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中秋节》阅读答案

刘莉莉老师

  小学生《中秋节》阅读答案 篇1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明月,吃月饼,吟诵着“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诗篇。

  从科学上来看,中秋月比其他的望月更亮是没有根据的。望月的时候,对地球而言,太阳和月亮位于正相反的方向。夏天,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在西北落下;望月则从东南方升起,在西南方落下。冬天,正好相反。因此,夏天日光多,月光少,冬天日光少、月光多。中秋夜月光比夏天多,这就是说,从月出到月没的时间间隔比夏季每月的望日要长,半夜时月亮也要高些。这可能是使人感觉中秋“月色倍明”的一个原因。

  一个朔望月平均包含29天12小时44分。朔是农历的每月初一,朔之后再经过14天18小时22分钟才是望;因此望月常不是在十五晚上而是在十六晚上。由于朔望月的长度可以与平均值相差到6小时,因此望月也可能延到十七晚上才发生。选样看来,中秋节晚上看到的月亮常不是满月,也就说不上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了。当然也有“望”恰好发生于中秋夜的年份。

  1.第二段中说“冬天,情况正好相反”,请你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说说冬天的情况是怎样的。

  答:冬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望月则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

  2.联系全文看,“‘望’恰好发生于中秋夜的年份”时,该年的中秋节是不是月亮最圆的时候?答案为什么?

  答:不是 。如果中秋节晚上的月亮是满月,那它与其他的望月应该是一样的园,不能说最园。

  3.中秋节,人们往往因“月圆而人不圆”,就会产生“每逢佳 节倍思亲”的感觉。下边的诗句都是写月亮的',哪一句表达了这种情感?(B)

  A.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C.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小学生《中秋节》阅读答案 篇2

  探究中秋节来历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古老、传统的节日。每当此时,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其说法很多,且又多有趣味。

  拜月说:根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

  嫦娥说: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嫦娥便返回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驱除鞑虏说:有人认为,中秋节原本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 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1.根据上述内容,概况一下关于中秋节来历的说法中寄托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借助网络媒体和报刊,查找一下关于中秋的来历还有哪些说法?请写出一个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对和平安康合家团聚的向往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2.示例:拜土地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学生阅读材料时要注意每段材料的内容,然后概括三段材料的共点:无论是“拜月说”“嫦娥说”还是“驱除鞑虏说”都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对和平安康合家团聚的向往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2.本题考查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知识的迁移能力。学生只要举例正确,叙述有道理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