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的阅读答案分析

莉落老师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的阅读答案分析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③。

  [注] ①耒阳:地名;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篇名。

  ③借用杜甫的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潇湘:潇水和湘江在湖南零陵汇合后称之。

  故人:即指张处父。羽扇:即羽毛扇。

  纶巾:青丝做的束口的头巾。三国时周瑜挥羽扇,佩纶巾,号令三军。此处喻指自己年轻时代的风采。

  儒冠:古代读书人戴的冠帽,喻指读书人。

  1.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2分)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写出了意境凄冷,(2分)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1分)

  2.下阕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案:运用对比或用典的手法,(2分)写出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漂沦憔悴、落魄江湖的诗人形象。(2分)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与郁愤。(2分)

  阅读练习二:

  【注】①张处父,词人好友。②招魂,《楚辞》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官多误身。

  (1)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作分析。(3分)

  上阕描绘了一幅昏暗凄清的画面,(1分)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霎那之间的昏暗景象;(1分)鹧鸪声里数家村通过鹧鸪声声,营造凄凉之境。(1分)

  (2)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描绘了怎样的诗人形象?(4分)

  运用对比、用典手法,(2分)刻画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漂泊憔悴、落魄江湖的诗人形象。(2分)

  (3)词作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作简要概括。(3分)

  ①漂泊不定的凄苦,②前途茫茫的忧虑,③遇见故人的欣喜,④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写到3点即可)

  阅读练习三:

  (1) 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

  (2) 词的下阕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词的上阕写了灯火、云、鹧鸪、村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山村傍晚时分寂静寥落的生活画面。

  (2)词的下阕运用对比、用典,用昔日驰骋疆场和如今的憔悴疲惫对比;用诸葛亮挥羽扇整纶巾的典故(或用屈原《招魂》之典),表现了作者岁月蹉跎、英雄老去、壮志难酬、功业难成、失魂落魄、满腹哀怨、抚今追昔、漂泊憔悴的情感。

  阅读练习四: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官多误身。

  (1)王夫之《姜斋诗话》: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情和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请结合上阙作简要分析。

  (2)下阕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而潇湘逢故人传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欣喜,答出这一点也可给分)

  (2)使用了对比、用典的手法,写出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漂沦憔悴、落魄江湖的诗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意对即可)

  阅读练习五:

  【注】

  ①此词大约写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或七年,辛弃疾时任湖南转运副使和安抚使。

  ②潇湘:潇水和湘水,在湖南零陵县汇合之后称潇湘,这里指耒阳地区。

  1.诗词讲究通过炼字来传神,这首词前两句中哪个字有这种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 这首词的下阙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欲。它巧妙的写出了黄昏时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

  2、用典 下阙用了三个典故:第一,诸葛亮指挥战斗的形 象。借此暗示自己当年抗击金兵时潇洒风度,抚今追昔,感慨不已。第二,《楚辞》中的《招魂》篇。借此表达自己恢复中原的壮举难以实现的满腹哀怨与牢骚。第三,杜甫诗中纨绔不锇死,儒冠多误身(《奉曾韦丞相丈二十二韵》),表现对议和派的强烈控诉,以及自己一身落魄蹉跎的痛苦心境。(具备其中一点且句意通顺,即给分)

  【赏析】

  耒阳,即今湖南省耒阳市。张处父生平不详,为词人好友。推官,是州郡的属官。据考,公元1179年(淳熙六年)或1179年,作者任湖南转运副使和安抚使在此时写了这首词。此作的特点是写景与心理状态密切结合,自然巧妙地使用典故突出地表现了词人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无法施展抱负的愁闷。

  上阕头两句,通过描写昏暗浮动的景象,来衬托作者飘然不定的心理状态。公元1176年(淳熙三年),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南宋议和派当权后,排斥忠良,陷害贤能,使得朝政黑暗,词人抗金救国的理想,难于实现。因此他在另一首词中写道: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而此词的这两句,用昏暗的夜色,与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构成一种暗淡浮动的意象,巧妙地与词人的心理状态结合。首句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盘托出。

  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令人寒心。作者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是在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第四句笔锋陡然一转,写词人遇见老友张处父,立即转忧为喜,气氛也随着由沉闷转为轻松愉快。潇湘逢故人,化用梁代柳恽的诗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江南曲》),承上启下,紧扣词题。

  下阕全用典故,上承潇湘逢故人一句,写作者见到友人,不免要倾诉衷肠,回首往事。下阕前三句回忆,作者借三国时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挥三军的诸葛亮(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到)的潇洒形象,巧妙地比喻他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鞍马尘,谓跃马扬戈,驰骋在烟尘滚滚的沙场上。词人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他当年渡淮南归,正是为了在恢复事业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不料后来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抗金的奏策,如同废纸一样,无人问津,因而,他发出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满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韵》)的悲鸣。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是词人蘸着血和泪写的,向南宋议和派迫害爱国志士提出强烈控诉,表现出作者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心情。词人认为,他之所以会弄到如此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地,大概由于自己是个儒生的缘故吧?似乎,他百思不得其解。招魂,是《楚辞》的篇名,词人使用此典故,表明自己满腹哀怨牢骚。儒冠多误身,是借用杜甫的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来表现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对词人的无限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