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刘莉莉老师

  记叙文阅读及答案一:《日子》

  ①在灾区的路上,常常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农民背着包裹从各安置点返回自己的家园,这是他们自愿的选择。与安置点吃喝不愁相比,返回家园的生活有着太多的艰辛,然而,这似乎并不能阻止那如鸟归巢般的渴望。

  ②我们在陈家坝乡安置点遇到一位叫赵义富的老汉,他今年61岁,个子不高,精瘦精瘦的,眼神很亮,透着一股子倔劲。他的家在大山另一边的青林村,这个村也叫“红军村”,当年村里所有的青壮年都跟着红军闹革命去了,活了大半辈子的老汉,从没想到他引以为豪的家园有朝一日会毁于一旦。地震后,从废墟上爬起来的他,拉起老伴,踏着仍在垮塌的山体,一路跌跌撞撞向山下冲去,身后,他喂养了6年的大红马仰天长啸,哭一般地嘶鸣着,老汉心里疼得直发抖。

  ③在乡里的安置点上住了两天,这一辈子不懂什么叫失眠的赵老汉,两天两夜合不上眼。他的大红马,还有3头牛、20多头猪、16只羊……像走马灯似的在他眼前转个不停。赶到第3天,天蒙蒙亮,老汉再也待不住了,腾地从地铺上站起身,对老伴说了句:“不行,我得回去给牲口们放生,让它们自己找点东西吃。”

  ④老伴哭了:“没了路,你咋得回去?”

  ⑤“我爬也得爬回去!”

  ⑥说到做到的赵老汉真的是爬回去了。

  ⑦大面积垮塌的山体,早已改变了原来的模样,所有通往村子的路全没有了,到处是塌陷,随处是深不见底的裂缝,踩在松垮的碎石上,根本站不住,走两步就要退一步。老汉一路几乎是匍匐在地,手脚并用地往前爬,尖利的石头在他身上刮出一道道伤口,手指磨出了血,一只鞋在攀爬中掉进了裂缝,整整3个小时,他终于爬回了青林村。

  ⑧“地震把房震塌了,大石头把田卷了。我养的.猪、牛、羊、马还在。”

  ⑨他走到家畜跟前,由于饥饿和恐惧它们已极度虚弱,那匹大红马悲哀地望着他,挣扎着站起来,舔着他的手,他落泪了。他松开马缰,解开牛鼻子,把猪和羊向一起拢了拢……又在废墟下翻出一口袋胡豆,洒在地上。然后,找出已经砸扁的水桶,用石头敲了敲,到半山腰的小河沟里取回两桶水,蹲在地上,挨着个看着它们喝饱了,又回到半山腰,再取回两桶水放在那里。直到太阳偏西,他才恋恋不舍地起身,离开这个已经成为一堆瓦砾的家,依然匍匐在地手脚并用,跋涉整整3个小时,回到山下。

  ⑩从这天起,每隔3天,赵义富老汉都要像这样每天山上山下来回爬6个小时回到青林村,给家畜们喂一次水。

  (11)老汉一回去,它们就围着老汉嗷嗷叫,他背不起太多东西,只能喂点水,保住它们。他心里反复念叨的只有一句话:“保住它们!”

  (12)望着老汉,我们惊异地说不出话来。他似乎明白了我们的心思,伸出手,一五一十地数叨起来:“马喂起来要运输,猪牛羊价格好了,年底能卖3万块钱。虽说家都毁了,可日子总要过下去!”

  (13)什么是日子?日子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气概,一种始终奔向明天的希望啊!

  (摘自《光明日报》)

  1、作者在文章开头作了哪些交待?这有什么用意?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说明。(2分)

  答:

  2、第②段中,写“他今年61岁,个子不高,精瘦精瘦的”表明老人

  ________________;说他“眼神很亮,透着一股子倔劲”说明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文中在描写老人的内心感受时多是一笔带过,而描写大红马时则具体细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说说你的理解(2分)

  4、文中对老人着墨最多的是_______,这些描写既是前文“___”二字的具体体现,是老人“倔劲”的生动再现。(2分)

  5、文章结尾一段是老人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用老人的一句内心独白来概括的话,就是。(2分)

  6、作者怀着怎样一种心情来写老人的?试从不同的角度说说看。(2分)

  答案:

  1、(2分)为后文作铺垫:①点明人、事的特殊背景。②暗示老人是农民的代表和缩影。③表明灾民不靠国家、千方百计自救的精神。④表现灾区农民对家园的依恋、不弃与热爱。(答出l个要点即可)

  2、(2分)①年高瘦小(“平凡普通”、说明他完全有理由安享救助)②顽强刚毅(“非凡伟大”、表现出他不善罢甘休的决心)

  3、(2分)①侧面(间接〕描写,借马写人。②传达出作者不忍触及人的种种不幸的那种心态。(答出第②点加1分)

  4、(2分)①细节(动作)②“艰辛”

  5、(2分)“保住他们”

  6、(2分)①痛心②敬佩(感动)(答作“同情”得1分,答“震撼”不得分)

  记叙文阅读及答案二:《寻》

  ①她是个极爱凑热闹的女人,街上一旦有锣鼓钟鸣,叫卖吆喝,她势必会挤到人群中去,一看究竟。

  ②三十多岁的时候如此,四十多岁的时候如此,五十多岁的时候,她的腿脚都没那般利落了,却还是如此。有好几次,她都被人群挤得差点出事,幸好有好心人拉了她一把,才算是有惊无险。她当时也吓得不轻,可就是不长记性,再碰到热热闹闹的场景,还是要努力地挤进去看个仔细。

  ③那一日,我们几家结伴到千里之外的一个小镇寻求一位老中医。说好了,那地方,我们大都人生地不熟的,必须紧紧地走在一块儿,谁都不准远离。她当时也点头如捣蒜,不远离,绝对不 远离。可刚到小镇第一天,她便走失了。

  ④当日正逢小镇的一个传统节日,街上舞龙耍狮的、演杂耍的一个接着一个,我们不禁捏了一把汗,生怕她会在汹涌的人潮中走失,所以都紧紧地手牵着手,可人实在太多了,她又拼了命地往热闹处挤,眨眼的工夫,我们便找不到她的影子了。

  ⑤这可怎么办,她身上连个手机也没有,更要命的是她一出门就常迷失方向。

  ⑥我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死劲儿地踮着脚尖,来回搜寻着,大声呼喊着她的名字。可在那一片喧闹声中,我们的呼喊实在显得太微弱了。

  ⑦没办法,我们只好分头在人群里询问,问他们有没有看见一个六十来岁,身着蓝布衫的老人。得到丁点可能是她的消息,我们便冲着所指的方位,扒开人群,挤进去寻。

  ⑧近黄昏的时候,演杂耍的都相继收队了,围观的人也散得差不多了,我终于在距我们原地千米远的地方看到了她。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焦灼之情也在顷刻间化作愤怒,平生第一次,我忍不住对这个可以做我母亲的女人呵斥不止。

  ⑨她不说话,只是低着头,时而抬起眼,像个孩子般怯怯地看着我。

  ⑩说到口干舌燥的时候,我的气也消得差不多了,上前紧紧拉住她的手,叹口气,轻声埋怨起来,姨,这些杂耍你都看了大半辈子了,再说,咱是在外地,不是说好了都挨在一块儿不远离么?怎么又往里边挤?

  她看我一眼,轻声说,我就是想挤进去看看。

  看看?我的火气蓦地又上来了。你都多大岁数的人了,怎么还像个孩子似的好奇?要说好奇也不是坏事,但你得分分场合……

  我还要再说下去的时候,她抬起头,喃喃起来,听很多人说,很多被拐走的孩子,有的是被卖给了不能生育的夫妇,有的则是被打成了残废逼其沿街乞讨,有的就是被训练成演杂耍的了……

  听到这里,我的心蓦地柔软起来。

  我知道了,她其实并不是要看热闹,而是看引起热闹的主角儿是谁。

  我曾听母亲说过,她还有一个儿子,三岁的时候丢了。

  作者:崔红玲《思维与智慧》2010年第23期(10月上)总第221期

  1、 文章标题“寻”包含哪些含义?(4分)

  2、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2分)

  3、选文第⑦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阅读④——段,体会“我”的感情变化。(4分)

  5、读完此文,你能理解“姨”的“极爱凑热闹”吗?(3分)

  6、本文结尾情节设置巧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

  《寻》

  1、一是指只要上街有热闹看,她就与我们走散,我们就得挤进人群四处寻找她的身影。二是指她不放过任何机会,寻找她多年前失散的儿子。

  2、交待了“她”从年轻时就一直喜欢看热闹的特点。为下文在传统节日上再度走失作铺垫。

  3、动作描写。“冲” “扒”“挤” “寻”等一系列动作,生动形象写出当时大家在人群里艰难寻找她的情态,表现了大家十分焦急、担忧的心情。

  4、着急 愤怒 埋怨 同情(理解)

  5、理解。她并非是要去挤进人群看热闹,而是寻找多年前失散的孩子,哪怕有一线希望也不放弃。表明母亲对孩子的爱永远不会改变。

  6、结尾解开悬念,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与上文多处形成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