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评课稿(合集十五篇)

刘莉莉老师

数学评课稿(合集15篇)

数学评课稿1

  在活动中教师比较注重孩子探索能力的培养,为幼儿提供了便于研究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通过操作材料,去观察、去发现、去记录、去思考、满足了幼儿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排序活动是幼儿数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需要教师创设一个丰富的活动环境,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探索、发现,推断出排列规律,并能按此规律进行排序活动。

  一、选材贴近生活,《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所以王老师选取的这个内容是来源于生活的。另外,教师在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生活经验,利用孩子平时经常玩拼图这个经验来展开活动,一方面贴近孩子的生活,另一方面更激发起了孩子学习、发现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比较全面,基本上涵盖了情感、知识和能力,符合《纲要》要求。

  三、教师的准备很充分,在材料的提供上体现了目的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在活动中教师比较注重孩子探索能力的培养,为幼儿提供了便于研究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通过操作材料,去观察、去发现、去记录、去思考、满足了幼儿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

  四、教师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很好地展示了活动的每个环节,即认识图形,激发兴趣—拼拼图形,记录结果—二次操作、多种组合—交流分享,总结延伸。整个活动的每个环节紧扣教学目标,体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活动中,幼儿始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探索兴趣。

  五、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体现数学教学特色,如演示法、操作法和记录法等。

  六、在教学形式上,教师能较好地采用个别、集体和小组活动相结合的形式。

  建议:

  1、在二次操作中,教师是要求让幼儿在选定一块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多种组合,幼儿操作后,教师也可以作一下简单的记录,以便幼儿能更清楚的掌握其中的规律。

  2、在幼儿操作拼图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轻音乐,让幼儿在快乐的拼图中感到轻松感。

  3、两张记录表的制作上,是二合一的。第一次操作之后,让幼儿自己把记录表1撕下来。在活动中,发现有些幼儿撕的比较困难,需要老师的帮忙,这就间接的造成了时间的浪费性。

数学评课稿2

  1、靳老师用课件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然后利用天平称空杯子,在天平平衡的状态下,空杯子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然后往空杯中加水,这时天平向左倾斜,而不知道加入水的质量,怎么表示水的质量,用字母x代替。接着提问要想称出水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学生自然想到加砝码。从而得到不等式100+x>200。让学生感受到加100G砝码仍然没有使天平平衡。继续加砝码。得到100+x<300。天平向右侧倾斜。引起学生的思考。砝码加多了,应该加一个小一点的砝码。从而得到100+x=250。得出这些式子后,老师继续提问,对这些式子进行分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2、比较100+X=250和2+7=9,都是等式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方程的含义。问题引领性强。

  3、练习及时,认识方程后及时进行判断练习。形式多样,有集体练习,有独立练习。

  4、看图列方程,靳老师鼓励学生:你能列几个?激发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不仅为检验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学生不仅展示了学习的结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样性.同时在对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断中.加深了对方程意义本质的理解。

  建议:刚认识了方程时刻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几个方程。

数学评课稿3

  本周二,我听了谢老师执教的《年月日》。整节课,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师激情饱满,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师生互动,谢老师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听完这节课后,有很大的收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精心备课,重视课堂常规,使教学扎实有效。本节课开始,教师问学生今天是哪年哪月哪天,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与学生谈话中进行了新课的导入,贴切自然,顺理成章。

  2.体现学生自主探索,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本节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看日历填信息,在白板上标一标、圈一圈等活动,了解大月、小月以及特殊月2月的概念。通过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月份的不同,更有利记住12个月天数的区别。借助多种不同的方式,如、念着记、记单双数、拳头法、记歌诀等记忆大小月份,生动活泼,有趣,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3.练习设计巧妙,层次分明,让学生深深的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数学评课稿4

  数学组共有八位教师,既有经验丰富的张殿荣老师,又有区学科带头人郑素梅老师,有年富力强的郭振红、周业智、李箕贵、曹艳老师,还有充满生机活力的张翼飞、黄谨老师。全组老师精诚团结,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人际关系和谐。

  以下介绍本组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依靠集体智慧,营造良好的教研气氛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仅一个班成绩的突出,不能代表整体水平,只有整体水平高了,才能真正打得出去。我们备课组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备课组的八位老师荣辱与共,相互支持和鼓励,备课课组活动有声有色、保质保量。我们每周坚持一次集体备课,每学期坚持不少于10次的集体听课和评课,老教师的示范课和青年老师的研究课给我们提供了彼此交流学习的机会,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集体备课时,大家毫无保留,广泛地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和研讨,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有效保证了教研的质量。我们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也强调个人的工作责任制,避免吃“大锅饭”,根据各人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订出了相应的奋斗目标。在我们的心目中,只有打团体战的概念,没有单独冒进的念头。

  二、抓住学生心理,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环境

  高考竞争的残酷,带来中考形势的严峻。由此带来的各种压力,使学生的“厌学”情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不管优生和学困生,他们的学习大都是被动型的。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能动性没有调动起来,我们教师的工作怎样努力也没用,这就迫使我们去研究学生的心理,找出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法。

  通过连续的观察和调研,我们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并确定我们工作的重点和工作措施:优生---拓展;中等生---狠抓;学困生---辅导。

  优生有较好的思维习惯,上课前我们先把问题布置给他们,让他们自已先研究,提高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课时则采用讨论式教学方式,让他们充分舒展自己的见解,然后老师加以归纳总结,并进行深化、类比和提高,从高、严、难三个方面要求他们。

  中等生是一个大的群体,在平行班是学习的主流,上课时我们以他们为主,力求在课堂上消化所有的知识点,作业和练习题也以基础题为主,强化训练,普遍提高。

  对于差生,我们本着提高一个成功一个的心理,用爱心从思想上感化他们,用耐心从学习上帮助他们,在课堂上编出让这部分学生能够完成的题目,力求使他们每节课有事可做,每节课有收获,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要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重视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比如给学生及时的辅导;给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及时的提醒;给有好的解法的学生及时表扬;给失去信心的学生及时的心理安慰;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发挥潜能的机会。如张翼飞老师的“每日一题”,郑素梅老师的“每天一页”,周业智给学生的每周中考尝试等都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很好的拓展空间。只有教师与学生有充分足够的情感交流,才能使教学在一种愉悦、竞争、合作的环境下完成。

  三、加强对教材的研究,营造课堂教学高效益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每节课的高效益。中考要取胜,必须从初一开始抓起,打好基础很重要,同时,初三复习的后期工作也十分重要,要在有限的三个多月时间里,把六本书复习好,不讲技巧,不讲方法,不拿出有效的措施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在后一阶段,我们要讲究“精讲”这一环,学校给我们的教学时间与别的学科一样,时间紧,任务重,要做到“精讲”,对我们来讲,要求是非常高的。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对概念、定理、公式、规律的消化;注意针对学生的知识缺陷和疑难问题作重点讲述;注意新旧知识、新题旧题的对比,把复杂抽象的问题作连贯解决;注意解题方法的延伸,摸索解决的规律;注意一题多解的研究和条件多变的问题的对付方法;注意富有思考性的新问题,与学生一起探索研究。

  “练”这一环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在每周两节的延伸课程中,我们基本上保证每节课有30分钟以上的练习时间,而练习题必须是经过备课组精雕细啄的、与中考接近的、有代表性的题目;理解概念、巩固定理的基础题;运用知识的能力题;一题多解的思维题;易出错的常见题;综合分析的提高题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强化练习,学生的解题准确度,应变能力,及技能才会有很大的提高。

  中考是一场硬仗,要打好这场硬仗,不仅要强攻,还需要智龋我们只有不断去面对、去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切实遵循教育教学的方针办事,团体智慧 + 个人努力 = 一定能成功!

数学评课稿5

  李老师执教的《数字编码》一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二课时,从校本课程的角度上来说是一节思维实践课。数字编码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在这些号码中都蕴含着数字编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本节课主要通过学习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向学生渗透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纵观小学数学教材,本次学习数字编码的知识,是学生第二阶段的学习。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编排的《生活中的数》,编排了相关的知识,比如班级号、房号、邮编、电话号码、车牌号等。学生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知道了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听了这节课,组内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一致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值的大家学习的地方很多,特别是为我们思维实践课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关于这节课,我们组的老师说了这样两句话,第一句是一位青年教师说的,什么时候我才能上的这么好?第二句是每节数学课要是都能上的这么好,每个学生肯定都会喜欢上数学课。

  现在代表一年级组谈谈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

  一、课堂上架起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桥梁

  首先,教师布置学生收集家长和自已的身份证号码。这就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带入课堂,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比我们在课堂中虚拟出来的情景好的多,学生也踏实的多,直观的多。

  然后,课堂中围饶学生带来的身份证号码开展教学,让学生手头上的东西发挥作用。学习自已身边的知识,学生自然十分乐意。在学习中,老师先以自已的身份证号码为例进行教学,学生顿时精神抖擞。学习了身份证号码各个数字所表示的含义后,教师请学生说说生活中的数字编码老师也准备了大量的图片素材,让学生大开眼界,更是觉得数学知识无处不在。

  最后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了几个精典问题,例如寻找失主,制做假身份证,这些问题既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又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问题。

  可以这样说,这节课是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带进教室,在教室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解决数学问题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其它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课前,老师请学生搜集自己和家长的身份证号码,丰富了本节课的教学素材,教师这种不满足教材现状,对教材进行扩展延伸的做法,看似很平常,但为这节课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添加了新的动力。课堂中多次让学生猜一猜,猜一猜身份证中这几个数字表示的含义,猜一猜在未来的世界里身份证号码还会有什么变化。说说你对下一代身份证号码的设想,自已为自已编排一个学号。通过猜一猜和设想的方法不仅引出了下一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都得以发展。另外这节课中教师还通过小组合作、比一比等方法开展教学。总体感觉就是不同的知识运用了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在这节课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三、个人意见

  在此,也谈谈个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谈得不对的,敬请见谅。在前面的学习中,教师已经向学生渗透了数字编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例如在介绍身份证号码的位数为什么从15位变成了18位,为什么身份证号码里面不加入身高等。如果学生上台介绍自已设计的学号,教师能在设计学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方面加以指导,一则更好地运用了本节课的知识,二则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数字编码虽然用起来很方便,但也要讲究科学性和合理性。

数学评课稿6

  本节课,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我觉得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 )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 )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老师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 ”入手,明确 ( ) ,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 )。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3、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老师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 )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 ”“ ”,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

  4、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三位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5、 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沈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在小组探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操作,对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6、教师能够恰当的运用教具

  仪器、电教设施使比较难理解的抽象思维变得直观、形象、生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7、教师在复习

  引入、新课、练习设计中能够关注全体学生,尤其关注差生,给足练习时间,教学效果很好,达到了目标的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8、 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

  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

  当然,每一节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我有几个人观点,纯属“一家之言”,现提出来与各位共同商榷。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还请各位同仁指正批评

  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

  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 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 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数学评课稿7

  上周听了一(2)班覃老师的《找规律》这一课。这是一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找出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找出下一个物体。还要通过认、涂、摆、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整堂课覃老师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习。

  一﹒首先,创设情境。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在教学中覃老师巧妙利用低段学生的特点,在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观察主题图,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让学生观察彩旗、灯笼是怎样摆放的,生动有趣的课堂引入,使学生对新课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

  二﹒本节课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覃老师这节课很好的体现了这一规律。教师先是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让学生观察彩旗、灯笼是怎样摆放的。在呈现学生围成一圈的情景时,许多学生说出的是(男生到女生)的站立规律,覃老师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但由于是围成一圈,不便观察。课件及时呈现学生站成一排的画面,将复杂的图形简单化,许多学生纷纷说出了(女生到男生)的规律。

  三﹒练习达标。此外,规律内容的教学也由简单到复杂,巩固练习环节中的练一练,设计了5组图形的排列,让学生从简入繁地找出它们的规律,及时将所学知识得到巩固;让学生在说一说、摆一摆、涂一涂中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深化理解,“有规律的排列”在学生的头脑中越来越清晰。可见覃老师十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已有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所以在施教的过程中,覃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情比较灵活的驾驭课堂教学的流程,既让教学活动的开展处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又能不失时机的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随机生成的情况,教学的有效性得以较好的实现。

  四﹒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本节教学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覃老师多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通过课前感知规律——情境中发现规律——操作中深化规律——体会中创新规律——生活中应用规律这五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进行教学。她能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借助课件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探索规律的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究、主动地去发现,创造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一节课当中,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看得专心、听得仔细、想得认真、做得投入、说得流畅、合作得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极大的调动思维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沉浸在数学的美当中,感悟着各种有规律的排列。

数学评课稿8

  纵观全课,蔡老师能细研教材,结合实际,灵活组织教材,通过截取“乘法口诀”、“数的排列”与“图形排列”三个知识环节,引导学生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及其变化趋势,鼓励学生探索数字之间、图形之间以及现实生活中蕴涵的数学规律。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赏析及商榷,评得不到之处请见谅。

  一巧妙创设情境,让孩子在轻快、神秘的魔术色彩中进入新课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的开课能让人耳目一新,通过“猜数魔术”开课,能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教师的语言及教态,此时都能散发出一种强大的气场。稍为遗憾的是教师陈述结果时不够干脆利落,还略有疑虑及出错现象,这稍有降低“魔术”的神秘色彩及吸引力;另外,由于时间关系,在课尾没有看到这个“魔术”的揭秘环节,略为遗憾。

  二关注情感,让学生在愉悦体验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了人文和谐的师生对话情景,旨在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下,尽情地发挥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三关注过程,让孩子在思维活动中体悟成功的快乐

  通过呈现“乘法表”让学生观察表格探索其中的规律,教师能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及渗透思维的有序性,把以前分散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帮助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此环节个人感觉还是挖掘得不够,如:当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横看竖观的观察层面时,教师还可以启发或呈现斜看或其它更多的观察层面所隐含的规律,如第一行“9的乘法口诀”中乘积的两数之和都等于9这些规律,同时引伸拓展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以及如何判断等,又如寻找乘积相同的两个因数成反比例关系的规律,旨意在于拓宽孩子的思路,渗透多层面寻找事物之间所隐含的规律性。

  通过呈现“数的排列”及“桌椅的摆放”知识,让学生探索研究并填空这两个环节,教师能启发学生逐一进行充分探究,抓住变与不变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还从多角度地揭示规律并反馈交流,引领孩子在采撷丰盛的'思维成果时体悟到了成功的喜悦。但感觉在时间的分配上有失偏颇,在挖掘规律的深度也有待商榷。比如“数的排列”环节,能否只选取其中三几个题例进行精讲,其余略讲,放手给学生尝试练习,又比如有“桌椅的摆放”环节,能否将孩子找出来的各种字母表达式:6+4(n+1),6n—2×(n—1)……作一个合并同类项的计算,揭示出最简字母表达式:4n+2。

  总的来说,教师都能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对教材作一个重新调整,细致的分析,引领孩子充分地探究,只是在时间的安排上略为遗憾,没能看到孩子当堂在练习中去检测知识的巩固运用。

数学评课稿9

  小学数学教师16学时培训中,实验二小陆红星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思维提升课 《数与形》。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这类课对学生思维的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在陆老师的课中我看到了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目标定位准确

  《数与形》是本册教材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作为新增内容,没有原有的经验 和标准可以参照,对于这种课该上什么,怎么上,在教学中究竟该达到怎样的要求,我觉得很迷茫。在听完陆老师的课有了点启发。陆老师把“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还是比较合适的。在教学中陆老师引导学生借助“形”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在数与形的相互转换和不断结合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感受到了数形结合的价值。该类课不是技能训练课,不是以公式和计算法则的求得为目标,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对学生长远的发展来讲是有利的。

  二、课堂提问有效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本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陆老师对于每一个问题都是经过精心预设的。例如:1+3+5+7=?学生算出等于16后,教师又马上给出了问题1+3+5+……17等于几?你为什么不像刚才那样算?在这样问以后,自然而然有学生想到数据比刚才多了,不好算。又如在学生算出几组平方数后,教师又紧紧追问:这是一种巧合吗?这一问题引领学生继续追寻刚才得数的来源,并进一步思考这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启发。有效的提问不是一个问题问下去,马上就有N多双手举起来,而是问题给出后,能够让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葡萄“,从而感受到“摘到葡萄“后的那种喜悦,这样的课堂学生学起来才是有韵味的,而非味同嚼蜡。

  三、擅于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数与形怎么结合?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形的问题中包含数的规律,数的 问题也可以用形来解决。教学中陆老师从数的角度出发,先让学生计算1+3+5的得数,使学生发现都是平方数,在通过图形的规律理解“平方数”和“正方形数”的含义。让学生领会用1个小正方形、3个小正方形、5个小正方形……可以拼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大正方形图。进而让学生看可以怎样用图形表示数的规律,再从中寻找图形中所包含的数的规律。通过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互相印证,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陆老师正是有效地把握了数与形的连接点,才能够在课堂中游刃有余。

数学评课稿10

  从板书设计可以看出,这节课的内容关键时让学生理解:“本金、利息”的含义,会正确地计算存款的利息。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数学只有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才能显得真实和精彩。由于“利息”这一节的数学内容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就有过相关的知识储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刘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做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理解有关利息、利率、本金的含义,体会数学的真实。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为本,强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归纳出利息的计算方法,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本课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教师在引入课题时,提出了几个问题。如:有哪位同学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为什么要存入银行?增加的收入叫什么?这样的提问,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充分利用学生乐于帮助老师解决困难的心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利用生活经验,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新课标指出:“重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和小组讨论进行计算,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新课标指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要提供各种思考与合作的空间。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意提供给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如:小组讨论如何计算利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数学要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提高。学生在感知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纳税时,为了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再问:“也就是实际得到的税后利息是存款利息的百分之几?”这样,学生都进入了积极的思维中。从而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时,根据例题还可以问:“如果李志文存钱的时间不同,又如何解答?”这样就注意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新课标在谈到有效教学时指出:“有效教学一定要在重视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内在的发展。授课教师在这个环节上真正落实了有效教学。

  “利息的计算”一课,总体效果很好,基本达到了预先的教学设想,在改变传统应用题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数学评课稿11

  《秒的认识》是一节生活知识课,朱老师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学目标明确,设计的教学信息丰富多彩。如:录像、游戏、体验活动等等,课堂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效果不错。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特色:

  1、注重了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这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利用课件展示嫦娥奔月的场景,运动场上的时间等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

  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也实践了“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数学理念。其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比如,让学生体验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孩子们可以写字,可以做[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 教师站.com]口算题,可以读文章,还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事情进行体验,效果挺好。

  3.重视知识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如在游戏环节中,让学生估测每个活动所需要的时间,比如:穿好一件衣服大约多少时间……这些活动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教学中,教师十分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交流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数学评课稿12

  听了李老师《平均数》一课,现结合本次教研活动主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意识”谈自己几点体会:

  1、选材丰富多样

  平均数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一个虚拟的数,学生不易理解,教师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生活中平均数的广泛应用,掌握平均数的含义。教师课前搜集了很多资料:本班学生考试成绩、平均身高、平均气温、平均年龄等等,选取了这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子,丰富了学生的活动体验,更能体会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

  2、方法引导准确

  出示了表格后,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能从中知道哪些信息?通过学生发言,知道了可以比出谁收集的水瓶最多、谁最少。教师还鼓励学生说:用比较的方法获得了新信息。学生的表达得到了赞许,思考更加积极了。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提一个关于平均数的问题,将学生引导了本节课的知识上,学生通过自学,独立解决。在交流汇报中,从而引出什么叫平均数,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除以份数或移多补少,并且以动画的形式,让学生从感官上真正接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让学生由被动学习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3、练习完善知识

  练习中又将生活与平均数联系了起来,又一次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第一题明确了平均数的范围,第二题小结出了平均数的意义,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第三题平均数还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等等,练习内容丰富,对教学重点内容是一步步升华,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平均数。

  4、注重习惯养成

  教师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学习方法的引导。

  建议:教师提的问题可以精炼些,更好的体现提问的有效性。

数学评课稿13

  这是一堂令人耳目一新的课,一堂用全新的教育理念突现教与学的好课。

  其一,教师巧妙地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套圈游戏作为教学情境,把数学知识融合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并以此贯穿全课始终。这就为学生架起了通往学习的桥梁,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更是学得主动。

  其二,把竞赛机制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其三,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本节课的另一亮点。比如:在总结连加的方法时,不是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完成,教师只是画龙点睛般地加以引导,师生一起归纳出连加竖式的3种写法。较好地培养了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意识和能力。

  其四,恰到好处地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其五,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最后一道练习题,教师仅仅给出三件玩具的价格和600元钱,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也经常要用到。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方面略显不够。例如:在第一轮比赛中,比较谁胜谁负,应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教师一开始并没有强调要用套圈总数的多少来评判胜负,所以,从次数方面来说,男生两胜一负,说男生赢也是有道理的,教师不仅应该给予肯定,更应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自己找一个评判标准,这样引入新课更自然,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二,在第二轮套圈比赛时,男生的两次套圈得分明显低于女生时,教师如果能在这个地方提出一个问题:“男生还有没有赢的可能呢?”则会锦上添花。

  第三,学生“说”的过程体现不够,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往往只满足于一、二个学生的回答,没有照顾大面积学生。

  1、教师注重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整节课,教师善于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挖掘其思路,鼓励他们大胆的讲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及时给予肯定或鼓励,但在鼓励学生想法,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又不忘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让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都得到了共同的发展。

  2、教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几乎没有代替学生做过任何结论,教师总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学习体验。

  3、教师大胆冲破教材原有的框架,活用教材,将套圈的游戏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活动,比赛极具开放性,让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

  4、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首先是这节课以套圈的游戏引入新课连加,并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玩中学,乐中悟,更是因为教师营造了一种亲切,平等,民主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自然的融入课堂,让他们的热情始终高涨。

  5、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课最后设计的应用延伸题目,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实践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新课程基本理念。

  不足之处:

  教师在有一个环节擦掉了第一个学生的板书,这对那个学生是个小小的打击;教学的形式还可以多样化,例如在中间设计学生以小组的合作交流的形式环来调节课堂;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有待加强,在课堂中有的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有几个小朋友却在玩东西,这说明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带动起来。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特点:

  1、教师能创造性运用教材,优化内容,将连加的数学知识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套圈游戏贯穿始终,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使课堂气氛良好,教师的思想具有超前意识。

  2、营造了宽松的教学气氛,发扬教学民主,本节课教师充分抓住学生好玩,爱玩的天性,用游戏的形式将知识赋予其中,再加上亲切的语言,得体的教态,使整个课堂活而不乱,井然有序。

  3、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突出算理,突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会做还要会说,谭老师不仅教给了学生连加的方法,更是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将算理讲得清清楚楚。

  4、突出了让学生解决问题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在本节课的练习环节,教师创设了“我与丁丁比赛”的教学情境,通过比赛,使学生知道,不一定要算出总分也能判断分数是否超过丁丁,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应用意识。练习有一定的密度,体现了不封顶,不保底的思想。

  同一学生回答次数过频,其他孩子发言的机会太少。其次是巩固练习的形式是以看屏幕的练习为主,学生动笔写的习题少。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结合不够。再有,课的延伸还可以设计得精致点。这堂课给人的感觉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风,教师教得亲切,自然,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以下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1、教学设计新颖别致,整堂课不觉得在学,而觉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动课,学生是参与者,教师是评委,在玩中学,比生硬的说理更让人信服,更富有感染力,哪个学生不好玩,不好动?这堂课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气氛也相当的活跃,无疑,教学设计是成功的。

  2、教学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如三次套圈,每次的目的都不同,第一次引出连加,第二次引出连加中的进位,教师并进行重难点引导,第三次是估算,也是在游戏中进行,为后来的环节打下基础,最后,用600元钱买价格不同的动物娃娃,够不够?将连加运用到生活中,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层层铺垫,教学环节相当严谨。

  3、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这节课也把权力下放,教师只作点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解题思路,激活他们的思维,如套圈比赛,男女生竞争,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面和质量,让人觉得是学生在推波助澜,学生们自主合作完成了学习任务,有一点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几点建议: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否多举几个例子;

  二、在学生上台套圈时,能否交给台下的同学一些任务,如让他们算结果等;

  三、课堂要有小结,但这堂课的小结过于匆忙,流于形式

数学评课稿14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创设问题情景、学生活动、意义建构、数学应用等环节有创意。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理数加法是小学算术加法运算的拓展,所以本节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认知,在对教材精心整合的前提下,设置感知环节,以问题为纽带,让学生先列有理数加法算式并猜测答案来感知有理数加法算理,通过有效合理的问题情景的营造,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2、理解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举实例验证答案来理解有理数加法算理,这样做不但突出主题,而且把抽象的数学算式放到丰富多彩的实际背景中去理解,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举的例子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容易接受.

  3、归纳总结环节,通过两组练习来帮助学生将有理数的加法进行分类并逐类总结法则,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多角度、多层次的设计问题,学生通过对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类比得出法则,从而体会数学发现、发展过程。

  总之,整个课堂起始于感知,发展于理解,进一步归纳总结,最后达到应用,四个环节步步深入,使学生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自我挖掘,自我提升,最后达到了对新知识的全面理解和灵活应用

数学评课稿15

  《认识钟表》这节课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让学生从小建立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陈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教学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拨一拨、做一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课堂中通过形象、生动的积极主动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来学习知识。在这节课中,以下这几个方面做得很好,值得我们学习。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陈老师在这节课上,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突出知识点。例如:在欣赏各种各样的钟面时,老师用准备很多漂亮、形状不一的钟面,激发学生的兴趣,难怪全班学生都想和这些钟面交朋友。再如:当学生观察了钟面后,在他们的汇报交流中认识又粗又短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分针后,又通过把时针、分针分别进行闪烁,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学钟面上有12大格时都把一大格一大格做了处理,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二、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

  陈老师在这节课上,注意创设了很多轻松愉悦的情节。如:老师创设了“老师是早上7时起床,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这个情景,展开教学,学生兴趣很浓。在认识了钟面以后,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因为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学生注意力很集中,一下子就拨出了这些时刻,正确率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来获取知识

  陈老师在这节课上,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己观察上的钟面,说说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8时、3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师说时间让学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