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评课稿

阿林老师

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评课稿1

  有幸聆听了周老师上《颐和园》第一课时的课感受颇深,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跟大家一起来分享:

  一是生字教学有特点,精选“颐”通过查字典的方法;“廊”、“阁”、“殿”通过图片观察比较来学习,发现生字的奥秘。书写时借助助学单,提高了效率。

  二是整体把握谈感受,学生通过浏览课文,快速找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写感受的词句,很快抓住“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建构文章脉络抓过渡句,学生通过细读课文,画出过渡句,很快就知道文章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移步换景,走过一个地方,写一处景物。找一找,圈一圈地点的词语,很快就知道作者都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聚焦语用,同样的“走”,作者用了不同的词语,“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到、登上、站在、下来”,使学生感受到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法。

  三是聚焦“万寿山”,学习“定点观察”和语言运用的方法。周老师说:“如果选择一个最佳景点,你会选择哪里?”,学生很自然的选择了“登上万寿山”。品读“登上万寿山”一段,老师提问:“什么景色最吸引你的眼球?”学生很快找出“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因为学生喜欢找比喻句,我们从这句比喻句中感受到了昆明湖“静”、“绿”的特点;老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找出另一处写昆明湖静的句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从中体会“滑”字用得真好。老师又问:“还有什么景色最吸引你的眼球?”学生找出了“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色彩美、古香古色美、皇家气派美。从“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感受隐约之美。体会了文本语言之美以后,周老师很快聚焦语用话题上来。“再看这一段,你还发现作者的什么写作秘密?”学生从“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中发现由近及远的写作方法。

  四是聚焦语用,还学于生,学生学会“定点观察”的方法后,周老师马上引导学生在校园内选择一处景点,仿写。从学生的作品反馈中获悉学生已经学会了“定点观察”这一招了。

  值得探讨的地方是:

  当周老师提出“如果选择一个最佳景点,你会选择哪里?”,如果学生没有选择“登上万寿山“这一段,怎么办?

  用“定点观察”写一处景物,需要让学生明白有近、中、远景之分,近的写得具体些,远的写得简略些,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做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颐和园评课稿2

  《颐和园》是小学语文第七册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本课重点教学的段落是第一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教学中黄老师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美。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学生预习后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摘抄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通过网络浏览查阅,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一节课中黄老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利用课件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通过在颐和园查阅相关资料,在教学生字的环节及学习文章段落的环节,都起到了突出的作用。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是重点。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学生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通本节课中,学生在老师高效、实用的教学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颐和园评课稿3

  一、《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修订教材第七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册教材的第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在第二组教材中设置的“了解叙述的顺序”,因而把“了解叙述的顺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它虽不是新知识,但也有新知识。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与前组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有所不同。因而,教师在开课初就引导学生把文章的叙述顺序理出来,并把此顺序贯穿课堂教学。结课前,又将顺序进一步落实,强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洋溢着民族自豪感。因此,教师在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上着力不少。例:在指导学生读长廊的长时,教师利用不失时机的渲染,巧妙地范读,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抓住“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进行指导训练。再有,录像、图片的运用效果良好,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美景,使语言文字形象化。把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美、理解美,并通过朗读表达美,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大家可以看出,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能自读、自悟,较为真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不同层次的读中,感受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逐步加深,以及内心情感的变化。

  三、第4、5自然段的处理:教师根据整堂课的设计,在这儿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创造性的学习。例:在小组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昆明湖的美景。可以用书上的话,可以自己介绍,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介绍。阅读教学不同于口语交际,这里的设计,我个人认为教师是对文本、对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学生也乐学好用,效果不错。

  另外,这堂课基本体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重点落实顺序的问题,了解颐和园的美景,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师将在第二课时中侧重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并结合课后练习学以致用。

  最后,我想说,井老师毕竟还年轻,学美术专业的她以往也没有这样学习、锻炼的机会,因此,对教材的理解把握,课堂的调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我为今天看到井老师的进步而高兴,相信她会越来越好。同时我更希望,我们槐荫区的小学语文教学有更快、更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