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让我忘记阅读答案

秦风学老师

  《谁能让我忘记》阅读材料1

  谁能让我忘记

  侯德云

  说起来,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怎么忘得了呢?

  高考结束了,我闲在家里,苦苦地等待。我在等待大学的录取通知。哪个大学无所谓,只要肯录取我,它就是中国最好的大学。

  我很焦急。比焦急更让人闹心的,是无聊。那可真叫无聊,连小说也读不下去,心里有事嘛。

  那个命根子一样的录取通知终于来了。

  ①我心里悬着的石头落地了。我踏实了,舒服了,不知道自己姓啥了。我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了,我将光芒万丈悬挂在刘家庄的上空了。

  我没有急着回家。没有。②我知道,我的父母也都在心急火燎地盼着这个好消息。我的想法是,反正他们已经盼了很久,再多盼一会儿也没关系。

  ……

  好消息传到家里,家里的气氛立刻就变了。

  爹放下饭碗,怔怔地看着他的儿子。那不是一般的看,是发了狠的,是用目光在拧。

  爹的目光把我的脸拧红了。爹自己的脸也红了,红烧肉一样闪着油光。③他忘记了午睡的习惯,背着手,身子一挺一挺地出了家门。

  妈也放下了饭碗。她坐在炕沿上,一会儿撩起衣襟擦擦眼,一会儿又撩起衣襟擦擦眼。她说:“我的沙眼病又犯了。”

  ④爹把他的唾沫星子喷.遍了刘家庄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又兴高采烈地接受着每一个角落里喷向他的唾沫星子。爹的得意忘形,让我觉得有点不自在。

  也不能全怪爹。刘家庄到地球上定居了上百年,什么时候长出过大学生?

  ⑤好在,两天以后,爹就清醒过来了。

  爹频频地到集市上卖西瓜。爹看西瓜的眼神很慈祥,很博爱,也很无耻。那是他儿子的路费、学费和生活费,不好好看看,行么?

  我跟着爹,到集市上去卖过一次西瓜。

  那天很热,热得很不要脸。我的手指甲都冒汗了。集市上的`人,却很少有来买西瓜的,好像吃了西瓜就会着凉似的。太可恨了。

  我脸上的沮丧像汗水一样欢快地流淌着。爹看见了。他皱了皱眉头,弯下腰,从筐里挑出一只最小的西瓜,一拳砸开,递给我。

  我说:“爹,你也吃。”

  爹说:“我不吃。我吃这东西拉肚子。你吃你吃。叫你吃你就吃,哈。”

  西瓜有点生。不甜,有一股尿臊味。我吃得很潦草,匆匆忙忙就打发了。扔掉的瓜皮上带着厚薄不均的一层浅粉色的瓜瓤。

  爹狠狠地扎了我一眼,走过去,将瓜皮一块一块捡起来。他用手指头弹弹瓜皮上的沙土,又轮流把它们压到嘴巴上,像刨子一样刨那些残留的瓜瓤。

  我的眼圈红了。

  那些日子,妈换了一个人似的。她很少说话,她喜欢盯着鸡屁股看。不光看,还经常去抠,抠得一丝不苟。好像我要去的地方,不是大学,而是鸡屁股。

  爹说:“别理她,你妈跟鸡屁股有仇。”

  妈的确跟鸡屁股有仇。那一天,她又去抠芦花鸡的屁股。按她的说法,这个挨千刀的货,屁股里夹了一只蛋,两天了,还没生下来。是锈住了么?妈很生气。她把自己的手指头变成了挖掘机,在芦花鸡的屁股上开工了。她成功地从芦花鸡的屁股里挖出了一泡黄水和几小片鸡蛋皮。

  我走出家门的那一天,可怜的芦花鸡死掉了。

  公共汽车开出很远了。我回过头。我没有看见爹妈。也没有看见刘家庄。我看见的,只是几块西瓜皮和一只死去的芦花鸡。

  《谁能让我忘记》阅读题题目2

  3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画线句子②中“烟熏火燎”写出了父母等待录取通知书时焦急难耐的心情。

  B.文章画线句子③中“背着手”、“一挺一挺”等动作写出了父亲的自豪与得意。

  C.文章画线句子①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文章画线句子④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夸张。

  D.文章画线句子⑤中“清醒过来”的意思是:不能光想着高兴,要为儿子筹措学费。这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31.文中有两处描写父亲看我的眼神,请找出来,结合重点动词体味父亲当时的内心世界。(4分)

  ①

  ②

  32.母亲为我筹措学费抠鸡屁股一段,幽默调侃,请分析作者当时的家庭经济状况和母亲这一举动的深刻内涵。(2分)

  ①

  ②

  33.作者在结尾说“我没有看见爹妈。也没有看见刘家庄。我看见的,只是几块西瓜皮和一只死去的芦花鸡”,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与作用的?(3分)

  《谁能让我忘记》阅读题答案3

  30. C(2分)

  31.(4分)

  ①“那不是一般的看,是发了狠的。是用眼光在拧”,“拧”一词写出了父亲的狂喜以及对儿子的赞许。

  ②“爹狠狠地扎了我一眼”,“扎”一词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浪费行为的不满与愤怒。

  32.(2分)

  ①写出了家庭生活的贫困

  ②爱子心切,为儿子筹措学费费尽心机,不择手段。

  33.“没看见”和“我看见的,只是……”并不矛盾,“卖西瓜”和“抠鸡屁股”浓缩了父母对“我”最深沉的爱,“我看见的……”意思是说我会永远记得父母的恩情。(意近即可)这句话照应文章开头,深化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