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贵粟疏(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

刘莉莉老师

论贵粟疏(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众贵之者,( )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 ……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晁错《论贵粟疏》节选)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贵五谷而贱金玉       贵:以……为贵

  B. 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鬻:同“育”,养育

  C. 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卑:鄙视

  D. 粟有所渫          渫:流通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 )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众贵之者,( )上用之故也。

  A、且  然而  以     B、夫  于是  其

  C、夫  然而  以     D、且  而  乃

  7、下列用"/"给文中画 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A.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B.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C.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D.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8、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本文告诫统治者要做到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提醒国家要重视积蓄粮食,否则人民就不能生活安定,国家也将充满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

  B. 作者指出,要鼓励种粮的积极性,必须提高粮价,让老百姓丰收后通过买粮得到封官或赎罪的好处。尖锐地批评了当时重商抑农的错误政策。

  C. 作者尖锐地指出,当下的社会实际情况是农民生活极度艰辛困苦,而商人们则牟取大量利润,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让国家富强稳定,是不可能的。

  D. 文中提出如果能从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使用,那么百姓担负的赋税就可减轻 ,这是顺乎民心的好事。

  9、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3分)

  (2)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3分)

  (3)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4分)

  参考答案

  5.B 鬻:卖

  6.C  第一个用发语词,中间有文意的转折,最后表因果,解题时注意句间关系的确认。

  7.D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8.B,第二段末“今法律贱商人……”说明当时执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

  9、⑴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3分)

  粟米和布帛的原料生在地里,在一定的季节里成长,收获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时间内可以成事。(记分点:四个分句,错一个扣1分,扣完3分止)

  ⑵。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3分)

  依仗他们富厚的钱财,与王侯接交,势力超过官吏。(因;交通;力过)

  (3)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4分)

  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使;入粟于边;受爵免罪;不过)

  参考译文:

  百姓,在于君主用什么办法来管理他们,他们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管东南西北。珠玉金银这些东西,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穿;然而人们还是看重它,这是因为君主需要它的缘故。珠玉金银这些物品,轻便小巧,容易收藏,拿在手里,可以周游全国而无饥寒的威胁。这就会使臣子轻易地背弃他的君主,而百姓也随便地离开家乡,盗贼受到了鼓励,犯法逃亡的人有了便于携带的财物。粟米和布帛的原料生在地里,在一定的季节里成长,收获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时间内可以成事。几石重的粮食,一般人拿不动它,也不为奸邪的人所贪图;可是这些东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饿受冻。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

  现在农夫中的五口之家……农民如此辛苦,还要遭受水旱灾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敛,随时摊派,早晨发命令,晚上就要交纳。交赋税的时候,有粮食的人,半价贱卖后完税;没有粮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债纳税;于是就出现了卖田地房屋、卖妻子儿女来还债的事情。而那些商人们,大的囤积货物,获取加倍的利息;小的开设店铺,贩卖货物,用特殊手段获取利益。他们每日都去集市游逛,趁政府急需货物的机会,所卖物品的价格就成倍抬高。所以商人家中男的不必耕地耘田,女的不用养蚕织布,穿的必定是华美的衣服,吃的必定是上等米和肉;没有农夫的劳苦,却占有非常丰厚的利润。依仗自己富厚的钱财,与王侯接交,势力超过官吏,凭借资产相互倾轧;他们遨游各地,车辆络绎不绝,乘着坚固的车,赶着壮实的马,脚穿丝鞋,身披绸衣。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土地,农民流亡在外的原因。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上下相反,好恶颠倒,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国家富裕,法令实施,那是不可能的。

  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囤积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从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用,那么贫苦百姓所担负的赋税就可以减轻,这就叫做拿富有的去补不足的,法令一颁布百姓就能够得益。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按现行法令,民间能输送一匹战马的,就可以免去三个人的兵役。战马是国家战备所用,所以可以使人免除兵役。神农氏曾教导说:“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墙,有百步之宽贮满沸水的护城河,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然而没有粮食,那是守不住的。”这样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现在让百姓交粮买爵,封到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个人的兵役,这与一匹战马的功用相比差得太远了。赐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能够封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