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馒头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王明刚老师

童年的馒头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上小学,六岁的妹妹在家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萎打猪草,娘起早贪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茏花。

  有一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回家路上,看看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还厉害。咋办?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了。娘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等我回到家时,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面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娘笑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的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的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不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来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的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拾给我和妹妹,淡淡的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吗!”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读了这篇文章,你被怎样的感情打动了?(4分)

  2、“我”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4分)

  3、文中两次出现了娘的“笑”,这两次笑有何不同? (4分)

  4、说说“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4分)

  5、“我”把馒头都吃了,娘却对二丫娘说“全带回来了”,你对娘的这种做法怎么评价?结合文章和自己的体会说说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1、被一种叫做母爱的情感深深感动,或被“我”无法战胜饥饿而无信的愧疚刺痛着心。(意思对即可)

  2、不是。如“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说明“我”心里装着娘和妹妹。

  3、第一次是欣慰的笑,第二次是掩饰尴尬的笑(宽慰的笑,无奈的笑)。

  4、饥饿中的母爱,使“我”真正懂事了,从此懂得真正去关爱自己的家人和别人,“我”承受了本不是自己的年龄应该承受的艰辛,长大了。(意思对即可)

  5、这是善意的谎言,是娘对女儿深爱的表现,她不希望让女儿丧失自尊(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答题方法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小说把握故事情节题型答题技巧

  (1)三种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3)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