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勇气的评课稿

刘莉莉老师

花的勇气的评课稿

  一、板块清晰,突出训练

  第一组词语体现作者的心情变化“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通过口头填空练习“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看不到,因而感到失望;当他快要离开维也纳时,因为 而感到遗憾;看见时,感到惊奇;体会到时,心头怦然一震。”既梳理了文路,又让学生明白了: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条线索,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 语言简洁,注重细节

  陈老师整堂课显得从容淡定,课堂很大气:没有繁琐的分析,没有做作的表演,只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明快的教学环节,简洁的教学语言。这与她在细节上的处理是分不开的。陈老师精炼的评价语同时又是恰当的过渡语。学生在朗读“我用手拨开才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一句时,好几个学生读得不太好,一名学生读得一字一顿的,显然是不符合老师的要求的,可陈老师没有打击这位学生的自信心,而是以一句“你读得很有节奏感,老师来读一读,你来找一找读书的秘诀。”既指出了学生的不足之处,又引入下一环节朗读技巧的教学。这在语言上又给了学生很好的示范。

  在几次试教中,出现了预料到的、没预料到的一些问题,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和建议中,陈老师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不断地调整改进,在片教研活动时的教案跟第一次的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这次放弃了原来的.抓作者心情变化这一条情感线,主要抓住花的变化过程——从美到更美展开教学,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词句的读悟,使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并在说话、写话中升华学生对生命的感悟。整堂课采用线性设计,层层铺垫下来,导入、过渡自然而又巧妙,在教材的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读悟结合、学习资源的开发等方面有自己的思想与相应的策略。

  也想以审视的眼光再来谈谈对这堂教研课的看法。课上下来,觉得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体验离预设的目标还是有那么一点距离,除了教材的因素和学生因素(使用老教材的四年级学生可能不适应新教材的课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能把握好机会及时地进行引领也是一个原因。例如,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只能简单地重复学生的回答或不应对,缺少评价和适度的指引,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能“平面开移”而缺少“纵深开掘”。在研读重点句段时,能注重读悟结合起来,但怎样引导学生以读促悟,领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又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问题。另外,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能否投入自身的情感,语言是否具有感染力也能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入情入境,这堂课教师在这方面可能也有所欠缺。

  说说容易做做难,其实自己对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既充分放手又不忘引领,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当学生引而不发的时候,又该从何入手这些问题也是缺少经验的。借“点拨”而“跳出”文本。这样一来,教学也就有了层次、有了重点,课堂也就会显得“主线简明、细节饱满”,而学生的感悟就更加立体、多元和广角。要真正打造出诗情画意的魔力对话,教师就要敢于将学生推向“前台”去作足够时间的“自由舞蹈”。当然从本质上讲,对话教学的成功,其实更仰仗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先期”对话,因为“教材透”方能“教法秀”,才能游刃有余地引领学生一起诗意地徜徉、诗意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