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

孙小飞老师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

  (1)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1)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3)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4)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5)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6)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7)独五人之皦皦 (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8)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9)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10)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11)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12)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13)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14)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15)可予不(同“否”)

  (16)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17)召有司案图(同“按”)

  (18)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19)设九宾于廷(同“傧”)

  (20)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2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22)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23)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24)要项伯(同“邀”,邀请)

  (2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26)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27)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28)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29)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30)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31)泾流之大(同“径”,直)

  (32)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33)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2、一词多义.

  间:

  (1)得间奔真州(机会)

  (2)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3)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

  (4)间至赵矣(抄小路)

  度:

  (1)予自度不得脱(估计)

  (2)付之度外(考虑)

  发:

  (1)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

  (2)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

  (3)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

  (4)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5)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

  徒:

  (1)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

  (2)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

  (3)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拜:

  (1)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2)拜送书于庭(叩拜)

  见:

  (1)徒见欺(被)

  (2)于是王召见(接见)

  (3)我见相如(看见,遇见)

  (4)不见水端(看见)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

  计:

  (1)计未定(计策)

  (2)窃计欲亡走燕(打算)

  (3)臣从其计(主意)

  (4)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

  故:

  (5)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

  (6)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7)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如:

  (1)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

  (2)沛公起如厕(往,去)

  意:

  (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2)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举:

  (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2)杀人如不能举(尽)

  谢: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

  (2)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3)乃令张良留谢(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

  若:

  (1)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北海若)

  (2)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

  闻:

  (1)闻道百(听见)

  (2)且夫吾尝闻(听见,听说)

  (3)少仲尼之闻(见闻,学识)

  始:

  (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

  (2)始吾弗信(开始)

  幸:

  (1)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2)则幸得脱矣(侥幸)

  (3)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4)不幸短命死矣(幸运)

  (5)始皇帝幸梁山宫(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负:

  (1)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

  (2)负其强(倚仗)

  (3)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

  (5)肉袒负荆(背负)

  引:

  (1)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2)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3)引车避匿(调转)

  (4)秦军引而去(避开)

  (5)引酒且饮(拿)

  所以:

  (1)而法其所以为法(……的依据)

  (2)此其所以败也(……的原因)

  以:

  (1)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连词,表目的)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表凭借)

  (3)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连词,表修饰)

  (4)中丞匿于溷藩以免(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5)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介词,用)

  (6)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介词,因为)

  (7)亦以明死生之大(连词,表目的)

  (8)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

  (9)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

  (10)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11)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12)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

  (13)具告以事(介词,把)

  (14)请以剑舞(介词,用)

  (15)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凭)

  (16)项王未有以应(连词,来)

  而:

  (1)去今之墓而葬焉(连词,表承接) 其疾病而死(连词,表修饰)

  (2)死而湮没不足道者(连词,表承接) 则噪而相逐(连词,表修饰)

  (3)而仆之(连词,表承接)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连词,表承接)

  (4)今急而求子(连词,表承接) 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

  (5)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 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

  (5)项王按剑而跽(连词,表修饰) 拔剑切而啗之(连词,表承接)

  焉:

  (1)激于义而死焉(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

  (2)去今之墓而葬焉(兼词,于此,在这里)

  (3)吴之民方痛心焉(代词,他,代“毛一鹭”)

  (4)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表陈述)

  (5)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何,为什么)

  (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7)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助词,的)

  (2)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4)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去,往)

  (6)人皆得以隶使之(代词,代他们)

  (7)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前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代词,指代石碑)

  (8)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9)是寡人之过也(的)

  (10)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11)因人之力而敝之(前一个助词,的;后一个代词,指代秦君)

  (1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代这件事)

  (13)将焉取之(代词,代土地)

  (1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

  (1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6)野语有之曰(代词,代后面所说的俗语)

  (17)我之谓也(宾语提前的标志)

  (18)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

  其:

  (1)以旌其所为(代词,指代五义士,作定语成分)

  (2)敛赀财以送其行(代词,代周顺昌)

  (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词,代自己)

  (4)发其志士之悲哉(代词,代他们)

  (5)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指示代词,那)

  (6)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代郑文公)

  (7)君知其难也(代词,这)

  (8)又欲肆其西封(代词,指代晋国)

  (9)失其所与(代词,指代自己)

  (10)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且: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表递进,况且)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

  于:

  (1)激于义而死焉(介词,表被动)

  (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介词,向)

  (3)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介词,在)

  (4)不能容于远近(介词,表被动)

  (5)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介词,在)

  (6)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对)

  (7)贪于财货(对于)

  (8)长于臣(比)

  (9)得复见将军于此(在)

  为:

  (10)以旌其所为(做)

  (1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为)

  (12)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是)

  (1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是)

  (14)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替,给)

  (15)无亏为之大道哉(作为)

  (16)则思三驱以为度(作为)

  (17)为天下笑(被)

  (18)相如为上大夫(当,做)

  (19)为赵宦者令谬贤舍人(是)

  (20)赵王窃闻秦王善为奏者(演奏)

  (21)为一击(替,给)

  (22)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立下)

  (2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

  (24)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结成)

  (25)军中无以为乐(作为)

  (26)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

  (27)君为我呼入(替、给)

  (28)为之奈何(对,对于)

  (29)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末)

  因:

  (1)不如因善遇之(趁机)

  (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到;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党羽;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

  (3)吴之民方痛心焉(古:痛于心,痛恨;今:极端伤心)

  (4)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非同寻常;今:程度副词,十分,极)

  (5)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头颅,借指性命;今: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别人的妻子)

  (6)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使者,出使的人;今: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7)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放纵情欲;今:尽情)

  (8)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以之为;今:认为)

  (9)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古: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今:表示时间,从前,过去)

  (10)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盟约;今:限制)

  (11)不如因而厚遇之(古:趁此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2)于是相如前进缶(古:走上去奉献;今:向前行动或发展)

  (1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扬言;今:表示政见的公告)

  (1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特殊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的连用;内亲外戚;今:……的原因;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15)传以示美人左右(古:妃嫔;今:美貌女子)

  (16)璧有瑕,请指示王(古:指出来给……看;今:上级给下级的指令)

  (17)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

  (18)约为婚姻(古: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今: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1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不同一般的事;今:副词,很、非常)

  (20)百川灌河(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1)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古:到;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我国一部分海域)

  (22)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古:脸向东;今:东边)

  (2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在这种情况下;脸;今:表示后一段紧接着前一段;面貌)

  (2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类活用类型并释义。

  (1)予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按名分)

  (2)诡踪迹(形容词作动词,诡秘,隐蔽)

  (3)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丛里,在露天)

  (4)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取道)

  (5)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为……作序)

  (6)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作动词,修墓)

  (7)其疾病而死(名词作动词,患疾病)

  (8)缇骑按剑而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9)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名词作动词,抚慰)

  (10)众不能堪, 而仆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倒地)

  (11)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

  (12)不敢复有株治(动词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13)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百姓)

  (14)则尽其天年(形容词作动词,享尽)

  (15)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

  (16)安能屈豪杰之流(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17)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名词作动词,作记)

  (18)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在函陵)

  (19)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削弱)

  (2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亡)

  (21)越国以鄙远(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22)阙秦以利晋(动词使动用法,使……损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益)

  (2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在东方、在西方;名词使动用法,使……为边境)

  (24)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名词作状语,向西)

  (25)间至赵矣(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26)卒廷见相如(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27)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28)怒发上冲冠(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

  (29)臣乃敢上璧(名词作动词,献上)

  (30)舍相如广为传(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31)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名词作动词,穿,怀里藏着)

  (32)赵王鼓瑟(名词作动词,弹)

  (33)秦御史前书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34)左右欲刃相如(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35)臣舍人相如止臣曰(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36)宁许以负秦曲(使动用法,使……承担)

  (37)归璧于赵(使动用法,使……归)

  (38)臣请完璧归赵(使动用法,使……完整)

  (39)大王必欲急臣(使动用法,使……急,逼迫)

  (40)秦王恐其破璧(使动用法,使……破)

  (41)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使动用法,使……坚明,坚守,恪守)

  (42)毕礼而归之(使动用法,使……完毕)

  (43)且庸人尚羞之(意动用法,以……为羞)

  (44)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45)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46)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47)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48)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

  (49)籍吏民(名词作动词,登记)

  (50)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眼示意)

  (51)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

  (52)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53)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54)豪毛不敢有所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

  (5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56)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57)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动用法,使……随从)

  (58)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动词使动用法,使……纳入)

  (59)拔剑撞而破之(动词使动用法,使……破)

  (60)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

  (61)顺流而东行(名词作状语,向东)

  (62)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63)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6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65)众闻则非之(形容词作动词,指责、非难) 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名词作状语,在上)

  (66)以亏人自利也(使动用法,使人亏) 从而誉之(名词作动词,称赞)

  5、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类型。

  (1)判断句。

  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②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⑤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被动词。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②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省略句。

  ①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

  ②亦以(之)明死生之大。

  ③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④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⑤大王见臣(于)列观。

  ⑥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⑦拔剑撞(之)而破之。

  ⑧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

  ⑨从而誉之,谓之(为)义。

  (3)状语后置句。

  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句)。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句)。

  ③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宾语前置句)。

  ④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

  ⑤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⑥虽董之以严刑(状语后置句)。

  ⑦将崇极天之峻(定语后置句)。

  ⑧设九宾于廷(状语后置句)。

  ⑨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

  ⑩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

  二、翻译下列重点语句翻译。

  1、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译:我虽然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没有一点事功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2、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译: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译:然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回头,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4、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也对国家有重要的作用啊。

  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他已经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他西边的.疆界。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译: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8、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赢。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9、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译: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还告辞干什么呢?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译: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品德。现在您和廉颇同在朝廷做官,廉将军说出无理的话,但您却害怕躲避他,害怕得太过分了。就是一般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

  1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但是我考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用兵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丝绸为后啊!

  13、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译: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呀!

  14、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译:上面执政的人抓获他之后就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

  15、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译:现在最大的不仁义是攻打别的国家,却不知道这是错误的,反而就这件事情称赞它,说它是义举。

  三、注音。

  缙( )绅

  纾( )祸

  觇( )北

  谄( )媚

  毗( )邻

  诟( )骂

  阙( )秦

  戍( )守

  湮( )没

  戮( )力

  溷( )藩

  渑( )池

  缇( )骑

  浚( )源

  嗔( )目

  壅( )蔽

  诹( )生

  卮( )酒

  谬( )赏

  黜( )恶

  詈( )逡

  巡徼( )

  邂逅( )

  愧怍( )

  自刭( )

  江渚( )

  张溥( )

  皦皦( )

  投缳( )

  户牖( )

  衣褐( )

  汤镬( )

  盆缶( )

  社稷( )

  夜缒( )而出

  目眦( )尽裂

  共( )其乏困

  毋( )庸讳言

  求木之长( )

  按剑而跽( )

  秦王不怿( )

  东西二阃( )

  死有余僇( )

  相如虽驽( )

  樊哙( )

  参乘( )

  四、文学常识。

  1、《指南录后序》的作者:____。字:____。 号:____。____(朝代)爱国诗人,遗作有:《____ 》,他的诗集:《____ 》命名取作者的诗歌《 ____》中的_________________的句意。

  2、《五人墓碑记》的作者:____。字:____。号:____,____ (朝代)文学家,在家乡组织____ 、 ____。,批评朝政,作品集:《____ 》。

  3、《烛之武退秦师》出自:《____ 》,又称《____ 》、《____ 》,和《____ 》、《____ 》合称为“春秋三传”。这是记录 历史的第一部 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为____。修订的《____ 》所作的传。

  4、《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____ ,出自:《____ 》。其中:“居域中之大” 出自:《 ________》,

  “载舟覆舟”出自:《 ________》,“见可欲”出自:《________ 》,“三驱”出自:《________ 》“九德”出自:《 ________》。

  5、《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出处:《________ 》,这是我国第一部 ,又称《________ 》,共 篇(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作者是:________ ,________ (朝代),鲁迅的________ ,高度评价了其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6、《秋水》出自:《________ 》,分为 三部分,为________ 所作。庄子名 ________,________ (朝代)宋人,先秦 ___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7、《非攻》出自:《 ________》,作者:________ ,名________ ,先秦________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8、《察今》出自:《 ________》,又称《 ________》,是 编写的 ________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