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之路》阅读答案

刘莉莉老师

《求学之路》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着重检测考生对语篇的整体把握能力、根据所提供的语境进行语篇分析的能力以及综合利用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女孩从外面砍完了柴草回家,把柴草放在地上,她忘记了累,而是踮起脚尖,看着树枝上的小鸟飞向了蓝天。

  (2)"奶奶,我求求爸爸,他会答应吗?"女孩对正在烧饭的奶奶说。奶奶望着女孩许久,叹了口气不说话。

  (3)母亲从地里收工回家,女孩看着母亲,问:"妈妈,你看这件事?"母亲皱了皱眉头,也望了一眼刚刚从树枝上飞走的小鸟,说:"过几天,等你爸爸过年回家再说吧。"

  (4)A.冬天的夕阳落得早,但却绚丽得冷艳、凄楚。女孩望着村口的路,天天望。终于看到了父亲在夕阳的光晕中,如期地归来了。望着日渐消瘦的父亲,背着简易的旅行包,披着一身尘土与疲惫,女孩迟疑了,刚到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

  (5)父亲回家的第一天晚上吃饭时,谁也没有谈到学费的事,父亲的心情也比较好。饭后,奶奶睡了,女孩用求救的目光看了一眼母亲,母亲在一边纳鞋底并没有说话,女孩只好鼓足勇气,对正在一边闷头吸烟的父亲说:"爸爸,我还想复读一年,我不可以放弃。"

  (6)父亲的脸紧锁不展,他只是默默地吸烟。女孩继续大胆地说:"你知道的,只有知识,才能够改变命运!"

  (7)此时,烟雾弥漫了整个房间,父亲站起身,用眼睛瞪了她一眼,大家都不吭声了,只听见隔壁大院子里的邻居,喊孩子回家休息的声音。父亲踱着步子,忽然停下步子说:"你还想读书?你怎么就不看看你妈妈头上的白发?"

  (8)女孩愣了一下,心如刀绞一般。那天,女孩在房里默默地哭了一整夜。

  (9)日子是平静的,父亲和母亲一起下地,每天收工回来得比平时更晚,每天都显得精 疲力竭。女孩知道地里的活,永远做不完。

  (10)村子里的人们都从外面打工回来了,闲暇时互相串门儿聊天,每次见到女孩的父亲就说:"她都这么大了,应该出去挣钱了,反正她是女孩,迟早都是要嫁人的,还不如让她早点出去挣钱,帮帮你们。"

  (11)家里的人每次听了,都沉默无言。

  (12)过了春节,眼看着父亲又要出门打工走了,学校就要开学,女孩越来越绝望。就在离开学的前一天,母亲走进了女孩的房间,拿出装在包里的钱递给了她说:"你爸爸说了,女孩怎么了,女孩也和男孩一样,你就自己好好地努力吧!我们一家人的希望可都寄托在你的身上了,你爸爸这几年身子骨还行,还能苦两年。"

  (13)女孩的泪水流下了双颊。B.窗外已经萌出苞蕾的杨柳枝条,在暮冬初春的阳光下 摇曳着!

  (14)年初七的夜晚,女孩送走了南下的父亲,又踏上回校的路。外面虽然下着小雨,却 没有风,但寒气依然逼人,女孩的心中充满希望。(选自《扬子晚报》)

  《求学之路》阅读题

  1.文中(8)、⒀段先后两次写了"姑娘"的"哭",请说出其原因。(4分)

  第一次"女孩在房里默默地哭了一整夜"因为

  第二次"女孩的泪水流下了双颊",因为

  2.文中(7)段中写父亲"用眼睛瞪了她一眼",联系上下文,说说你是怎样理解文中父亲这一举动的。(2分)

  3.文中划线A句和B句都属于写景,请分别说出其表达作用。(4分)

  A

  B

  4.有人认为文中村子里的人对"女孩"父亲说的话"她都这么大了......帮帮你们。"是多余之笔,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说出理由。(4分)

  5.文章一开头"......踮起脚尖,看着树枝上的小鸟飞向了蓝天。"请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写"女孩"此时的心理活动。(4分)

  《求学之路》阅读答案

  1.第一次是因为“女孩”一再向父亲恳求复读,遭到父亲的拒绝,女孩伤心绝望,内心痛苦而哭。第二次是因为“女孩”复学的'愿望得以实现的激动和对父亲及家人的感动(感激)之情难以抑制,情不自禁流出了眼泪。

  2.为女儿对父母的不理解感到生气,对难以承担女儿上学的费用感到着急痛苦。

  3.A句,主要作用是烘托渲染了“女孩”久盼父亲归来而不得的凄楚、焦急(急切)的心情,也暗示了“女孩”求学的艰难。B句,主要作用是烘托渲染了“女孩”能够复学后,充满生机和能改变命运的希望。

  4.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①村中人的话集中体现出女孩生活在贫穷、落后、愚昧的环境中。②对比烘托作用。突出女孩父亲的开明与坚强。③在此起到制造悬念作用,使文章跌宕生姿,富有戏剧性和感染力。

  5.第一人称“我”,符合女孩想上学的心理,有对小鸟的自由与幸福的羡慕之意。示例:小鸟能飞向蓝天,是多么自由与幸福呀!爸爸要是同意让我复读,再苦再累,也是充满希望和幸福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