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的故事评课稿集合六篇

王明刚老师

争论的故事评课稿集合6篇

争论的故事评课稿1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特点,在教学《一个小山村的故事》这篇课文时,葛祥敏老师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并打破课文的编排顺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现将本堂课的特点总结如下:

  一、引导质疑,主动探究。

  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小山村美丽与消失这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进入探究。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中,让学生在读书中理解感悟。

  二、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探究。

  抓住“曾经”引导学生理解那个美丽的小山村已经成为过去,面对着这样一个小山村,学生不禁叹息、疑问。“它去哪儿了呢?”反复朗读“什么都没有了——所有用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让学生在这种不同层次中体验感悟,学生自然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毁灭山林就是毁灭自己。

  三、课内外结合,实践探究。

  学生理解课文以后,葛老师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想:面对这样的行为,我该怎么办?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加真切的感悟。

  当然,课堂是缺憾的艺术。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有诸多不足,比如:过分的注重预设而忽视课堂生成,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还不够十分妥当。

争论的故事评课稿2

  今天学校组织了语文教研活动,上课铃响了,老师们陆续走进多媒体室,学生等待老师的到来,听了她的这节课,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任老师“浅入深出”,循循善诱,在短短的一课时里,引导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懂得学习的方法,而且悟出道理,真是一堂优秀的语文课下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标积极倡导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在任老师的这堂课中,最大的特色就是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中心,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找准切入点

  任老师深入文本的突破口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这两个词语?凶恶残忍,美丽善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对狼的直感?凶恶残忍,说出了很多形容狼的贬义的词语,让学生充分地说,进行说话训练如狼狈为奸,引狼入室,声名狼藉等等,渲染狼“恶”的形象,使其恨得咬牙切齿!反衬鹿的“美丽善良”教师因势利导,利用 “悬念”引起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再读课文,探究原因何在,积极地参与探讨。

  三、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在教学中,她注重朗读,读得充分,也读得精彩比如:默读课文,齐读词语,加强理解;自由读文,畅谈感受;多样化再读课文,试找理由;自读句子,自读自悟等等

  四、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文以载道,语文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本课,要引导学生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尤其要帮助学生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一般无法一下子透过现象捕捉实质,在本课中教师层层深入,逐步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懂得道理。我们可以看到,刚开始,学生送给狼凶恶残忍,并觉得罗斯福总统下令杀狼杀得好,真是英明之举!当教师用课件把美丽善良和凶恶残忍调换位置时,表明自己认为是美丽善良的狼和凶恶残忍的鹿时学生大多强烈反对,并说明自己的理由。这个时候都没有几个同学帮狼说话,都认为狼是罪魁祸首,理解停留在表面。教师巧设“美丽善良的狼和凶恶残忍的鹿”这一悬念,诱导学生在文中学生找出理由,终于有了结果,学生有了这样精彩的感悟:没有全恶,也没有至善,狼有善心,鹿也有野心;狼和鹿都是森林中的一员,他们的缺点和优点都展示在大自然中,我们不要用人类的价值去衡量他们,罪魁祸首是人类;人损失的是一片森林,而狼和鹿损失的是一群狼和鹿;人类间接破坏了森林??等等,学生已经不再将矛头指向狼,而是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在其中起到的破坏作用。这时教师也适时总结:单纯的说哪一方是善良或凶恶都是不对的,狼和鹿只是表现自己的本性,关键是人类不能插手其间。首先引导学生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然后帮助学生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一下子透过现象捕捉实质,在教学过程中层层深入,逐步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懂得道理懂得狼和鹿都是森林中的一员,他们的缺点和优点都展示在大自然中,我们不要用人类的价值去衡量他们,罪魁祸首是人类;人损失的是一片森林,而狼和鹿损失的是一群狼和鹿;人类间接破坏了森林、、、、、、等等,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在其中起到的破坏作用这时教师也适时总结: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此时,学生在无形中明白了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这一深刻道理 。

  叶圣陶说:语文是一个例子。这堂课在新课改的今天,起到了很好的抛砖引玉的作用。课堂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譬如课前谈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情景引入,走进文本静无声;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科学处理教学设计,尊重学生与课堂;降低写作要求,培养学生学习自信等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本课时,老师五、个性化作业,将读写有效延伸至课外。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爱语文,更好的使用语文,学以致用。赵老师在本课结束布置了推荐学生阅读《狼图腾》的阅读作业和致罗斯福总统一封信的书信作业。此项作业的布置,既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了反馈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丰富视野,是课堂的有效延伸。

  总之,她的这堂课,围绕“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老师起到了“引导、点拨”的作用,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以上是我听完本课后最为深刻的几点感受,愿与大家共勉。

争论的故事评课稿3

  罗小红老师执教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堂内容做到精心设计,合理安排,通过对核心词句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让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同时罗老师高效完成了教学目标。在课堂四十分钟内,罗老师努力探索师生之间的协商合作,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使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是一堂扎扎实实的语文课,我们认为罗老师这节课有许多成功的地方,主要表现如下:

  1、开课罗老师语言简单明了直奔主题,接下来的识字写字环节做到了扎实有效,用时10分钟。特别是在写字环节重点对易错字“黎”和“葱”的处理也体现出罗老师的用心。教师规范书写,学生在比较学习中加深认识,练习写字,及时评价,给予同学以展示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2、初读感知环节用时约5分钟。开火车朗读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师生恰当合理的'评价让学生有了明确的认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罗老师恰当的点拨,引领大家准确明白说出课文大意,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

  3、精读感悟环节是课堂学习的重点,用时24分钟。罗老师非常注重重点词句的朗读,通过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在教学中,徐老师指导学生采用了指名读、师生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提高。学生通过朗读,说体会,评价,再读,这样将“读”与“思”结合起来,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而且朗读时的声情并茂,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

  这堂课罗老师教学思路清晰,时间分配合理,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加强重点句的朗读,以读促悟,注重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体验情感,体现了老师教学方法科学有效,是一堂成功的课。

争论的故事评课稿4

  《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场面,反映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全篇文字优美,情节感人,令人深思,给人启迪。款款读来,使人在对这群可爱的鸟儿顿生喜爱之情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一种可歌可泣的悲壮。司老师教学本课时旨在引导学生抓住天鹅三次叫声为线,通过品词、品句为珠,让学生真正融入课文内容,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领悟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一、导课新颖,提问条理,直奔重点。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天鹅图片说对天鹅的印象,学生回答后,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学习天鹅的故事,通过学习你对天鹅会有什么新印象呢?这样自然而然导入了新课,同事也记起了学生读文章的兴趣。

  二、思路清晰,抓关键语句理清课文内容。司老师在初读课文就要求学生找出写天鹅啼叫的句子。以此帮助学生轻松理清课文脉络,我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品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司老师以一个看似简单却用以颇深的问题“天鹅为什么啼叫?”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重点语句。进而进行品读分析,帮助学生体会天鹅们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形象。

  四、一点想法

  在听课过程中感觉学生度的还是不够,思考空间不够。如果老师能在品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多读,多体会,多给学生思考体会的空间,多给学生表达自己看法情感的机会,就能真正做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情感,感受情感,体验情感,表达情感。另外最后的情感升华教育,司老师用的是解放军在汶川地震灾害中的表现和《众人划桨开大船》这首正歌老帮助学生理解团结的拼搏的精神。我想如果能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找离学生更近的事情来说是不是会更好,学生更容易接受。如:班级荣誉就需要全班同学团

  结奋斗等。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内容,也能实现语文课的德育教育意义。最后一点小建议,个人认为小学课堂中老师还是要走近学生,适时给学生指导交流,不能只在讲台范围内活动。

争论的故事评课稿5

  《争论的故事》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昨天听一位八年教龄的老师执教这一课的第一课时,主要的教学内容有以下几点:读对读通课文;认识生字词;理清文章思路;认识特殊标点符号及用法。听后有下列感受:

  一、对课文语文价值的思考:

  《争论的故事》仅作为一个故事,内容的确极富人文价值。既然编排到了语文教材中,我们就不得不深入思考它的语文课堂教学价值。除了“学字词”和“明理”外,个人认为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重视朗读指导,读出人物争论时的语气。文章主要采用对话的方式推进故事的发展,以讲代叙,所以适合进行朗读指导。

  2、指导学生讲故事,能讲得绘声绘色。这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讲故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讲故事水平,能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把我好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从而进入角色,把故事讲得生动形象。

  3、积累“烟熏火燎”“两全其美”“无影无踪”“争论不休”等词语。

  4、抓住文章空白,创设学生表达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文中这样写道:“兄弟俩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不了谁。”可以抓住其中的“争论不休”一词,让同桌扮演兄弟俩继续进行激烈的争论,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读书感受,课文中的省略号表示了对其他人谈的读书感受。可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二、提高课堂效率的思考:

  课文短小精悍,故事内容简单易懂,但是教师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过于单薄。建议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效率。但上课老师似乎显出为难之意,原来是担心学生初读不过关。回想上课过程,教师确实在初读上花费了约15分钟的时间。重视初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教师“逢读必评”的做法却是不可取的。对学生的初读,更多地应该采取“再读自纠”的方法,使学生自己改正,既不耽误时间,同时也保护了学生的朗读的兴趣。

  三、 对课文形式的质疑:

  1、课文采用盛老师给同学讲《争论的故事》的形式来编排课文内容,开头开门见山点出“今天,盛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接着详细讲述了故事的内容,最后简要介绍盛老师启发同学们谈听了故事后的感想。开头结尾给人画蛇添足之感,不知如此编排有何语文价值?

  2、故事中兄弟俩争论的具体内容在一段中表述,不利于学生的朗读,为何不将兄弟俩的对话采用分段表述的方式编排呢?这样结构岂不显得更加清晰?

争论的故事评课稿6

  今天,聆听了王老师—《争论的故事》,两位老师的干练、用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印象最深的几处,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1、重视朗读,读出人物争论的语气。

  两位老师在教学时都抓住了第3自然段中哥哥和弟弟的两次对话,指导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也都抓住了人物的语言、表情和动作,体会争论。两位老师在指导反问句与陈述句的比较,感受反问句语气的强烈,体会争论的味道的时候,处理的方式有所不同的。王老师是当学生读到这句,就进行比较,读到另一句时,再进行比较;而金老师是把两次对话,放在一起,出示第一句反问句时,是由老师读句子,让学生比较异同,继而说说哪句好?为什么?学生学会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找找这样的句子,并说说理由,体现了由扶到放的一个过程。

  2、不同方式,体会人物争论的表情和动作。

  两位老师在教学时,都关注到了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有所不同的是,王老师抓住课文的插图,仔细观察,图上的兄弟俩争论,口水都喷出来了,像打仗,在打口水仗。而金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大声争辩、很不服气、不以为然”,边读词边做做表情,再加上动作读读句子。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班中有一学生“很不服气”做得特别像,老师适时大加表扬,并让其他学生看他脸上的表情。虽然处理方式不同,但都能收到效果。当然,这里还要提到学生的配合度。

  3、学生表演,演出人物争论的味道。

  两位老师都设计了让学生演一演这一环节。王老师提出要求后,直接让两名学生上台演一演,表演之前台下的同学给他们提一些建议,比如:把表情、动作、提示语的意思放在表演里。之后就直接演了。第一次表演的学生动作没有,表情也不好。之后,另一组的表演,也没有多大改进。第三次,师生的合作表演,有了争论的感觉。其实,如果在表演之前,或者第一次上台表演后效果不理想时,给学生一些思考、准备的时间,我想表演的效果会更好。

  金老师由于之前指导两次对话时都穿插了语气、表情和动作,表演之前又让学生自己先练一练,因此表演的效果比较好。

  4、引进资源,进行有效课堂拓展。

  两位老师在课堂上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拓展。王老师把开掘点放在“做事要把握时机”这一哲理的引申和拓展上。由于学生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和积累并不多,所以教师出示相关的名人名言,为学生起到引领作用,然后,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名言,写在书签上。这样,从读到写,既扩大了知识面,又加强了语言的积累。金老师拓展的是:如果你是盛老师的学生,你会写什么?个人认为,课文中四位学生的回答,已经比较全面了,再让学生写,也只是雷同而已。

  5、探讨一点:最后的铅笔与尺子的争论,最终的道理应该是各有各的本领,而《争论的故事》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做事应抓住时机。这样的迁移,是否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