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题。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阅读选文,具体说说策与缩微图书的主要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四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举法国谍报人员用信鸽传递情报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策到缩微图书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种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三段中说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句子一般一词有何表意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理想中的书籍是怎样的?请设计一种并简要说说这种书的特点。(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册是由竹片或木片制成;用绳子串编;笨重、体积大,使用不方便。缩微图书由胶片制成;采用缩拍技术;轻便、体积小。
2、作比较、列数字。
3、缩微图书体积小、重量轻;缩微技术的运用时间早。
4、科学技术的发展。
5、一般指通常情况,不包括特殊情况,这样说更符合实际。 6、设想有创意,特点表述清楚即可给满分。
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由此也产生了源远流长的“经学”。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起源于子夏和荀子,并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演化。两汉儒学处于独尊地位,“五经”、“七经”立于大学,“明经”、“孝廉”也设为察举科目,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发挥了特殊作用。隋唐而下,经学与科举结合,对儒家通识教育的内容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初,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订《五经》,颁于天下,命学者习焉。又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今天下传习”。由此完成了经注的统一。高宗永徽四年《王经正义》颁行后,速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经说。其后,又有贾公彦作《周礼注疏》与《仪礼疏》,杨士勋作《谷梁传疏》,徐彦作《公羊传疏》,合称《九经正义》。唐代明经科,以《九经》取士,有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之别;至唐文宗太和年间,刻《十二经》,立石于国学,增加的《论语》、《孝经》和《尔雅》,均成为了教科书。
唐代学者整理的经学文本,是对汉代以来经学的一次大总结。清代经学家皮锡瑞如此评析:“自《正义》定本颁之国胄,用以取士,天下奉为圭杲。唐至宋初数百年,士子皆谨守官书,莫敢异议矣。”也有学者认为,“正义”对经、注起了详解作用,有益于普及文化教育,但士人多以读经为敲门砖,并不以学术论争为意,从而造成了经典注疏的停滞。
北宋庆历以后,疑古之风始兴,不信前人注疏,务出新义。熙宁间,王安石改制,废置《仪礼》学官,而以《周礼》取士,并未将《春秋》列于学官。当时规定:“进士罢诗赋、帖经、墨又,各占治《诗》、《书》、《易》、《周礼》、《礼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其原因主要在于三方面:《春秋》大义难知,不利“经术造士”;《春秋》经传言灾异,不利变法;依《春秋》大义治狱,与王安石以法治罪相冲突。王安石自撰《三经新义》,颁行学校,作为士子惟一“经术”和科举考试标准。实际上,这是新党集体思想的结晶。“过分热衷于将一家注经之学定于一尊的作法是导致王安石失败的原因之一。”
此后,经学文本进一步发展。朱嘉从《礼记》中选出《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作《四书集注》。这是元、明、清读书人的必修教科书,也是科举考试的法定标准。为适应读书应举的需要,宋代以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教材流行于世,清代增有《弟子规》读本。
8.下列对“经学”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起源于子夏和荀子的经学,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演化成了一门训解、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
B.经学在两汉时处于独尊地位,隋唐后因与科举结合而对儒家通识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
C.唐末后数百年间,《五经正义》一直是科举取士的标准经说,也是天下士子谨守的官书。
D.经学文本经朱熹得到进一步发展,《四书集注》是以后封建时代科举考试的法定标准。
9.下列不属于“推动了经学文本重大发展”的人和事的一项是
A.唐太宗命孔颖达与诸儒撰定的《五经正义》在唐高宗永徽四年颁行后,遂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经说。
B.贾公彦、杨士勋、徐彦在《五经正义》的基础上,又拓展了经学文本,合称的《九经正义》成为唐代明经科取士的经说。
C.北宋庆历后,王安石改制,废置《仪礼》学官,而改以《周礼》取士,并未将《春秋》列于学官。
D.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成《四书》,并作《四书集注》,这是元、明、清的必修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法定标准。
10.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论语》是经唐代学者整理的经学文本,被列为经学教科书是在唐文宗太和年间。
B.唐太宗和唐文宗都十分重视对儒家经典的训解、阐述,并完成了经注的统一,使经学得以发展。
C.北宋庆历以后,疑古之风兴盛,王安石自撰《三经新义》颁行天下,其根本目的在于推翻前人经学的文本。
D.宋以后《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教材之所以流行于世,与读书人适应科举的需要有着密切关系。
11.简要概括经学文本在唐代的演变特点。(3分)
8. D 9. C 10. D
11. 经学文本由多家注疏到逐渐统一;经学文本内容不断拓展;经学文本成为取士的经说。(3分。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两点得3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6分)
房屋演变史
①房屋是人类栖息的场所,是人类征服自然亦是自身发展的一种象征。
②众所周知,人类从学会制造工具的那天起,就和动物分了家。人类既然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当然在填饱肚子的同时,也就想到了为自己创造一个舒适的栖息环境。
③最早的房屋应推山顶洞人居住的铺有干草的洞穴。这种房屋,恐怕除了人类自己劳作之外,更多的还是大自然的恩赐。
④到了半坡氏族期间,人类才完全靠自己的劳动创造出自己的房屋--用双手堆砌而成的石屋。这种石屋的顶是用草铺盖的,呈圆锥状。屋的形状并不规则,屋体一半在地面以下。几个这样的屋聚在一起,便成为当时的村落。
⑤后来,随着人类文化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建造房屋。于是经过人们精工雕凿、科学拼接的木屋和石屋,以及木石土合用的各种形式的房屋,大量建筑起来,以至发展为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和寺庙建筑群。由于历史文化亦或风俗习惯的不同,不同民族的人们又创造了各式不同的房屋。云南傣族的竹楼,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马,方便安全凉爽卫生;黄土高坡的人们则因地制宜,掘土为屋,建造出一排排冬暖夏凉的窑洞;草原上的.蒙古民族更是造出了遮风避雪、随意搬迁的活动房屋——毡包。各种房屋不一而足,无一不表现了人类创造的艰辛和伟大。
⑥近代的房屋,在本质上又有了巨大变革。人们不再单纯地依靠天然材料,而是采用钢筋水泥等人工材料,而且更加重视房屋内外的装饰。例如在墙壁上镶瓷砖,甚至涂上金粉,使得房屋变得金碧辉煌,光彩夺目。这些建筑,无论从结构还是外观,都远远超过了古代房屋。
⑦现代的房屋已不再是仅仅供人们遮风避雨、生活起居的庇护所,它为人类提供了生产、科研以及一切发展现代文明的实验所和工场。人们在各式各样的房屋中从事活动,可以说,房屋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⑧由于人口猛增,房屋的需要量太大,人们不得不向高空发展,于是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据统计,一座高300层的摩天大楼可以住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
⑨现代社会,进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房屋在性能、功用方面出现了新的突破。例如,有的房屋可以抵御地震。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座圆堡形房屋,经受了6.2级地震,却“毫不动容”;有的房屋可以模拟地球外的空间环境,成了地球上的太空站。
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越来越多的欲望,在将来,人类不会满足于仅仅生活在地球大陆上……
小题1:从本文看,房屋有功能是什么?(4分)
小题2:两题任做一题,如果两题都做,只批阅第⑴小题。(4分)
⑴第⑤自然段中,列举了竹楼、窑洞、毡包这些房屋,其用意是什么?
⑵第⑨自然段中,画线句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第⑦自然段中,加点的“仅仅”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小题4:第⑩自然段中说,在将来,人类不会满足于仅仅生活在地球大陆上,联系文本,发挥你的想像,为文章补写好结尾。(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人们遮风避雨、生活起居的庇护所;为人类提供了生产、科研以及一切发展现代文明的实验所和工场;现代社会,房屋在性能、功用方面出现了新的突破,有的房屋可以抵御地震,有的房屋可以模拟地球外的空间环境。
小题1:⑴列举这些房屋,是用具体确凿的事例来说明由于历史文化亦或风俗习惯的不同,不同民族的人们又创造了各式不同的房屋。⑵画线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确凿地说明了现代的房屋在性能、功用方面出现了新的突破,有的房屋可以抵御地震。
小题1:不能去掉。“仅仅”是“只”的意思。句中用“仅仅”一词,说明房屋除了供人们遮风避雨、生活起居的庇护所外,更重要的是为人类提供了生产、科研以及一切发展现代文明的实验所和工场。而去掉“仅仅”一词,前者的动能就完全失去了,这与事实不符合,所以不能去掉,使用“仅仅”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1:“海底龙宫”,“星球别墅”,“空中楼阁”的出现,大概也为期不远了。(符合房屋演变的规律,想像出在地球大陆之外的其它地方建造的房屋即可。)
小题1:这是对说明文说明对象特征的考查。主要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概括,从具体文中具体语句中选用词语或组织句子。学生读文后总结出“挡风雨、提供场所、抵御地震、模拟空间环境等作用。小题1:这里考查学生对举例子说明方法作用的理解,学生明确举例子具体准确的说明作用,能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具体分析,阐述合理即可。小题1:这是对说明文语言考点的考查。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严密而又不乏生动。作答时,先要准确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这样就表明说明文用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学生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具体的分析与说明。小题1:这是有关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迁移训练。在说明文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合理即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戏曲的演变
曾凡
戏曲,正在成为一种记忆。
戏曲的生存土壤在市井的构栏瓦舍、茶楼酒肆、宫殿堂会和乡村的节日庙会。它的观众是市民和农民。在当代的城市,过去意义上的构栏瓦舍、茶楼酒肆、宫殿堂会已基本不存在,寄身于这些地方度日的市民阶层,为数也已不多,所以,传统意义上的作为戏曲消费群体的市民的正在消失,使得作为市井艺术的戏曲失去了现实土壤。剩下的另一块戏曲土壤便是乡村。
那么,如今的乡村是什么样子呢?乡村的主体,那些青壮年劳动力们都外出打工,成为漂泊在城乡之间的一个流动群体。许多乡村都成了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的村落。仅有老幼病弱在家的乡村人群,已经构不成娱乐主体和消费主体。在那些地方,以往那种乡村社会自发的作为节日自我娱乐活动的唱戏已很难重现,既没有那样的人才,也没有那种心情了。外来的,不管是县里的还是外省市的剧团,都很少有机会再到乡下演出,因为这里既没有足够的观众,也没有真正的消费者为他们的演出支付报酬。
从这种物质层面的客观现实来看,戏曲现在只能在重大节庆日或村民的庆典日才有可能作为点缀登场。以前,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戏曲的根在乡村。可是现在,乡村生活自身已被部分消解了。所以戏曲已经不能作为乡村文化的主体,更脱离了乡村的日常生活过程和日常生活经验。戏曲原本是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已经悄然蜕变为生活之外的事物。
戏曲以往存在于乡村的物质背景是,在农闲时节,或赶集上庙会的日子,作为一种娱乐或庆典,为村民们提供娱乐。它存在于乡村的精神背景是,提供“说古”和“教化”,通过戏曲演出,使人们知道历史常识,懂得是非、善恶,明白人生的价值和努力方向。
现在,随着乡村物质生活的瓦解,乡村的精神生活也发生着实质性的改变。戏曲早已失去它的说古和教化功能,仅仅尚存一部分娱乐功能。比如说,以往人们是从岳母刺字、秋胡戏妻、王宝钏守寒窑、杨家将、霸王别姬等戏曲故事里学习历史和人生常识的;可是现在,绝大多数的乡村青少年都上过小学,甚至还上过初中、高中,他们已经通过学校教育粗略地了解了一些历史常识,完成了以往由戏曲承担的启蒙教育(即“说古”的使命)。而且,由于当代社会信息发达,特别是近些年来公路和电视在中国农村大面积的普及,使得乡村文化生活内容空前丰富。人们对社会信息和价值观的感受、理解和接受变得异常地迅速和简捷,甚至国际最新的时尚也有可能在乡村同步流行。在这种精神背景下,原来戏曲传播价值观、完成道德教化、充任精神导师的作用,瞬间瓦解。人们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失去了对戏曲的依赖性,甚至失去信赖性。所以,戏曲存在的精神背景也在消失。
失去了生存背景的戏曲其实还存活着,可是这种存活的性质和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以往的戏曲,作品与观众之间有强烈的价值认同和心理共鸣,当戏曲向观众描绘一种生活,讲述一种价值判断的时候,观众也在用惊叫、叹息和眼泪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在这种对话过程中,观众在审美的愉悦之外很可能有更多的收获。
可是现在,戏曲正在从生活中的艺术变为一种博物馆艺术。为了取悦于不懂戏曲也不需要从戏曲中接受教化的城里人,戏曲被拆卸成一节一节的“折子戏”,甚至只是某个演员拿手的某个唱段。原本的内涵丰富的具有精神沟通功能的文化活动,现在成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剧本的内容被抽空,看戏成为(戏曲)音乐欣赏或技巧表演——唱段、水袖、帽翅功、辫子功、矮子功、武打技巧的欣赏等等。这样的表演也是表演,这样的存活也是存活。只不过,经由这样的生存形态,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原来意义上的戏曲正在成为一种记忆。
1、从全文看,不属于“戏曲正在成为一种记忆”原因的一项( )
A、传统意义上的作为戏曲消费群体的市民正在消失,使得作为市井艺术的戏曲失去了现实土壤。
B、戏曲已经不能作为乡村文化的主体,更脱离了乡村的日常生活过程和日常生活经验,悄然蜕变为生活之外的事物。
C、戏曲不再承担启蒙教育(即“说古”)的使命,以及当代乡村文化生活内容空前丰富,使人们在精神上和
心理上失去了对戏曲的依赖性,甚至失去了信赖性。
D、现在,戏曲正在从生活中的艺术变为一种博物馆艺术。
2、对“戏曲正在从生活中的艺术变为一种博物馆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戏曲失去了生存背景,虽然还存活着,但其性质和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B、人们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失去了对戏曲的依赖性,所以戏曲在人们心中已经消失。
C、演出中原本内涵丰富的精神沟通成为单纯的娱乐活动。
D、剧本的内容被抽空,看戏只是音乐和技艺的欣赏。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乡村的主体——青壮年劳动力们都外出打工,缺乏戏曲表演人才,以往那种作为节日娱乐的唱戏活动已很难在乡村社会重现。
B、戏曲不能像以往那样在农闲时节,或赶集上庙会的日子,作为一种娱乐或庆典,完全不能再为村民们提供娱乐,它在乡村的物质背景已经消失了。
C、在当代发达的社会信息的冲击下,随着戏曲传播价值观、完成道德教化、充任精神导师的作用的消失,戏曲存在的精神背景也在消失。
D、“戏曲的价值在于,作品与观众之间有强烈的价值认同和心理共鸣,在戏曲对话中,观众在审美的愉悦之外还有很多的思想收获。
4、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意义上的作为戏曲消费群体的市民正在消失,使得作为市井艺术的戏曲失去了现实土壤,可见戏曲也必将在当代城市生活中消失。
B、戏曲难在农村生存下去,既是因为它没有足够的观众,又是因为没有真正的消费者为演出支付报酬。
C、在古代戏曲用“岳母刺字、秋胡戏妻、王宝钏守寒窑、杨家将、霸王别姬”等故事教人们学习历史和人生常识,戏曲替代了学校的说古和教化功能。
D、戏曲正在从生活中的艺术变成一种博物馆艺术,并发挥它的娱乐功能的时候,原来意义上的戏曲正在成为一种记忆。
1、D(D项说的是原来意义上的戏曲正在成为一种记忆的结果)
2、B(B项说戏曲在人们心中已经消失不对)
3、C(A“唱戏活动已很难在乡村社会”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娱乐主体和消费主体”。B、“完全不能错,戏曲仍然可以为村民们提供娱乐。D原文是说在戏曲生活中“观众在审美的愉悦之外很可能有更多的收获”,本项却将“或然”表述为”必然”,所以不恰当。且“收获”可以是多方面的,不能只限于“思想”一面。)
4、D(依据末段作判断。A、戏曲还将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在当代城市中存在。B、所讲的两个方面原因都只是陈述外来的戏曲演出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戏曲难以存活的存因;C、太绝对化,戏曲不能完全替代学校的教育功能。)
濛濛细雨,从剧院里出来,我们简直搭不上一辆出租汽车。倒有不少双轮和四轮马车驶过去,有的停在路边上,有气无力地招呼我们,有的想都没想惹我们注意,而每辆出租汽车看上去却都搭上了乘客。在皮卡迪利广场,我们再也等不下去了,便只好叫住一辆四轮马车,让它带着我们慢悠悠地走完一段漫长的路程。
一阵轻微的西南风从敞开的车窗吹进来,风里有一种变化的气味,那种潮湿的气味四处弥漫,甚至侵袭到各个城镇的中心,使善于观察它们形形色色活动的人想到一种无休无止的力量永远在呼喊:“变下去!变下去!”可是,马蹄单调不变的嗒嗒声,窗子的吱吱声,车轮在地上颠簸的嘎登嘎登声,不紧不慢地,吵得我们昏昏欲睡,终于到家的时候,我们简直都快睡着了。
车费是两先令,在交给车夫之前,我们站在灯光下,这才偶然抬起了头。这个车夫看上去有六十岁上下,脸又瘦又长,下巴和下垂的灰须仿佛永久贴在他那蓝色旧大衣竖起的领子上。不过他脸上最显眼的特征还是腮帮子那两道沟,又深又空,看上去那张脸是由一些没有黏着肉的骨头拼成似的,中间深陷出一双眼睛,一点儿神采也没有。他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盯着他那匹马的尾巴。我们中间有一位把车钱递给他,他把钱接了过去,什么也没有说。但我们正走进花园大门时,却听见他开了口:“谢谢您啦!您可救了我一命。”
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一句怪话,便又关上了大门,走回到马车跟前来。
“情况糟到这个地步吗?”
“是啊,”车夫答道,“到头啦——这差使。现在没人需要我们了。”于是,他扬起鞭子,打算把车赶走。
“像这样糟有多久了?”
车夫又垂下了手,仿佛乐于让它歇一歇似的,文不对题地回答说:“我赶了三十年车。”
接着,他又盯住马尾巴发起呆来,只有一个个问题才能把他从沉思中唤醒,来说说他自己。
“我倒不怪出租汽车,我谁也不怪。让我们赶上了,就这样赶上了。”
“你们真快断顿了吗?”
车夫苦笑了一下,那两个深坑之间的笑容实在奇特,恐怕很难在一张人脸上看得到。
“可以这么说,”他说道,“唉,才有多少呢?今儿个,我拉上你们之前,只挣了十八便士;昨儿个挣了五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而我一天得挣七先令交租车费,那还算是便宜的。有很多车主都破产关门了,一点也不比我们强。他们这会儿撇下我们,再容易不过了,你总不能教铁石心肠发慈悲吧,能吗?”他又苦笑了。
我们中间一个人低声说,公众都爱乘坐出租汽车。
车夫转过脸,透过黑暗凝视着下边。
“公众?”他说道,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惊讶,“唉,他们都要坐出租汽车。那是很自然的。他们坐在那里面来来去去快多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嘛。我等了七个钟头才拉上你们。你们那会儿正找出租汽车。人们叫不到出租汽车时,才坐我们马车,所以通常他们的脾气都挺大。”
“我们都为你难过,谁也想不到——”
他低声打断我们的话:“难过也顶不了饭……眼下没有谁能给我找个活儿干了。我干这活儿年头太长了。还有什么别的路可以走呢,可能也只有进济贫院。”
听着我们抱怨世道似乎太残酷,他又苦笑了。
“是呀,”他说得很慢,“对我们是狠了一点,我们根本没有招惹谁呀。可是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让我来说的话。一件东西来了,就把另一件东西挤走了,就这样挤下去。我想过了,想不清有什么道理,但也只能这样了。我们的末路很快要到了——不会有多久。我也说不准,会不会为再赶不了车心里难受,这太让我丧气了。”
于是他又一次举起鞭子。
这一次,他说了声“真谢谢你们啦”,就用鞭子磕了磕马的肋部。那个被遗忘了的牲口像从梦中被唤醒似的迈动了腿,开始把马车从我们面前拖走。他们在灯光衬出的一丛丛树影之中,非常缓慢地沿路而去。
在我们的头上,云朵像艘船一样正乘着带有变化气味的风,疾速地驶过黑河似的天空。马车看不见了,那股风依然把那即将消失的车轮慢慢转动的声音送到我们耳边。
(选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微型小说精品》,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从剧院里出来,我们简直搭不上一辆出租汽车”“每辆出租汽车看上去却都搭上了乘客”,预示着“我们”只能乘坐马车。
B.小说中描写“风里有一种变化的气味”“一种无休无止的力量永远在呼喊”,渲染一切都在变化的氛围,象征时代变迁。
C.小说描写车轮声的缓慢沉闷和“我们”昏昏欲睡,真切地表现了马车的缓慢节奏已经不能适应如今人们方便快捷的生活需要。
D.小说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了解,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穷苦人们的同情和对社会的严厉批评。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写马车“有的停在路边上,有气无力地招呼我们”,表现了马车生意难做,与出租车生意忙碌形成对比,为下文的故事情节作铺垫。
B.小说具体描写马车夫的外貌形象,尤其突出“中间深陷出一双眼睛,一点儿神采也没有”等特征,形象地表现了马车夫情绪的低落和生意的艰难。
C.小说描写马车夫在谈话过程中多次“扬起马鞭”这一细节,既表现了马车夫的职业习惯,又表现了马车夫对谈话内容感到厌倦,急于离开。
D.小说结尾“云朵像艘船一样正乘着带有变化气味的风,疾速地驶过黑河似的天空”一句,既描写自然环境,也暗示了社会环境,与前文相呼应。
8.请概括本文主人公马车夫的形象特征。
9.小说以“演变”为题意蕴深刻,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6.D.“作者对社会的严厉批评”错误,文中没有体现,属于过度解读文本,这篇小说主要是展现时代发展演变中穷苦人的生活状态,流露出对穷苦人的同情,并不是批评讽刺社会。
7.C.“厌倦”错误,由车夫所说的话以及“车夫又垂下了手,仿佛乐于让它歇一歇似的”这一表现可知,车夫是乐于和“我们”交谈的,“扬起马鞭”是马车夫的职业习惯。
8.(1)生活艰辛;(2)有感恩心;(3)对时代演变感到无奈;(4)对前途迷茫。
9.(1)“演变”在文中指由马车变为出租车;(2)时代发展演变(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3)有些人和事物会被淘汰,作者对此感到无奈和同情;(4)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演变。
现代文阅读训练精选5 现代文阅读0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关于太湖的形成演变,一些学者认为:太湖形成是在全新世最高海面时,太湖平原受到了广泛的海侵,形成了一个大的海湾,以后由于长江口南岸和钱塘江北岸两大沙嘴不断增长,使这一海湾逐渐被封闭,成为泻湖。太湖及其周围的湖群就是由海湾--泻湖演变而来。
近几年来,我们对太湖湖底地形进行了大规模测量,对太湖的形成演变有了新的认识。测量表明,太湖的湖底,十分平坦,湖中既没有深槽也没有大规模浅滩,基本是一个平坦的湖底平原。湖底基本上为坚硬的黄土物质。据测,这层黄土形成于距今1.1万-2万年间。黄土层表面除少量薄层淤泥外,湖水直接侵没在黄土层之上。
从以上湖底地形和沉积特征看,太湖的前身并不是海湾和泻湖,而是一个覆盖着黄土的冲击平原环境。在这黄土平原之上,曾陆续发现大量的古脊椎动物骨骼和古文化遗址。经考察发现,在太湖一带的许多湖泊的湖底,广泛分布着距今2500-7000年间各个时代的文化遗址。又,北宋《吴县水利书》称:“锷城西宁八年(公元1075年),遇大旱,窃观震泽水退数里,清水湖乡千数里,而其地皆昔日邱墓、街井、枯木之根在数里之间。信之,昔为农田,今日太湖也。”这说明在公元1075年干旱时,太湖曾干涸,湖底出现了古街道、古墓地。以上史实表明太湖及太湖平原众多湖泊的形成都是在近期人类历史时期。
太湖平原这些湖泊相继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气候影响,洪水泛滥,涝水内积。根据这里的孢粉分析及历史资料记载,约1万年以来,太湖平原至少经历了四次相对的温暖湿润时期。第一次距今6千年前后。第二次距今3500-4000年前后,推测当时的气温比现在高1.5-2度左右,当时海平面约比现在高,太湖平原上出现了许多湖泊沼泽。现在所发掘的大部分泥炭即形成于这一时期,这些泥炭层均直接覆盖在黄土之上。第三次大约是距今2千年左右,当时的平均温度亦比现在高1-1.5C度左右,雨量增大,平原河流泛滥频繁。大规模的治理洪水,整治河流,疏通震泽“三江”,就在这一时期。太湖就大约形成和出现在这一时期,湖底多次发现的战国青铜剑及古井等,均表明了湖泊形成的历史。第四次是唐宋时期,据史料推测,平均温度亦比现在高1-1.5度左右。《宋史·五行》记载,苏州郡在这一时期就发生大小水灾16次之多,不少洼地积水成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海水上涨,海潮倒灌,人类围垦,河道淤塞,宣泄不畅。如太湖出口之一的吴淞江,北宋时宽10公里,海潮可倒灌到苏州城,以后因泥沙淤积和人类围垦,逐步束窄到2.5公里、1.5公里,现在已不到0.5公里,一些地方仅四五十米,排泄遇阻,水涝内渍,致使许多洼地相继集成湖泊。据载,东汉时期太湖面积约1600-1700平方公里,宋时已达2千平方公里,解放前为2500多平方公里,以后虽不断被围垦,现在仍有2428平方公里。总之,________
17. 对第一段中提到的“泻湖”这一概念进行解释。(30字以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分)原来的海湾,因湾口被泥沙淤积封闭而形成的湖泊。
18. 文中所说的“新的认识”,包含哪几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分)“(从以上湖底地形和沉积特征来看)太湖的前身是一个覆盖着黄土的冲击平原环境”(1分)“(以上史实表明)太湖及太湖平原众多湖泊的形成,都是在近期人类历史时期”(1分)“太湖平原这些湖泊相继形成和出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气候影响,洪水泛滥,洪水内积。”(1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海水上涨,海潮倒灌,人类围垦,河道淤塞,宣泄不畅。”(1分)
19. 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太湖的成因,作者不只写太湖形成的那个时期的气候情况,还依次介绍了另外几个时期的气候情况。对此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段不单写了太湖,还介绍了太湖平原上的其他湖泊,而它们是相继形成的,为了说明它们出现于不同的年代,所以要分别介绍其他几个时期。
B. 地球上气候的变化是缓慢的,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为了说明这一变化过程,所以必须依次介绍太湖平原湿润气候的四个时期。
C. 太湖平原是一个整体,这里湖泊相继形成都是气候影响所致,分别介绍其他几个时期,目的在于说明这一共同性的规律。
D. 太湖平原的湖泊相继形成都是气候影响所致,写其他几个时期湖泊形成的史实,用意在于充分证明气候影响与太湖形成之间的必然联系
?答:[]
答案:(3分)D
20. 为末段横线处续写一个结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A. 长期以来,人们虽不断治理洪水,整治河道,同时却又不断围湖造田,加上海潮倒灌,使洪涝面积大增,产生和扩大湖泊,导致今天的太湖形势。
B. 长期以来,人们虽没有放弃治理洪水、疏通河道的努力,但由于海潮倒灌,不断围湖造田,使河道排泄受阻,洪涝面积增加,扩大了湖泊,导致今天的太湖形势。
C.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忽视河道的整治疏通,加上高温多雨,内涝严重,扩大湖泊,导致今天的太湖形势。
D. 长期以来,人们只知一味围湖造田,加上海潮倒灌,使洪涝面积有增无减,形成湖泊,导致今天的太湖形势。
?答:[]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新疆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河北高考排名1849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746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要多少分宁夏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湖南师范大学在云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广东高考排名2474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宁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审计学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2639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安顺学院要多少分广东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东高考排名94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6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要多少分甘肃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46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数控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辽宁工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内蒙古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42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愚公移山铁杵磨针阅读答案
世上没有傻问题阅读理解答案
卖笑的人阅读答案
张炜老人阅读答案
品味遗憾阅读理解附答案
与朱元思书中考阅读答案
归旸阅读答案
阅读感恩是生命的心灵之花附答案
白居易诗歌村夜阅读答案
皇帝的新装阅读训练及答案
荷包蛋阅读答案
古诗赤壁阅读答案
穿井得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少年游阅读答案(通用8篇)
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