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三往,乃见”质疑》阅读训练及答案

莉落老师

《“凡三往,乃见”质疑》阅读训练及答案

  “凡三往,乃见”质疑

  王猛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据《三国演义》37、38回,刘备接受徐庶、司马徽推荐,共访问诸葛亮三次,前两次均未谋面,第三次才见诸葛亮的庐山真面。这一情节无疑是依据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凡三往乃见”等数句,而且一般标点为“凡三往,乃见。”习惯译为:“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笔者认为,这种标点方法有值得商榷之处。

  《三国志》记载的根据是诸葛亮《前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一句,其中并未有第三次才见到之意,而且陈寿本人在《上诸葛亮集表》中也说“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与《前出师表》完全一致,也没说三顾一见。我们知道,陈寿著史很重视文献依据,由于他本为蜀人,在撰著三国志之前,曾奉命编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所以《前出师表》的可靠性是不容置疑的。那么,三顾一见的说法是出于陈寿的臆测和杜撰?似乎也可能性不大。众所周知,《三国志》是以选材审慎、笔法谨严为特色,赵翼《廿二史箚记》卷六就评价他“剪裁斟酌处,亦自有下笔不苟者,参订他书,而后知其矜慎。”这一点受到清代许多研治《三国志》学者的认同。比如陈寿尽管非常欣赏诸葛亮,对他的评价极高,说他“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但对其多次北伐的失败,则摆脱传统天命论,说“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委婉探究其不足。这与后人尤其《晋书》的修撰者对诸葛亮的一味吹捧甚至神化殊不同,而且又以商榷、推测的语气出之,可见其“下笔不苟”的特点。

  显然,以陈寿之严谨,“凡三往乃见”不应该是他的臆测、杜撰,其语义内涵也应当不会超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而且以诸葛亮的隐士身份及谨慎、自视清高的个性,决不可能一次面谈即应邀出山,他需要对刘备的人品、个性、抱负、发展等有全面的评估;尤其,《出师表》明确地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推其语气,两人应该有过多次“草庐之中”的交谈。这样看来,“凡三往乃见”句应当别译。尹韵公先生、易中天先生等认为“乃”是“于是、就”的意思,翻译成“总共去了三次,就见面了。”细加品味,似乎并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其实,这里存在一个标点的问题,“凡三往”与“乃见”之间,一般用逗号,而联系上下句,实际应标点为句号,即“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此处“乃”的意思为“始、刚刚”,表示很短的时间。如《大戴礼记·保傅》:“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之礼,使士负之。”王聘珍解诂:“乃,始也。”再如《礼记·月令》:“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生。” 而“乃”与“因”连用,可表示一种时间上的承接关系。如《晋书·卫瓘传》:“瓘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抚床曰:‘此座可惜!’帝意乃悟,因谬曰:‘公真大醉耶?’”

  因此,《三国志》的上面几句可以翻译成:“于是先主就去拜访了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刚刚见面,(刘备)就屏退了身边的人说:……”这种译法,既与诸葛亮“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符合,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

  (选自2011年9月21日《国学网》)

  15.下列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成语“三顾茅庐”起源于《三国演义》37、38回刘备拜见诸葛亮的情节。

  B. 据《前出师表》,作者认为“三顾一见”的说法是出于陈寿的臆测与杜撰。

  C. 第三段列举赵翼《廿二史箚记》卷六的语句证明陈寿“下笔不苟”的特点。

  D. 作者认同尹韵公先生、易中天先生等认为“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16.结合全文,回答以下问题。(7分)

  (1)从本文的`写作中,你在做学问的态度方面受到了怎样的启发?(2分)

  (2)请问刘备从拜访到诸葛亮应邀出山的过程中,总共见到了诸葛亮多少次?(要求:从本文中找出理据进行分析,并阐明你的观点。)(5分)

  参考答案:

  15.C选项是正确选项,考了两个层面,内容与论证方法。(A选项,学生粗心会发现不了第一段后面叙述的《三国志》,甚至也看不到第二段说的《前出师表》才是三顾茅庐的出处。B选项之误参见第二段“三顾一见的说法是出于陈寿的臆测和杜撰?似乎也可能性不大。”第三段也直白说出“显然,以陈寿之严谨,“凡三往乃见”不应该是他的臆测、杜撰”。D选项只需细心阅读第三段即能判断。)

  16.(1)要大胆质疑,小心求证。(意合即可)(2分)

  (2)3次。回答一定要能从文中找出论据支撑,并言之成理。(可参看以下分析)

  [答案分析:作者认为刘备“凡三往”,就明确说刘备总共三次拜访了诸葛亮,故凡答“1次”、“两次”或“超过三次”等都是错误的。但作者不认为刘备拜访了三次是直到第三次才和诸葛亮见面交谈的,因为诸葛亮“绝不可能一次面谈即应邀出山”,“两人应该有过多次‘草庐之中’的交谈”。可见,《三国志》所记载的“隆中对”只是这三次见面中的其中一次(可能是第一次见面,因为“乃见”是“刚刚见面”之义;但更有可能是第三次,因为经过了前两次的见面,这葛亮对刘备才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故这一次见面才会向刘备全盘托出自己的统一天下战略)详细记录而已,至于其它的两次(第一次、第二次或第二、第三次)见面过程史书则没有记录而已(古书行文求简,很可能是没有必要记录)。需要注意的是,两人见面不可能是“两次”,原因是如上如果仅有“两次”,也还是不能成为“多次”的。因此,文中所说的“多次”就是“三次”,这是确定无疑的。]

  答案示例:“3次”,根据最后一段:“因此,《三国志》的上面几句可以翻译成:‘于是先主就去拜访了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刚刚见面,(刘备)就屏退了身边的人说:……’”也就是刘备总共去了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