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阅读答案

孙小飞老师

伶官传序阅读答案1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B.负而前驱 负:背,用背驮东西

  C.函梁君臣之首 函:匣子,此处是动词

  D.举天下之豪杰 举:列举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用后唐庄宗由盛转衰的事例加以论证,再进一步得出结论。

  B.作者用对比手法描述庄宗事例,方其可谓壮哉极言庄宗志得意满,为下文张本;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与先前形成强烈反差,印象深刻。

  C.文章用庄宗得与失盛与衰的内容作为立论的历史根据,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

  D.文章题目是伶官传序,表面写伶人,实际上是通过回顾庄宗的事例,强化对人事的认识,可以说是一篇单纯记述庄宗的传记作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5分)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5分)

  参考答案

  1.D

  2.C

  3.D

  4.(1)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忧劳、兴、逸豫各1分,句意1分)(兴亡使动各1分,自然之理也判断句1分,句意2分)

  (2)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 (宠)爱伶人才如此吗?(积、溺、困、岂各1分,句意1分)(定语后置1分,被动句1分 ,岂1分,句意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小题1】举:全、都

  2.小题2】A. 的原因/用来;B.一定/代词;C. 用;D.和/给予

  3.小题3】C 解析:划横线的部分就是就空间方面来说的,说市的范围越来越大,A中说起决定作用无根据,B说在城的发展中七支配地位也无根据,D说超越了城并且对其产生了威胁也没有根据。

  4.小题4】注意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关键词的翻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译文

  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乘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

  《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于是作《伶官传》。

伶官传序阅读答案2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伶官传序》)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索) 原(推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而皆背(背叛)晋以归梁 抑本(推究)其成败之迹

  C.盛(装着)以锦囊 乱者四应,仓皇东(向东)出

  D.函(匣子)梁君臣之首 凯旋而纳(收藏)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①与其所以失之者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②岂独伶人也哉

  C.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②为天下笑

  D.①自然之理也 ②莫能与之争

  4.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开头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全文立论的根据,也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B.第三段连用问句,并寓结论于疑问中,之后引《尚书》作答,引出古训,点明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即本源在于“天命”。

  C.篇末引出历史教训,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使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

  D.文章既用平实的语言客观地叙述事例,又引《尚书》论证,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首尾采用反问句,感叹中包含着肯定。

  5.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参考答案:

  2、 D(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

  3、 B(A①他②一定; B难道; C①成为②被; D①的②他。)

  4、 B(本源在于“人事”)

  5、(1)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兴”1分,“亡”1分,句意通顺1分)

  (2)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也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积于忽微”句式1分,“困于所溺”句式1分,句意通顺1分)

  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伶官传序阅读答案3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动词,推其根本

  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你的,人称代词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绳索

  D.函梁君臣之首 函:木匣子。

  13、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

  B.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C.以三矢赐庄宗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D.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4、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B.文章借古讽今,借后唐庄宗的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C.文章气势磅礴,义正词严,严厉地批评了庄宗,在责难之中总结教训,并明确告诫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D.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手法,将庄宗极盛与极衰的两种情形进行了鲜明的对照,说明了盛衰之事本源在于“人事”的道理。

  参考答案:

  12、D (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13、B(A……的原因/用来的……方法B特殊指示代词,的地方C拿,介词/因为,介词D一定,祈使语气副词/ 难道,反问语气副词)

  14、C

  【参考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为因素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这以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可以称得上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分离逃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为因素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全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伶官传序阅读答案4

  伶官传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B.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束缚捆绑。

  D. 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装。

  10.C/这里泛指绳索。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C.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D.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1.D/为:均作介词,表被动,被。A乃:上句,代词,你的;下句,连词,才。B何:均为语素。上句,何其,语气副词,多么;下句,疑问代词,怎么。C其:均作代词,上句,代庄宗,作主语;下句,代百姓,作定语。

  1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B.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 发挥: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

  C.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气候:天气

  D.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智力:智慧和力量

  12.B/发挥:辉映。

  13.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A.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B.善哉!技盖至此乎?

  C.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D.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13.D/A.伏通“服”。B.盖通“盍”。C.羞通“馐”。

  14.下列四个选项中的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词在用法上最为相似的一项是

  例句:逸豫可以亡身

  A.岸土赤而壁立 B.将成家而致汝

  C.六王毕,四海一 D.吾将买田而归老

  14.B/致(使……来),其用法与例句中的“亡”(使……灭亡)相似,都是“使动用法”。A壁:名词用作状语,像墙壁一样。C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D老:形容词用作动词,养老。

  15. 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

  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15.A/文章开篇是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应为“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伶官传序阅读答案5

  文言文完成1-4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注:伶人——古时称演戏唱歌作乐的人为伶人。

  (北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的一项是(3分)

  A.此三者,吾遗恨也 恨:怨恨

  B.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前:在前面

  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追究

  D.故方其盛也 方:正当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王临终之时,留给庄宗三支箭,希望他不要忘记三个遗恨。庄宗每次出兵都要带着这三支箭。

  B.庄宗俘获了燕王父子,杀了梁国的君臣,用自已的实际行动告慰先皇,替自己的父亲完成了遗愿。

  C.庄宗由最初的意气风发终落得泪下沾襟的悲惨结局,充分证明了江山“得之难而失之易”的道理。

  D.作者欧阳修认为庄宗之所以会失败,全在于他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贪图享乐,

  最终被伶人杀害。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B.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答案:

  1.A 恨:憾 不满

  2.C 文中并没有“充分证明江山得难易失”的道理。

  3.C

  4. (1)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入宗庙,把箭交还先王,把成功的喜讯告诉他。(双线处一点1分大意2分)

  (2)答案:祸与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并且智慧勇猛的人大多被他们所溺爱的事物困住,难道仅仅是伶人吗?(双线处一点1分大意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