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泽,字汝霖,婺州①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靖康②元年,命知磁州③。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④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⑤十余人。泽至,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⑥,十三战皆捷。
泽兵进至卫南⑦,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⑧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⑨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⑩。
【注释】
①婺(wù)州:今浙江金华。②靖康:宋钦宗年号。③磁州:今河北磁县。④率:都。⑤羸(léi)卒:瘦弱的士兵。⑥开德:令河南濮阳,即演渊。⑦卫南:今河南濮阳西南。⑧生兵:指生力军。⑨潜善:人名,即黄潜善。⑩薨(hōng):死亡。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二年正月,泽至开德,十三战皆捷( )
(2)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译文:
(2)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译文:
13.通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对宗泽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2分)
答案
ll.(1)全、都,全部;(2)推测、估计、考虑。
l2.(1)宗泽从小性格豪爽,有远大的志向。 (2)今天,进和退同样是死,不能不从死中求生。
13.豪爽有大志、英勇善战、忠君爱国。
文言文阅读(20分)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1】、用/标示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2分)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4分)
A.故不错意也 ()
B.以头抢地耳()
C.天下缟素()
D.寡人谕矣()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小题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
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庸夫因怒行刺的故事,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C.文中唐雎挺剑而起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
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较量中取得了胜利。【小题5】、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这一过程,并说说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5分)
答案
【小题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每0.5处,多划不给分。)
【小题1】(1)通措。(2)撞。(3)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4)明白、懂得。(每题1分)
【小题1】(1)胸怀愤怒尚未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预示吉凶的征兆。(休祲1分,翻译通顺2 分)
(2)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谢 1分,翻译通顺2分)
【小题1】B
【小题1】答案要点:愤怒、威胁、害怕(色挠)(各1分)秦王是一个骄横凶暴、专横拔扈、外强中干、前倨后恭、懦弱无耻的人。(2分)(写两个以上)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选出下面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又何间焉(参与)
B.必以信(相信)
C.虽不能察(明察)
D.小大之狱(案件)
2.选出下而各组中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未能远谋/弗敢加也
B.衣食所安/安能辨我是雄雌
C.虽不能察/老妪力虽衰
D.弗敢加也/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判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A
3.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己经枯竭了。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了,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4.因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其他内容与中心关联不大。这样处理,表现了军事家曹刿的远见卓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近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刘殷,字长盛,新兴人也。高祖陵,汉光禄大夫。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服丧三年,未曾见齿。时人嘉其至性,竞以谷帛遗之。殷受而不谢,直云待后贵当相酬耳。
弱冠,博通经史,综核群言,文章诗赋靡不该览,性倜傥,有济世之志,俭而不陋,清而不介,望之①颓然而不可侵也。乡党亲族莫不称之。郡命主簿,州辟从事,皆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司空、齐王攸辟为掾,征南将军羊祜召参军事,皆以疾辞。同郡张宣子,识达之士也,劝殷就征。殷曰:“当今二公,有晋之栋楹也。吾方希达如榱椽耳,不凭之,岂能立乎!吾今②王母在堂,既应他命,无容不竭尽臣礼,使不得就养。”宣子曰:“如子所言,岂庸人所识哉!而今而后,吾子当为吾师矣。”遂以女妻之。宣子者,并州豪族也,家富于财,其妻怒曰:“我女年始十四。姿识如此,何虑不得为公侯妃,而遽以妻刘殷乎!”宣子曰:“非尔所及也。”诫其女曰:“刘殷至孝,兼才识超世,此人终当远达,为世名公,汝其谨事之。”张氏性亦婉顺,事王母以孝闻,奉殷如君父焉。及王氏卒,殷夫妇毁瘠,几至灭性。
太傅杨骏辅政,备礼聘殷,殷以母老固辞。骏于是表之,优诏遂其高志,听终养,敕所在供其衣食,蠲其徭赋,赐帛二百匹,谷五百斛。赵王伦纂位,孙秀重殷名,以散骑常侍征之,殷逃奔雁门。及齐王冏辅政,辟为大司马军谘祭酒。既至,谓殷曰;“先王虚心召君,君不至。今孤辟君,君何能屈也?”殷曰:“今殿下以神武睿姿,除残反政,故不敢不至也。”冏奇之,转拜新兴太守,明刑旌善,甚有政能。
属永嘉之乱,没于刘聪。聪奇其才而擢任之,累至侍中、太保、录尚书事。竟以寿终。《晋书列传第五十八》
注:①颓然:恭雕的样子②王母:曾祖母王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而不介/介:孤高
B.骏于是表之/表:上表举荐
C.优诏遂其高志/遂:于是
D.明刑旌善/旌:表扬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明“刘殷至孝”的一组是()
A.①服丧三年,未曾见齿②望之颓然而不可侵也
B.①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②事王母以孝闻
C.①皆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②无容不竭尽臣礼,使不得就养
D.①殷夫妇毁瘠,几至灭性②优诏遂其高志,听终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殷七岁丧父,居丧期间悲哀超于常人,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从不露齿而笑。为奉养曾祖母王氏,放弃了多次做官的机会,他的孝顺也为当时人所赞赏。
B.刘殷刚成年,就广泛的学习。阅读文诗赋,精通经史;他性情酒脱。有济世的志向,节俭而不鄙陋,看上去恭顺而不可侵犯。
C.征南将军羊枯征召刘殷任参军事,他称病推辞。同郡张宣子不赞同他的做法,认为刘殷是唐人的见识,但敬佩服刘殷的孝心和才华,把女儿嫁给了他。
D.适逢乱世,刘殷多次放弃为官,但齐王司马冏辅政时,征入刘殷任大司马军谘祭酒,刘殷应召到任,后又调任新兴太守,政绩突出。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殷受而不谢,直云待后贵当相酬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姿识如此,何虑不得为公侯妃,而遽以妻刘殷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C
4.(1)刘殷都接受而不推辞,只是说等以后富贵了报答他们。
(2)如此姿色见识,还担心不能做公侯的妃子吗?(你)却怎么急着把她嫁给刘殷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2分)
韩棱字伯师,颍川舞阳人,弓高侯穨当之后也。世为乡里著姓。父寻,建武中为陇西太守。
棱四岁而孤,养母弟以孝友称。及壮,推先父余财数百万与从昆弟,乡里益高之。初为郡功曹太守葛兴中风病不能听政棱阴代兴视事出入二年令无违者兴子尝发教①欲署吏棱拒执不从因令怨者章之事下案验吏以棱掩蔽兴病专典郡职遂致禁锢。显宗知其忠,后诏特原之。由是征辟,五迁为尚书令,与仆射郅寿、尚书陈宠,同时俱以才能称。肃宗尝赐诸尚书剑,唯此三人特以宝剑,自手署其名曰:“韩棱楚龙渊,郅寿蜀汉文,陈宠济南椎成。”时论者为之说:以棱渊深有谋,故得龙渊;寿明达有文章,故得汉文;宠敦朴,善不见外,故得椎成。
和帝即位,侍中窦宪使人刺杀齐殇王子都乡侯畅于上东门,有司畏宪,咸委疑于畅兄弟。诏遣侍御史之齐案其事。棱上疏以为贼在京师,不宜舍近问远,恐为奸臣所笑。窦太后怒,以切责棱,棱固执其议。及事发,果如所言。宪惶恐,白太后求出击北匈奴以赎罪。棱复上疏谏,太后不从。及宪有功,还为大将军,威震天下,复出屯武威。会帝西祠园陵,诏宪与车驾会长安。及宪至,尚书以下议欲拜之,伏称万岁。棱正色曰:“夫上交不诌,下交不黩,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议者皆惭而止。尚书左丞王龙私奏记上牛酒于宪,棱举奏龙,论为城旦②。棱在朝数荐举良吏应顺、吕章、周行等,皆有名当时。及窦氏败,棱典案其事,深竟党与,数月不休沐③。帝以为忧国忘家,赐布三百匹。
迁南阳太守,特听棱得过家上冢,乡里认为荣。棱发擿奸盗,郡中震慄,政号严平,数岁,征入为太仆。九年冬,代张奋为司空。明年薨。
(选自《后汉书·韩棱传》)
【注】①教:文告。②城旦:一种筑城四年的劳役。③休沐:休息洗沐,即休假。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棱四岁而孤 失去父亲 B.棱阴代兴视事 处理政事
C.及窦氏败,棱典案其事 案件 D.因令怨者章之 上奏章告发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后诏特原之
乡里益高之
B.
自手署其名曰
显宗知其忠
C.
时论者为之说
世为乡里著姓
D.
白太后求出击北匈奴以赎罪
以棱渊深有谋,故得龙渊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葛兴中风生病不能听政,韩棱趁机把持政事两年,周围没人敢于违背他的指令。B.显宗知道韩棱忠诚,下诏升任他为尚书令,并赐宝剑,且亲手题其名为“韩棱楚龙渊”。
C.窦宪派人在上东门刺杀齐殇王子都乡侯刘畅,事情败露后,太后百般包庇,韩棱上疏要求让窦宪出去攻打北匈奴来赎罪。
D.韩棱升任南阳太守路过家乡,皇上特许他回家祭祖,乡里乡亲都为此感到荣光。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翻译下列句子(7分)
①棱上疏以为贼在京师,不宜舍近问远,恐为奸臣所笑。(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窦太后怒,以切责棱,棱固执其议。(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能表现韩棱刚直不阿的两个例子(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5.【答案】C 【解析】 C 查办。
6.【答案】A【解析】 A,第三人称代词,他 B,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第三人称代词,他的;C,介词,替动词,是 ;D,连词,来连词,因为
7.【答案】B
8.【答案】D 【解析】 A 韩棱是暗地里代理事务,对太守是一种帮助;B 赐宝剑的是肃宗;C 是窦宪求太后要出击匈奴立功赎罪。
9.(1)①韩棱上疏认为贼在京师,不应当舍近问远,恐怕被奸臣嘲笑。( “以为”1分,“宜”1分,被动句式1分,大意1分)
②窦太后发怒,深深责备韩棱,韩棱坚持他自己的看法。(“切”1分,“固执”1分,大意1分)
(2)①兴子尝发教欲署吏,棱拒执不从②窦太后怒,以切责棱,棱固执其议③棱正色曰:“夫上交不诌,下交不黩,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答出一个例子1分,两个例子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可引用原文,也可自己概括)
【参考译文】
韩棱字伯师,颍川舞阳人,是弓高侯秃贵当之后代。世代为乡里大姓。父亲韩寻,建武年间为陇西太守。
韩棱4岁时失去父亲,养母以孝友著称。到了壮年,退让父亲的余财几百万给堂弟,乡里人更加称誉他的风格高尚。起先任郡里功曹,太守葛兴中风,病得不能处理政务,韩棱暗地里代替葛兴处理政事,出入二年,命令没有违抗的。葛兴儿子曾经想发布文告安排官吏,韩棱拒绝不听,葛兴儿子于是令抱怨者上奏章告发韩棱。公文下达查核,有关官吏认为韩棱隐瞒葛兴生病的情况,擅自掌管郡守职权,就将他关了起来。显宗知道韩棱忠心,后来下诏特意赦免了他。从此征召入朝,五迁为尚书令,与仆射郅寿、尚书陈宠,同时都以才能著称。肃宗曾赐给众尚书剑,只有这3个人特别,是宝剑,并且亲自写上他们的名字叫:“韩棱楚龙渊,郅寿蜀汉文。宠济南椎成”当时议论的人为之解说:因为韩棱渊深有谋略,所以得了龙渊;郅寿明达有文章,所以得到汉文;陈宠敦厚朴实,善于表现于外,所以得到椎成。
和帝即位,待中窦宪派人刺杀殇王之子都乡侯刘畅于上东门,有关官吏害怕窦宪,都故意怀疑刘畅的兄弟。皇上诏遣御史到齐国查办这件事,韩棱上疏认为贼在京师,不应当舍近问远,恐怕被奸臣嘲笑。窦太后发怒,深深责备韩棱,韩棱坚持他自己的看法。等到事情揭发后,果然如韩棱所言。窦宪很惶恐,向太后请求出击北匈奴以赎罪。韩棱又上书劝谏,窦太后不听从。等到窦宪立了功,回来做了大将军,威震天下,又出兵驻扎武威。这时皇帝西往祭祀园陵,诏窦宪与车驾相会于长安。窦宪到后,尚书以下的官吏商议拜见窦宪时,伏地口称“万岁”。韩棱正颜厉色地说:“对上不谄媚,对下不亵渎,按礼无人臣称万岁的制度。”议论的人都惭愧地作罢论。尚书左丞王私自奏记上牛酒给窦宪,韩棱举奏王龙,判处王龙城旦罪。韩棱在朝廷数次荐举良吏应顺、吕章、周纡等,都有名于当时。等到窦宪失败,韩棱负责查究这个案子,深入彻底地追究其党羽,几个月都没有休假。皇帝认为韩棱忧国忘家,赐给他布三百匹。
韩棱升为南阳太守,朝廷特让他回家上祖坟祭祖,乡里以为荣耀。韩棱揭发奸盗坏人,郡中坏人都很害怕,为政严肃公平。几年后,征入为太仆。九年冬,代替张奋为司空的官职。第二年逝世。
元祐①初,山谷②与末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曰:“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络圣③中,谪居涪陵④,始见怀素⑤《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暴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祐已⑥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⑦,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义父不及见也。(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①元枯:来哲宗赵煦年号。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下文的“钱穆父”、“石场休”都是人名。③绍圣:宋皙宗赵煦年号。④涪陵:地名。⑤怀素:唐代大书法家,以善“狂草”出名。存世书迹《自叙》对后世影响很大。⑥已:同“以”。⑦不诬:不假。
题目: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
2.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1)罢:( )
(2)从:( )
3.说说“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两个词语鲜明地表达了山谷对穆父之言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山谷草书从“近于俗”到“下笔飞动”,是哪三个重要原因促成?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
2.(1)结束(完了,停止);(2)跟随
3.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4.疑;信;异乡孤征(意思相同即可)
5.(1)钱穆父的批评、指点;(2)得到了怀素的《自叙》帖;(3)自身的努力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2.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3.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 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他们小时都很聪明。(意思对即可)
2.回答要点: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3.(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
(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
4.援笔辄就如素构。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注】①雪子:霰,一种不透明的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自叹每有欲往( )
②辄复不遂( )
③任之而已( )
④鲁直所谓( )
2.“亦复有少趣”,“趣”在何处?联系上文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去,前往;②就;③罢了;④说,认为
2.趣在雪夜聆听竹林里传来的清脆的敲击声;趣在坐在昏暗的小屋感受炉火的温暖;趣在悠闲自得地读书。
(意思对即可)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理解。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阻。然万竹中雪子..”主要考查你对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在。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
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此人得以富于他国。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在
使:
②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意:
③乡之死者宜矣
乡:
④驰而走
走:
10. 与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可以一战
B.以头抢地耳
C.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扶苏以数谏故
11. 翻译句子。(2分)
国危甚矣,若将安适? 译:
12.从选文看,宋王是个怎样的人?(2分)
答:
答案:
9.(4分)①派遣
②意料
③同向,从前
④逃跑
10.(2分)D
11.(2分)国家很危险了,你将要到哪里去?
12.(2分)宋王是个听信谗言,昏庸;(1分,答出一方面即可)草菅人命(残忍)的人。(1分)
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日立市②,人莫之知③。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日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④。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
【注】①比:接连地。②市;交易的场所。③人莫之知:即“人莫知之”。意思是人没有知道它的。④贾:同“价”,指钱财。⑤一旦:一天。
1.对下面句中划线的词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有骏马欲卖之 欲:想要
B.臣请献一朝之贾 请:请求,表示愿意、情愿
C.愿子还而视之 愿:希望
D.去而顾之 去:出去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比三日立于市,人莫与言。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马,没有一个人来问一声。
3.本文写了一件卖马者借伯乐而将马终于卖掉的故事。反映了“名家”说好就好,人云亦云,缺乏主见的现象(或:反映了不加分析地盲目崇拜名家的现象)。
(意对即可)
博山①李氏者,以伐薪②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③,携家喂养。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时值秋祭④,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猎者固⑤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李氏深悔之。
〔注〕 ①博山:古地名。②伐薪:砍柴。③仔:同“崽”。④秋祭:官府在秋季举行的祭天地的仪式。⑤固:坚持。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其家户外皆山( ) ②时值秋祭( )
③李氏不与( ) ④ 鹿稍长( )
【小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是夜鹿去,遂不归
【小题3】题目“鹿亦有智”中的“智”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用文中原句回答。(写两点)(4分)
①
②
【小题4】这则小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思考?(3分)
答案
【小题1】(3分)①门 ②适逢,遇到 ③给 ④渐渐地
【小题2】(3分)这天夜里鹿离开了李家,于是再也没有回家
【小题3】(4分)
①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
②鹿出,至暮必归。
③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
【小题4】(3分)
①从李氏角度看,人还需多善良,善始善终,不要优柔寡断,更不能被小利益诱惑。
②从鹿的角度看,信任也要有底限,注意防范潜在危机,多一分智慧。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课外古文,首先要读通读懂全文,根据文意判断句子和字词的意思。遇到古今异义的字词,不要望文生义直接用现代义,比如本题中的“与”。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读懂全文,联系前后句,弄清关键字词,尤其是古今导义字事,比如“是”,古义是“这”,翻译后疏通句子。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抓住文中写“鹿”动态行为的句子,从中其它鹿的“智”,此出原句即可,不用翻译和陈述。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4】
试题分析:从两个方面来说,从文中“人”的角度说明对待利益诱惑的态度,从“鹿”的角度来说明“信任”的方法与尺度。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问题(17分)
【甲】
误认
卓茂①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②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注] ①卓茂:人名。 ②公:对人的尊称。
【小题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2分)
他 日 马 主 别 得 亡 马 乃 诣 丞 相 府 归 马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2分)
(1)归( ) (2)诣( )
【小题3】.翻译心知非是,解以与之一句的意思。(2分)
【小题4】.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是什么?(1分)
【小题5】.这件小事表现了卓茂 的品质,表现了马主 的品质。(2分)
答案
【小题1】他 日// 马 主 别 得 亡 马// 乃 诣 丞 相 府 归 马
【小题1】⑴还,归还 ⑵往,到……去
【小题1】心里明白这个人不辨是非,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小题1】想确认马是谁的。
【小题1】仁厚(宽厚、宽容) 诚实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越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忤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为何?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到去
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3分)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8.把以上文本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译文:
⑵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
译文:
⑶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译文:
参考答案:
5.A 6.D 7.C
8.(9分)⑴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⑵像这样说了三遍,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⑶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超字魁吾,淄西边邑人。为人性格豪爽,喜欢施舍。有一天,有个和尚偶然到他这里来化缘,李超让他饱吃一顿,和尚十分感激,就对他说:我是少林寺的和尚,会一点武艺,我想传授给你。李超心中不禁大喜,请他住在家里,供给他衣食,早晚向他学习武艺。过了三个月,李超的武艺已很精湛,便得意洋洋起来。和尚问他:你觉得自己进步了吗?李超轻松地答道:我觉得进步了,师父,只要您所能的,我已全部学会了。和尚笑着让李超试一试武艺。李超便马上脱掉衣服,朝手心吐了口唾沫,跳跃起来像猿猴一样飞行,落下来像鸟一样轻盈,腾跃了一阵子,露出骄傲的神色站在那里。和尚又笑了,说:可以了。你既然把我的本领都学会了,那不妨让我们来较量一下武艺高低。李超痛快地答应了。于是,两人双手交叉,作好比试的姿势,然后两人格斗起来。李超想找和尚的破绽,没料到,和尚忽然飞起一脚,李超顿时跌倒在一丈以外。和尚拍着手说:你还没有完全学会我的本领啊!李超用两手撑着地,惭愧而沮丧地向他请教。过了几天,和尚告辞离去了。李超从此以武艺出名,走南闯北,浪迹江湖,竟一直没有遇到对手。一次,李超偶然来到历下这地方,看到一个少年尼姑在广场上卖弄武艺,观看的人熙熙攘攘。尼姑对围观的人说:颠来倒去就我一人,也太冷落了。有喜欢玩耍的人,不妨上场来较量较量权作游戏。一连说了三遍,围观的人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个敢答应。李超在旁边站着,不禁技痒,便很神气地走进场中。小尼姑笑着与他合掌施礼。刚一交手,小尼姑便喊停下来,说道:你这是少林派的武艺。接着问他:你师父是谁?李超开始不作声,尼姑坚持追问,才告诉她是个和尚。尼姑拱了拱手说:憨和尚是你师父吗?如果是这样,不必较量,我甘拜下风。李超一再请求,尼姑不同意,大家在旁边怂恿他们比武。尼姑才说:你既然是憨师的弟子,都是少林武林中人,不妨玩玩。但只要两人意会就行了。李超答应了。但见她斯文瘦弱,有些看不起她,加上年轻好胜,一心想打败尼姑,以取一时的名声。正在不分胜负的时候,尼姑突然停了下来。李超问其中的缘故,尼姑笑而不答。李超认为她胆怯,坚决要求再交手。不久,李超飞起一脚,尼姑并起五指朝他大腿一削;李超觉得膝下像被刀砍了一样,跌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了。尼姑笑着道歉说:冒失地触犯了你,请你不要怪罪!李超被人抬了回来,养了一个多月才痊愈。一年后,和尚又来了,李超给他讲述了这段往事。和尚吃惊地说,你太鲁莽了,惹她干什么?幸亏你事先把我的名字告诉了她,不然,你的双腿恐怕早就断了。
阅读《赵普》一文,完成问题。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普少习吏事( )
(2)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
(3)读之竟日( )
(4)普明日复奏其人(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写了关于赵普的两件事,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赵普既薨,后人为他立一墓碑,请你写一段碑文,以颂扬其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熟悉;②曾经;③整天;④第二天。
2.①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的事务,他学问不多。
②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
3.赵普刻苦读书;赵普奏荐人才。
4.不设标准答案,能表现他勤奋刻苦、有耐心决心、以天下事为己任、超人的毅力惊人的意志,语言精练即可。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新疆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河北高考排名1849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746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要多少分宁夏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湖南师范大学在云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广东高考排名2474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宁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审计学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2639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安顺学院要多少分广东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东高考排名94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6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要多少分甘肃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46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数控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辽宁工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内蒙古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42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愚公移山铁杵磨针阅读答案
世上没有傻问题阅读理解答案
卖笑的人阅读答案
张炜老人阅读答案
品味遗憾阅读理解附答案
汪曾祺夏天的阅读答案
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阅读答案
关于父爱阅读的答案
播种与收获阅读答案2篇
语文白雪塑像阅读题及答案
木兰诗阅读答案及题目
刘南垣开喻门生阅读附答案
菜大爷的阅读答案
最后的背影阅读答案2篇
祖父的园子(一)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