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溪石记
(北宋)欧阳修
⑴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⑵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濆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行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⑶溪傍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伪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①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⑷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丰乐)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⑸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
⑹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注释】①佚:同逸,安逸。
22. 第⑴段的见其可怪中的其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3. 对刘金其人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刘金是乱世举事的三十六位英雄之一。
B.刘金爱石是效仿爱赏奇异的孩子女人。
C.刘金曾构建陂池台榭,植种奇木异草。
D.刘金后代为平民,仍有散居在溪边的。
24. 第⑵段考求溪名,是否游离于文外?(2分)
25. 第⑸段的作用是什么?(2分)
26. 概括本文主旨。(3分)
参考答案:
22.(1分)六块菱溪石中最大的一块
23.(3分)B
24.(2分)否。溪名虽被迫改掉,且被记于正史,流传于民众心中的却仍然是溪的本名。可见只有民众的口碑才是真能流传改变不了的。这与作者主旨是有内在一致的。
25.(2分)承上文我对两石的安置方式,解释这样安置的原因(避免天下所有奇异事物或被弃或被占的命运),为发出告诫和请求作铺垫。
26.(3分)借菱溪石的或被取或被弃的命运,慨叹人事兴衰无常,表达与民同乐的思想。
【文言文参考译文】
有个姓封的老人,家里有钱,品德高尚。有一年除夕,他在出屋门的时候看见自家的燕子惊恐的飞出来,就让两个仆人拿着蜡烛看看是怎么回事,出了中庭,他抬头看见树梢上有人,于是就止步不进,对两个婢女说:你们把蜡烛留在这,我一个人在这里喝酒,赶快把酒杯拿来!酒杯拿来后,他屏退家人,抬头对着树说:树上的人,这里已经没有外人,为何不下来呢?树上的人听了后,吓得直打哆嗦几乎都要掉下来了!老翁说:别怕,我怎么是忍心去抓你的人呢。那人才下来了,磕头称自己是死罪!老翁一看,原来是邻居,于是把他带进亭子,先替他倒了三杯酒,说:你需要什么。邻人流着泪说:我家有个老母亲,现在遇到年荒,没有什么可以度日,向来知道你家富有,所以做这不孝的事情。现在你不怪罪我,我还有其他什么要求呢。说完,声音哽咽!老翁说不能周济邻居,以至于你做坏事,这是我的过错!现在酒菜还温着,你先吃饱,我再送你三十两银子,用来过日子的同时,也可以做小生意,这就可以过日子了!以后不要再做这样的事情了。别人不会像我这样宽恕,而且你这样也陷你母亲于不义。一旦成为小偷,到老也洗脱不了,何苦呢。他吃完了,给了他三十两银子,并把食物打包让他带走,送到墙下,说:回去给你母亲!你仍旧从这出去,不要让我的家人知道这件事,我也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其他的人。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救,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 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________,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__________,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仅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 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论点。(4分)
8.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④段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章结构完整。(3分)
第④段横线处应写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第⑦段,回答问题。
(1)说说“不耻相师”的含义。(2分)
(2)在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2分)
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在文中甲、乙哪一处?为什么?(4分)
答案:
7.要虚心好学;要不耻不知,要不耻下问,一不耻相师。
8.怎样虚心好学呢? (或“什么叫虚心好学呢?”
9.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②谦逊、谦虚、虚心等。雅量、度量、胸怀等。
③乙处:因为它不是解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从“语义连贯”的角度回答也可)。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几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救,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于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________,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__________,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仅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论点。
2.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④段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章结构完整。
第④段横线处应写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⑦段,回答问题。
(1)说说“不耻相师”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在文中甲、乙哪一处?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要虚心好学;要不耻不知,要不耻下问,一不耻相师。
2、怎样虚心好学呢?(或“什么叫虚心好学呢?”
3、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②谦逊、谦虚、虚心等。雅量、度量、胸怀等。③乙处:因为它不是解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从“语义连贯”的角度回答也可)。
阅读文言文《北人食菱》,回答后面问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因为)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文中划线词:
仕_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 而______________ 强______________
2.翻译: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当官;有人;却;硬是
2.连壳一起吃,是想用来清热啊。
3.他这样不懂装懂很不好,我们一方面要发奋学习,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也要大胆承认自己在许多领域是无知的。否则必然会贻笑大方。(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19分)
【甲】楚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③,并④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⑤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⑥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仕:做官; ③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④并:连同 ; ⑤以:用来 ⑥何:哪里
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遽契其舟( ) (2)不亦惑乎( )
(3)从其所契者( ) (4)席上啖菱( )
13.选出句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 )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其人自护其短
C、置之其坐 D、其人自护其短
14.翻译句子:(6分)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北土亦有此物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们可以从甲乙两文中分别获得什么启示?(3+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4分) (1) (立刻,匆忙) (2) ( 迷惑,糊涂 )
(3) ( 雕刻) (4) (吃)
13( B )(3分)
14.(6分)(1)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船已经向前行驶了,但是剑却没有行走。
3.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15.(3+3分不能墨守成规、不能迷信教条,不尊重客观事实
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夏天,菱在湖中开着洁白的小花。三角形的叶片一簇簇浮在水上,染绿了湖面。
菱有很大很大的须根,深深扎进泥里,吸取营养。无需照料,它们依靠自己顽强地生 存、成长,自由自在地开花结果。
菱的果实,长着尖尖的角儿,有坚硬的外壳。果实的肉,又白又嫩,脆生生、水汪汪的, 清香可口。
采菱季节是孩子们的节日,撑出一个个月儿形的梭子船,一边采食到处都是的菱果,一 边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荡漾,真像一幅又热闹又美丽的水乡风情画。
1. 填空。
.本文除了写菱的叶,还写了菱的 和 。
2. 三角形的叶片一簇簇浮在水面,染绿了湖面。从“一簇簇”我们可以读出 ,“染绿了湖面”说明 。
3. 想一想,为什么说采菱季节是孩子们的节日?再写下来。
参考答案:
1.小花 须根 果实
2.菱叶长得多 密
3.提示:语句通顺即可。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吐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①菱:即菱角。 ② 仕:做官。
1、解释划线的词。
席上啖菱( ) 或曰( )
2、翻译句子。
(1)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吃;有人
2、(1)连壳一起吃,是想用来清除热气。
(2)前山后山,哪个地方没有!
3、无论碰到什么事,不要不懂装懂。如果自以为是,只会惹来笑话。(意思对即可)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以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教,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称她“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咏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的奠基人马克思《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论语》载:“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问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这事,就嘲讽的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仍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都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___ ,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____ ,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仅有战功而不识大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的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点本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其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 。
2.作者从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论点。
3.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④段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章前后连贯,结构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在文中甲、乙哪一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第⑦段,回答问题。
(1)解释“不耻相师“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要虚心好学。举例论证(例证法)
2.要不耻不知要不耻下问要不耻相师
3.怎样才能做到虚心好学呢?(用陈述句也行:要做到虚心好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4.乙处
5.(1)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应当互相学习)
(2)谦逊(谦虚、虚心)雅量(度量、胸怀)
原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选自《雪涛小说》)
编辑本段解释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编辑本段北人食菱的道理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辩别,护其短处 2.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3.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注释 1.并:连同.2.去:去除.3.欲:想要.4.坐:因为,由于.5.或:有的人.6.而:却.7.曰:说.8.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9.北人:北方人.10.以:用来.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12.仕:(仕途)在……做官.13.啖:吃.14.并壳:连同皮壳一起吞下.15.食:食用.16.何:哪里.17.识:见过,见识
寓意
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补充省略成分 我非不知.并壳者,(我)欲以(其)清热也.
原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雪涛小说》) 编辑本段解释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358804731 20xx-11-13
原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雪涛小说》) 编辑本段解释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编辑本段北人食菱的道理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辩别,护其短处 2.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3.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一起吞下。 15.食:食用。 16.何:哪里。 17.识:见过,见识 寓意 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补充省略成分 我非不知。并壳者,(我)欲以(其)清热也。
原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雪涛小说》)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 井有香泉树有灵 20xx-11-13
原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雪涛小说》)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辩别,护其短处 2.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3.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一起吞下。 15.食:食用。 16.何:哪里。 17.识:见过,见识
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北方的人不知道菱角为何物,但他在南方当官。在酒席上吃菱角把壳也吃进去了。有人说,吃菱角要剥掉壳,北方的人自圆其说,不承认自己的缺点,我不是不知道,我吃壳,只是想去热降火。那人告诉他,北方有菱角吗?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里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不是生长在土里,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说成知道的。
北方的人不知道菱角为何物,但他在南方当官。在酒席上吃菱角把壳也吃进去了。有人说,吃菱角要剥掉壳,北方的人自圆其说,不承认自己的缺点,我不是不知道,我吃壳,只是想去热降火。那人告诉他,北方有菱角吗?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里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不是生长在土里,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说成知道的。
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 分)
答:①人人都有缺点,但不要掩饰缺点。②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③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
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 分)
答:①人人都有缺点,但不要掩饰缺点。②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③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东西当做知道的东西。
解释
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口里。有人(就)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自己保护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解释
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口里。有人(就)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自己保护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原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雪涛小说》)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longlong28go 20xx-11-13
原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雪涛小说》)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辩别,护其短处 2.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3.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一起吞下。 15.食:食用。 16.何:哪里。 17.识:见过,见识
寓意
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补充省略成分 我非不知。并壳者,(我)欲以(其)清热也。
原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雪涛小说》)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魔饰天蝎龙 20xx-11-13
原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雪涛小说》)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辩别,护其短处 2.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3.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一起吞下。 15.食:食用。 16.何:哪里。 17.识:见过,见识
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补充省略成分 我非不知。并壳者,(我)欲以(其)清热也。
解释
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口里。有的人(就)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自己护短,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口里。有的人(就)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自己护短,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辨别,护其短处
有一条河,有一座独木桥,只能容一个人通过.河东河西有两个人,一个从东来,一个往西去谁也不让谁.怎么过桥?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编辑本段北人食菱的道理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辩别,护其短处 2.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3.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一起吞下。 15.食:食用。 16.何:哪里。 17.识:见过,见识
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补充省略成分 我非不知。并壳者,(我)欲以(其)清热也。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辩别,护其短处 2.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3.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一起吞下。 15.食:食用。 16.何:哪里。 17.识:见过,见识
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补充省略成分 我非不知。并壳者,(我)欲以(其)清
一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译文:有个北方人,自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后来到南方作官,(一次大家)坐在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有人提醒他说:“吃菱角要去壳。”他却想掩盖自己的短处,说:“我不是不知道要去壳,是想用来清热呀!”人家问他:“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菱 溪 石 记
欧阳修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渍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荇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溪傍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吴时贵将,与荇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 按:察看
B.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 称:适合
C.骄于富贵佚欲而然邪? 佚:遗失
D.亭负城而近 负:靠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而乃能知爱赏奇异 吾常终日而思矣
B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C石即刘氏之物也 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
D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 去以六月息者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重新安置菱溪石的目的是满足滁州百姓逢时过节玩赏,本文写作目的只是告诫世人不要玩物丧志。
B.菱溪石在刘金手中是私人藏品,在欧阳修手中供百姓观赏,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这说明二人境界悬殊。
C.刘金是一名勇猛之人,身处乱世,志向远大,事业有成,他收藏菱溪奇石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骄奢淫逸。
D.作者介绍了刘金在世时的盛极一时,后叙述刘氏后代泯然无闻之状,两相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兴废之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4分)
(2)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6分)
参考答案:
4C(佚通逸,放荡。此题为了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理解和判断方法的掌握。)
5.(都是表示判断的语气助词。A、转折连词可是/假设连词假如。B、代词其中的/祈使语气词还是。D、介词根据/介词凭借。)
6A(根据最后一段的议论可知,作者的写作目的有二,其一是富贵如浮云,奇物难以永远占有;其二才是告诫世人不要玩物丧志。)
7.参考答案:
(1)我对那些人与物的兴盛与衰废产生感慨,可惜这块大石让人喜爱却反而遭到遗弃。(其中感人物废兴和弃的被动句式各1分,全句通顺1分)
(2)那些奇异的事物,被弃置在偏僻悠远的地方就很可惜,被放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则喜欢它的人免不了会把它拿走。(其中物之奇者定语后置、幽远活用、置之后的介词省略、耳目各1分,全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菱溪的奇石共有六块,其中四块被人取走了,一块稍微小一点但形状特别奇异,也被收藏在老百姓家里;最大的一块仰面躺于溪边,因为它难以移动,所以能够独自存留下来。每年天寒霜降,溪水干涸就露出了石头,溪旁住的人见它形状怪异,往往把它作为神灵祭祀。
菱溪,查阅各类图册经籍中都没有记载。唐代会昌年间,刺史李渍写了一篇《荇溪记》,说:荇溪水出永阳岭,向西从皇道山下经过。根据地理位置寻找,现在没有被称为 荇溪的河流。问滁州人荇溪在什么地方,他们回答说菱溪就是这条河。杨行密占据淮南的时候,淮南人为了避讳他的名字,把荇改为菱,从道理上说也许就是这样。
溪旁有一处遗址,听说是以前将军刘金的住宅,奇石就是刘金的东西。刘金,伪吴时代的贵将,和杨行密同时在合肥举事,号称三十六英雄,刘金就是其中之一。刘金本来是一个骠悍武夫,却也知道喜欢、欣赏奇异的事物,有了像小孩子一样的爱好,难道不是因为在乱世之中功成志得,满足于富贵人的安乐与嗜欲而使他这样吗?遥想这宅院当年的水池台榭、奇木异草,和这些石很匹配,也是一时的盛事!现在刘金的后人,散居为平民,还有住在溪两岸的。
我对那些人与物的兴盛与衰废产生感慨,可惜这块大石让人喜爱却反而遭到遗弃,就用三头牛拖出来,放置于幽谷之中,又寻找那块稍微小一点的,在白塔的老百姓朱某家得到了它,就将它们立在丰乐亭的南北。丰乐亭靠近滁州城,道路近便,可以作为滁州人每年游玩的好去处。
那些奇异的事物,被弃置在偏 僻悠远的地方就很可惜,被放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则喜欢它的人免不了会将它拿走。唉!刘金虽然不值一提,但也可以说是一个勇猛的人,他平生的理想志向,难道不大吗?可是到了他的后辈,衰败零落,以至于子孙没落而默默无闻,何况是要想长久地占有这块石头呢?那这件事可以作为那些富贵者的警戒。而那些喜欢奇异事物的人听到了这块石头的故事以后,也就可以欣赏就行了,何必取走占为己有呢!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新疆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河北高考排名1849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746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要多少分宁夏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湖南师范大学在云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广东高考排名2474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宁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审计学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2639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安顺学院要多少分广东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东高考排名94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6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要多少分甘肃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46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数控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辽宁工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内蒙古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42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愚公移山铁杵磨针阅读答案
世上没有傻问题阅读理解答案
卖笑的人阅读答案
张炜老人阅读答案
品味遗憾阅读理解附答案
孙犁阅读答案
小泥人过河阅读及答案
寄答京友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陈述古辨盗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克明文言文阅读答案
魂魄犹在江山图阅读答案
趁雪打劫还是雪中送炭阅读答案
宋濂狸猩阅读答案
一朵早醒的桃花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关于旅鼠之谜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