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
赵嘏
杜若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
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稀。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
[注]①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唐代诗人。②杜若,香草名。③海门,河流入海之处。④钓矶,钓鱼时坐的岩石。
14.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首联写“人未归”“想柴扉”,紧承题目“怀”字,足见其虽身处曲江之畔,但思念江南故乡的心情。
B.“水寒、烟暖”等意象点明早春时节,写出作者眼中所望之春景,为后三联表达感情烘托了气氛。
C.颈联作者极目远望,思念之情随离离原草而更显渺远,风浪阻隔使投递之信也愈显稀少。
D.尾联诗人发问“愁情不知多少”,转而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以此收束,提升了诗歌的格调。
15.后人读此诗领联,言有“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之感。请就此赏析颔联的描写角度。(6分)
阅读答案:
14.【考点说明】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提升了诗歌的格调”错。诗歌所表达的是愁苦如万里春江,绕矶远逝,使得思乡之情更加绵长浓郁,而非消解。再者以景结语扩大意境,并未提升格调。
15.【考点说明】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D)
[参考答案]虚实结合,今昔对比;(1分)上句想象:身在异乡春风乍起,想故园何处风吹柳拂,但回忆当年“杨柳依依”之往事(2分);下句写实:远离故人,忽见南来大雁尽着风雪,实感叹已身“雨雪霏霏”之风霜;(2分)两句虚实结合,今昔对比,表达了对故人与故乡的思念之情(1分)。
[答案解析]此题分析诗歌写作角度。写作角度在领联的表现看似明显,实则需要细节描摩,分析意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天津桥春望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天津桥,是当时东都洛阳著名的景点。上阳:宫名,上元年间,唐高宗下令修建,位于天津桥北。
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2分)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2分);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2分)。
2.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手法1分,分析2分,感情2分)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选择题
①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②对“国破山河地,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写的景物。
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突出写山河破碎、满城荒芜,写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触景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不断,企盼亲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是说一万两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中,“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之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
④阅读杜甫《春望》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万金”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2、颔联寄于 ,表达之感,运用了的修辞。
3、用衬托手法写由于国破家亡,使人极度悲伤变得更加苍老的诗句是。
4、本文以为线索,表达了诗人之情。
5、表达思念亲人的句是。
6、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一个“深”字,表现了。
7、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9、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10、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1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12、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①C②D③C④C
2、情;物;悲切;对偶、拟人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望;忧国伤时,思亲悲己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6、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7、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8、安史之乱
9、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10、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11、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12、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天津桥春望
雍陶①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②花。
注:①雍陶,晚唐诗人。此时,唐王朝国势衰败,社会危机日益严重。②上阳:上阳宫,武
则天曾将其修葺得豪华富丽,作为寝宫。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怀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0.本题考查赏析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
(1)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1分);天津桥畔,翠柳如烟,缕缕柳丝随风飘荡,斜拂岸边(1分)。描绘了一幅明媚绮丽(1分)的津桥春日图(1分)。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先描绘天津桥边明媚、绮丽的春光,后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之景(1分)。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的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1分)。
或:运用了以乐景衬衷情的手法(1分)。诗的一、二两句,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人胜;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1分),烘托出上阳宫凄凉泠落的景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国运衰微、今非昔比的伤感和哀叹(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春望寄王涔阳
刘长卿
清明别后雨晴时,极浦空颦一望眉。
湖畔春山烟点点,云中远树墨离离。
依微水戍闻钲鼓,掩映沙村见酒旗。
风暖草长愁自醉,行吟无处寄相思。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首句即点题中“春望”,交代了时间和天气,而“别后”二字暗扣题中“寄”字。
B. 诗人隐约听闻钲鼓之声,看到沙村里酒旗时隐时现,颈联视听结合,以动衬静。
C. 尾联诗人直抒胸臆,以“愁”字点明情感,以“无处寄相思”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D. 整首诗融情入景,卒章显志,通过描写春天野外凄凉的景色,衬托诗人的孤寂之情。
12. 本诗第二句“极浦空颦一望眉”极为精妙,请赏析其独到之处。(8分)
答: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D
12比喻,用皱起的眉 头来比吹皱的水纹,表达作者的怅然之情;空,徒然的。诗人远望,却什么也望不到表达失望之情;这一句呼应题目的春望,并且引出颔联的景
鸣雁療療北向频,渌波何处是通津。
风尘海内怜双鬓,涕泪天涯惨一身。
故里音书应望绝,异乡景物又更新。
便抛印绶从归隐,吴渚香莼②漫吐春。
【注】①顾况:中唐著名诗人,苏州(古属吴地)人。②香莼:莼菜。《世说新语》记载,晋人张翰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归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起兴,以声声鸣B4、频繁北返的大雁反衬宦游难归、充满苦闷的自己。
B.颔联第一句“风尘”喻指战乱,因天下处处动荡不安,诗人两鬓斑白,顾影生怜。
C.颔联第二句直抒胸臆,诗人涕泪交流,为沦落天涯、孤孑一身而深感凄楚、哀痛。
D.颈联上句写对“故里音书”已绝望,下句白描春日他乡之景,以哀景衬哀情。
15.请简要赏析本诗的尾联。(6分)
答
14.(3分)D【解析】“以哀景衬哀情”错,应为乐景哀情。
15.(6分)①尾联用典。诗人以张翰因思念家乡蒓菜美、鲈鱼脍,从而弃官归隐的故事,表达作者也要效法前贤,弃官不做,归隐于故乡。②虚写(想象)诗人想象故乡小洲边蒓菜茁壮生长,散发出阵阵清香的情景,从而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③以景结情。以想象之景结束抒情,表达了强烈的思乡归隐之念。(每点2分)
导语:学完一课,应该通过练习来温习课堂知识,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水平。下面是杜甫《春望》阅读练习,欢迎同学们过来练习。
9、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3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分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解答】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荒无人迹的凄凉。这两句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A选项正确;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景,借花鸟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的感情。B选项正确;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出诗人满头白发,愁苦不堪的形象,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之情。C正确;D、这首《春望》围绕“望”字展开,通过描写战乱后长安城破败荒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D错误。故选D。
【点评】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2分)
23.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22.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23.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杜甫《春望》的阅读理解题: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到______。(2分)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分)
(以下为08年大庆中考题)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了在哪里?
5.(07年沈阳)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以下是03年咸阳中考题)
6.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9.对“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杜甫《春望》的阅读理解题答案:
1.望(1分)山河 草木花鸟(1分,每空0.5分)
2.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2分,画面描写、揭示含义各1分,意同即可)
3.忧中思家
4.示例:①诗人触景生情,原本能愉悦心情的花鸟,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烘托了自己“感时”、“惜别”之悲。
②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5.D
6.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也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7.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这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的急迫心情,使人产生共鸣。
8.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9.D
二、阅读(共44分)(一)(共4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9-10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下列各项中对本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
B.颔联将人的情感赋予花和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国都破败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
C.颔联“三月”表明丧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D.全诗所写意象甚多,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残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一直到“自身”的白发,步步推进,“镜头”越来越小,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
10.诗的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分析】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解答】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的赏析。结合诗歌内容,逐项研读选项,找出理解有误的一项即可。
A.有误,首联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不是家悲己的感情。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诗歌在尾联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对诗人的形象有一个具体的刻画。“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白发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可见其苍老之态,他因忧国伤时而过早衰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忧愁苍老的诗人形象。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 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 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 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 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 卢纶( 7 3 2年-7 2 2年) , 字允言, 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 旋即安史之乱爆发, 未能为官, 后重新应试, 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 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 终身不得重用。
1. “ 却望千门草色闲” 一句中的“ 闲” 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请赏析。( 5分)
2. 诗中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请简要概括。( 6分)
试题答案:
1.【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闲,意为悠闲、自在,(2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的自由、舒展,(1分)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愁苦。(1分)
解析:解答这类题:①解释“闲”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思乡;②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③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④客居异乡的孤寂与惆怅。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解析:抓住关键词“望”“何日到”可体现出思乡之情;结合注释和尾联,可体现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诗词鉴赏】
此诗首联“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却望”,是回头望。“千门”,泛指京城。“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
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大历十才子”擅长描写细微的心理情态。(《小澥草堂杂论诗》)他们伤时感乱的情绪,常通过“醉”和“梦”表现出来,像“我有惆怅词,待君醉时说”(李端《九日寄司空文明》),“别后依依寒梦里,共君携手在东田”(《送冷朝阳还上元》),“宿蒲有归梦,愁猿莫夜鸣”(钱起《早下江宁》)等等。他们写醉,是因为清醒时感到痛苦而无奈,只有在醉中才会稍微得到解脱。写“梦”,是感到时代动乱,浮生短促,或者想在梦中召回一些因战乱丧失的美好事物,这种心情相当悲哀、细微。
颈联又转入写景,仍然景中含情。“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川原”即家乡,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
尾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衰鬓”,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沈德潜说“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确实如此。
金圣叹批后两联(后解)云:“‘川原’七字中有无数亲故,‘宫阙’七字中止夕阳一人。‘谁’便是无数亲故也,‘独’便是夕阳一人也。不知唐诗(之)人,谓五六只是写景。”(《金圣叹选批唐诗》)认为五六句不是纯粹写景,而与七八句的抒情密切关联,分析得相当精辟、透彻。
这首诗中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之情。诗体现了“十才子”诗中的“阴柔之美”。沈德潜《唐诗别裁》用这首诗作例子,将大历诗与盛唐诗进行了一番比较:“诗贵一语百媚,大历十子是也,尤贵一语百情,少陵摩诘是也。”并说这首《长安春望》“夷犹绰约,风致天然”。这种“阴柔之美”,主要表现在诗中浓重的悲哀情绪。诗人感乱思家,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无非都是伤心之景,悲哀之情,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读后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这正是阴柔美的表现。姚鼐《复鲁絜非书》论具有“阴柔之美”的文章云:“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如人也,谬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愀忽其如悲。”所谓“如叹”“如有思”“如悲”的阴柔这美,正是《长安春望》及“十才子”许多诗篇审美特征的概括。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1)“却望千门草色闲” 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分)
(2)颈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3)请概括尾联诗人抒发的丰富情感。(4分)
[答案]
(1)(2分) 借代,“千门” 代指京城长安;拟人,以“草色闲” 衬托诗人内心之愁。
(2)(4分)主人公远望家乡,浮云缭绕,遥不可及(1分);近看宫阙,错落有致,落日笼罩(1分)。刻画了一位内心孤寂愁苦的思乡游子的形象(2分)。
(3)(4分) ①“逢世难” 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独将” 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③“衰鬓” 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秦关” 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只要能指认出两种修辞手法即给2分。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分析2分,涉及对颈联的出句(川原缭绕浮云外)、对句(宫阙参差落照间)的分析;形象概括内容2分,含情感(如思乡)、身份(如游子、仕途失意者)此中每一个点1分。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情感揭示不必拘泥于“独将” 表达了……” 、“衰鬓表达了……”、“客秦关表达了……” 这一形式,但必须结合具体诗句展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 )。
A. 诗圣 B.诗仙 C.诗鬼
2.杜甫和( )齐名,世称“李杜”。
A. 李贺 B.李白 C.李商隐
3.这首诗的主题是( )
A. 春日观景,热爱自然。
B.胸怀大志,报效国家。
C.伤感国事,怀念家人。
D.老有所为,奉献余热。
4.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赏心悦目。
B.三、四两句写诗人触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
C.五、六两句写因战火不断,与家人隔绝,表达了诗人盼望音信的迫切心情。
D.七、八两句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心情。
参考答案:
1.A
2.B
3.C
4.A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4-15题。
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 赵嘏
杜若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
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
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稀。
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
[注]①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唐代诗人。②杜若,香草名。③海门,河流入海之处。④钓矶,钓鱼时坐的岩石。
14.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首联写“人未归”“想柴扉”,紧承题目“怀”字,足见其虽身处曲江之畔,但思念江南故乡的心情。
B.“水寒、烟暖”等意象点明早春时节,写出作者眼中所望之春景,为后三联表达感情烘托了气氛。
C.颈联作者极目远望,思念之情随离离原草而更显渺远,风浪阻隔使投递之信也愈显稀少。
D.尾联诗人发问“愁情不知多少”,转而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以此收尾提升了诗歌的格调。
15.后人读此诗领联,言有“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之感。请就此赏析颔联的描写角度。(6分)
阅读答案:
14.D(3分)[答案解析]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提升了诗歌的格调”错。诗歌所表达的是愁苦如万里春江,绕矶远逝,使得思乡之情更加绵长浓郁,而非消解。再者以景结语扩大意境,并未提升格调。
15.虚实结合,今昔对比;(1分)上句想象:身在异乡春风乍起,想故园何处风吹柳拂,但回忆当年“杨柳依依”之往事(2分);下句写实:远离故人,忽见南来大雁尽着风雪,实感叹已身“雨雪霏霏”之风霜;(2分)两句虚实结合,今昔对比,表达了对故人与故乡的思念之情(1分)。
[答案解析] (6分)此题分析诗歌写作角度。写作角度在领联的表现看似明显,实则需要细节描摩,分析意象。
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贬任朗州司马时所作。②刍狗:古化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抛弃。③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8.古人认为此春望诗,最奇,请指出这首诗奇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①内容奇特。此诗虽题为春望,但所望之景却是野草荆榛,荒祠古墓、颓垣败碑等荒凉衰败的景象。
②构思新奇.这首诗首联、颔联、颈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破败和荒凉,为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构成了全诗的整体层次。
9.①诗人遭贬谪后的凄凉之感:通过写登临古城所望见的破败荒凉景象可以看出。
②昔盛今衰之感:借荒台颓垣、荒祠败碑,抒发了此种感慨。
③诗人不甘沉沦的乐观进取精神: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在此地还成要路津中可以看出。
赏析
这首诗虽然极力地描绘了汉寿城遗址的荒凉、破败的景象,但是格调毫不低沉。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框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荒芜、破败的景象,构成了全诗的整体层次。
首联的出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含蓄而又凝炼地表现汉寿城已是一片废墟了。野草春三字让人产生联想,如果汉寿不是一片芜城,还象当年那样人烟辐辏,无比繁华,春日迟迟,一派生机的话,诗人怎么会用城边野草刚刚发芽来描绘它的春色呢。首联对句勾勒出来的景物颇多,有荒祠、有古墓、有射棘、有榛莽,唯独没有人烟。正因为此,诗人用对字组合起来的柯、墓、荆、榛之类愈多,便使人愈感荒凉。[5]
颔联虽有牧童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牧竖烧刍狗予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可牧牛羊。符人着石麟于陌止。是因为荆榛莽莽,别无可以观赏盼景物,唯古墓前石兽群尚可注目而已。
颈联清楚地告诉人们汉寿城今非昔比,当年繁华的交通要道,如今已破败不堪了。当年指示路途的华表,如今已经被雷电轰击得半残,纵横的断碑,通体蒙尘,碑文依稀可辨。昔日繁华,今朝破败,尽在残缺华表,断裂石碑中显露了出来。诗人不惜耗费大量笔墨大写特写这样的破败和荒凉,完全是为着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的。
从这首诗的尾联,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谈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兴和废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诗人认为:兴和废不是永恒的,不变的;而是有兴就有废,有废就有兴,兴可以变成为废,废亦可以变成为兴的。这正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样,是具有朴素辩证法观点的。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新疆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河北高考排名1849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746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要多少分宁夏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湖南师范大学在云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广东高考排名2474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宁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审计学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2639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安顺学院要多少分广东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东高考排名94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6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要多少分甘肃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46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数控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辽宁工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内蒙古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42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愚公移山铁杵磨针阅读答案
世上没有傻问题阅读理解答案
卖笑的人阅读答案
张炜老人阅读答案
品味遗憾阅读理解附答案
上小楼·隐居的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猴子和芒果树阅读及答案解析
吴定答鲍觉生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土地老了阅读答案
本明富兰克林阅读答案
曾子杀彘的阅读和答案
汉语遭遇喀斯特阅读答案
关于母亲的纯净水的阅读理解和参考答案
春秋阅读答案
乡愁的滋味阅读练习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