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的漓江阅读答案

黄飞老师

桂林的漓江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理解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桂林的漓江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①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标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②我漫步江边,向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等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竟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见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③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胧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④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⑤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条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⑥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⑦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⑧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⑨他大声地笑了起来。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⑩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儿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一股莫名的力量震颤着我的内心。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儿,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美丽的人文诗章

  (原文有删改)

  15.本文记叙了我漫步漓江与摇船人相识的经过,阅读全文,填写表格。(4分)

  我与摇船人相识的过程我的心理变化

  ①好奇、期盼

  初见摇船人②

  ③④

  16.我见到摇船人时为什么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① ②

  17.结合文章第④?段内容,分析作者是怎样把摇船人描写得生动形象的。(150字以内)(7分)

  漓江情韵阅读答案

  15. 答案:①等待摇船人 ②吃惊、失望 ③了解摇船人(与摇船人交谈) ④感动、敬佩

  (共4分。每空1分)

  16.答案:

  原因:因为摇船人其貌不扬且有残疾,与我想象的差别很大,我很失望。

  目的:与后文我的感动、敬佩形成对比,突出我从摇船人那乐观开朗、自食其力、身残志坚的精神品质中受到的感染。

  (共4分。第一问2分,每个要点各1分;第二问2分,每个要点各1分)

  17. 答案示例:

  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首先描写初见摇船人一走一歪的动作,写出摇船人是个残疾人,这让作者很失望;接着写交谈中摇船人爽朗的笑声,开心的表情,不甘心拿社会低保打发日子和急切对我喊不能收你的钱等语言,写出摇船人的乐观开朗、自食其力、身残志坚,让我产生了对摇船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敬佩之情。

  (共7分。写作手法1分,结合文章内容2分,人物性格3分,语言表达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