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耒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F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⑦虏③人过五千,移文④旁郡。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⑥。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①廉范:廉颇的后代。②故事:按旧例。③虏:敌人。④移文:发文书。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⑥交缚:交叉缚扎。⑦热火:点火。⑧星列:像星星一样布满。⑨待旦:等到天亮。⑩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字。
(1)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__
(2)会匈奴大入塞:___________
(3)范兵不敌:_______________
(4)公将鼓之:_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下面这句话的朗读停顿。
虏 众 盛 而 范 兵 不 敌。
3、翻译句子。
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_____________,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
参考答案:
1、(1)倒下(2)正遇上(3)抵挡(4)击鼓
2、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3、吏想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廉范不肯,亲自率领士兵抵抗。
4、知己知彼(或抓住战机)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1)又何间焉( )
(2)公令疏军而去之( )
2、下面句中划线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
A、可以一战——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门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日之粮——闻寡人之耳者
3、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理解。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_________”和鲁庄公的“_______”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______________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一句,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一句。
参考答案:
1、(1)参与
(2)离开
2、B
3、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全部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4、(1)远谋 鄙
(2)取信于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小惠未徧( ) (2)彼竭我盈( )
(3)牺牲玉帛( ) (4)又何间焉(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小题3】 文中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些地方?(3分)
【小题4】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答案
【小题1】(4分)(1)同“遍”,遍及,普遍;(2)充满,这里是士气正旺盛;(3)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4)参与。
【小题2】(4分)(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枯竭了。
【小题3】(3分)(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近臣的拥护、神灵的保佑,而不是百姓的拥护。(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不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各一分)
【小题4】(4分)不是多余的(1分)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1分)同时也用乡人与曹刿形成对比,突出了曹刿不同于一般人的胆识,远见和爱国热情;同时曹刿的答语也是全文的纲领,为下文写曹刿的远谋及庄公的鄙作铺垫。(1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徧”是通假字,“牺牲”“间”为古今异义,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虽”“狱”“情”“鼓”“作”“衰”“竭”,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首先了解“鄙”的意思,根据文中内容,抓住文中鲁庄公的言行表现来概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内容,从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人物形象的对比两方面来分析概括。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读下面【甲】【己】两个语殷,完成11-14题.(10丹)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心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哉。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①,严斥堠②,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③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④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注释】①烽燧:报警的烽火,白天称燧,晚上称烽。②斥堠(hòu):原指探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瞭望。③犒(kào):犒赏。④殆:通怠,懈怠。
11.解释选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I)望其旗靡( ) (2)用人不尽其所欲( )
1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诃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1
A.公与之乘 凡战之道
B.故虽并天下 公问其故
C.既克 既胜养其心
D.登轼而望之 而士不厌兵
13.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译文:
14.【乙】文中哪一句与【甲】文的夫战,勇气也表达的是相同的战略思想?(2分)
答:
参考答案:
11. (1)倒下(1分) (2)想要(1分)
12.C(2分)
13.(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面鼓士气就枯竭了(2分)。
(2)这就是黄帝打了七十场仗而士兵仍不懈患的原因(2分)。
14.既战养其气(2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划线词解释(2分)
(1)小惠未徧____________ (2)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
【小题2】选择划线词意思相同的的一组( )(2分)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先帝不以臣卑鄙' B.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下见小谭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能辨我是雄雌【小题3】句子翻译(2分):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小题4】理解填空: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解释,在___________(四字)之时进军,故克之;在敌军___________(四字)之时,逐之。(2分)
答案
【小题1】(1)遍及 (2)案件(各1分)
【小题1】A(2分)
【小题1】大国,难以预测,恐怕有埋伏啊!
【小题1】彼竭我盈;辙乱旗靡。(2分)
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A中二者都是“出身低微,见识短浅”。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商鞅变法(有删节)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个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言令便者。
注释: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③虔;人名。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是( )
A、公将鼓之 有一人徙之
B、问:何以战? 以明不欺
C、孝公既用卫鞅 既克,公问其故
D、战于长勺 怯于私斗
2.与文中将法太子的将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B.爷娘闻女,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答谢中书书》)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1分)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
3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言令便者。
4.比较[甲][乙]两文内容可以知道长勺之战取得胜利的原因和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其共同点:_____________不同点:甲文 乙文
参考答案:
1、D 28、D
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3、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有所衰退,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有说法令方便的
4、取信于民 抓住最佳的进攻时机和追击时机 违法必究,执法严明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⑶牺牲玉帛,旨弗敢加也。
⑷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11.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13.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
①答:
②答:
③答:
14.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①政治方面:答:
②军事方面:答:
【答案】10.间:参与。狱:案件。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徧:通“遍”,遍及,普遍。 11.D 1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13.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义。
(1)牺牲玉帛:( )
(2)公将鼓之:( )
(3)小大之狱:( )
(4)望其旗靡:(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最重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这样,曹刿的__________和鲁庄公的__________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句作答)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指猪牛羊等
(2)击鼓进军
(3)案件
(4)倒下
2.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土气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远谋;鄙
4.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 无能结合起来答。(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题目。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4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_________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_________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加_________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__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题3】 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回答)
他的远谋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了文中的战役,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还有: ______________(举一例)(4分)
【小题4】 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分)
答案
【小题1】(1)间:参与。 (2)徧:通“遍”, 遍及,普遍。(3)加:虚报(4)狱:案件。
【小题2】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2)身居高位、享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小题3】(4个空各一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政治上取信于民 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有军事才能 示例: 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
【小题4】示例:鄙:政治上无知,军事上无能 不鄙:善用人才,善于纳谏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注意(2)为通假字,(4)的古今义。
【小题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曹刿与乡人之间的对话来分析“请见”的原因,根据曹刿与鲁庄公之间的对话来概括曹刿的远谋即可。
【小题4】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谈自己的看法即可。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1)小惠未偏______________
(2)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
2.下列四项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填空(用原文回答)。
(1)“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
5.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同“遍”,遍及;普遍。(2)参与
2.C
3.(1)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以实情相报。
(2)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没有了。
4.(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5.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⑴。宋人既成列⑵,楚人未既⑶济。司马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⑸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⑹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⑺伤,不禽二毛⑻。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⑼,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⑴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⑵成列:指摆好阵势。⑶既:尽,全部。⑷司马:官名,指子鱼。⑸陈:同“阵”,指摆好阵势。⑹门官:国君的`卫士。⑺重(chónɡ):重复,再次。⑻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⑼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5.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分)
⑴下视其辙⑵宋公及楚人战于弘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⑴神弗福也福:__________⑵公伤股,门官歼焉股:__________
7.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⑴[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⑵[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4分)
参考答案:
5.⑴下/视其辙⑵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6.⑴赐福,保佑。⑵大腿。
7.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⑵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8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⑵及其未既济
9.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文言文阅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___》,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齐师败绩( )
遂逐齐师( )
公问其故( )
3.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左传 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2.大败 就 原因
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则士气低落,第三次则士气消失了。
4.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善于观察调查,不盲目追击。
5.一鼓作气 辙乱旗靡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牺牲: (2)衡:
2.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战? 译文:
(2)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3.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 , , ”。(用原句回答)
4.找出【甲】段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乙】段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分别抄写在下面。
5.从【甲】段或【乙】段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1)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2.(1)(您)凭借什么作战?
(2)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5.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表明了每个人难免会犯错误,当我们敢于面对并勇于改正错误时,就会不断进步。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篇,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又何间(参与)焉B.肉食者鄙(地位低)C.战则请从(跟随) 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B.长跪而谢之曰. C.辍耕之垄上 D.小大之狱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题4】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每件都了解清楚,也一定要按实情来判断。
【小题1】政治上要取信于民
解析【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意思符合即给分
【小题1】意思对即可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②,楚人未既③济。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⑦伤,不禽二毛⑧。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⑨,不鼓不成列。”(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②成列:指摆好阵势。③既:尽,全部。④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⑤陈:通“阵”,指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君的卫士。⑦重(chóng):重复,再次。⑧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⑨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神弗福也 福:__________
(2)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__________
2、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
(1)下视其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公及楚人战于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赐福,保佑。(2)大腿。
2、(1)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2)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4、(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及其未既济
5、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读三峡语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阅读附答案
鲁人刘仁嗜弈阅读答案
谁能润泽我们的生命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读三峡语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阅读附答案
鲁人刘仁嗜弈阅读答案
冬日香山阅读答案三篇
有事喊董三阅读题答案
藏羚羊的跪拜阅读题及答案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新疆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河北高考排名1849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746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要多少分宁夏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湖南师范大学在云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广东高考排名2474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宁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审计学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2639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安顺学院要多少分广东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东高考排名94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6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要多少分甘肃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46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数控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辽宁工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内蒙古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42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愚公移山铁杵磨针阅读答案
世上没有傻问题阅读理解答案
卖笑的人阅读答案
张炜老人阅读答案
品味遗憾阅读理解附答案
谁能润泽我们的生命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云雀阅读练习及答案
齐欲伐魏阅读及答案
木心童年随之而去文章阅读及答案
天堂里的老师的阅读答案
乡土人情阅读答案
江畔独步寻花之五阅读答案
蒙大拿洛基博物馆的阅读答案
乌米阅读题及答案
彩色的荒漠阅读训练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