“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告知学生,在我们古代很久以前就有这样计数方式。引发学生阵阵感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数行结合,突破难点

  在学生认识了计数单位之后,李老师讲“千字文”通过多媒体转换成“小正方形”,直观的呈现,让学生一目了然。在课堂中,通过文字与小正方的转换,学生突破“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10个百是千”。

  三、活动导学,有效课堂

  本节课的亮点就是安排了2个核心活动,整节课都是围绕着这2个活动进行教学。数千字文和拨珠子数为导学,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借助千字文让学生数一数到底有多少个字。一个一个地数数,10个10个的数,再到100个100个数唤起学生对已有经验的回忆,也让学生自主探究有自己的认识。通过拨珠子活动,突破教学难点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在活动落实操作中,活动一学生比较顺利,利用已有认知快速数出文字正确数量。在活动二中学生在拨珠子的时候,通过边拨边数,突破“拐角数”这个难点。同时李老师不仅关注有优生的发展,同时非常注重后20%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以多帮一”的形式,打破了“优生发言、差生无言”的局面,真正呈现了“有效课堂”

  四、实际结合、培养数感

  数学中十大核心素养“数感”是我们课中最易遗忘的实物。本节课,李老师通过2个猜想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学生的数感得到了培养。先出示100颗黄豆的瓶子,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猜想1000颗黄豆有多高,比划之后,李老师再拿装有1000颗豆子的瓶子去度量,既有猜想,又有实际作证。接着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让学生猜猜生活的数,比如:多媒体座位、操场可站的人数等。这个都是学生熟悉的,所以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即使在课堂结束时,学生还意犹未尽。我想这就是一节好课。

  以“活动”促学,这是现在数学课的流行趋势,李老师不仅跟上趋势,也能抓住“趋势”的“利弊”,在后20%学生方面,加强关注,真正呈现有效课堂。

千以内数的认识评课稿3

  《千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会正确数千以内的数,理解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制的关系,借助计数器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了解数的组成。

  首先,徐老师以北京体育馆图片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他们猜猜这个场馆大约有多少人,大家发现这些数都比我们以前学过的100大得多,由此引出一千以内数的认识。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我认为在这个教学设计上的激趣引入,过度自然、流畅,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同学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受。接下来的任务是认识计数单位“千”、数位“千位”,数、读、写千以内的数以及说出数的组成。

  徐老师出示了小正方体,在已经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的基础上,得出还可以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而且用一百一百的方法数比较大的数要简单快捷多了,理解三者之间的进制关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我们要面向全体,给学生数数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动耳,动眼,而且还要动手、自己想、自己说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去主动参与学习,从中获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内数小棒,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数这个环节,我们既感到了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也巩固了我们对千以内数的认识。

  在读数、写数教学时,徐老师训练学生说的比较到位,从摘苹果这个环节中,我们就能感觉到,学生学得比较扎实。

  不足之处:

  1要在课堂上更加关注学生。教学中应不急于走教案,还应充分注意课堂的生成。

  2低年级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要适当地使用评价性的语言。

千以内数的认识评课稿4

  数的认识是小学阶段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千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会数正确千以内的数,认识计数单位千,理解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之间的进率关系,助计数器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了解数的组成。整节课上李老师的安排很紧凑,上得很扎实,学生也配合的非常融洽。

  我认为李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处理教材

  虽然教材上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安排了2课时,但是“千、万”这两个新的计数单位是连在一起呈现的,有许多老师在第一课时会安排先认识这两个计数单位第二课时再来进行各种练习。这样的话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辛苦,不能很好的形成对大数的感性认识。而章老师安排认识先“千”,再认识“万”,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扎实。改造、重组后的学习材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精心设计的课件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清晰地梳理数数过程。

  课中李老师出示“千字文”,通过课件逐一出示:同桌数一数,有多少个字?然后追问是怎样数的?要求每位学生能通过动口、观察等活动来勾起对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的旧知的回忆,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唤起对新知学习的欲望,

  “1个百、2个百、3个百……”的数数过程是正确把握和理解1000这个数的含义的关键。而一层层100个小方块的慢慢地组合成了一个大的正方体,让学生对1千这个数是怎么得到的进行了一次清晰地梳理,渗透了十进制数之间的进率,重点的落实到位。

  三、巧妙的练习设计,重视生成资源

  如从497往后数十个数,并从这十个数中选一个进行研究这个设计既解决了本课难点会读拐弯处的数,又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练习内容的权力,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练习了在图上圈数以及在计数器上拨数的技能。

  四、重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方法的指导

  李老师通过估计一篇文章的字数和一千颗黄豆杯里有多高的实物操作,在指导估算方法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估计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大数的含义,让学生体验了认识大数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听完这节课,我还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不够,对学生不够放手

  在电脑屏幕上观看千的组成并没有让学生真正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以这一环节之后安排一个实践操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生兴趣。

  又如在拨计数器时能否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这节课上计数器的实物只有李老师手上的教具,这个环节都是一个学生拨别的学生看,个别不看的学生老师也注意不到。我认为学生学具袋里的小计数器不妨拿出来让学生都拨一拨,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满十进一”,建立表象。

  在学生展示第一次圈数出错时,不妨让其他学生来辩析,来纠正,而不是老师直接演示正确的圈法。

  二、利用对比强调数值制

  反馈圈图和拨数练习时,师问:“从195一个一个地在计数器上拨数到204”“从995一个一个地在计数器上拨数到1000”。学生的回答会更加明确数位的作用,更好的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位值制的概念。让这一环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对时间的把握

  有个别的地方的节奏比较拖沓,如播放出PPT第一页杂乱的小正体后让学生猜一猜具体有多少个时,学生应该能够很快意识到是无法数清楚的,所以等待和猜测的时间就过多了。要是学生能说的时候,老师就不用代替了,学生回答的答案是正确的,老师就不用重复了,

  综上所述,这节课确实值得我学习,值得我思考,同时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千以内数的认识评课稿5

  江老师的课堂不事“雕饰”,不求“奇险”,真实、自然、质朴,但却追求着“无痕有为”的教学。所谓无痕,是指新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的无痕对接,知识技能与观念建立的无痕融洽;所谓有为,是指学习材料与学习任务的精心设计,教学进程与教学反馈的有序推进。

  一、新知与经验的无痕对接

  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唤醒、激活、利用、整理和提升。从这个角度上讲,对于学生现实起点的真实把握与处理,无疑是这节课的最大亮点。我们看到,“读数、数位、大小”的已有知识,通过“关于100你知道什么”、“写一个比100大的数”这一个问题得以唤醒、激活;我们看到,“数的组成”通过“在计数器上拨数、介绍组成”的人物,不教而会,水到渠成,这是因为“百以内数的认识”学习经验得以顺利迁移。在起点的基础之上,老师寻找恰当的时机有效的整理与提升,如:“末尾的0不读,中间的0读”等等方法,经过老师的总结得到清晰整理。学生的认识从“具体读写”到“掌握方法”有了提升。

  二、整体与分层的有效结合

  “大任务布置、分层次反馈”是江老师教学开展的主要方式,也是本节课的又一大特点。

  任务一,“用数字卡片0、1、4摆一个比100大的数”—意图:巩固读写组成。

  任务二,“看计数器图,126、304、949,读写、介绍组成”—意图:教学读数、写数、数的组成。

  任务三,“用5颗珠子,摆一个最小的数,最大的数”—意图:教学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值得欣赏的是,这些整体任务之后的分层次展开,利用的充分、反馈的有序、详略得当。以“126、304、949”这三个数的教学为例,“写、读、说”的整体任务之后,教师进行分层反馈,及时巩固新知,又穿插新的分层任务;126往后数5个,304往前数5个数,949十个十个往后数5个,999加上1是多少。设计巧妙,既巩固了新知,又将数数中的难点拐弯的数蕴含其中,层层推进。

  三、知识与观念的相互融合

  千以内数一课,知识技能目标较多,前面提出读法、写法、组成、大小等,都是基础层面知识的技能,教师还加强了学生数感的培养,尤其是对“位值”的体验,学生建立起了“位次”感。我们看到,学生对位值的体验是从“满十进一”的计数过程开始的,例如:利用计数器讨论“300少1是多少,999多1是多少”,从正向和逆向两个方面感受到“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百千的认识”,数感培养的另一个方面是建立数的实际大小的观念,把握数的相对大小。1000究竟有多大?1000与500、100、10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教师通过图、物的直观支撑,让学生具体感受1000个小立方体有多少、1000张纸有多厚,帮助学生建立1000的大小观念。

  课的精彩不仅在于亮点纷呈,也体现在江老师的上课风格与课堂设计等等,一节质朴、自然的课中,无痕的追逐着有为课堂,耐人寻味,值得赞叹。

  “学无止境”通过本次的观摩学习,让我体会到数学课堂需要返璞归真,归于学生的真实学情,归于内在知识的真正价值,归于外在形式的本真有效,归于数学思想的点滴渗透;这样,才能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点亮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