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阅读答案(精选十六篇))

阿林老师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 篇1

  1.(17分)(20xx,沈阳)阅读选文,完成(1)~(5)题。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选自《出师表》)

  【乙】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日:“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日:‘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注](D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 (ren):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①志虑忠纯:

  ②悉以咨之;③严闻亮卒:

  (2)下雨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太宗谓房玄龄等日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C立闻亮卒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发病而死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②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

  (5)【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用原文回答)(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忠诚②商议,询问③听到,听说

  (2)B【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要结合句意推测,难度适中。

  A项依次解释为“对……说”,“为,是”;C项依次解释为“死”,“终于,最终”;D项依次解释为“生”,“兴起,指被任用”。B项,两个“尝”意思相同,都是“曾经”的意思。

  (3)①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陛下(使用)。

  ②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平正直。

  (4)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5)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 篇2

  (甲)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乙)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选自《出师表》)

  (丙)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 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 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 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 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 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注释】

  ①的知:确切知道。②封德彝:人名,太宗身边大臣。③人庶:人臣庶民。 ④魏武帝:曹操。⑤教令:教化,命令。

  19.下列句中加点此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有上书请去佞臣者 则有去国怀乡,怀禅畏饥(《岳阳楼记》)

  B.流水清浊,在其源也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C.深鄙其为人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D.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 牺牲玉锦,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20.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告先帝之灵”中“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皆以为贤 B.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

  C.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 D.不欲以诈道训俗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2)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

  22.甲文中描写水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表现大海的辽阔壮美;丙文中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也是写水的,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分)

  23.曹操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乙文中的诸葛亮和丙文中的唐太宗分别是如何评价他的?读了《观沧海》后,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19. B 20. B

  21.(1)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

  (2)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

  22.水何澹澹 洪波涌起 运用比喻引出下面的议论,说明君王的以身作则重要。

  23.诸葛亮称其为“贼”,唐太宗“常以魏武帝多诡诈”(用自己的话说亦可)曹操是个具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的人。

  【丙文翻译】

  贞观初年,有大臣上书(给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太宗问上书者:“我所任用的,都是贤臣,你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吗?”上书者回答说:“臣下居住在荒野之地,不能确切知道谁是奸佞小人,请陛下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若能不畏惧陛下的怒气,诚挚直率地进言进谏的人,就是正直的人,逢迎谄媚顺从陛下意旨的,就是奸佞小人。”太宗对封德彝说:“水流的清澈与混浊,(原因)在它的源头。皇帝是朝政的源头,臣民就像水流,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却想让臣下的行为直率诚挚,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我一直因为魏武帝多做诡诈的事,非常鄙视他的为人,像这样,怎么能够作为教化命令?”对上书人说:“我要让全天下都讲求信义诚信,不想用欺诈的方法教化民众,你所说的虽然很好,但我不能听信啊。”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 篇3

  (一)

  冯盎,高州良德人也。少有武略,隋开皇中为宋康令。仁寿初,潮、成等五州僚叛,盎驰至京,请讨之。文帝敕左仆射杨素与盎论贼形势,素曰:“不意蛮夷中有此人,大可奇也。”即令盎发江、岭兵击之。贼平,授金紫光禄大夫,仍除汉阳太守。

  武德三年,广、新二州贼帅高法澄、冼宝彻等并受林士弘节度,杀害隋官吏,盎率兵击破之。既而宝彻兄子智臣又聚兵于新州,自为渠帅,盎趋往击之。兵交,盎却兜鍪大呼曰:“尔等颇识我否?”贼多弃戈肉袒而拜,其徒遂溃,擒宝彻、智臣等,岭外遂定。或有说盎曰:“自隋季崩离,海内骚动。今唐虽应运,而风教未浃,南越一隅,未有所定。公克平五岭二十余州,岂与赵佗九郡相比?今请上南越王之号。”盎曰:“吾居南越,于兹五代,本州牧伯,唯我一门,子女玉帛,吾之有也。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越王之号,非所闻也。”

  四年,盎以南越之众降。贞观五年,盎来朝,太宗宴赐甚厚。俄而罗窦诸洞僚叛,诏令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时有贼数万屯据险要,不可攻逼。盎持弩语左右曰:“尽吾此箭,可知胜负。”连发七矢,而中七人,贼退走,因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太宗令智戴还慰省之,自后赏赐不可胜数。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注】唐朝起信宜(现广东西南境内)百越土著居民,被冠上“罗窦洞僚”的称呼。

  (二)

  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谈殿阻兵反叛。诏将军蔺谟发江、岭数十州兵讨之。秘书监魏徵谏曰:“中国初定,疮痍未复,岭南瘴疠,山川阻深,兵远难继,疾疫或起,若不如意,悔不可追。且冯盎若反,即须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此则反形未成,无容动众。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太宗从之,岭表悉定。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授金紫光禄大夫,仍除汉阳太守 除:授官

  B.太宗令智戴还慰省之 省:看望

  C.贼退走,因纵兵乘之 乘:追赶

  D.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 就:立即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直接反映冯盎英勇善战与不贪名利的个性的一组是

  A.盎驰至京,请讨之 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

  B.诏令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 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

  C.因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 四年,盎以南越之众降

  D.连发七矢,而中七人 越王之号,非所闻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寿初年,潮、成等五州僚人造反。冯盎亲自前往京师请旨讨伐。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他议论敌方形势,盎分析得头头是道。杨素很为惊叹,于是命他领江岭兵进行讨伐。

  B.唐武德三年,冯盎率兵平定了高、冼的叛乱,当时有人游说冯盎称王。冯盎不贪求称王称霸而是归降高祖,体现了他的明智。

  C.贞观元年,有人举报冯盎反叛,说他已起兵拒境,太宗采用魏徵的招降建议,派人招降了冯盎,终使岭南安定,并留下“魏徵一席言,胜于十万兵”的美谈。

  D.文段(一)记叙了冯盎英勇善战,以民族统一为重,平定战乱的事迹;文段

  (二)借魏徵进谏的史实让我们看到纳谏与进谏的君臣形象,同时也让我们看出冯盎反叛一事缺少真凭实据。

  13.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意蛮夷中有此人,大可奇也。(3分)

  (2)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4分)

  (3)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3分)

  【参考答案】

  10、D(就:到达,接近)

  11、D(C项第一句表明的是善于指挥作战,而非本人的英勇善战。)

  12、C(魏征的建议不是招降,而是安抚晓喻;太宗是派人安抚晓谕而非招降)

  13、(1)想不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很令人感到罕见。(3分。“意”1分,理解为“料想”“想到”“意料到”等均可;“奇”1分,理解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感到罕见”“感到不寻常”等;句意1分)

  (2)人生富贵,能像我这样的恐怕很难,我常常担忧不能担负起重担,而毁了先人所创建的勋绩。(4分。“殆”“克”“坠”各1分,句意1分)

  (3)现在如果派出使者,把朝廷的打算明白地告诉他们,不必动用大军,他们就会自己来归顺朝廷。(3分。“遣”“致”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冯盎,是高州良德人。少年时就有军事谋略。隋开皇中任宋康县令。仁寿二年,潮(今潮阳县西北)、成(今封开县东南贺江中)等五州僚人造反。他驰马前往京师,请旨讨伐他们。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他议论敌方形势。杨素说:“想不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十分值得惊叹。”于是命盎领江岭兵进行讨伐。平乱后,授盎金紫光禄大夫、汉阳(今肃礼县西南)太守(明嘉靖《广东通志》载为漠阳太守)衔职。

  唐武德三年(620),广州、新州(新兴)的高法澄、冼宝彻等共同受林士弘调遣,杀朝廷官吏。盎率率兵平定高、冼的叛乱。不久。不久宝彻哥哥的儿子智臣又在新州聚集兵力,自己担任魁首,冯盎率兵前往打击他。交战时,盎(在阵前)除去甲胄大声说:“你们认识我吗?”智臣的士兵大多放下武器,袒胸露背,下跪叩拜,众士卒于是溃散,盎擒获宝彻、智臣。岭外于是得以平定。有人游说冯盎说:“隋朝已灭亡了,国内外到处很乱,唐朝虽应运而生,但政教还未孚众望,岭南尚未有所归属。你现在已攻克了五岭二十多州,着哪里能与赵佗的九郡相提并论,现在还是请你自称南越王吧!”盎回答说:“我世居南越,迄今已五代。作为岭南边疆大吏的,也只有我一姓,子女钱财我都有了,人生大富大贵像我一样的恐怕很难达到。我常常担忧的,是不能承担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我常常担忧不能担负起重担,而毁了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怎敢擅自称王呢?越王的封号,这个不是我所希望听说的。”

  武德四年,盎率领南越之众归降高祖。贞观五年,冯盎来到朝廷,唐太宗赏赐十分丰厚。不久,罗窦(今信宜镇隆)诸洞僚人叛乱,太宗诏盎率二万兵众为各路军先锋进行剿除。当时僚人数万人据险固守,不可强行进逼进攻。他手拿着弓箭对部下说:“我的箭射尽,胜负便可见晓。”他连发7箭,命中7人。僚人退却逃走,盎趁势率领部众乘机冲杀,杀死僚人千余。太宗派智戴归省慰劳,自此以后赏赐不可胜数。

  (二)

  贞观元年(627),岭南诸州上奏说高州的酋帅冯盎谈殿起兵拒境反叛。太宗昭示右武卫将军蔺谟率领江、岭十州的兵力准备讨伐。魏徵进谏说:“中原政权刚刚建立,国家贫弱尚未恢复,岭南又流行疾病,山川阻塞幽深,援军难以接上。疾病如果产生,或许不能如意,追悔莫及。况且冯盎如果真的造反,就要等到中原不安定,结交远处的兵力,分派兵力阻隔险要地势,扰乱侵略周边的周县,部署官员。可是为什么自从有人告发以来数年,兵力从不出境?这就是说他造反的形势没有形成,没有兴师动众的表现。陛下既然没有派人亲自到那里观察,再来朝廷拜谒(报告虚实),恐怕这样看不分明。现在如果派出使者,把朝廷的打算明白地告诉他们,不必动用大军,他们就会自己来归顺朝廷。太宗听从了这个建议,岭外于是全部安定下来。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 篇4

  贞观六年,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①,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乃诏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普责天下谱牒,兼据凭史传,剪其浮华,定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

  士廉等及进定氏族等第,遂以崔干为第一等。太宗谓曰:“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官宦,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际,则多索财物;或才识庸下,而偃仰自高,依托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且士大夫有能立功,爵位崇重,善事君父,忠孝可称,或道义清素,学艺通博,此亦足为门户,可谓天下士大夫。今崔、卢之属,宁比当朝之贵?公卿已下,何暇多输钱物,兼与他气势?向声背实,以得为荣。我今定氏族者,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遂以崔干为第三等。

  至十二年,书成,凡百卷,颁天下。又诏曰:“氏族之美,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自有魏失御,齐氏云亡,市朝既迁,风俗陵替。燕、赵古姓,多失衣冠之绪,齐、韩旧族,或乖礼义之风。名不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高门之胄,不敦匹嫡之仪,问名②惟在于窃赀,结褵③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姻,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或自贬家门,受辱于姻娅;或矜其旧望,行无礼于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朕夙夜兢惕,忧勤政道,往代蠹害,咸已惩革,唯此弊风,未能尽变。自今以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务合礼典,称朕意焉。”

  (选自《贞观政要·礼乐第二十九》,有删节)

  【注】①累叶陵迟:指家世衰落。②问名:古代婚礼“六礼”之一。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

  ③结褵:成婚。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普责天下谱牒责:责备B.或乖礼义之风乖:违背

  C.不敦匹嫡之仪敦:勉励D.或矜其旧望矜:同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多为贵遂以崔干为第一等

  B. 论数定约,同于市贾名不著于州闾

  C. 忠贤者褒进我今定氏族者

  D.为其世代衰微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B.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C.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D.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卢、李、郑四个家族在嫁女儿的时候大肆索取聘礼,并根据聘礼的数量决定婚约,唐太宗认为这样做严重败坏社会风俗。

  B.唐太宗命高士廉、韦挺、岑文本等人撰写《氏族志》,校正姓氏等级,删除其中的浮夸成分,考订真假,褒奖忠贤,贬黜叛逆。

  C.唐太宗认为,士大夫如果能立下功劳,爵位崇高显赫,忠孝两全,或者道德高尚,学问技艺通达渊博,就能称为真正的士大夫。

  D.《氏族志》的颁行,彻底革除了燕、赵古姓和齐、韩旧族在嫁娶时贪图钱财、攀附权贵的不良风气,唐太宗对此感到十分满意。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今崔、卢之属,宁比当朝之贵?(3分)

  ②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4分)

  (2)从本文看,唐太宗对士大夫的婚姻有怎样的要求?(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5

  文言实词

  3

  B

  A.责:寻求。C.敦:重视。D.矜:夸耀。

  6

  文言虚词

  3

  A

  把,介词。B.和,与,介词/在,介词。C.“……的人”,助词/“……的原因”,助词。D.因为,连词/是,动词。

  7

  文言断句

  3

  C

  略。

  8

  内容归纳

  3

  D

  燕、赵古姓和齐、韩旧族嫁娶时只是贪图钱财,攀附权贵的是“新官之辈,丰财之家”;紊乱人伦、有亏名教的风气也未必彻底革除。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今崔、卢之属,宁比当朝之贵?(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如今崔、卢这类人,难道能和当朝的显贵相比吗?

  [3分。“属”“宁”各1分,大意1分落在“之属”的“之”和“贵”两词上。]

  【补充细则】

  (1)“属”:解释为“类”“种”“些”均可。

  (2)“宁”:解释为“难道”“岂”“怎么”均可。

  (3)“之”和“贵”两个词都翻译对,才得大意分。此处“之”为代词,解释为“这”;“贵”为名词,解释为“(当朝的)显贵”“(当朝的)权贵”“(当朝)显贵的人”“(当朝的)贵族”均可。

  ②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这种习惯时间长就成了风俗,到现在还没有废止,这既乱了人伦,也败坏了名声和教化。

  [4分。“已”“紊”“亏”各1分,大意1分。]

  【补充细则】

  (1)“已”解释为“停止”“废止”均可。

  (2)“紊”解释为“使……混乱”“乱”“混乱”(此处应为动词)均可。

  (3)“亏”解释为“败坏”“毁坏”“损害”“使……受损害”“有损”均可;

  (4)大意分落在“积习成俗”。翻译为“这种习惯时间长就成了风俗”“这种习惯积久了,就形成了风俗”均可。

  9(2)从本文看,唐太宗对士大夫的婚姻有怎样的要求?(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①婚姻的原则,首先要符合仁义。(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

  ②嫁娶的规矩,务必合乎礼法。(嫁娶之序,务合礼典。)

  [3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

  【补充细则】

  (1)采点给分,选错了,不倒扣分。

  (2)用自己的话回答,也可以表述为“婚姻要符合礼义之风,遵循匹嫡的礼义,遵循人伦”,意思对即可。这点作为评分标准的第二点给分,不重复给分。

  (3)主要围绕“唐太宗对士大夫婚姻的要求”,“仁义”“礼法”为给分点,其他答案都是错误的现象,并非唐太宗的要求。

  【参考译文】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近来山东的崔、卢、李、郑四大姓,虽然家世早已衰败,但他们仍然依仗旧时的郡望,自高自大,号称士大夫。每当把 女儿嫁给其他家族,总要大肆索取聘礼财物,以财物数量多为贵,根据聘礼的数量决定婚约,和集市上的商贩一样,这样做严重败坏了风俗,也搅乱了《礼》的规 定。既然他们的名望与事实不符,按道理礼仪制度必须改革了。”于是下诏书命令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人校正姓 氏等级,广泛寻求全国记录氏族宗族世系的家谱。并根据史书传记,删除其中的浮夸成分,考订它们的真假,如果一个家族出了忠贤的人,就加以褒奖,提升等级; 出了叛逆的人,就加以贬黜,他们依此标准撰写了《氏族志》。

  高士廉等人到了上报校定的氏族等第时,仍然把崔干列为第一等。太宗说:“我和山东的崔、卢、李、郑四姓,过去并无嫌隙,只是因为他们世代衰微,现在已经没 有一个人做官,却还自称是士大夫,婚嫁的时候,就大量索取财物;有的人才能见识平庸低劣,却还得意地自夸高门,托名富贵,我不明白世人为什么还会看重他 们?如果士大夫能建立功业,爵位崇高显赫,善于侍奉君主和父亲,忠孝都值得称赞,或者道德仁义清正廉洁,学问技艺通达渊博,这样的人也足以自立门户,称得 上是天下真正的士大夫。如今崔、卢这类人,难道能和当朝的显贵相比吗?公卿以下的人,哪里有闲暇给他们多送财物,并助长他们的气势呢?这些人只图声誉不顾 实际,以得到虚名作为自己的荣耀。我现在钦定氏族等级的原因,确实是想树立当今朝臣的地位,为什么崔干还是第一等,你们不看重我朝的官爵吗?所以,不管以 前如何,只按照今天的官品、人才来确定士族的等级,并且这个量定等级的标准将作为永久的准则。”于是把崔干定为第三等。

  到了贞观十二年,《氏族志》全书完成,总共一百卷,颁行天下。唐太宗又下诏书说:“氏族的美名,要与官爵相关联;婚姻的原则,没有比仁义更重要的。自从北 魏、北齐灭亡,朝代变迁,风俗衰败。燕、赵的古姓,后代中很多人失去官爵,齐、韩的旧族,有些人行为违背礼义。他们在乡里没有名声,自身贫贱,却自称高门 的后裔,而不重视嫁娶的礼仪,谈婚论嫁的时候只为了捞取财物,成婚的对象一定要找富贵之家。又有些新做官的人和钱财多的人家,羡慕富贵人家的祖宗,抢着和 人家攀亲,多送财物,如同做买卖。有些人自愿贬低家门,被亲家羞辱,有些人夸耀过去的名望,在公婆面前行为无礼。这种习惯时间长就成了风俗,到现在还没有 废止,这既乱了人伦,也败坏了名声和教化。我日夜谨慎小心,操劳政事,历代的弊端祸害,都已制止革除,唯有这种坏风气,还没有完全转变。从今以后,要明白 告知天下人,让他们都要懂得嫁娶的规矩,务必合乎礼法,才符合我的心意。”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 篇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大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

  【小题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答:

  【小题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答:

  【小题3】文中有几句活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际点符号的位置。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小题4】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

  答案

  【小题1】(唐)太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宫人,经皇后劝谏才改变主意。

  【小题2】劝谏齐景公不要杀养马宫人。

  【小题3】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小题4】宽对即可。

  示例:①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 ②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阅读、概括的能力。答案只要涵盖文章的主要意思就行,可按照“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的思路考虑。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分析能力。在古时皇帝权倾朝野,至高无上,即使皇后在他面前也自称为“臣妾”,说话稍不留意就会招来杀生之祸,所以聪明的臣子向皇上进谏只能借他人(物)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谏言,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音节停顿的能力。做本题时要根据语感、朗读的节奏和句子的意思来划分。

  【小题4】本题考学生学写对联的能力。从上联可以看出对联的结构是:性格+人名+事件,补写下联时除了注意上联这一特殊结构外,还要注意字数要与上联相等,词性相对。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 篇6

  【注】①太牢:古代祭祀对牛、羊、豕(shi,猪)三具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

  ①次定州 ( ) ②及大军回次柳城( )

  ③死无所恨( ) ④有从卒一人病( )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与“归家以言其父母”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A.以王命聚之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C.醒能述以文者D.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是 以 将 士 莫 不 欣 然 愿 从

  【小题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小题5】文章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的君王?(4分)

  答案

  【小题1】①驻扎②等待③遗憾④随从

  【小题2】B(3分)

  【小题3】是 以 将 士 莫 不 欣 然 愿 从(2分)

  【小题4】(4分)(1)(2)太宗亲自替他吮血止伤,将士们没有不因此而受感动和深受激励的。

  【小题5】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兵士:床前询问士兵的病情并令州县为他治疗;亲自祭奠阵亡将士;为李思摩吮血宽厚仁爱。(评分:3分答对3点给全分,答对2点扣1分。)他是一个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的人。(1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次”是多义字,“恨”是古今异义字,“及、从”意思较为固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例句中的“以”是把的意思,B中的“以”也是把的意思。A按照C用D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考查文言文的虚词,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平时我们要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熟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不离句,理解文言虚词也是这样,把它放到句子里翻译翻译就感知出来了。这样才不至于死记硬背。

  【小题3】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本句的意思,根据语意将其划分停顿。“将士”是主语, “莫不欣然愿从”是谓语,中间应停顿。“是以”是句首连词,所以之后要停顿。即应为“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理解和诵读能力。

  点评:划分停顿首先要整体理解句子,然后根据句意把句子有机的分开,注意词语不能断开。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发”“感励”等。“发”在此句中应译为“开放”,“感励”是两个词,应译为“受感动、受激励”。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5】试题分析:读全文,从前向后找,并将内容分成有机的几个事件,加以概括即可。第一句是一件事,第二句是第二件事,三、四句是一件事,五句是又一件事,合计四件事。从唐太宗所做的几件事可知,他是一个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的君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一定要注意理解文章内容,抓住关键信息,从中提取出正确答案。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根据人物的言行判断。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 篇7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征求不已 ()(2)惟欲清净()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小题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停止(1分);②只(1分)

  【小题2】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2分)

  【小题3】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意思对即可,3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如本题中“已”是多义词,要注意辨析。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犹”,本句中“夫”是发语词,无义。最后疏通句子。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理解唐太宗体恤民生的治国之道,要有评价。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 篇8

  魏征,巨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日:“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日:“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日:“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七年,代王琏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治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日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肉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征雅有经国之才 雅:一向。

  B.皆称朕意 称:符合。

  C.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加:超过。

  D.遂其所尚 遂:于是。

  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魏征“坦率耿直”的一组是 ( )

  ①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②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③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④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⑤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

  ⑥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⑤⑥ D.④⑨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太宗一开始就对魏征礼遇有加,每次与魏征交谈都令太宗非常高兴。

  B.贞观七年,魏征假托生病请求辞去侍中一职,而遭到了唐太宗的反对。

  C.太宗认为贞观以前玄龄之功无人可比,贞观之后以魏征的功劳最大。

  D.太宗放弃了自己建造一座小殿的打算,把材料用来替魏征建造正堂。

  4.用斜线(/)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斜线(/)断句

  自 其 逝也虽过莫彰 朕 岂 独 有 非 于 往 时 而 皆 是 于 兹 日 故 亦 庶 僚 苟顺,难触龙 鳞者欤。

  (2)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译文:

  ②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译文:

  答案:

  1.【解析】选D项,“遂”这里是动词,解释为“成全”。

  2.【解析】选A项。

  3.【解析】选C项。A项“一开始”不正确;B项“假托生病”错误;D项“放弃自己建造小殿”错误,文中只是说“辍其材为造”。

  4.【答案】(1)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2)①你难道没有看见黄金(金属)在矿石中,怎么值得珍贵呢?好工匠锻冶做成器具,就被人们当做(视为)宝贝。

  ②从这以后,各自尽献你们的忠诚。如果有不对的地方(错误),就直接说出,不要隐瞒。

  译文:

  魏征,是河北巨鹿人。不久前搬家至河北相州内黄。武德末年,他担任太子洗马,看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太宗已经杀了隐太子,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的处境担心,魏征镇定自如,缓缓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太宗昕后肃然起敬,给他优厚礼遇,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

  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太宗每次与他谈论,没有不高兴的。魏征也很高兴遇到赏识自己的明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若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贞观三年,一直升为秘书监,参与朝政,看深远,对朝廷有很大帮助。

  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珐做侍中,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解除职努,只挂一个散官的头衔。太宗说:“我把你从囚虏之中选拔出来,委任你中央枢要之职。你见我的过错,没有不谏诤的。你难道不知道黄金在矿石中,怎么值得珍贵呢?经过良匠锤炼为宝器,就被人看做宝贝。我把自己比作金,把你当做好的工匠。你虽然有病,还不衰老,怎能让你就这样辞职昵?”魏征才停止辞职申请。

  贞观十二年,太宗因为皂孙诞生而设宴招待公卿。太宗非常高兴,对侍从的大臣说:“贞观之前,跟随我扫平天下,历尽艰辛,房玄龄的功劳最大。贞观之后,对我竭尽心力,提出忠正的意见,安定国家造福人民,成就我今天的丰功伟业而被天下人所一直称道的,那就只有魏征了。古代的名臣,又有什么地方超过他们呢?”于是亲自解下佩刀来赐给二人。

  不久魏征生病了。魏征家里本来没有正厅,唐太宗当时原想自己建造一座小殿,就留下自己的材料来替魏征建造正厅,’五天就完工了。又派使者送去布被和白色的裤子,成全他朴素节俭的风范。过了几天,魏征病逝。太宗亲自到他家哭掉,追赠魏征为司空,谥号文贞。

  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又亲手写在碑石上,还特别赐给魏征家享受的租户为九百户。太宗经常对左右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古事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我过去常常注意保持这三面镜子,来谨防自己犯错误。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因而伤心地哭了很久。于是下诏说:“过去只有魏征能经常指出我的过错。自从他去世以后,我即使有什么过错也没有谁指出了。我难道只在过去会犯错误,而到了今天就变得都是正确了吗?恐怕还是群臣只求顺从我的心意,不敢冒险触犯我!所以我一方面虚心听取群臣意见,一方面排除假象反省过失。如果臣予提出的意见我没有采纳,那是我咎由自取。如果我准备采纳意见却没人提出,是谁的责任呢r献今以后,各自’荩献你们的忠诚;如果我有不对的地方,就直接说出来不要隐瞒。”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 篇9

  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5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 治国安民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患有所不辟也: (2)贤者能而丧耳:

  (3)征求无已: (4)遂得徭役不兴: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小题3】请用/为下列两个句子标上正确的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由 是 则 可 以 辟 患 而 有 不 为 也 (2)此 皆 朕 所 目 见

  【小题4】乙文中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

  【小题5】甲文所倡导的义对乙文的治国安民有何重要意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

  【小题1】1)同避,躲避 (2)罢了 (3)停止 (4)兴起、发生(每题1分,计4分)

  【小题2】(1)不仅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2分)

  (2)治国好比栽树,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2分)

  【小题3】(1)由是则可以辟患 / 而有不为也 (2)此 / 皆朕所目见 (每题1分,计2分)

  【小题4】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2分)

  【小题5】甲文所倡导的义是利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大义,正是乙文统治者所追求,才使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从而更有利于更好地管理国家,让百姓安乐。(意对即可,3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实虚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虚词要能辨出一词多义;实词,要识记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如,虚词耳的用法;实词辟通假字现象。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此处注意是摇等重点字词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筛选并提取文言文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5】

  试题分析:联系生活实际,个性化感悟是近几年文言文中考种常见的题型之一,是课内文言文阅读的拓展迁移。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 篇10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曰:“汉、晋以来,诸王皆为树置失宜,不预立定分,以至于灭亡。人主熟知其然,但溺于私爱,故前车既覆而后车不改辙也。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昔魏武帝宠树陈思,及文帝即位,防守禁闭,有同狱囚,以先帝加恩太多,故嗣王从而畏之也。此则武帝之宠陈思,适所以苦之也。且帝子何患不富贵,身食大国,封户不少,好衣美食之外,更何所须?而每年别加优赐,曾无纪极。俚语曰:‘贫不学俭,富不学奢。’言自然也。今陛下以大圣创业,岂惟处置见在子弟而已,当须制长久之法,使万代遵行。”疏奏,太宗甚嘉之,赐物百段。

  贞观十三年,谏议大夫褚遂良以每日特给魏王泰府料物,有逾于皇太子,上疏谏曰:“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谓之储君,道亚霄极,甚为崇重,用物不计,泉货财帛,与王者共之。庶子体卑,不得为例,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而先王必本于人情,然后制法,知有国家,必有嫡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须尊崇。如不能明立定分,遂使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徒承机而动,私恩害公,惑志乱国。伏惟陛下功超万古,道冠百王,发施号令,为世作法。一日万机,或未尽美,臣职谏诤,无容静默。伏见储君料物,翻少魏王,朝野见闻,不以为是。《传》曰:‘臣闻爱子教以义方。’忠、孝、恭、俭,义方之谓。昔汉窦太后及景帝并不识义方之理,遂骄恣梁孝王,封四十余城,苑方三百里,大营宫室,复道弥望,积财镪巨万计,出警入跸,小不得意,发病而死。宣帝亦骄恣淮阳王,几至于败,赖其辅以退让之臣,仅乃获免。且魏王既新出閤,伏愿恒存礼训,妙择师傅,示其成败。既敦之以节俭,又劝之以文学。惟忠惟孝,因而奖之道德齐礼,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太宗深纳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

  B. 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

  C.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

  D. 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侍御史,设于秦时,职在御史大夫之下,行使举劾非法的职能。

  B.封户,指的是皇帝给予立功者的殊荣,如千户侯,即享有千户的食邑,粮食与财产。

  C.储君,分为王储与皇储两种,但在此指的是皇储,即皇位的继承人。

  D.《传》,虽常代指《左传》,但本文指的是《论语》、《孝经》的合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周关于封侯权利分配问题叙述详尽,贯穿古今,向皇帝直陈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太宗的赞赏。

  B.谏议大夫认为应厘清“权利”与“等级”,不能使名分都相等,而应该确立好各人的名分区别。

  C.谏议大夫以“义”的.道理,阐发出对于权利无限膨胀所致后果的感慨,并以此劝勉太宗,赏赐不能过度。

  D.马周与谏议大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对于权利的任用与分配问题,给予了太宗皇帝不同的思考,都相应得到了赞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昔魏武帝宠树陈思,及文帝即位,防守禁闭,有同狱囚,以先帝加恩太多,故嗣王从而畏之也。

  (2)宣帝亦骄恣淮阳王,几至于败,赖其辅以退让之臣,仅乃获免。

  参考答案

  10.(3分)A

  11.(3分)D(在此指的还是《左传》)

  12.(3分)A(马周并不是仅仅因为详尽叙述了封侯权利分配的问题,而得到太宗的赞赏。)

  13.(10分)(1)从前魏武帝宠幸扶植陈思王,等到文帝即位后,对陈思王采取了监视禁闭的措施,让他进监狱当囚犯,这是因为先皇给他的恩赐太多,所以继位的君主惧怕于他。(“宠树”、“加恩”、“畏”,大意2分)

  (2)宣帝也娇惯淮阳王,差点造成汉的衰败,最后仰赖退让之臣的辅佐,才获得幸免。(“骄恣”、“几至”、“仅乃”,大意2分)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 篇11

  是时,朝廷大开选举①,或有诈伪阶资②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③,胄④据法断流⑤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⑥,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卿欲卖狱乎?”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⑦,臣不敢亏法⑧。”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⑨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⑩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选举:检举。②诈伪阶资:谎报官阶与资历。③事泄:干的坏事败露。④胄(zhu):戴胄,唐初大臣。⑤断流:断,判案;流,流放,充军。⑥敕(chì):帝王的诏书、命令。⑦所司:主管司法的部门。⑧亏法:枉法。⑨窃:私下。⑩法:运用法律。

  小题1:用“/”线划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正确停顿(只划一处)。(1分)

  此 乃 忍 小 忿 而 存 大 信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字。(3分)

  ①俄( ) ②狱( ) ③忿( )

  小题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

  小题4:对于戴胄执法办案一事,太宗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

  小题2:①不久 ②案件 ③生气,愤怒

  小题3:法令是国家用来将最大信用公诸天下的;帝王的言语,只不过是一时喜欢或者愤怒的发泄罢了。

  小题4:前:愤怒,疑惑不解;后:心悦诚服。

  小题1: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语句的意思,看看句子中各个词语的成分,“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乃”,“是”的意思,后面的部分是它的宾语。这样分析之后,根据语意停顿也就出来了,“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

  点评:句子的断句实际是对句子意思的理解的考查。画停顿时,首先要看一下句子是什么意思,根据句意把句子画开。一般情况下,句子的主谓之间、动宾之间、长的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转折词语之前、发语词之后、古二今一的词之间要停顿。

  小题2:试题分析:“俄“根据语境可知,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在课内文言文中也有接触,即为不久。 “狱”也是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的重点的古今异义字,即为案件。“忿”在句中即为“怒,愤怒”。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文言文考查一定想到课内,另外还要根据语境加以推断。

  小题3:试题分析:“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首先要根据前后文章内容读一下,注意句子的停顿,会停顿就能基本理解句子的意思。具体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所以”“ 耳”等。“所以”是“用来”的意思,“耳”是句末的语气词,译为“罢了”。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理解文章中的两处“太宗曰”的语句,先是“朕初下敕⑥,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卿欲卖狱乎?”后是“ “朕法⑩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可知,一开始不理解,甚至有些震怒,后来不仅理解了,而且很赞同。

  点评:做题时,要先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答题范围。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做题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文言文理解起来更要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做推断,要在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并加以比较体会,即可得到正确的答案。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 篇12

  【甲】见鱼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桃花源记》)

  【乙】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太牢:古代祭祀对牛、羊、豕(shi,猪)三具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便要还家(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③次定州( )

  ④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的君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要”同“邀”,邀请

  ②妻子儿女

  ③驻扎(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④遗憾

  2.①( 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②因此将士们没有不高兴地愿意跟从的。(或意译:因此将士们没有不甘心情愿随驾出征的。)

  3.桃源人叹惋桃花源外面战乱不绝,民不聊生。(意思对即可)

  4.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兵士:床前询问士兵的病情并令州县为他治疗(答对其中一点即可);亲自祭奠阵亡将士;为李思摩吮血。宽厚仁爱,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意思对即可)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 篇13

  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

  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陛下年甫弱冠,肇开帝业。贞观之初,躬行节俭,遂臻至治。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顷年以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自古以来,未有由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也,何有逆畏其骄逸而故欲劳役者哉?或时欲有所营,虑人致谏,乃云:“若不为此,不便我身。”人臣之情,何可复争?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陛下贞观之初,动遵尧、舜,捐金抵璧,反朴还淳。顷年以来,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远不臻,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

  近岁以来,由心好恶,或众善举而用之,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迹。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所以人思苟免,莫能尽力。

  臣闻“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人无衅焉,妖不妄作”。伏惟陛下统天御宇十有三年,威加海外,年谷丰稔,礼教聿兴。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夫天何言哉?垂象示诫,若见诫而惧,择善而从。前王所以致礼者,勤而行之;今时所以败德者,思而改之。则宝祚无疆,普天幸甚,何祸败之有乎?然则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当今太平之基,既崇极天之峻,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臣诚愚鄙,略举所见,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冀千虑一得。

  (选自《贞观政要·卷十》,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言信矣

  信:真实

  B.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

  杜:堵塞

  C.干求者日进

  干:冒犯,冲撞

  D.人无衅焉,妖不妄作

  衅:犯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故何哉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B.①虑人致谏,乃云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①或一人毁而弃之

  ②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D.①何祸败之有乎

  ②苟以天下之大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B.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C.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D.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十三年,魏征上疏进谏,他认为君主们虽然明晓治国之道,却往往在国家安定后违背初心,不能做到善始善终。

  B.唐太宗想要建造宫殿,却担心有人进言阻止,便以百姓无事会生骄逸之心为由,加以掩饰。此举遭到魏征反对。

  C.魏征认为唐太宗近年来依据个人好恶决定人事任免,不问根源就评判官员好坏,以致官员们只求自保,不肯尽心效力。

  D.魏征认为,福祸不由天定而在人为,劝谏太宗察纳雅言,施行善政,避免大好的基业功亏一篑。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5分)

  (2)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远不臻,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5分)

  参考答案

  9.C(干:求取。)

  10.A(均为代词“什么”。B.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才;C.①连词表顺承,就②;连词表转折,但是;D.①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②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1.D

  12.B(是以“不这样做会让自己不便”为由。)

  13.(10分)(基本上每句1分,重点关注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等)

  (1)(5分)难道不是因为身处天子的尊位,说出的话没人违背自己,所做的事别人一定会听从,公道被私情淹没,礼节被欲望损毁的缘故吗?

  (2)(5分)喜欢奇异珍宝,难得的财物无论多远没有得不到的(再远也能得到)。君主喜好奢侈靡费却希望臣下俭约朴素,没有这样的情况。

  【附参考译文】

  贞观十三年,魏征担心唐太宗不能始终坚持勤俭朴素,上疏进谏说:下臣看自古以来的那些开国的帝王天子,夺得天下之后(受河图,定九鼎意指得到天下)都想把他的帝国传给后世子孙千万代。所以他们能够无为而治,布政天下。但是(这些帝王在)刚开始(成为帝王)承受天命的时候,都是遵守(上面)所说的以使国家长治久安,等到国家稍微稳定之后,大多数却违背那些原则,败坏原有的制度。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不是因为身处天子的尊位,说出的话没人违背自己,所做的事别人一定会听从,公道被私情淹没,礼节被欲望损毁的缘故吗?论语上说:“知道理解并不难,难的是做出来,做出来也不是最难的,要始终坚持着做下去才是最难的。”这话说得真的很正确啊。陛下您刚成年就建立帝业。贞观初年,您躬行节俭,把国家治理到得极好。论功劳商汤、武王不能与您相比,谈德行尧舜您也相去不远。但近几年来,您渐渐违背了先前的志向,敦厚朴素的道理您渐渐不能坚持到底了。《尚书》说:“百姓是国家之本,根本牢固则国家安宁。”近年来您却奢侈放纵了,忘记了谦卑俭朴,随意地动用民力,就说:“百姓无事就容易骄情,让他们多服些劳役才肯听使唤。”自古以来,没有因为百姓安乐而导致国家败亡的。哪有恐怕百姓骄惰而让他们去服劳役的事呢?有时您想有所营造,担心有人进谏,就说:“不这样做,对我不方便啊!”在君臣之间,谁又能和陛下去争论呢?你这样做就是要堵塞进谏者之口,哪能说是择善而从呢?陛下在贞观之初,动不动就遵从尧舜之道,不重财物,回归朴素。近几年来喜欢奇异珍宝,难得的财物无论多远没有得不到的(再远也能得到)。君主喜好奢侈糜费却希望臣下俭约朴素,没有这样的情况。贞观初年,陛下访求人才,像渴极思饮一样,凡是贤明人举荐的人才,你就会相信他,任用他,取其所长,惟恐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可是最近用人却只凭主观好恶,有的许多贤明人举荐才任用了,有的一个人说他们的坏话陛下就弃而不用了,有的已任用多年并得到信任,有的一旦受怀疑而被斥退。行动有踪迹,做事有痕迹。陛下不能审查其根源,就轻易地肯定或否定,笃守道义的人被一天天疏远,谋取功名的人一天天得到晋升。因此人人都想着苟且免损,没有人肯尽忠效力。我听说“祸福没有一定的,全是人自己招来的”,“人不犯错误,妖孽不会随便兴起”。陛下您统治天下十三年了,威震四海,五谷丰登,礼教兴盛。到了今年,天灾流行,炎热招致旱灾。上天是想说什么呢?它是显示征兆发出警告,如果您看到警告心存畏惧,就会择善而从。以前的国君用以达到礼教的事,您勤勉行使;现在用以败坏德行的事,您思考改正。那么国家的好运没有止境,天下百姓都会非常幸运,哪里会有什么祸患呢?既然这样,那么社会的安危,国家的治乱都在您一人而已。现在的太平基业,已经是高耸如天般险峻,九仞高山般的伟业还缺少一篑之功。我很愚蠢浅陋,列举我之所见,恳请陛下采纳我无知的言论,希望愚者千虑能有一得。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 篇14

  贞观四年,突厥颉利为李靖所击败,其部落多来归降。诏议安边之策。中书令温彦博议:“请于河南处之,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太宗从之。

  秘书监魏徵曰:“匈奴自古至今,未有如斯破败,此是上天剿绝。陛下以其为降,不之诛,即宜遣发河北,居其旧土。陛下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居我肘腋,将为后患,尤不可处以河南也。”温彦博曰:“天子之于万物也,有归我者则必养之。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陛下弃而不纳,非天子之道,臣愚亦谓不可,宜处之河南。”魏徵曰:“晋代有魏时,胡部落分居近郡,江统劝逐出塞外,武帝不听其言,数年之后,遂倾漉、洛,前车之鉴也。陛下必用彦博言,遣居河南,所谓养虎自遗患也。”彦博又曰:“臣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又曰:“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长,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

  给事中杜楚客进曰:“北狄人面兽心,难以德怀,易以威服。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中国以之丧乱,岂得云兴复亡国以致此祸?夷不乱华,前哲明训,存亡继绝,列圣通规。臣恐事不师古,难以长久。”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有也。卒用彦博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且万家。

  (《贞观政要·安边》,有删改)

  1. 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则实空虚之地 实:充实

  B. 文中的“河北”“河南”是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大致等同于今天的河北省和河南省。

  C. 江统劝逐出塞外 劝:劝说

  D. “者”作为文言虚词,主要用作代词、助词和语气词,在本文中的“者”都是用作代词。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突厥颉利为李靖所击败 ②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

  B.①且今降者几至十万 ②其人居长安者且万家

  C.①陛下以内地居之 ②突厥余魂,以命归我

  D.①天子之于万物也 ②何患之有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B. 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C. 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D. 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如何安置受降的突厥部落,朝中大臣温彦博和魏徵针锋相对,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B.魏徵认为匈奴能够主动投降是因为匈奴自古以来从未这样惨败过,把匈奴安置在内地,不如把他们发配到黄河以北地区,让他们原地居住以绝后患。

  C. 温彦博认为把突厥人安置在内地,传授给他们礼教法令,选拔他们的首领,派遣他们守卫京师,他们就会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

  D. 隋炀帝被困雁门关,杜楚客认为不仅因为突厥背信弃义,隋炀帝昏庸无道也是重要的原因。

  答案:

  1.C 解析:“劝”是“劝说”的意思。注意在这里不是“劝学”之“劝”。

  2.C 解析:A项前一个“所”为助词,与“为”构成“为……所”结构,共同表示被动;后一个“所”助词,置于动词之前,表示……的人、……事物(情况)、……的地方,这里是指……事物(情况)。B项前者是连词,“并且”;后者是副词,“将要”。C项都是介词,“把”;D项前者是结构助词,置于主语和介宾词组(后置状语)之间,表示强调介宾词组,不译;后者标志性助词,作为提宾标志,不译。

  3.B

  4. C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把握能力。C项涉及的相关句子为“苍既罢,……为卫士令。”是“(朝廷)派卫兵驻守那里”,而不是“派遣他们守卫京师”。

  【参考译文】

  贞观四年,突厥颉利(可汗)被李靖打败,颉利统属的部落很多都归顺了大唐,于是,唐太宗下诏讨论安定边境的政策。中书令温彦博建议说:“请在黄河以南地区安置突厥人,(这样做),既能够把他们当作中原的屏障,同时又不让他们远离本土、不改变他们的习俗,(以便)趁机安抚他们。一来可充实空虚的边塞,二来可体现朝廷对他们没有猜疑之心。”太宗对温彦博的建议很是赞同。

  秘书监魏徵却坚决反对说:“匈奴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像这样惨败过,这是上天要诛杀他们。陛下鉴于他们乃主动受降,因此没有将他们处死。依臣之见,应当把他们发配到黄河以北地区,让他们居住在自己的土地上。陛下如今让他们在中原内地居住,并且降兵达几万,乃至十万之众,几年以后,他们的人数还会成倍增长,让他们生活在我们身边,将来可能会成为心腹之患,所以千万不可把他们安置在黄河以南。”温彦博反驳说:“天子对于万事万物,只要归顺,都应该收养。如今突厥兵败,余部前来归降,如果陛下对他们弃置一边不接纳他们,这不是天子的做法。我虽愚钝也认为陛下不应采取抑制少数民族的政策,而应把他们安置在黄河以南地区。”魏徵据理力争地说:“晋朝取代魏国的时候,胡部落常常在周边地区活动,江统劝说晋武帝把他们逐出塞外,晋武帝不听,几年之后,胡部落势力大增,将很多地方据为己有,前车之鉴不远。陛下如果采纳温彦博的意见,让他们在黄河以南地区居住,就是所说的养虎给自己留下祸患。”温彦博又说:“我听说,圣人之道无不通达。突厥的残余部落,把性命交付给我们(归顺我们)。(我们)把他们安置在中原内地,并传授给他们礼教法令,选拔他们的首领,派卫兵驻守那里,让他们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这有什么可担忧的呢?稍停片刻,他继续说道:“隋文帝兴师动众,耗尽了国库,扶持突厥可汗,让他回到旧地,后来可汗背信弃义,把隋炀帝围困在雁门。现在,陛下仁慈宽厚,听凭他们的意愿,无论是河南、河北,任由他们选择居住的地方,突厥部落众多,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酋长,他们内部不统一,力量分散,怎么会对我们中原政府危害呢?”给事中杜楚客与温彦博同一阵线,说:“北方异族人面兽心,难以感化,用武力容易使他们臣服。现在让他们的部落散居在黄河以南,靠近中原政府,长此以往,必有祸患。至于隋炀帝在雁门关被困一事,虽是因为突厥背信弃义所致,隋炀帝昏庸无道也是重要的原因。中原因为这件事衰败灭亡,怎能归咎于中原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扶持政策?少数民族不会扰乱华夏民族,这是先哲们总结的经验。让快要死亡的人活下去,让行将灭绝的东西延续下去,这是古代圣贤通行的原则。臣恐怕如果不遵照古训,大唐将难以长久啊!”唐太宗听后,唐太宗赞同他的意见,(于是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后来唐太宗采纳温彦博的政策,从幽州至灵州,设置了顺、佑、化、长四州安置归顺的突厥部落,从这以后,到长安定居的突厥人达万家之多。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 篇15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共10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赎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役不兴,年谷丰稳,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

  注: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

  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项是( )(2分)

  A.景 四时之景不同 至若春和景明

  B.谓 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C.绝 往来而不绝者绝懒多生怪柏

  D.游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似与游者相乐

  1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7.语段(甲)中作者始终以“太守”自称,结尾才点出太守姓名,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分)

  18.结合语段(甲)(乙)的内容分别概括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与欧阳修为官之道的特点。(3分)

  答案:

  15.D

  16.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

  17.①前文一直以“太守”自称,设置悬念,结尾点明太守是谁,解除悬念,体现了构思的巧妙。

  ②前文以“太守”自称,突出一郡长官的身份,有助于表现与民同乐的主题。

  ③结尾用设问的手法,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自豪、自得之意。

  18.①欧阳修:治理有方,政事顺利,人民安居乐业,与民同乐②唐太宗: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 篇16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彩百段。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其大乎?”魏徵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

  贞观十六年,太宗每与公卿言及古道,必诘难往复。散骑常侍刘洎上书谏曰:“帝王之与凡庶,圣哲之与庸愚,上下相悬,拟伦斯绝。是知以至愚而对至圣,以极卑而对极尊,徒思自强,不可得也。陛下降恩旨,假慈颜,凝旒①以听其言,虚襟以纳其说,犹恐群下未敢对扬,况动神机,纵天辩,饰辞以折其理,援古以排其议,欲令凡庶何阶应答?臣闻皇天以无言为贵,圣人以不言为德,老子称‘大辩若讷’,庄生称‘至道无文’,此皆不欲烦也。是以齐侯读书,轮扁窃议②,汉皇慕古,长孺陈讥③,此亦不欲劳也。且多记则损心,多语则损气,心气内损,形神外劳,初虽不觉,后必为累。须为社稷自爱,岂为性好自伤乎?”太宗手诏答曰:“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遂至烦多。轻物骄人,恐由兹道。形神心气,非此为劳。今闻谠言,虚怀以改。”

  (选自《慎言语第二十二》)

  注:①凝旒(liú):旒,古代帝王礼帽前后的玉串,在这里有凝神倾听之意。②窃议:批评。③讥:指出。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举必书,言存左史举:举止

  B.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乖:违背

  C.陛下降恩旨,假慈颜假:假装

  D.纵天辩,饰辞以折其理折:挫败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B.一言不善,则人记之

  乃设九宾礼于庭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小事尚尔,况其大乎D.援古以排其议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

  B.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

  C.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

  D.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唐太宗与臣下关于“慎言语”的几番对答,文辞浅易,表现了臣下敢于直言进谏的品行和唐太宗善于纳谏的风度与境界。

  B.给事中杜正伦就“慎言语”议题给唐太宗举隋炀帝捉萤火虫的例子,意在劝谏唐太宗,不要随意言语,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害。

  C.文章中,唐太宗对于“慎言语”的认识比较清醒,他对杜正伦“赐彩百段”,对刘洎针对自己“好辩”缺点的劝谏表示虚心接受。

  D.本文阐释了“慎言语”对于皇帝与庶民百姓来说都具有重要性;文章叙议结合,有引述,有举例,层次井然,脉络清晰。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是知以至愚而对至圣,以极卑而对极尊,徒思自强,不可得也。(5分)

  ⑵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遂至烦多。(5分)

  参考答案

  9.C(凭借、借助)。

  10.D(A项“于”分别为“介词,表对象,对”与“介词,表处所,在”;B项“则”分别为“连词,表假设关系,那么、就”与“连词,表转折关系,却”;C项“其”分别为“指示代词,那些”与“人称代词,指代自己”;D项“以”均为“目的连词,用来”)

  11.A(断句要把握两点:一是锁定每句话的主语,由主语去找寻谓语,从而判定句子成分及停顿;二是要注意语言标志,如句式对称及引述标志)

  12.B(“杜正伦就‘慎言语’议题给唐太宗举隋炀帝捉萤火虫的例子,意在劝谏唐太宗”错,张冠李戴,举例的是唐太宗)

  13.⑴这样看来,可得知用极其愚昧的人应答圣哲,用极其卑下的人应答至尊之人,只是自以为强大,(但)不可能办到。(得分点“至”“对”“徒”“自强”各1分,语句通顺1分)

  ⑵不思考就无法统御臣子,不说话就无法阐述自己的想法。到现在(近来)和臣子谈论就过于频繁。(得分点为“虑”“无以”“比”“烦多”各1分,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我每天坐朝理政,每想要说一句话,都要想想这句话是否对百姓有好处,所以我不敢多说话。”给事中兼起居注史官杜正伦进言道:“君主办什么事,讲什么话都要记录在起居注里。我的职务是兼修起居注,所以不敢不尽愚笨憨直之力。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常理,那么,即使在千年之后都会损害陛下的圣德,所以这不仅仅只会对当今的百姓造成损害。希望陛下慎重。”唐太宗听后非常高兴,赏赐他彩色绢帛一百段。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言语是表现君子德行的关键,因此,讲话怎能草率随便呢?庶民百姓,一句话讲得不好,就会被别人记住,遭到耻笑损害,更何况是作为万乘之主的君主呢?君主决不能讲出不妥当的话来。这样做的损害是极大的,君主岂能和普通人相比?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刚到甘泉宫的时候,那里秀丽的山水泉石让他称心如意,但他却责怪没有萤火虫,便下令说:‘捕捉一些萤火虫到宫里来,以供晚上照明用。’于是,主管部门马上派几千人去捕捉,后来从各地送来五百车萤火虫到宫中。小事尚且如此,更何况大事?”魏徵回答说:“人君位居四海之尊的高位,行为如果有所亏失,古人认为如同日食和月食那样,人人都能看见。陛下的确应该有所警戒啊。”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每次和各位公卿大臣谈到古代的治国之道,必然要反复责问辩论。散骑常侍刘洎也上书发表见解,他说:“帝王和平民,圣哲和凡夫,一上一下,如有天壤之别,不可相提并论。这样看来,可得知用极其愚昧的人应答圣哲,用极其卑下的人应答至尊之人,只是自以为强大,(但)不可能办到。陛下降下圣旨,大发慈悲,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但还是担心臣下不敢直言,更何况陛下要求臣下谈论天人之际,旁征博引,修饰文辞辩驳其道理,援引古书用以排斥臣下的道理,这叫一般的凡夫俗子如何应对呢?臣听说苍天把不说话看做尊贵,圣人把不说话看做美德。老子认为‘真正善辩的人像是言语迟钝一样’,庄子认为‘大道不须用文采修饰’。这都是不希望多说话的意思。所以齐桓公读书,轮扁私下议论,认为徒劳无用;汉武帝仰慕古风尊崇儒学,汲黯讥讽说这是外表施行仁义而内心欲望过多;这是不希望他们耗费精神。而且多记事就会损伤心思,多说话就会损伤元气。在内损伤心思、元气,在外损伤形体、精神,即使起初察觉不到,将来一定会受连累。应该为国家爱惜自己,岂能为兴趣损伤自己呢?”太宗亲笔,写诏书批复说:“不思考就无法统御臣子,不说话就无法阐述自己的想法。到现在(近来)和臣子谈论就过于频繁。恐怕因此产生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身体、精神、心思和元气,倒不怕劳累。如今听到你忠诚正直的言论,我一定虚心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