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评课稿范文

王明刚老师

《海燕》评课稿范文

  篇一:《海燕》评课稿

  听了陈老师讲授的《海燕》一课,我获益匪浅。我对她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能有如此高的个人素质,能有如此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能有如此饱满的教育激情,表示折服!

  印象最深的有这几方面。

  教学设计精当,突显了教师对课的驾轻就熟。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去繁就简,没有那些生硬的板块拼接,完全是教师个人教学思路、教学个性的突显,而这种设计恰恰符合《海燕》这篇散文诗的教学特点。因此,也印证了“教案设计是教师教学功底的显性因子”这句话。

  教师充满激情的示范、引导,让整堂课也激情洋溢。 这一点让我感受颇深。陈老师不但很有亲和力,更充满着激情。充满激情的朗读示范,充满激情的点拨、启发、引导,把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充分的调动起来了。一节充满激情的课堂一定是一节高效的课堂,陈老师的这节课亦如此。

  琅琅的读书声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堂必须充满着语文味。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陈老师的这节课讲授的是散文诗,因而她采用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反复朗读、反复吟诵,尤其是在对朗读、吟诵的具体指导上,如重音、停顿、声调的抑扬顿挫以及标点符号的把握玩味上,都渗透着浓浓的语文味。因而可以说一堂充满书声琅琅的课堂必定是一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同时,陈老师个人深厚的文化功底也给这节课增添了很多的语文味。

  篇二:海燕评课稿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是俄国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代表作品,而其中“海燕”这一形象蕴含着深广的政治意义和思想内涵。支玉恒老师在教授这一课时,通过朗读,通过学习了新字新词,较好地解决了难点——理解海燕的独立、高傲、顽强的精神品质,是一堂较为成功的课。

  我认为支老师这节课许多成功的地方主要表现如下:

  一、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读”的培养

  《海燕》是一片耐人寻味的好文章,含蓄深邃,宜于朗读,适于欣赏。教师在读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也在读中感悟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获得新知。“读”成了该教师教授课文的“主心骨”贯穿全课。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又以“读”为根本。语文课上少不了“读”,这是无庸置疑的,而该教师巧妙地采用了默读、齐读,单个同学读,读一句话,读一段话等等,通过学生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理解,读中受到思想熏陶和哲理的启迪。加强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使学生能够更容易体会并理解文中高尔基赋予海燕的意义,以便于教学。

  二、重视阅读教学中“字词”的落实

  《新课标》对5~6年段“阅读”中明确规定: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可见,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它是引导学生顺利展开阅读进程的奠基石。阅读教学若是不基于字词理解之上,则是舍本逐木、空中

  楼阁。该教师有意识的捕捉那些标志性、代表性的词句,在联系上下文中反复体味感悟,由“字词”到“句段”,进而把握全文。教师巧妙地将文章分割溶解成为若干“小块”,逐个击破文章中的重难点。

  三、重视语文教学时的“表演性教态”

  讲授《海燕》这一课时,该教师多次用有力的手势及表情去感染学生,以辅助教学,促进教学事半功倍。在引导学生朗读“在苍茫的大海上……”这一小节时,效果尤为显著,使学生能够理解和体会出高尔基为“海燕”创设的“飞翔环境”,突出海燕的勇敢。

  这节课给我带来启发的同时,我有两点疑惑引发的思考:

  1、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处理。该教师过分重视问题本身的预设性,忽视了学生的动态生成,使教学变成了知识灌输的过程。

  2、教师的语言评价。恰当的语言评价,一方面能够暗示给学生一定的“是非观”;另一方面巧妙地评价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该教师语言评价过于简单:“好”、“不对”等,无法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造成整个课堂气氛过于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