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评课稿

王明刚老师

童年趣事评课稿

童年趣事评课稿1

  我现在分以下三个方面来对着节课进行一个点评。

  一、歌曲入手,理解“趣”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童年珍藏着我们多少欢笑与泪水,每个人忆及童年都会有说不完的话题,聊不尽的乐趣。写《童年趣事》那当然要突出一个趣字。课堂一开始,许老师从快乐的歌曲入手,导入新课,然后通过审题引导学生对童年的“趣”的进行广义的理解,让“趣”字在学生的脑海中饱满起来,让学生深刻体会了“趣”的内涵。

  二、激情入境,感受“趣”

  于漪老师在谈到小学生作文时说:“每个人头脑里都有个活仓库,教师要善于给他们抽个头,插个路标,启发他们到仓库里找,找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情的东西。”许老师利用多媒体直观的、形象的出示图片,学生通过欣赏各种充满童趣的图片,把他们带入一个富有真情实感的情境之中,以此打开学生生活积累的仓库。这个教学环节可以说将整个课堂推向了一个高潮,当许老师将记录孩子们成长足迹而又充满童趣中的照片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童年回忆瞬间激起了学生倾诉的欲望,使学生打开了生活积累的仓库,消除了习作的畏惧感。学生的习作素材大大丰富了,也给那些平日里不善积累、不乐于观察的孩子一个个鲜活的范例,有效地解决了“写什么”这一重点问题。

  三、范文引领,抒写“趣”

  当学生津津乐道于自己的童年趣事时,许老师也不失时机地“叙述”了自己的童年趣事——《巧吃西瓜》。在这个过程中许老师以自己的下水文抛砖引玉,将细节描写这一写作手法无痕渗透,学生从老师的范文中学到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从中体味其作用,并发现了写好文章的方法。这一环节在解决“怎么写”这一难题时,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啊。

  最后,教师展现一些常见的开头和结尾的例子,让学生欣赏,启发学生构筑习作的结构。整节课结构完整,各个环节过渡自然,重点突出,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并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容易地选取题材,轻松写出作文。

童年趣事评课稿2

  教学感言:童年趣事评课稿

  今天有幸听到黄老师执教的《童年趣事》这堂习作课。说句心里话,我的感触挺深的。不怕在座的各位笑话,虽然说也教了十余年的书,但是对于习作的感觉还是挺模糊的,平时也很少有机会听到有关习作方面的课例或其他。因此,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习作教学到底该关注内容还是该关注方法?以至于每次自己上习作教学课的时候,总是非常纠结。所以现在坐在这里要再次感谢一下给予我这次学习机会的黄艳雪老师以及为本次课例的教学提出过宝贵意见的各位联盟校同事以及郑一占老师和张步钰老师。

  听了黄老师的《童年趣事》一课,让我似有所悟。这堂课非常清晰地向我们传达了两个信息,那就是我们的习作课上,老师带领学生去做的,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件事。而本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黄老师在做这两件事的时候,始终紧紧结合教材语言以及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广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写作。

  1、片段入手,感受“趣”(写什么)

  在课刚开始时,黄老师就明确告诉学生要来学习写童年趣事。接着,就出示本组课文中的片段让学生猜一猜,写的是谁。从而让学生非常清晰地知道原来所谓的趣事可以是非常快乐而有意思的,可以是童年时的探索、发现、刨根问底,也可以是经常做的.傻事、蠢事,闹出的种种笑话。于漪老师在谈到小学生作文时说:“每个人头脑里都有一个活仓库,教师要善于给他们抽个头,插个路标,启发他们到仓库里找,找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情的东西。”黄老师正是利用了这些课文片段,给学生抽了个头,插了个路标,打开了学生生活积累的仓库,消除了习作的畏惧感。学生的习作素材就会大大丰富,也给那些平日里不善积累、不乐于观察的孩子一个个鲜活的范例,激起了学生倾诉的欲望,有效地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2、众星拱月,表达“趣”(怎么写)

  在指导习作要求及写法的时候,黄老师用“众星拱月”来引出本次习作的中心“趣”字,这样的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让学生非常形象地知道要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这些“星星”来拱“趣事”这个“月亮”。我们平时的习作教学也好,语文考试的习作要求也好,很多时候总会出现“用上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的描写”这样的提示,而作文水平再差的学生,如果你问他:“怎么样才能把文章写具体生动呢?”我估计90%的孩子都会回答“用上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说实话,这点要求从学生刚写作文开始,一直到小学毕业,却总是不断地反复地强调,足可见它们对于文章表情达意的重要性。而这堂课上,黄老师就是凭借阅读教材语言以及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所搜集的语言不着痕迹地对学生进行了这四方面的训练。在语言指导上,黄老师着重训练的是提示语的位置以及修饰语的运用;动作描写上,黄老师通过两个例句动词数量的比较,让学生了解了一连串多的动词描写会让我们在体现人物动作上显得更加细致;神态表述上,黄老师让学生接触了如高兴、悲伤、生气、不安等不同的神态体现;心理表白上,黄老师提倡学生要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非常让人欣喜的是,在后来展示讲评学生习作时,学生已经非常有意识地进行了运用。不过,我们不能排除个别学生为了体现“趣”而在习作中有失真实性。

  值得一提的是,黄老师对学生所关注的不仅仅是课堂,还不露声色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积累。这一点在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语句上可以体现出来。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搜集的成功和乐趣,黄老师还颇具匠心地在相关语句后面标注了学生的姓名。这对于学生以后的课外积累,无疑是一种无声的肯定和激励。

  末了,我想说一点非常个人的看法,就是黄老师对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是“结合课文和课外阅读围绕‘趣’字,真实、完整、具体地叙述一件事”,但是在实际动笔的时候,学生写的是事件中的某个画面,事情的完整性并没有涉及。不过,我们不能抹杀黄老师在本堂课中对学生进行4个方面训练后所见到的成效。所以这一点教学目标的表述稍作改动是不是会更妥当?

  零七八碎地讲了这么多,汇成一句话:感谢黄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节生动的课例,可以说为我迷茫的作文教学之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