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几道《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的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秦风学老师

晏几道《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的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注释

  “哀筝”句:筝声哀怨,汉侯瑾《笋赋》称其声使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一弄:奏一曲。湘江曲:唐沈亚之《湘中怨解》记载,垂拱中,太学生郑生乘月至洛阳桥,遇一女子,自言为嫂所苦,欲投水。生载归与之同居,号氾人。数年后,氾人自言为“湘君蛟宫之娣”,被谪而从生,今期满,与君相别。后十年,生登岳阳楼,见有画船彩楼,高百余尺,有弹弦鼓吹者,皆神仙蛾眉。其中一人,含嚬凄怨,状类氾人。湘江曲句似化用其事。

  “声声”句:写:同泻。

  “当筵”句:秋水:眼波。慢:同漫。流动。[2]

  “玉柱”句:玉柱:筝上端固定和调节弦的柱,诸筝柱斜向排列,如一排飞雁。

  “春山”句:指眉。因女子之眉远望如一带春山之黛色。古代妇女用黛画眉,因又以眉黛指眉。李商隐《代赠》其二:“总指春山扫眉黛,不知共得几多愁。”

  阅读训练

  1、赏析 声声写尽湘波绿 句中“绿”的妙处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下弹筝着的形象。

  参考答案

  (1)①“绿”为湘水及其周围原野的色调。(1分)②以水喻声,把《湘江曲》化为可见的湘江绿波;(1分)③借典传情,乐曲中蕴含的哀怨借“湘水女神”浪漫的悲剧故事传出;④“绿”属冷色调,给予人心理上一种凄婉(哀怨)之感。(2分)(第3点答不到不扣分)

  (2)技艺高超、哀艳动人(美丽、幽怨或凄婉,意思近即可)的歌女。(2分)上片从演奏的内容情调方面写弹者。起笔两句,弹筝者用筝声给听者展现了一幅“湘江水绿”凄婉动人的画面。“纤指”二句,写其指法细腻,传幽恨。幽恨能“细传”,足见有很高的技艺。下片转写弹者的情态。“当筵”二句:“秋水”代指清澈的眼波,“慢”,形容凝神,指筝女全神贯注;“玉柱斜飞雁”,写筝柱之形,未离开弹筝者所传的幽恨。结尾两句:“春山”,指像山一样弯弯隆起的双眉,女子凝神细弹,从容沉静,随着乐曲进入断肠境界,筝女敛眉垂目,双眉微蹙,含情脉脉,外在之神态传内在之深情,意态凄婉,精致蕴藉。(分析2分,结合全词内容有所分析即可)

  二:

  1、上片中,词人以一句“声声写尽湘波绿”写筝上弹奏的音乐,使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解析:这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词。词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描写了一位女子弹奏古筝的艺术效果,既有动作的描写,也有神态的描写。题目明确指定曲中的一句所使用的手法,听到“湘江曲”,好像看到一江绿波倾泻,视觉、听觉形象地勾通在一起,此为通感修辞。

  答案:用了“通感”(“比喻”亦可)手法。将听觉艺术的音乐比作湘江绿波倾泻,流畅无碍。无形的音乐声,在词中化为有形有色的形象,既写出弹者技高,乐意流畅,如行云流水,又写出听者品音入微。

  2、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答案: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的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3、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答案: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曲子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鸣筝声声,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子年轻秀媚的特征。“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者心声,“细”字连结二者。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下阕后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幽恨”照应,将弹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赏析: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选自《小山词》,北宋晏几道词作。此词借写弹筝来表现当筵演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由张先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咏弹筝歌妓美貌和技艺的词。词中字里行间突出此弹筝者似乎有无限心酸和苦楚在通过乐曲抒发、倾吐。亦赞扬此乐女的高超技艺:可见听者是弹奏者的'“知音”。下阕是弹筝女的特写,突出眼和眉。眼波也像秋水一样动人。微妙地表达出弹筝女的心理变化。全词清新婉丽,情意真挚而又含蓄深沉。

  此词借写弹筝来表现当筵演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

  词的上片暗写湘灵鼓瑟的典故,点出“幽恨”;下片并未具体展开写幽恨,只写弄筝的情态,而幽恨自见。黄蓼园谓此词“末句意浓而韵远,妙在能蕴藉”。起笔一句先写弹奏。筝称之为“哀筝”,感情色彩极为明显。“一弄”,奏一曲。曲为“湘江曲”,内容亦当与舜及二妃一类悲剧故事有关,由此可见酒筵气氛和弹筝者的心情。“写尽湘波绿”,湘水以清澈著称,“绿”为湘水及其周围原野的色调。但绿在色彩分类上属冷色,则又暗示乐曲给予人心理上的感受。“ 写” ,指弹奏,而又不同于一般的“弹”或“奏”;似乎弹筝者的演奏,像文人的用笔,虽然没有文词,但却用筝声“写”出了动人的音乐形象。

  上片歇拍两句,让人想到弹筝者幽恨甚深,非细弹不足以尽情传达,而能将幽恨“细传”,又足见其人有很高的技艺。从“纤指”二句的语气看,词人对弹筝者所倾诉的幽恨是抱有同情的,而所传之幽恨即是双方所共有的。词之上片,着重从演奏的内容情调方面写弹者。

  下片转写弹者的情态。“当筵秋水慢”,“秋水”代指清澈的眼波。“慢”,形容凝神,指筝女全神贯注。“玉柱斜飞雁”,筝上一根根弦柱排列,犹如一排飞雁。飞雁在古诗词中,常与离愁别恨相连,同时湘江以南有著名的回雁峰。因此,这里虽是说弦柱似斜飞之雁,但可以想见所奏的湘江曲亦当与飞雁有联系,写筝柱之形,其实末离开弹筝者所传的幽恨。“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春山,指像山一样弯弯隆起的双眉,是承上文“秋水”而来的,用的是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西京杂记》)的典故。女子凝神细弹,表情一般应是从容沉静的,但随着乐曲进入断肠境界,筝女敛眉垂目,凄凉和悲哀的情绪还是明显地流露了出来。

  这首词以回荡飘忽的笔势,刻画一位哀艳动人的弹筝艺妓—— 小莲哀艳动人的形象。全词以“哀筝一弄湘江曲“摹然开篇,又以“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骤然收笔,中间不平铺直叙而抓住最富有表现力的动作、神态来写,极具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