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评课稿五篇

黄飞老师

语文评课稿五篇

语文评课稿五篇1

  《观潮》一课透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天听了深圳学府小学桂英老师上的这篇课文,受益匪浅。桂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透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一、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首先桂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情绪如何?你会怎样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样做的呢?”。透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情绪。

  二、读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气势

  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这就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如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分组读,一层一层,仿佛大潮就在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读的很好,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三、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学生透过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老师就问潮水真的像作者描述得那样吗?想不想亲眼看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放录像,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气势的雄伟和壮观。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给录象配解说词,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潜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潜力。

语文评课稿五篇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何老师很用心地给我们上了一节公开课,在我们进入评课、议课之前。

  我提议大家用掌声对何老师的付出表示感谢。

  何老师是我校的教学骨干,兢兢业业。对她执教的这节课,我们大家肯定会有不少的启发。为了更好的总结这次活动并指导今后的课堂教学,我们本着“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原则,在此举行评课活动。我希望各位老师都能畅所欲言,毫不保留的把自己听课的认识、看法、见解、收获等开诚布公的说出来。

  程序:

  一、先请执教人何老师说说自己的授课思路和讲课后的感悟、反思

  二、评课:何老师对自己的课说出了自己的认识,下面按从低到高年级的顺序由老师们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评价。

  三、今天借这个难得的机会,我们请在座的领导,为我们指点迷津,给与《认识图形》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以“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

  灵动”的数学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说请来了三个老朋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告诉学生把物体的一面放在纸上,拿笔沿着边描出来。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陈述操作过程,培养他们数学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到“面从体出”。

  三、动手操作,巩固理解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辨认这四种图形,老师又设计了“摆一摆”这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棒摆出这些图形,并说出摆这些图形的时候发现了什么。学生说:“我发现摆正方形时每条边用的小棒一样多,摆长方形时,上下两条边用的小棒一样多,左右两条边用的小棒一样多”;“我摆三角形用了3根小棒”;“圆不能用小棒摆出来”等等。学生在动手操作、归类比较的过程中明确了每种图形的特点。这样,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每种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巩固了对四种图形的认识。

  四、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称再讲含义等。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

  五、联系生活,实践应用

  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在这个环节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样设计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然后,课件出示交通标志牌,说说它们的形状,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知识的教育。

语文评课稿五篇3

  听课评析:

  《北风和小鱼》是一则搞笑的童话,写的是肆虐的北风虽然能够使许多动植物害怕,但是小鱼却不怕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弱者应对强者时毫不畏惧的情景。

  王老师整堂课充分挖掘了教材的语言价值,着重于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老师设计了多处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如:让学生听了北风的声音后,让学生说说他们都听到了什么,以及听了这些声音有什么感受;再如:让学生观察北风向梧桐树、草地、鸟儿吹一吹,梧桐树、青草、小鸟发生变化的画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情景,透过看图不仅仅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的潜力,同时也帮忙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又如:“北风气急了,它怎样想,学着北风的口吻来说一说”等等,像这样的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训练,王老师课上还有多处。能够看出,整堂课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高于一般一年级孩子的语言表达潜力,也是平时王老师这样不断训练的结果。

  王老师整堂课十分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且十分善于煽情,善于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化解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并抓住学习重点。老师用心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用自己投入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因此,整堂课上自始至终学生脸上都洋溢着学习的热情,如:一开始,由“呼呼地吹”去体会北风的凛冽,王老师不仅仅仅让学生听了北风的声音,说了自己的感受,还让学生也模仿北风的样貌来吹一吹,当学生吹得不够用力时,老师引导学生“北风吹得还不够大,再大一点”,全班学生跟着老师一齐用力地吹一吹,很自然地体会了北风凛冽,不仅仅化解了难点,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再如:为了帮忙学生理解北风的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王老师让学生来演一演北风的样貌,模仿北风的样貌来说说北风的话,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再进行朗读指导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只是,一年级的孩子学习课文还就应多给他们一些读课文的时间与空间。课堂上应是书声朗朗。还有,对于朗读的指导不仅仅仅是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还就应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有些地方,如“北风气急了,猛吹一口气”等处,就应不仅仅仅是因为读就是读,得有感情,老师能够进行范读,让学生试着比较一下怎样读更好。

语文评课稿五篇4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这天有幸听到但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是这样,听课也如此。咱们每个人听完课后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观点,我觉得,但老师这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读中悟,悟中导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读"在语文课堂上也越来越"热"。这比以前的阅读教学多分析,少朗读的情形,实在是一大进步,但也不难发现"重视读"这一理念在有些课堂实践中产生了一些偏差。如:为读而读,朗读无目的;读悟分家,朗读少思考等。可但老师的这节课"读"贯穿始终,但不是没有目的的读,每次读都有具体的目的。如: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带着问题自由轻声地读,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又能使学生更快地围绕问题,解决问题;又如:看到这山崩地裂的一幕,能说说你的感受,能读出那种可怕吗这是感悟边读;

  老师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群众读,个别读,老师读,学生读,大声读,默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读有利于对文字的揣摩;出声朗读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指名朗读能够给对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自由朗读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群众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教师范读对学生不仅仅有示范作用,而且有激励作用……但老师对每种读法的作用掌握很清楚,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形式用得十分准确:如,体会女娲补天真辛苦,真伟大时,让学生在默读中找出具体的词句,学生透过细心揣摩都能找到有关句子,产生体验;再比如,"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这句,老师采用了群众读,在气势中学生再一次体验了一把女娲当时补天的的勇敢和坚定。

  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老师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指导朗读,使学生在课堂上积累了更多的语言文字,学生也在细节中获得情感,升华情感,比如,学生从"找啊找啊,最后"看出了女娲补天多辛苦;从"五天五夜"中体验到了女娲补天过程的辛苦与伟大;但是有一点小遗憾就是,老师没有将这些重点词作为朗读指导的重要道具来使用,如果能将这几个词语再进行朗读上的重点推敲,是否效果会更好些呢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老师很得巧用了"读"的艺术,无论从读的形式还是读的次数,该什么时候读该怎样读都把握得当,行云流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和思考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好处"的理解感悟,自然地到达"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朗读的境界。

  如果说读是走进语言文字的基本途径,那么这堂课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能体现语文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这也是我要说的'这堂课的第二个特点:

  二,语言文字的训练扎实,到位

  课堂中,有多处让学生进行文字训练的活动。如:用"首先之后然后最后"的句式来说说女娲是怎样补天的。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学会如何有条理的把一件事说清楚,训练了思维,同时也为学生能复述故事资料奠定了基础。再比如:这些描述动作的词语能够打乱顺序吗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时也要有条理的叙述。这样的训练,对于三年级正开始学习习作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第三处训练点:女娲用尽全力把天补好了,你能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赞美女娲吗这样的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给学生带给了一次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的平台,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也使情感得以升华。

  另外,我们看到教师的板书设计精美,书写漂亮,体现了她个人扎实的功底。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选做作业,也独具匠心,学生也很感兴趣。

  我的一点推荐:课文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女娲真了不起。"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感悟故事的神奇。的确,课文写得够神的了!那么学生有没有体会到故事的神奇,由此喜欢上神话故事。如描述天塌的情景,透过一连串叠词的运用(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逼真传达出人间的惨状;还有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一连串动词的运用(找—挖—放—炼—化—装—端—泼等)十分生动传神;又如课文结尾段,"此刻,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看似写得随意,实则十分抒情,流畅,余味深长,值得好好朗读和积累。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语文评课稿五篇5

  今天,我聆听了陈**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觉得陈老师将这节课发挥的淋漓尽致。

  1、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使用多媒体。陈老师主要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同时又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段时,适时补充了雨果的文字资料,学生读后对英法联军的暴行恨之入骨,同时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了他们好好学习,使祖国更强盛地愿望。陈老师讲解“众星拱月”一词,在课件中以图示词的手法展示,不仅理解了词语,还对圆明园布局有了大致的了解,由部分到整体,由抽象到形象。

  2、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先抓住重点语句和词语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的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再让学生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痛恨侵略者的暴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从而化难为易,实现教学目标。

  3、读中感悟,以写促读。陈老师在教学中把此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读:个读,引读,齐读,默读等,更注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生情,以写促读。

  不足之处:学生由于没有亲眼所见火烧圆明园的场景,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如果陈老师能够运用火烧圆明园的电影视频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将能更好的渲染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

  以上就是我的几点看法,非常感谢陈明波老师的这节课,希望能给以后的我多一些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