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优秀教学设计范文五篇

孙小飞老师

高二政治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延续及其影响;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能力,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学生分析】

在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很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通过本框的学习,从直观的赏析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传统文化的在今天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难点: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教学方法】

探索“情境问题”互动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结合,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确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如果说文化传播是文化横向交流的过程,那么文化继承就是文化从古到今纵向积累的过程。这节课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文化面面观

探究:课本39页虚线框。

问题: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

老师:京剧和书法的由来同学们都了解,下面我介绍一下针灸的历史。

针灸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剌法:人们偶尔被一些坚硬物体碰撞了身体的某个部位,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原来疼痛的部位疼痛感减轻了或消失了。最早的针具是砭石(石针),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

灸法的起源与火的使用有着密切关系,人们在烤火取暖时发现,身体某个疼痛的部位经火一烤,疼痛感减轻了,于是受到了启发。后来形成了针灸。

战国时代神医扁鹊、唐代名医孙思邈都擅长针灸。2006年5月20日,针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刚才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老师:什么是传统文化?

学生: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老师:由于传统文化在历史中形成,并延续到现在,所以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在很多方面,下面我们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一起来感受传统文化。

1、传统习俗的继承

老师:我们在过民族节日的时候,会有很多传统习俗。

问题:我们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学生:元宵节吃,端午节吃,中秋节吃,清明节等。

老师:什么是传统习俗?它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

学生: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习惯。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

问题:北京故宫有什么样的建筑特点?课本28页图片。

学生:座北朝南,东西对称;宫殿高大雄伟,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深、宽、高。北方建筑至今仍然有这些特点。

老师: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地位是什么?

学生:中国古代建筑以自己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

老师: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老师:中国的传统文艺包括传统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书法等。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唐诗宋词,古代四大名著,王羲之、颜真卿的书法。吕剧、豫剧、山东梆子、山东快书。

老师:中国传统文艺的地位是什么?

学生:中国传统文艺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

概念: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材料:孝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百善孝为先”。三字经:“首孝弟,次见闻。”曾子《孝经》:“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问题:《24孝》之一王祥卧冰求鲤,你能否讲讲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

学生:王祥,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要王祥到河捉鱼。适值天寒地冻,河水早已结冰,哪有鱼呢?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刺骨的寒冰冻得他牙关打颤,全身颤抖。突然间,他身体下的冰块裂开了,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大喜,抱着鲤鱼飞奔回家,煮鱼汤给后母吃。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这个故事发生在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从此那条河叫孝河。

老师: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不仅影响了山东、临沂,而且影响了每一个中国人。像忠孝仁义等中国传统思想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

学生: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高二政治优秀教学设计2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认同人民的利益为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标准,但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所以,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通过第一框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价值观的含义和价值观的指导作用,通过本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本框包括“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两个目题。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对他人和自己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分析,认识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和社会历史性。

2、通过对生活中价值冲突的实际事例分析和思考,明白为什么要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初步具有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3、通过例举先进人物的事例,深刻领会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在实践中自觉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评价任务

1、填写导学案,然后归纳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和特征。(评价目标1)

2、通过合作探究,说明应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知道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评价目标2)

3、结合先进人物的事例,归纳道理,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评价目标3)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为了谁》,在激情的歌声中,教师用相关的歌词和创作背景导入本框内容,激发学生探究在生活中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展示学习目标

3、推进课程:

活动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材内容,完成导学案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基础知识

活动二:通过观看视频《寻找最美村官---裴春亮》,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1)裴春亮因为穷离开了家乡,后来,还是因为穷,身价过亿的裴春亮又回到了家乡。他的前后变化说明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什么特征?当他投资2000千万建设裴寨新村时,他的妻子持反对态度,说明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什么特征?

(2)裴春亮想点子、找路子,带领全村人民面向市场发展蔬菜大棚、花卉种植等新型农业,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带领全村人民脱贫致富;村头树立的未来五年要干的十件大事是沉甸甸的责任和沉甸甸的承诺。说明了他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符合了什么要求?(标准)(分组讨论)

活动三:通过对落水儿童事例讨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即如何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

活动四:学生写一条勉励自己的人生价值格言。

活动五:跟踪训练

4、教师总结:生活中有五种人:圣人(利人不利己)--好人(利人也利己)--平常人(利己且利人)--坏人(损人为利己)--恶人(损人不利己)。我们都是平常人,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做好人,力争当圣人,坚决不做坏人和恶人。

高二政治优秀教学设计3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的创新。(2)文化创新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繁荣分析:通过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跋的作用,来完整地把握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能够举例说明文化仓情识寸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案 导入: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三、【新课教学】:

(一)文化创新的实质(是什么)

v ◇探究一:结合材料分析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采茶舞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作为亚太地区优秀民族歌舞保存起来,成为中国历代茶歌茶舞得到的荣誉。《采茶舞曲》原曲诞生记:

1958年春天,周大风随团奔赴盛产茶叶的泰顺山区展演,并为创作采风。演出之余,为了寻找创作灵感,他常与当地村民一道上山采茶。云雾飘渺的山峦、泉水丁冬的溪流、欢声笑语的采茶人轻轻吟唱的曲调,都深深地触动了这位年轻的音乐家。

5月11日晚,他通宵未眠,一气呵成创作出了了反映采茶生产的《采茶舞曲》。

◇课堂探究:(1)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有什么关系?

(2)采风活动对于文化创作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探究提示:(1)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多年来受到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江泽民同志曾两次写信关心鼓励采风活动这一善举,说“采风活动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只要我们真正投身人民群众,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深入体验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进程,就一定能不断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希望你们再接再厉,把采风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这样,有助于文化创新。

(2)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以“三贴近”精神为指导思想,倡导全国的媒体和宣传机构,号召全国的作家、诗人、电视人、摄影家、书画家、新闻工作者和经济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加盟大采风活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创作出反映世纪中国时代强音的优秀作品;弘扬经济建设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优秀单位,总结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先进经验;交流探讨地方经济发展、实践全民奔小康的成功之路的有效途径;协助地方单位解决需要解决的部分实际困难。

1.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他们总结了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学说的优秀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人类社会,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是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的典例。

2. 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②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二)文化创新的作用(为什么)

探究二:结合材料分析文化创新的重要作用:

《采茶舞曲》的完善及蝴蝶效应

周总理:《采茶舞曲》曲调“有时代气氛,江南地方风味也浓,很清新活泼,但有两句歌词要改(原词‘插秧插到大天亮,采茶采到月儿上’),插秧不能插到大天亮,这样人家第二天怎么干活啊?采茶也不能采到月儿上,露水茶是不香的。”

为此,周大风来到梅家坞体验生活,思考如何才能改好歌词。随着岁月的沉淀和阅历的增加,歌词几经修改后,最终被群众认可,唱得愈发顺口,风靡全国。

浙江的茶农在采茶时总会情不自禁的哼唱《采茶舞曲》,精神上得到片刻的放松,更好地投入劳动当中。同时,《采茶舞曲》让更多的人了解浙江茶文化,促进了浙江茶的热销。

为什么进行文化创新?

必要性: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重要性:②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三)文化创新的主体

常言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有人认为: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的聪明才智。

此事你怎么看?

高二政治优秀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善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本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辩证观察和认识问题。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开心学国学的主题曲《龙文》导入,引导学生中国传统习俗、建筑、文艺和思想的继承性;在学习中,继续与学生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其他特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明确其作用的双重性,并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案例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继承者和享用者

二.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三.教学过程:

(一)先请学生快速预习课本P39——41的内容

播放《龙文》视频,请学生结合P39——41的课本知识点找出片段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

【师生对话】

1、吃汤圆,猜灯谜: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1)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汤圆象征团圆

(2)为什么汤圆象征团圆?——因为汤圆形状是圆的,名字中又带有“圆”,在我们中华民族这个群体中就被约定俗成地认为是团圆的象征。

(3)元宵节吃汤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从汉代就开始用点灯的方式庆祝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起源于宋朝,距今也比较久远。

(4)为什么那么久远,吃汤圆的习俗还能流传至今,让我们都能知道(你是怎么知道元宵节要吃汤圆这个习俗的)?——爸妈说的。爸妈是怎么知道的?——他们的父母告诉的。

所以传统习俗是世代相传的

传统习俗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习惯、礼仪、风尚,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文化具有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的特点)

(探究活动)请学生列举除元宵节吃汤圆习俗之外的其他传统习俗,包括西方的传统习俗。

点明本课主题“传统文化”并不是特指中国传统文化,每个国家、民族都会有他们的传统文化,但是今天会以中国为例来上这节课。

2、唱戏(挪进暖阁后,贾府的自养戏班唱戏助兴)

(1)剧中唱的是什么戏种?——昆曲(清朝的大户人家家里都会自养戏班——昆曲班)昆曲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口述、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代表作。

(2)昆曲是哪里的地方戏?——江苏昆山的地方戏。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地方戏?——越剧、绍剧、莲花落、京剧……

为什么这么多地方戏,只有昆曲被列入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昆曲历史悠久,关键是在这么悠久的历史发展历程中,昆曲的变化最少,保留的传统戏曲特色最多;

昆曲非常好听,传统戏曲讲究唱念做打的功夫,昆曲对这些功夫的要求,舞台呈现效果出色,很多其他戏种的演员为了磨练自己的技艺都要学习昆曲,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有很深厚的昆曲功底;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师”,其他戏种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受到昆曲的影响。

(3)昆曲是传统戏曲,传统戏曲是属于传统文化的哪种形式?——传统文艺

什么是文艺?——文学艺术:民族精神的火炬

除了戏曲,中国还有哪些传统文艺?——书法、国画、篆刻、传统文学(如小说《红楼梦》)……

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传统建筑(视频片段中的贾府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建筑:凝固的艺术

(1)中国传统建筑有哪些特色?——飞檐翘脊、白墙黑瓦、雕梁画栋

还有非常有特色的一个地方,送灯谜来的公公从屋外进入屋内跨过的是——门槛(影壁墙、飞檐等具有*的传统建筑)

(2)以前的房子有门就有门槛,门槛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建门槛?——防止不干净的东西进入,门槛被认为是护家神,保佑全家平安幸福,愿望虽美好,但存在着迷信思想。

(3)一般人家有门槛,但是门槛会建得比较低,像贾府这样的富贵人家门槛一般都建得比较高,这是为什么?——门槛越高,象征地位越高。因为人在跨过高门槛时,脚抬高,身体前倾,姿态就好象在向屋主人鞠躬行礼一般。

这样的象征意义蕴涵了什么思想?——封建等级观念

4、除了在门槛这个传统建筑特色中蕴涵的传统思想,片段中还体现了什么传统思想?——孝、封建礼教思想等

(提示)吃汤团象征我们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中国人历来喜欢“和”字,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还特别表演了“和”字的演变;在我们的语言系统中有一整套与“和”相关的词语,请学生举例(和睦、和平、和谐、家和万事兴等),这体现这什么传统思想?——“和合”思想

“和合”思想在现代生活中还存在吗?——提倡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就是对“和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思想: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传统习俗、建筑、文艺和思想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继承和保留下来,说明传统文化是可以被继承的,说明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继承性

(二)展示北京奥运会会徽图片,请同学找出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归类。

思考:九九重阳的变迁——所以传统文化虽然保留了最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要因时而变,说明传统文化还具有什么特点?——相对稳定性。

(三)正是因为有这么具有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我们设计的会徽才能那么独特而出色,有人说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但也有些人一提起传统文化就觉得是封建、落后、腐朽的东西,是阻碍我们社会进步的包袱,书本P43就有截然不同的两个观点。

【分组讨论】请同学们从现实生活中找找哪些传统文化是财富,哪些是包袱?并说明为什么。

简单总结,财富就是指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积极向上,符合社会发展的部分;包袱就是糟粕部分,落后、腐朽,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部分。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传统文化如果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就会阻碍社会和人的发展。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们应该怎么做?——保持和发扬;对于糟粕应该改造或剔除。总结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学以致用】请同学就本堂课学过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孝”文化。

高二政治优秀教学设计5

《意识的本质》

1、知识目标

◇识记 :

意识的含义及本质

◇理解:

(1)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世界客观性的认识,初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思考人类对世界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刻体会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二、【重点、难点】:

意识的本质

第一框题 意识的本质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物质?物质的特性是什么?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是怎样的?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导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节课我们来探究梦的形成。

自主探究:

1、动物有意识吗?

2、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各是什么?

3、纯粹[S1] 的动物心理会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

4、为什么只有人脑才能产生意识,而动物脑则不能?

5、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是不是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呢?

合作探究: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是物质的或者化学的反应;生命物质包括植物和动物,都具有对外界刺激做出感应的特性,动物还具有感觉的能力,-但这些反应都属于它们的本能;而人的意识活动则是自觉的,无生命物质、植物和动物的反应有着本质区别。但人的意识活动也要依赖于一定的生理基础,特别是人脑这一高度发达的物质器官。因此,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基础。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探究人类意识与非生命物质、植物和动物反应的历史联系,从而说明人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现象既不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自然界先于意识而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运动的发展,大脑越来越发达,大脑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生物的反映由应激性到动物的感觉、心理的发展,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课堂探究:(1)谈谈你所熟悉的动物有哪些复杂的心理反应。

(2)上述动物的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

◇探究提示:(1)高等动物的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表象、情感,甚至还有简单的分析和判断。如猴子可以借助木棒获得高处的食物。关于这一点,教材中也有不少事例。

(2)动物心理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其根本原因是它们缺少意识赖以产生的物质器官——人脑。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动物的大脑和单纯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意识是社会劳动、语言和人脑的必然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使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也是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因素。

人的劳动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在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外部世界的劳动中,不仅要求人们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要有抽象思维这种人类意识的反映形式来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 [S2] 劳动过程中,由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并随着社会劳动的进步而日趋完善,这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此可见,人类: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所以,马克思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反之,如果脱离社会实践,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就不会形成人的意识。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课堂探究:(1)有没有一种高等动物的脑在复杂性上超过人脑?

(2)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有没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

◇探究提示:(1)高等动物虽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反应,但是其大脑无论是在重量、构造,还是在机能上,都要比人脑简单。因此,人脑与高等动物的脑有着本质的区别。高等动物的复杂性不会超过人脑。

(2)在脑的机能上,人脑机能包括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能够形成一定网络系统,而动物脑则没有语言区,这是因为动物缺乏社会性的劳动。因此动物脑在机能上不可能达到人脑水平,不会形成意识。

课本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强调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动物脑比人脑要低级,不会形成意识。

1.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只是人脑的特有机能,动物的脑不会产生意识。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第一,人脑比动物脑具有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第二,人脑对外界刺激的条件反射不仅包括第一信号系统,而且可以在语言刺激下产生人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

3.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

人脑只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要产生意识,除了要有人脑,还必须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实践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

◇课堂探究:(1)对动物说“梅”,能不能使动物“止渴”?对动物谈“虎”,能不能使动物“色变”?

(2)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和动物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有什么区别?

◇探究提示:(1)由于动物脑对客观事物只能形成表面的感觉等本能性的反应,而不能像人脑那样抽象出事物更深层次的东西,因此对动物说“梅”不能让其止渴,对动物谈“虎”不能使其“色变”。

(2)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也即意识,既包括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一感觉,也包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抽象思维,而且更重要的是抽象思维。人的意识是人对事物主动的、能动的反映。而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则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条件反射,不具有抽象概括能力。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目的在于通过动物脑和人脑对事物反映的差别,强调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只能是人脑。

《意识的本质》教案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课堂探究:(1)离开了客观对象,能不能产生人类的意识?

(2)离开了客观对象,会不会有鬼神观念?

◇探究提示:(1)从内容上来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不是人脑主观自生的,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事物。因此,离开了客观对象,就不能产生人类意识。

(2)鬼神观念是意识的一种,只不过是错误的意识,也就是说,鬼神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歪曲、虚幻的反映。所以,离开了客观对象,不会形成鬼神观念。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强调客观事物对意识形成的重要性。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

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

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 [S3] 的意识是指人脑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错误意识则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3.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

4.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教材插图说明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会产生意识。

◇课堂练习:关于意识的正确说法是( )

A、意识是人脑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的特有功能 B、人脑会思考,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

C、感觉是事物作用于人脑形成的,思维的内容则是人脑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答案:D

解析:本题仍是在考查意识的含义,但却是从起源、生理基础、内容三个方面!分别设置选项。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A项表述正好相反,故不选。要形成意识,除了要有人脑,还要通过社会实践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B项表述忽视了实;践和客观事物这两个要件,故不选。意识包括感觉和思维两种形式,感觉是对事i物表面现象的反映,思维则是对本质和规律的反映,二者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故c项表述错误。只有D项准确揭示了意识的本质,应入选。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