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评课稿(四篇)

阿林老师

三顾茅庐评课稿(4篇)

三顾茅庐评课稿1

  一、优点:善于开发、拓宽语文课程资源。

  许老师的《三顾茅庐》在文本的拓展上也处理得很有新意。在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巧妙地插入了《出师表》片段,既丰富了文本,又引导学生体会到诸葛亮当时的心情,从而更深地感受到刘备的诚意。这个课例给我们一个启示:语文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作为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其次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不断更新、拓宽,不断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将是取之不尽、丰富多彩的。

  二、建议。

  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三顾茅庐》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是不错的:以体会刘备的诚意为主线,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语句谈感受;引入《出师表》片段,让学生走进诸葛亮的内心世界,深刻感受刘备的诚心;最后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刘备对话,产生了生成性语言。整个的教学设计很有层次。但教师在有些环节仍表现为牵着学生鼻子走,这主要表现在问题设计上,教师在教学“二顾茅庐”、“三顾茅庐”时都用了一个问题: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出刘备的诚意?这个问题的出示一下子框住了学生的感受,限制学生只能从“体会诚意”这个角度去解读文本。而事实上,学生阅读课文后,会有多种不同的感受,或喜欢张飞的率真可爱,或讨厌刘备的工于心计与虚伪,或感动于刘备的诚意。教师最好先让学生接触文本,自主体验、感悟,给他们畅谈感受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引导与点拨,拔高他们的阅读体验。

  2、营造大气的、富有时代气息的。 《三顾茅庐》最后让学生谈谈对这个成语的理解,这个环节我特别欣赏。但可惜仅仅停留在“诚”这个表层上,如有个学生说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而事实上“三顾茅庐”这个成语还有更深的含义,那就是对人才的重视,尤其在对人学生的回答才高度需求的现代社会,这个成语更有其现实意义。如果教师再追问一句“我们今天学习《三顾茅庐》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知道几百年前古人的恩恩怨怨吗?学了这个故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有什么启发呢?”也许能引导学生领悟到这个成语更深的意蕴,从而使整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更大气,更富有时代气息。

三顾茅庐评课稿2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沈老师在教学中抓住了《三顾茅庐》一文中刘备“诚心诚意”这一中心,引导学生深入地朗读、理解、感悟文本中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人物的特点。课堂有三点值得学习:

  一、思路清晰,教学设计巧妙合理。教学板块清晰,复习导入后,直接从“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入手,让学生品读文章,品味重点词句。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诚心诚意”是真的,从而也体现了教师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

  二、重点突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教者紧扣刘备尊重人才这一中心组织教学,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特点。通过刘备和张飞语言的对比,品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表示刘备动作的`词,进而加深学生对刘备尊重人才的感受。课堂中,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说出刘备下马步行,轻轻敲门、阶下等候,快步见面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刘备的谦恭和诚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

  三、拓展适度,课外延伸恰到好处。对“下马”代表尊敬的拓展,对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的拓展,对刘备、诸葛亮年龄与地位的拓展,帮助学生对“尊重”的理解;对三分天下及诸葛亮出山后所打胜仗的拓展,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所有的拓展无不围绕着教学的重点,可谓点睛之笔。

  四、对于“恭”的教学也是匠心独运。既进行了生字教学,又因为心字底,让学生明白刘备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正的诚心诚意。

  建议:

  1、课文中的三句比喻句教学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如果沈老师能巧妙地将其进行集中教学,就能很好地化解了教学的难点,凸显教学的重点了。

  2、本文可以学习的重点比较多,可以做适当的取舍,有舍才有得。

三顾茅庐评课稿3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文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特别是《三国演义》产生浓厚的兴趣。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课的故事情节不难理解,因此,王老师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特点”上:(一是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二是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旷世奇才)。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整堂课的教学,王老师以“从哪里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为线索,把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让人有“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之感。教学时,王老师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重点词句,并抓住重点词句谈体会,感情读,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并能在感悟的基础上充分朗读,进一步的感悟人物特点。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并谈出自己的体会。在这一环节中,王老师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又充分体现出了其引导作用,以至于让学生的感悟理解能够由浅入深,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三顾茅庐评课稿4

  听了张老师课,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巧妙合理。从全班开始诵读名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到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教学板块清晰,接着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引领学生研讨“三顾茅庐”的意思,让学生通过品读刘备与张飞等人的对话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最后进行适度的拓展,整个流程如行云流水一般,张弛有度。

  二、重点突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张老师紧扣刘备尊重人才这一中心组织教学,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特点。通过刘备和张飞语言的对比,师生几次品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通过学生自读课文,加深学生对刘备尊重人才的感受。

  三、尊重主体,课堂教学扎实有效。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张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是自主的,与老师的关系是平等的,在课堂上时时展示着张老师的信任与鼓励,如读张飞说的话时,老师说:“读得真好,如果声音再大点就更好了,老师相信你会读好的。”有这样的信任鼓励孩子能不读好吗?

  建议:张老师的课堂上感觉学生读得太少,语文课以读为主,如果以读代讲,安排不同形式的读,而且读的要求一次比一次高,在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课文语言,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否会更好。以上是本人愚见,与张老师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