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莉落老师

《北京》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告别柏林的那天,我在街头听到一首熟悉的曲子《送别》,随着二胡开弦时的那一声“吱呀”,眼泪险些掉下来,怕人瞧见,忙丢上几个碎银若无其事地去看天空。巧极了,要走了,就有这首曲子来送我,这“卖乐”的同胞怎么能把一首普通的二胡曲演绎得那么伤感?匆匆的行人走过,没人驻足,这首曲子打动不了他们,前门老舍茶馆里每晚插科打诨的表演才能打动他们,他们以为那些就代表了北京,而北京的丰盈是这些观光嬉客们永远无法企及的。

  老舍的《茶馆》与前门的茶馆是霄壤之别,一个有起有落,繁华过后是抛向天空的大把纸钱,一盏茶的工夫,你已然历尽了百年沧桑;另一个却是热闹地开场热闹地结束,喧嚣过后是满地的瓜子皮和喝剩的茶羹,每晚都停留在不曾前行的现在。观光客们永远读不懂老舍,他们不知道这个制造了东方意象的人却自溺在一个带有海字的湖中。他们也读不懂陈凯歌(别看他们给了他大奖),陈凯歌曾说他内心深处有一种伤痛,只有到了景山前街,“看到角楼,看到护城河,看到神武门的城门和天空的关系的时候,那时心里才能安静一点。”过去,我常常以为贵族就是那些哪怕吃咸菜也要把丝儿切细的人,而在陈凯歌说出这番话后,我忽然觉得,贵族就是这类明明站在平地却要领略天空之美的人,他们血统高贵到要掠过新挂出的各色招牌去审视一个古代城门和天空的关系。

  北京,在我眼里她永远不可能是观光客眼里的样子,她可能会有故宫、颐和园、八达岭,也可能会有全聚德、四合院、三里屯酒吧、“雕刻时光”和风入松书店,但这远远不是北京的全部。

  在我看来,空阔的太和殿广场是中轴线上的点睛之笔,天安门不过是个引子;展出过爱舍尔绘画的太庙绝不逊于周围的大殿;颐和园的那湖水因为一个殉情大清的人让人生恋,而不是因为慈禧;“雕刻时光”不因与未名湖一墙之隔而特别,而是在那里,你能有幸结识塔可夫斯基和他的影片,因此你的'灵魂会渴望深度。

  还有北京人的咳嗽,字正腔圆得让人一下就能联想到京戏。清晨第一担豆浆上路的时候,你也一定要上路,那时你能听到世界上最畅快、最发自肺腑的咳嗽声,我怀疑京剧就是从这声音开始发源的,戏剧史家应该把这一剧种的起源和国人肺部的不畅联系起来重写中国京剧史。

  晨光中的北京每一阵风都被老北京梳理过,那时的角楼特别宁静,它在睡了一夜的天空的臂弯里想起的一定是老北京的繁华旧事:奶奶头上的簪花、午睡时时钟的滴答声、护城河里城墙的倒影、皇城根下下棋的老人、打在叶子上的大清的雨声……,这些意象纠集在一起像压在窖底的陈酿一样年头越久越沉香怡人。

  我在德国朋友家里曾见过一尊尼泊尔佛像,那佛像正大光明,一脸的神清气定,庄严而慈悲,宛如经过了一路的风霜雪雨,终于到达磨难顶端而被喜乐所导航的唐玄奘,所有的沧桑都终结在那宽大无边的表情里了。那佛像不知为什么就让我联想到北京,真正的北京在高迈蓝天的映衬下,就是这么神清气定。

  当年,身在异乡的余光中曾经靠“饕餮地图”代替回乡,并幻想着死后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睡整张大陆——“最纵容最宽阔的床”。我身边虽然没有地图,但乘着想象的翅膀,已回乡吃了好几顿烤鸭。现在,在这异乡的雨夜,对着东方曾经有我一个窝儿的地方,我独自默诵:乡愁是一枚小小的机票,我在这头,北京在那头。

  1.文章第1自然段作者由街头听二胡演奏的《送别》曲子写起,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答:

  2.第2自然段中作者说“贵族就是这类明明站在平地……去审视一下古代城门和天空的关系”,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答:

  3.第3自然段中,作者说:“北京,在我眼里她永远不可能是观光客眼里的样子。”结合全文,说说“观光客”和“我”眼中的北京各是什么“样子”?

  答:

  4.第6自然段写首:“晨光中的北京每一阵风都被老北京梳理过……像压在窖底的陈酿一样年头越久越沉香怡人。”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①强调了写对故土(北京)的思念、眷恋之情;②渲染一种伤感的氛围,为引出下文北京的风物作铺垫。

  2.有些人(像陈凯歌等)超越自身、超越常人、超越表面生活,审视北京古城,审视北京悠久历史,审视北京文化内涵。

  3.(1)观光客:平面的北京,有古老的建筑、典型的象征物(如四合院等)、传统的京戏、插科打诨的表演等。

  (2)“我”:立体的北京,①有古老的建筑、典型的象征物等,②具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和意蕴,③北京人特有的京味(气质),④北京城宁静、神清气定,古色古香,有着悠久的历史。

  4.文段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富有古韵的北京(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