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阅读题及答案2篇

刘莉莉老师

《定风波》阅读题及答案2篇

《定风波》阅读题及答案1

  定风波·重阳

  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注】①翠微:指山上的小亭。②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③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

  B.词作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

  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E.上片即景生情,下片以酒助兴,作者在上下片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形成鲜明对照。

  2.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BE(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B“三幅画面”有误,“江涵秋影”不能分开;E“明显不同”“鲜明对照”有误)

  2.第一问: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面对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意思答对即可,3分)第二问: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人生的境界更加高远。(意思答对即可,3分)

《定风波》阅读题及答案2

  定风波①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此词作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是作者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②萧瑟处:指遇雨的地方。

  14、定风波是这首词的词牌 。(1分)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3分)

  A.这首词虽然只写了生活中遇雨的一件小事,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令人回味。

  B.序文中说,同行的人在雨中很狼狈,只有作者气定神闲,泰然处之,反映出他不同常人的胸襟气度。

  C.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句子尤其精彩,不但写出了面前的风雨,也暗示了人生的风雨。

  D.这首词上下片分工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兼议论,体现出词人清晰的思维脉络。

  (下片中不仅有抒情议论,也包含写景的成分)

  16、结合苏轼的身世和本词的写作背景,品析词中画线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4分)

  人生何尝不是在风雨之中穿行(1分)?自然的风雨如此,而政治的风风雨雨何尝不是瞬息万变(1分)?不管在何种风雨之中,只要坚持着一路走下来,回头再望那萧瑟之处,也就无所谓什么风雨和天晴了(1分);重要的是个人应该以旷达平和的态度来面对这一切(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