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评课稿范文

刘莉莉老师

  《二泉映月》评课稿 篇1

  李老师的《二泉映月》一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到现在还在脑中萦绕,挥之不我相信不仅是我一个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者都会永远记住这首曲子。李老师的课,我们感觉到:他不仅仅在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更是在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直面生活、品味生活,领悟生命的真谛。

  《二泉映月》是典型的抒情类课文,李老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如语境中朗读,适时补充相关资料等,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揣摩阿炳的内心,体悟阿炳的情感,感悟阿炳形象。这一点,很值得我学习。

  一、“导入课文”美

  这节课用艺术音乐导入,创设良好的情景,以音乐作为桥梁,沟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与人有关的文本的学习中。再者情感上的启发往往会让人有一种欲望不能之感,迫切地想了解与这有关的内容,这种先声夺人一节课的开关更能吸引学生,获得兴趣盎然的效果,为进一步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提问题”美

  提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质疑问难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中孙老师善于提问题,孙老师整堂课都能根据文章中心来提问题。比如,孙老师第一次播放<二泉映月>后,提问学生你们听到优雅的音乐心中有什么感受??..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悟文章的中心,接下来孙老师又一次播放<二泉映月>,提问,阿炳长大后又听到了什么,学生随着音乐渐渐地体会到阿炳的心情。最后,孙老师再次播放《二泉映月》,提问:又是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又听了什么?一个个问题的探讨,让学生拉进了他们与阿炳的距离,也便于学生更好地走入阿炳的生活,了解阿炳创造<二泉映月>的动机,一连串串的追问,让学生走入文字背后,让学生感觉阿炳的生活历历在目。

  三."合作探究"美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及师生互动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做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倡导自主走入文本,与文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

  四."伴乐朗读"美

  这节课的教学中,孙老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多数采用伴乐朗读,使学生读书的兴趣浓厚,在读过程中解决教师的问题,在听声音,谈感受,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给带来的美。

  五、围绕重点,领悟精髓。

  李老师在初读课文中出示三组词是非常有意识的,从中也看出李老师对教材的研读之深,一组是讲月亮、月光的;一组是讲阿炳身世的;一组是讲《二泉映月》的旋律的,李老师引导学生美美地读第一组,悲惨地读第二组,第三组又要求学生把旋律的变化读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学习了词,同时让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与疏理,看来学词也是围绕着文章的重难点来学的。在省去了在教学中的扣词扣句的支离破碎的朗读教学,才有了今天课堂上的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激情荡漾的朗读。

  李老师的课在内容上、内涵上有拓展,(阿炳的身世,小泽征尔认为《二泉映月》应该跪着听等)学生的能力上有提升,情感上有共鸣,思想上有提升,树立了要勇于面对苦难的价值观。看来,对于我们的课题的研究,李老师的这节课值得我们解剖与学习。

  建议:如果教师能范读重点句,这节课更会锦上添花。

  《二泉映月》评课稿 篇2

  今天由向老师为我们执教的《二泉映月》,这是我校流动儿童习惯培养、课题组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组所举行的又一次语文研讨活动。

  《二泉映月》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生动地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文章真挚感人,曲子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丰富,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课文内容真挚感人,语言生动优美,意境高雅深远。

  现就我校进行语文学科学习习惯培养策略方面来谈一下本节课给我的感受:《二泉映月》是典型的抒情类课文,抒情类课型的教学活动设计应考虑情感发展的顺序;应该以感知为基础;应该创造好情境;应关注语言文字的推敲;应遵循情感线索。今天向老师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如语境中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揣摩阿炳的内心,体悟阿炳的情感,感悟阿炳形象。这一点,很值得我学习。

  作为一堂高年级的语文课,如何准确把握教材的育人价值,尤其是文本形式,针对高年段的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语文学科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大家都认识到课堂教学是教学类课题研究的主要平台。我们学校这个学习习惯培养的课题研究,更应以学科课堂教学为研究平台展开和实施。

  这堂课的课题研究重点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语文的预习习惯和围绕中心联系上下文想象、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有情有感地朗读课文这一语文学习方法。

  过去,我校对学生预习的要求仅偏重于词语、课文的通读,偏重于第一课时前的预习(生字、生词要求能读准音,生字会扩词,课文能读通),往往缺乏具体的要求。忽略了第一课时后、第二课时前的预习,也无具体的任务驱动和操作要求。在复习习惯的培养方面,传统的方法是第一课时仅要求熟读课文,没有把与文本对话,抓住中心感悟和理解当作复习指标。学生停留在机械的生字复习、课文朗读上,既无操作程序,也无检测要求。

  本学期我校细化了基础工作,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与研究。

  一、详细制定了年段的预、复习操作要求。

  例如本节课布置学生课前找出描写月光的词语;给第5段分层,思考琴声与阿炳内心的变化。让学生找出分别描写琴声和心声的句子。从单纯读课文的误区中走出来,让学生边读边悟,自主与文本对话,能抓住其中的一个中心点,持之以恒地培养,在方法指导中提升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

  二、朗读习惯的培养是语文学科要培养的重要习惯。

  一位老师说得好:“情感能实现师生心与心的融合,以情激情,激活听的情趣;以情导情,引导学生情感体悟;以情寓情,激活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与教师的情感共鸣。这篇文章的情感性很强,我们要求在朗读时做到有情感体现在朗读的语气、情感、停顿来表达作者的心声和读者自己的心声。其中利用了教师情感朗读的示范策略,这节课的教学中,向老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朗读课文,伴乐朗读,配设背景朗读,向老师声音浑厚,富有亲和力,使学生读书的兴趣浓厚,在读过程中解决教师的问题,听声音,谈感受,让学生体验到音乐带来的美。此外,向老师还对学生进行了在与文本对话后通过联想、感悟基础上的情感朗读训练。例如,由一个“整天”对阿炳生活的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它嵌入到四个句子中去,激活了学生的情感。第五小节,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了空间。教师能够及时抓住了这个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欣赏《二泉映月》,专心去感受,去联想,去想象,伴随着优雅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教材语言文字的意境和语境。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情趣高涨,各抒己见。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作者与读者的情感也融为了一体,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融合了,朗读起来就更能入景人情。可以感觉得到,良好的朗读习惯就在教师的情感示范朗读的倾听平台中得到了提升。对于这些,我们流动儿童的课堂能做到这样是不容易的,两三年前学生的朗读要么逐字逐句地读,要么拖腔拖调地读,在校领导和语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朗读习惯的培养已经初见成效。我们深信,只要持之以恒,一定能有更大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围绕一个中心联系上下文与文本对话的习惯。

  在本节语文课上也渗透了这种学习方法,在本课中体现较多的是让学生边读边思边搜集信息的习惯培养,让学生用符号来表示信息的收集。如在感悟《二泉映月》乐曲环境背景时,教师让学生默读后找出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语句,学生边默读边画出句子,教师在巡视中对学生这种读书留痕的方法进行了肯定。在欣赏《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时,向老师要求同学们注意聆听曲子的节奏、旋律,变化起伏、推进、延续,与此产生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在聆听中有所思考。引发学生去思考《二泉映月》和阿炳的生活有何关系?“曲由心声”,音乐其实就是一个故事的展现,一段感情的倾诉和传递。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学生就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了解乐曲是如何展现阿炳内心世界的,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飞到无锡惠山二泉池畔,从内心体会阿炳一颗苍凉的心,一个不朽的魂。

  人无完人,每个人做一件事都会有不尽人意之处,向老师在上《二泉映月》中,我觉得她在整堂课中有些细节的方面还是做到不到位。例如,阿炳,这位旧社会的民间盲人艺人,离今天的孩子是遥远的,教师没有将课前收集的资料与课上情境相融合,来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向老师在课前布置了让学生搜集阿炳的资料和《二泉映月》的过程,我认为可以在上课之前出示一段曲作者的介绍,让学生说说读读,做到有布置有检查。另外,相信学完这篇课文,学生们应该明白《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的不再仅仅是苦难,更应是有一种超越苦难,战胜苦难的精神动力。老师应该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播下的精神“种子”,这才是对这首世界名曲的最好的诠释。这是一些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敬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