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母亲从小就生活在老家的山村里,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就是我们那里的县城。去年,我和妻子商量着要将孤零零一个人生活的母亲接到城里来,可母亲总以不习惯为由拒绝,我知道她是怕给我们添麻烦。过完年,母亲拗不过我好说歹说,同意到城里来为我带娃儿。
②母亲不喜欢城里的生活,她说城里人住的房子像火柴匣子。孩子睡着的时候,她总会拿把扫帚在楼道里打扫,遇到人时还主动和别人打招呼。有一天,母亲问:“对面那家姓啥,怎么不见来往过?”我说我也不认识,母亲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失望和惊讶。我知道母亲是孤独的,那种孤独来自对一种生疏的幸福无法介入。
③每当客厅里的电话铃声响起时,母亲总是很兴奋,只是那些都是我和妻子的电话。电话那头的人,没有人认识我母亲。母亲偶尔接一次电话,也往往是应上一句话,话筒便传到我和妻子的手上。我与人通话时,母亲便呆呆地立在一旁,好奇地看,然后,眼里是一片旷远的失落。
④有一次,我突然想明白了什么,当对方挂上话筒之后,我把声音提得高高地说:“我母亲身体还好呢,谢谢你对我母亲的问候……”这时候,我发现母亲的眸子亮亮的,脸上的皱纹一下子舒展开来。
⑤我向一个女同事讲起我母亲,告诉她一些我母亲的事情。没想到女同事眼眶里居然盈满了晶莹的泪水,说她母亲想来也是这么孤独吧,只是她没有注意。当时,女同事还要了我家的电话号码,说要让她母亲给我母亲打电话。
⑥这天黄昏,我家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我接过一听,便急切地叫我妈:“妈,您的电话!”母亲闻声走过来,用惊喜而疑惑的眼神望着我,讷讷地竟不敢靠前。我把听筒塞进母亲的手里,一字一顿地说:“妈,您听,是您的电话!”母亲把听筒靠近耳畔,捧着听筒的手在微微地颤抖……
⑦我默默地退出房间,走到母亲经常呆呆伫立的阳台上,面对家乡的方向,泪流满面……
(选自《百姓生活》)
小题1:母亲来到城里后,遇到人就“主动”“打招呼”,是因为她感到________________ 。
小题2:“那种孤独来自对一种生疏的幸福无法介入”中“生疏”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④段中,“我”在对方挂上话筒之后,“把声音提得高高地说”的用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4:第⑥段中母亲接到第一个打给她的电话时,“用惊喜而疑惑的眼神望着我,讷讷地竞不敢靠前”,“捧着听筒的手在微微地颤抖’这些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母亲
参考答案:
小题1:孤独,渴望与人交流
小题1:“疏远,不亲近
小题1:为了让母亲清除地听到,使母亲感到有人牵挂、关注
小题1:接到电话之后的激动的兴奋
(1)这里考查对原文内容信息的筛选和提炼。学生筛选并提取文章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理解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从前后情节中总结母亲孤独,渴望与人交流。
(2)这里是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考点。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生疏”指内在的疏远,不亲近。
(3)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结合文章情节理解句子表达含义,这里是表明我为了让母亲清除地听到,使母亲感到有人牵挂、关注。
(4)这是关于人物描写方法与作用的考查。人物描写及作用作答方法:学生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神态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
给母亲打电话
①母亲从小就生活在老家的山村里,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就是我们那里的县城。去年,我和妻子商量着要将孤零零一个人生活的母亲接到城里来,可母亲总以不习惯为由拒绝,我知道她是怕给我们添麻烦。过完年,母亲拗不过我好说歹说,同意到城里来为我带娃儿。
②母亲不喜欢城里的生活,她说城里人住的房子像火柴匣子。孩子睡着的时候,她总会拿把扫帚在楼道里打扫,遇到人时还主动和别人打招呼。有一天,母亲问:“对面那家姓啥,怎么不见来往过?”我说我也不认识,母亲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失望和惊讶。我知道母亲是孤独的,那种孤独来自对一种生疏的幸福无法介入。
③每当客厅里的电话铃声响起时,母亲总是很兴奋,只是那些都是我和妻子的电话。电话那头的人,没有人认识我母亲。母亲偶尔接一次电话,也往往是应上一句话,话筒便传到我和妻子的手上。我与人通话时,母亲便呆呆地立在一旁,好奇地看,然后,眼里是一片旷远的失落。
④有一次,我突然像明白了什么,当对方挂上话筒之后,我把声音提得高高地说:“我母亲身体还好呢,谢谢你对我母亲的问候……”这时候,我发现母亲的眸子亮亮的,脸上的皱纹一下子舒展开来。
⑤我向一个女同事讲起我母亲,告诉她一些我母亲的事情。没想到女同事眼眶里居然盈满了晶莹的泪水,说她母亲想来也是这么孤独吧,只是她没有注意。当时,女同事还要了我家的电话号码,说要让她母亲给我母亲打电话。
⑥这天黄昏,我家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我接过一听,便急切地叫我妈:“妈,您的电话!”母亲闻声走过来,用惊喜而疑惑的眼神望着我,讷讷地竟不敢靠前。我把听筒塞进母亲的手里,一字一顿地说:“妈,您听,是您的电话!”母亲把听筒靠近耳畔,捧着听筒的手在微微地颤抖……
⑦我默默地退出房间,走到母亲经常呆呆伫立的阳台上,面对家乡的方向,泪流满面…… (选自《百姓生活》)
1.母亲来到城里后,遇到人就“主动”“打招呼”,是因为她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种孤独来自对一种生疏的幸福无法介入”中“生疏”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我”在对方挂上话筒之后,“把声音提得高高地说”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中母亲接到第一个打给她的电话时,“用惊喜而疑惑的眼神望着我,讷讷地竞不敢靠前”,“捧着听筒的手在微微地颤抖”这些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孤独,渴望与人交流
2.“疏远,不亲近
3.为了让母亲清除地听到,使母亲感到有人牵挂、关注
4.接到电话之后的激动的兴奋。
第二节课下课了,许多人都抢着到学校门口唯一的公用电话前排队,打电话回家请妈妈带忘记带的薄本、忘记带的毛笔、忘记带的牛奶钱……
一年级的教室就在电话旁,小小个子的一年级新生黄子云常望着打电话的队伍发呆,他多么羡慕别人打电话,可是他从来没有能够踏上那只矮木箱,那只学校放置的、方便低年级学生打电话的木箱……
这天黄子云下定决定,他要打电话给妈妈,他兴奋地挤在队伍里。队伍很长,后面的人焦急地握着铜板,焦急地盯着打电话人的唇,生怕上课钟会早早地响。而上课钟终于响起;前边的放弃了电话,黄子云便一步抢先,踏上木箱,左顾右盼发现没人注意他,于是抖颤着手,拨了电话。
“妈妈,是我,我是云云……”
徘徊着等待的队伍几乎完全散去,黄子云面带笑容,甜甜地面对着红色的电话方箱。
“妈妈,我上一节课数学又考了一百分,老师送我一颗星,全班只有四个人考一百呢……”
“上课了,赶快回教室!”一个高年级的学生由他的身边走过,大声催促着他。
黄子云对高年级的学生笑了笑,继续对着话筒:
“妈妈!我要去上课了,妈妈!早上我很乖,我每天自己穿制服、自己冲牛奶、自己烤面包,还帮爸爸忙,中午我去楼下张伯伯的小吃店吃米粉汤,还吃油豆腐,有时候买一粒肉粽……”
不知怎么的,黄子云清了下鼻子,再说话时声调变了:
“妈妈!我,我想你,我不要上学,我要跟你一起,妈妈!你为什么还不回家?你为什么还不回家?你在哪里?妈妈……”
黄子云伸手拭泪,挂了电话,话筒挂上的一刹那,有女子的`语言自话筒中传来:
“下面音响十点三十分十秒……”黄子云离开电话,让青青的鼻涕水凝在小小的手背上。
阅读题:
1、这篇小说的开头段反映了怎样的现实?对表现小说主题有什么作用?(4分)
2、小说中写黄子云打电话时“左顾右盼发现没人注意他,于是抖颤着手,拨了电话”,这一行为描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4分)
3、小说中写孩子挂上话筒的一刹那,话筒中传来:“下面音响十点三十分十秒……”,如何评价作者这一情节安排?(6分)
4、下列是对这篇小说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这篇小说写了一年级小学生黄子云打电话这件小事,却反映了对单亲家庭这一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小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
B、一个一年级孩子打电话,明明没有打通,却对着话筒说了许多向妈妈汇报自己生活情况的话,这表明小学生的幼稚和无知,写得十分真实。
C、作品中描写黄子云刚打电话时“面带笑容,甜甜地面对着红色的电话方箱,”而后来“再说话时声调变了”。这前后表情的变化说明这孩子虽然幼稚,但却有极其复杂的内心活动。
D、小说中对黄子云的行动和表情描写,表现出孩子单纯而又悲苦的内心,唤起读者对他的极大同情,也引发了对造成孩子不幸遭遇的环境的深刻思考。
E、这篇小说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更能打动读者的心,引起他们对孩子的同情,并对小说的主题进行深刻的思考。
参考答案:
1、这段描写说明一般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低下,反映出他们的家庭中受宠的现实。这一描写与后文黄子云的遭遇形成对比,能更有力地表现主题。(4分)
2、表现出他既幼稚,又无助,只好用打假电话的方式排遣内心的悲苦,又怕别人发现的矛盾心情。(4分)
3、作者这一情节安排十分巧妙,可以说是神来之笔。它告诉读者这孩子是被母亲抛弃的,他得不到母爱;他所以做出打假电话这一举动,说明他倾诉内心苦痛的需求;看到这一情节读者很自然要回过头去思考孩子的前后举动和情态,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量。(6分)
美国FCC(联邦通信委员会)先是宣布坐飞机可以上网,又宣布从20xx年12月12日起,坐飞机还能打电话——如果你所选择的航空公司允许的话。
FCC主席强调,这并非决定,还需要上级——美国运输管理局同意。但从技术上来说,FCC确实承认了“飞行过程中拨打电话所产生的信号会干扰飞机控制信号”的问题早已经解决了。
其实,1991年,FCC首次出台禁止在飞机上使用手机的规定,就不全因为手机很“危险”。当时这项禁令的主要理由是,手机的使用是通过地面基站的,而当你快速从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时(飞行时),基站切换过于频繁,会加重基站的工作负担。其次才是,手机发射的无线电波,有可能干扰飞机的电子系统。
没错,“有可能”。事实上,手机的无线电波会干扰飞机这种事,从来没有真正被实验证明过。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有人报告一架飞机偏离正常航线的事故,并猜测因为受到收音机干扰(当然,类似的报告不止一例)。于是,美国的FAA(美国联邦航空局)和RTCA(美国航空无线电技术委员会)开始联手对此进行研究。万万没想到,研究了半个世纪也没有结果……大量的模拟实验——包括在真实航班上和实验室里进行的,从来没有观测到明显的干扰结果。
可是人命关天,虽然FC C曾经在20xx年左右犹豫过是否要取消关于电子设备和手机的禁令,但仍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由于不同频段的信号隔离和屏蔽技术的提高,这项无法被实验证明的“安全隐患”也逐渐被消除,电子设备和飞机经过设计已经确认可以互相兼容了。
当然,如果这项新的规定被航空公司采纳,那意味着航空公司将需要在飞机上安装信号接收器,满足乘客手机与基站信号的交换,1991年FCC发布“手机禁令”的主要理由也就不复存在了。
美国并不是独自在试水。早在20xx年,欧盟就开始批准乘客在飞机上使用手机和移动设备,比如欧洲的维珍大西洋公司就允许无限的数据连接,但只允许6个人同时打电话;汉莎航空的一些航班允许通过手机连接数据,但不允许打电话。阿联酋航空允许乘客随便打电话。
有趣的是,在FCC的新规定出台以后,大家吐槽的并不是在飞机上使用手机不安全,而是,“大声打电话会干扰别人,会对我们登上飞机后共同进入的社会空间构成干扰”。《纽约时报》这样解释FCC的行为——它确实是在试图给我们想要的东西:飞行时能够使用数据、上网、收发邮件等。
所以,“或许旁边就坐着一个(打电话的)大嘴婆,但至少你能在Twitter上抱怨一下她。”
10.1991年FCC首次发布“手机禁令”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答:手机的使用会加重地面基站的负担。(手机的使用是通过地面基站的,而当你快速从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时,基站切换过于频繁,会加重基站的工作负担。)
11.第2段提到,“从技术上来说,FCC确实承认了“飞行过程中拨打电话所产生的信号会干扰飞机控制信号”的问题早已经解决了。”联系后方回答:FCC用来确认这一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的依据有哪些?
答:手机无线电波会干扰飞机这种事从未被证实;由于不同频段的信号隔离或屏蔽技术的提高使得这一“安全隐患”也逐渐被消除;电子设备和飞机经过设计已经确认可以互相兼容了。
12.第1段中划线句子“如果你所选择的航空公司允许的话”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答:不可以去掉。这句话补充说明了坐飞机打电话的条件,体现了说明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
13.第4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本段是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答:中心思想:手机无线电波会干扰飞机这种事,从来没有真正被实验证明过;说明方法:举例子
14.“飞机上不能打电话”很可能成为历史,也许你下一次坐飞机的时候就已经解除了“手机禁令”。你认为解除“手机禁令”可能带来哪些便利和不良影响?针对可能的不良影响,你有什么建议?
答:便利:飞行时能够利用数据、上网、收发邮件等;能减少旅途的枯燥;不良影响:飞机打电话会干扰别人;航空公司需增加信号接收器安装等成本。
建议:航空公司需增加信号打电话的管理;乘客需加强自律,避免打手机干扰他人。
①美国FCC(联邦通信委员会)先是宣布坐飞机可以上网,又宣布从 204年3月3日 起,坐飞机还能打电话――如果你所选择的航空公司允许的话。
②FCC主席强调,这并非决定,还需要上级――美国运输管理局同意。但从技术上来说,FCC确实承认了“飞行过程中拨打电话所产生的信号会干扰飞机控制信号”的问题早已经解决了。
③其实,1991年,FCC首次出台禁止在飞机上使用手机的规定,就不全因为手机很“危险”。当时这项禁令的主要理由是,手机的使用是通过地面基站的,而当你快速从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时(飞行时),基站切换过于频繁,会加重基站的工作负担。其次才是,手机发射的无线电波,有可能干扰飞机的电子系统。
④没错,“有可能”。事实上,手机的无线电波会干扰飞机这种事,从来没有真正被实验证明过。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有人报告一架飞机偏离正常航线的事故,并猜测因为受到收音机干扰(当然,类似的报告不止一例)。于是,美国的FAA(美国联邦航空局)和RTCA(美国航空无线电技术委员会)开始联手对此进行研究。万万没想到,研究了半个世纪也没有结果……大量的模拟实验――包括在真实航班上和实验室里进行的,从来没有观测到明显的干扰结果。
⑤可是人命关天,虽然FC C曾经在20xx年左右犹豫过是否要取消关于电子设备和手机的禁令,但仍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由于不同频段的信号隔离和屏蔽技术的提高,这项无法被实验证明的“安全隐患”也逐渐被消除,电子设备和飞机经过设计已经确认可以互相兼容了。
⑥当然,如果这项新的规定被航空公司采纳,那意味着航空公司将需要在飞机上安装信号接收器,满足乘客手机与基站信号的交换,1991年FCC发布“手机禁令”的主要理由也就不复存在了。
⑦美国并不是独自在试水。早在20xx年,欧盟就开始批准乘客在飞机上使用手机和移动设备,比如欧洲的维珍大西洋公司就允许无限的数据连接,但只允许6个人同时打电话;汉莎航空的一些航班允许通过手机连接数据,但不允许打电话。阿联酋航空允许乘客随便打电话。
⑧有趣的是,在FCC的新规定出台以后,大家吐槽的并不是在飞机上使用手机不安全,而是,“大声打电话会干扰别人,会对我们登上飞机后共同进入的社会空间构成干扰”。《纽约时报》这样解释FCC的行为――它确实是在试图给我们想要的东西:飞行时能够使用数据、上网、收发邮件等。
⑨所以,“或许旁边就坐着一个(打电话的)大嘴婆,但至少你能在Twitter上抱怨一下她。”
1.1991年FCC首次发布“手机禁令”的主要理由是什么?(2分)
2.第2段提到,“从技术上来说,FCC确实承认了“飞行过程中拨打电话所产生的信号会干扰飞机控制信号”的问题早已经解决了。”联系后方回答:FCC用来确认这一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的依据有哪些?(3分)
3.第1段中划线句子“如果你所选择的航空公司允许的话”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3分)
4.第4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本段是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分)
5.“飞机上不能打电话”很可能成为历史,也许你下一次坐飞机的时候就已经解除了“手机禁令”。你认为解除“手机禁令”可能带来哪些便利和不良影响?针对可能的不良影响,你有什么建议?(4分)
参考答案:
1.手机的使用会加重地面基站的负担。(手机的使用是通过地面基站的,而当你快速从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时,基站切换过于频繁,会加重基站的工作负担。)
2.手机无线电波会干扰飞机这种事从未被证实(1分);由于不同频段的信号隔离或屏蔽技术的提高使得这一“安全隐患”也逐渐被消除(1分);电子设备和飞机经过设计已经确认可以互相兼容了。(1分)
3.不可以去掉(1分)。这句话补充说明了坐飞机打电话的条件(1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1会)
4.中心思想:手机无线电波会干扰飞机这种事,从来没有真正被实验证明过(1分);说明方法:举例子(1分)
5.便利:飞行时能够利用数据、上网、收发邮件等;能减少旅途的枯燥;(1分,答出任意一方面的便利均得1分);不良影响:飞机打电话会干扰别人;航空公司需增加信号接收器安装等成本。(1分,答出一点得1分)建议:航空公司需增加信号打电话的管理;乘客需加强自律,避免打手机干扰他人。(共2分,答出1 点得1分)
打电话的乞丐
好不容易又是一年中的第二个长假了,毕成江决定不回家,他已经和女朋友杨红商量好了,利用国庆长假去贵州荔波的小七孔看看这个中国最美的地方。
在约好的地方等杨红的时候,他听见旁边的电话亭上有人在打电话,他好奇地望过去,这是个露天的电话亭,透明的防雨罩下,打电话的是个年轻的乞丐。地上一个肮脏的黑色塑胶口袋,装着他的全部家当。
娘,您还好不,现在腰还疼不,我给您买了腰痛宁,明天给您寄回去,别一天到晚不闲着,累着了,能躺就多躺会儿,有啥活儿,等我回去干。娘,马上到国庆了,我一定回家!娘,我挣了好多钱,您想要点啥我给您带回去。你牙不好,我给您买了牛奶蛋糕,是城里的人吃的,又香又甜,一定合你口!乞丐黑漆漆的手缠绕着鲜红的电话线,说得眉飞色舞。说着说着,他咧开嘴笑了,漆黑的脸像一朵墨菊一样绽放了。
娘,我给您买了件衣服,是城里最时兴的,又轻又舒服,回去您试试合适不?娘,我知道您穿上一定好看!那乞丐和母亲说话的时候越说越激动,几个人站在旁边,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乞丐。
就在这时,一个戴红袖章的人凶神恶煞一般的走过来,恶狠狠地推了他一个趔趄:要饭的,滚。。。。别弄脏这儿地方!
一个大爷看不下去,气愤地说:你干嘛轰他,要饭的就不能打电话了吗?
那个戴红袖章的哼着鼻子说:打什么电话,这个憨包,这个电话早就坏了!那个乞丐背着口袋慢慢离去,他回过头,嘿嘿笑了。毕成江呆了,他看见那个乞丐,脸上露出了世间最美丽的笑容。周围的人一哄而散,一个小伙子说:一个要饭的,还挺拽!
毕成江给女朋友打了个电话,说国庆节不去贵州荔波了,他已经三年没有回家了,他订了回家的机票。
1、文中两次写到乞丐的笑请你分别说说笑的含义?
2、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说着说着,他咧开嘴笑了,漆黑的脸像一朵墨菊一样绽放了。
3、文中的线索性人物毕成江为什么取消了与女朋友旅行的计划?
4、结合文中的主要内容,请你给本文补写一个点明文章中心的结尾。
答案:
1、一次写到他的笑像墨菊一样绽放,现象的写出了他笑得自然而灿烂,开心而投入。第二写到被别人侮辱后嘿嘿笑了,这里既有满足的笑意,更是对别人的冷漠不以为然的笑,又暗含了一种不屑之意。因为内心的爱,他是充实的。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传神的写出了他的外貌和内心世界,并且无形中把外在的褴褛与内心的充实形成对比。
3、因为他从乞丐的身上懂得了关心自己的母亲比旅行更重要,亲情无限。
4、例:毕成江敲开了家门,母亲迎了出来 或对每一个游子而言,无论走多远,故乡永远是自己的根,母亲永远是自己的依靠。爱自己的母亲吧,常回家看看。
打电话
爱亚
第二节课下课了,许多人都抢着到学校门口唯一的公用电话前排队,打电话回家请妈妈送忘记带的簿本、忘记带的毛笔、忘记带的牛奶钱……
一年级的教室就在电话旁,小小个子的一年级新生黄子云常望着打电话的队伍发呆,他多么羡慕别人打电话,可是他却从来没有能够踏上那只矮木箱,那只学校置放的、方便低年级学生打电话的矮木箱……
这天,黄子云下定决心,他要打电话给妈妈,他兴奋地挤在队伍里。队伍长长,后面的人焦急地捏着铜板,焦急地盯着打电话人的唇,生怕上课钟会早早地响。然而,上课钟终于响起。前边的人放弃了打电话,黄子云便一步抢先,踏上木箱,左顾右盼发现没人注意他,于是抖颤着手,拨了电话。
“妈妈,是我,我是云云……”
徘徊等待的队伍几乎完全散去,黄子云面带笑容,甜甜的面对着红色的电话方箱。
“妈妈,我上一节课数学又考了100分,老师送我一颗星,全班只有4个人考100呢……”
“上课了,赶快回教室!”一个高年级的学生从他身旁走过,大声催促着他。
黄子云对高年级学生笑了笑,继续对着话筒:
“妈妈!我要去上课了,妈妈!早上我很乖,我每天自己穿制服,自己冲牛奶,自己烤面包,还帮爸爸忙,中午我去楼下张伯伯的小吃店吃米粉汤,还切油豆腐,有的时候买一粒肉粽……”
不知怎么的,黄子云清了下鼻子,再说话时声嗓变了腔:
“妈妈!我,我想你,好想好想你,我不要上学,我要跟你一起,妈妈!你为什么还不回家?你为什么还不回家?你在哪里?妈妈……”
黄子云伸手拭泪,挂了电话,话筒挂上的一刹那,有女子的语音自话筒中传来:
“下面音响10点32分10秒……”
黄子云离开电话,让清清的鼻涕水凝在小小的手背上。
11.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形象。(5分)
12.小说第二段说“可是他却从来没有能够踏上那只矮木箱”,结合全文,说说这句话有什么作用。(6分)
13.请赏析第三段画线的句子。(6分)
14.本文作者善于设置悬念,读者直到最后才明白黄子云并不是给“真实”的妈妈打电话。有人认为,黄子云的妈妈已经不在人世了;有人认为,黄子云的妈妈改嫁了;有人认为,黄子云的妈妈去在很远的地方打工了……请结合全文,就这一问题试作探究,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小小说阅读题“打电话”的参考答案
11.黄子云是一个一年级的新生。他乖巧、懂事、成绩优异,自理能力很强;他稚嫩、天真,心灵受到伤害,思母情切,惹人怜爱。
12.说明黄子云从来没有给妈妈打过电话,突出他对妈妈的无比思念之情;这样也为下文黄子云打电话给妈妈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强调黄子云与其他小朋友不一样,刻画主人公的鲜明的形象。(符合大意即可)
13.这段文字,以细节描写的形式刻画等电话学生的动作、神态与心理。“捏着铜板”“盯着打电话人的唇”的神态、动作,期望上课钟声延迟但钟声毫不留情的心理,充分表现了等待打电话的学生的焦急心情。(符合大意即可)
14.探究点拨:(1)“他却从来没有能够踏上那只矮木箱,那只学校置放的、方便低年级学生打电话的矮木箱……”,黄子云不可能给妈妈打电话(妈妈已经不在人世),或想打电话也打不了(家里生活艰难,妈妈辗转在外打工,不知道在哪里,也不知道电话号码是多少),又或者爸爸等家人告诉过他不要打电话给妈妈(妈妈已经另嫁他人,有了新的家庭)。(2)“左顾右盼发现没人注意他,于是抖颤着手,拨了电话”,黄子云不想让同学发现事实的真相,或者同学们知道真相但不想让他www.们笑话自己现在没有妈妈(妈妈不在人世或者改嫁了)。(3)“早上我很乖,我每天自己穿制服,自己冲牛奶,自己烤面包,还帮爸爸忙,中午我去楼下张伯伯的小吃店吃米粉汤,还切油豆腐,有的时候买一粒肉粽……”,黄子云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稚嫩、天真的同时又被迫过早地成熟,面对生活的艰辛。妈妈已经不在人世了,不能不和爸爸支撑起这个家;或者,妈妈改嫁而另有家庭,不得不面对现在的生活;还活着,困窘的生活使得妈妈不能不丢下黄子云外出打工,养家糊口。(4)“你为什么还不回家?你在哪里?”妈妈去了天堂,黄子云稚嫩的心灵承受不了这一残酷的事实;或者,另外组织家庭的妈妈是不可能再回到这个家的;还或者,生活的艰难需要妈妈在外奔波,她想回家却不能回。(有探究的过程,有自己的观点,结合原文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诫子书阅读答案8篇
高尔基童年阅读练习及答案
送魏二重送裴郎中贬吉州比较阅读理解答案
散文阅读题与参考答案
诫子书阅读答案8篇
高尔基童年阅读练习及答案
送魏二重送裴郎中贬吉州比较阅读理解答案
冬日香山阅读答案三篇
有事喊董三阅读题答案
藏羚羊的跪拜阅读题及答案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新疆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河北高考排名1849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746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要多少分宁夏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湖南师范大学在云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广东高考排名2474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宁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审计学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2639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安顺学院要多少分广东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东高考排名94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6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要多少分甘肃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46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数控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辽宁工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内蒙古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42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愚公移山铁杵磨针阅读答案
世上没有傻问题阅读理解答案
卖笑的人阅读答案
张炜老人阅读答案
品味遗憾阅读理解附答案
散文阅读题与参考答案
宋史·朱寿昌传阅读练习答案附译文
树的印像阅读答案
与朱元思书阅读理解和答案
文章故乡阅读答案
宋史黄祖舜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谦让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良方阅读答案
论语 阅读及答案
苏洵谏论(上)译文的阅读答案
小石潭记观第五泄记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