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小鸭评课稿

孙小飞老师

丑小鸭评课稿

丑小鸭评课稿1

  《丑小鸭》这篇课文是根据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同名童话改写的。文中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面对艰难曲折的生活环境和前程,他仍然一心一意地追求美好的理想。出世之后,他就被人看不起,可怜的丑小鸭只能离家出走,但仍然摆脱不了小鸟讥笑、猎狗追赶的厄运。尽管遭遇如此凄凉,但他仍然没有忘记对美好的深情向往。谁能想到,原来他不是丑小鸭,竟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呢?

  杨老师执教《丑小鸭》最大的特色就是,整堂课读书声琅琅。课中,教师用深情的话语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让学生感悟丑小鸭的可怜、孤独。整堂课读得很充分,当学生深情并茂地读着课文时,他们纯真的心灵就与“丑小鸭”的美好心灵产生了共鸣。本课反复的引读是它的特色也是亮点,要是先让学生读出自己个性化的感情来,再由教师来引读;或是在读的方式上再做细致的安排,个别读、表演读、生生对读——就更好了。

  本课在创设情境这一点做得比较到位,教师的教态很好,自己能够先进入到文本的语境中,也注重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课件运用很恰当,动画、音乐都能唤起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丑小鸭的可怜与孤独。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抓住空白充分发挥想象。如:丑小鸭听了这些讥笑,再加上猎狗的追赶,会感到怎么样?学生体会到丑小鸭的可怜、孤独,再齐读,就能进一步感受到他的心情了。当学到丑小鸭只有晚上出来找吃的,教师又引导学生想象“可是晚上出来找吃的容易吗?他会遇到什么危险?”此时,再引读:深深同情他的小朋友一起读读。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想象中、反复诵读中,感悟文本。这时,再让学生来谈感受:我想对丑小鸭的哥哥姐姐说——想对猎狗说——对农夫说——对丑小鸭说——。通过句式训练让学生的理解升华了。

  最后还有一点要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关于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对价值取向的把握。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关于教者用“丑小鸭离开家对不对”这个问题来串起本堂课的教学,我认为是不妥的,违背了安徒生的创作本意。虽然有社会现实意义,虽然教参书上用了几乎一个版面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设计。我还是不认同。我认为在拓展部分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就可以了,作为主线是绝对不可以的。

丑小鸭评课稿2

  中心小学的张**老师执教的《丑小鸭》,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本课故事性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张老师在执教本课时,充分把握这一点,引导学生采用“个人读、配乐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美美地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去体会丑小鸭被欺负时的孤单可怜,在读中分享丑小鸭变天鹅时的惊奇与喜悦。课上,亮点纷呈:

  (一) 先学后教,精心设计好预习,发挥预习的最大功能。教学前,张老师做了充分的准备,认真钻研了教材,根据导学案,精心设计了预习单和学习单,给学生提供了预习的拐杖,让学生课前的学习不再是盲人摸象,将预习落到实处。

  (二)找准时机,及时渗透学习方法。在理解“欺负”一词时,许多学生的回答不够准确,这时张老师引导学生:“大家是怎么欺负丑小鸭的?”学生很快从文中找到答案:“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姑娘也讨厌他。”张老师说道:“这就是欺负。”学生知道了原来通过联系课文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激发想象,引导学习练习说话。指导学生学完第四自然段,张老师顺势引导学生:“丑小鸭还会到哪儿?会遭遇到什么?”学生以:丑小鸭来到了_________,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孩子们的想象潜能是无限的,有的学生说丑小鸭来到草原上,被狮子追赶;有的学生说丑小鸭来到森林里,被猎人追杀…张老师课上给我们展示的让我们受益匪浅,唯一遗憾的是小组合作环节,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分,小组汇报有点流于形式。

丑小鸭评课稿3

  《丑小鸭》这篇课文是根据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改编的一篇童话,文中塑造了一个丰满的通话形象:面对见那曲折的生活环境,他仍然一心一意的追求美好的理想,最后成为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故事性强,情节十分感人,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文中的字词也极富表现力,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廖老师根据本课特点和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特点,凭借自己较高的素质,灵活的教法,把这节课上的生动有趣,效果良好。在教学设计中廖老师抓住内容上的特点,强调由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朗读时间和吸收内化时间,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悟出情感,在读中品词析句,进行语言训练。以读为本,鼓励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自悟自得,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具体说,这堂课有以下特点:

  一、符合第一学段孩子的认知特点。

  简单复习完上一课的内容后,廖老师马上提出了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丑小鸭长大后还是那么丑吗?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好奇心给激发出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时候,孩子们必定愿意很快地进入课文,看看丑小鸭长大的样子,一贴出美丽的天鹅,抽象概念具体化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变序教学”。它最大的特点,我想一方面就是能直接地把该篇文章的主题给提出来;另一方面,能很快地抓住孩子们的心。像这一课就直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长大后的丑小鸭是什么样儿?它怎么会变得这么漂亮呢……一连串的疑问让孩子们急于获得答案!读书的动机有了,兴趣自然也就有了!

  二、朗读指导落到实处

  “指导朗读”这几个字好说,但不好做。到底该怎么来进行朗读指导才是实实在在地指导呢?是不是要每一课都由老师领着读就是指导朗读呢?我们都感到有些困惑。我觉得,今天,廖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她恰到好处的点评就是很好的朗读指导。比如:一学生读了描写美丽的天鹅的句子后,廖老师说:“老师好像看到了一只美丽的天鹅!”“……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能找吃的。”“多可怜的丑小鸭啊!”“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你觉得这个时候它对自己怎么样?”“不相信,怀疑!”“那请你再读一遍这句话。”“读得真好!丑小鸭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白天鹅呀!”“你读出了丑小鸭的惊喜!再来一遍……”这样,学生在老师的`恰到好处的评价中知道了该怎么读书了。真正还学生以读者的地位。

  是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一点呢?廖老师这堂课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她重在引领,让学生伴随着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比如:读第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然后由学生汇报所得,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由此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这个读书的过程中,廖老师的点评,让学生懂得怎么读书了,这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她兼顾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教会孩子们怎么读书: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词句;把这个词读得很重,老师听出了丑小鸭的孤独……

  现在,我们的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因此,我们教师就应该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尽管在课堂上,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比如学生与作者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生生交流,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但必须强调的是学生始终是阅读的主体,他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甚至去创造……而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同时也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信息的管制和权威,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共同体。

  今天这堂课,廖老师做得不错,处处体现了她是一个阅读过程中的组织者,积极营造课堂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掌握阅读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感悟还给学生。真正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建议:多给学生补白的空间,以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