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特点

阿林老师

文言文教学特点

  文言文不是像希腊文、拉丁文那种全死的外国文字,而是本国本土产生的应用文字(唐德刚先生语,见《胡适口述自传》汉译本第200页注文)。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白话和文言的关系千丝万缕割不断(《吕叔湘语文论集》第327页)。要说汉语特点,这恐怕便是最大的特点了。因为这是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的结果。

  文言文是国货,不是洋货,文言文姓汉。文言文教学理所当然地应该体现汉语特点,具有*,它也姓汉。这是常识。

  然而,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往往无视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的特点,教学本国本土产生的应用文字却跟教学英语、俄语一样,让熟悉、使用现代汉语的中学生面对跟现代汉语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文言文时,如同置身于异国他乡一样地陌生、茫然。这是一个误区。

  误就误在割断了民族语言发展的历史,误就误在割断了古今汉语的联系。

  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都表现为汉语演变的过程,它们同宗;所以,文言文教学应该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并未全死的文言文在现代中学生头脑中复活,超越时空,化难为易;才能使现代中学生温古而知今,察今以推古,较迅速较扎实地学好文言文;当然,同时也带动、促进现代文的学习,收事半功倍、一箭双雕之效。可以说,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这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成语,应该成为文言文教学中通向现代汉语的一座桥梁。因为,成语为中学生所喜闻乐见,而它又充分反映了汉语的所有特点,它是联系古今汉语的纽带。

  例如在教学《六国论》时,讲到暴秦之欲无厌的厌,不要仅要求识记课本上厌的注释(通餍,满足),也不要满足于对厌在文言文中几个义项的归类整理;如果联系成语贪得无厌的厌(满足)、喜新厌旧的厌(讨厌),学生在词义的比较中对厌会理解得深一点,掌握得牢一点。再如教学《赤壁之战》,讲到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的恶,尽管课本注释中有注音,还是宜联系成语好逸恶劳的恶,以保证学生认知的`清晰性、稳定性和可利用性。

  可以说,成语的本身就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有这种现象。(张志公《汉语辞章学语汇论(中)》)成语,正是我们搞活文言文教学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容易组合。考察汉语的演变可以发现它有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现代双音词的趋势。了解和利用这一特点,往往可以帮助我们通过现代汉语双音词去判断和掌握文言单音词的意义。现代汉语词汇掌握得越多,对其意义理解得越准确,就越是能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运用这种察今推古的方法也就越方便越灵活。例如,掌握了修建、修造、修订、修长等现代词语,就不难从比较中对下列文言句中的修的意义作出确切的解释,而不必去死记修在文言中的这些义项:乃重修岳阳楼(修建),修守战之具(修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订),巨身修尾(修长)。

  值得指出的是,课本中作为文言语法特点介绍的知识短文词的活用也没有正确引导学生温古而知今、察今以推古。因为语法富于稳定性,古今语法的差别是不大的。课本中介绍的几种主要的活用情况(高中第三册296页,人教社1990年版),在现代汉语中也是屡见不鲜(这方面的文章颇多;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举例)。课本中从文言到文言的例释,只能加重学生负担。词的活用,乃是汉语的特点,并非文言文所独有。人人动手,清洁上海,这上海电视二台的屏幕文字,便说尽了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多用鲜活的语言现象来比照、讲解文言文,不是更好吗?

  白话和文言的关系千丝万缕割不断。让我们好生研究汉语的特点,尽早走出误区,借助现代汉语搞活文言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