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读之教育孩子的问题和方法是什么

刘莉莉老师

家长必读:优秀生更易发生心理问题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个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被认为是优秀生,老师喜欢,家长骄傲,他们身上的缺点也被优异的成绩所掩盖,殊不知,优秀生发生心理问题的几率要大于普通学生。

优秀生案例:晓宇是一名高三学生,就读于市五所中的一所中学。刚入学时他的成绩是班里的前几名,可是到后来却跌到最后几名。晓宇的变化让妈妈很伤心,他曾经是妈妈的骄傲,可现在妈妈却总是唉声叹气,为了躲开这一切,晓宇钻进了游戏室,他不想去学校,也不想回家,更不想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

一、适应性差

心航路中国大教育网创建人张丽姗说,在她接待的很多优秀生中,他们发生心理问题的几率要远远大于普通学生。有几个问题的呈现。

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下,只要是成绩好,就被冠以优秀生的头衔,俗话说“一白遮百丑”,优秀生则是“有分就能遮丑”,也许他的人际交往不是很好,意志品质不是很强,不关心班集体等,但只要他成绩好,大家就能接纳他。老师甚至拿这样的学生教化其他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优秀生会被老师捧得找不着自己。但是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他的名次在群体中发生变化,他就会变得很失落,这种失落是毁灭性的。就像晓宇,以前都是老师指引着他学习,现在,他不知道如何学习,老师也更愿意和尖子生探讨更尖端的问题,而不愿和学不会的同学讨论如何学会的问题。他的成绩一下就掉下来了,就这样,高一时恍恍惚惚地度过,高二时迷迷茫茫地度过,到高三时他不想去学校了。

二、人际交往能力差

以前晓宇在初中的时候,都是别的同学主动跟他搭讪的,都会有求于他,他用不着学习如何与人交往,更不用学习主动找人搭讪。可是当他到了新环境以后,就显得非常笨拙,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尤其看到别的同学都有自己的爱好,而他为了学习什么爱好也没有时,他体会到的是冷落甚至是排斥。在应该学习如何平等与人交往的时候,因为成绩好而没有了这样的需求。所以,当他需要平等地和同学交流的时候,他不知所措。

家长必读:孩子上了普通班又如何?

一位名校校长抱怨:现在的家长怎么永远也不能满足呢?上了好学校还要求进好班,进了好班还希望名师来教,遇到名师了还希望孩子有的机会……

确实,做家长的,谁不希望孩子能得到最好的,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甚至最好的同学,但是,如果得不到,又该如何?

这是去年9月的一篇文章,这位家长的做法您是否认同呢?

在当前小升初、中考、高考的关键时刻,我真诚地把这篇文章中的几句话转送给关注梦里江河博客的朋友们:

最适合就是最好的

孩子有了好的心态,他看待周围一切的眼光就是明朗的

还有什么比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呢?

儿子上了普通班又如何 作者:翠湖的鱼来源:北京青年报

最适合就是最好的

经历了小升初的煎熬,儿子终于进入了理想的学校。开学了,就要知道分班考试结果了。孩子小学阶段没有花费过多时间学习奥数,只是分班考试前临时突击了一下,而分班考试整整一天时间,三分之二都在考查奥数。孩子要去的学校又太好了,人才济济的,估计分班结果不会特别理想。为了让孩子安心,我们不断渲染着上个普通班的种种好处来。比如,竞争压力小呀,更容易显得出类拔萃呀等等。

这个学校以往分班都是号数越大越好,比如十四个班,8到14班是实验班,1到7班是普通班。14班最强,1班最弱。我们就造舆论:咱们呀,普通班是肯定的了,而且多半去1班,去了以后,估计你在班里能当第一。要去个实验班可麻烦了,一个比一个厉害,多累呀。而且,这个学校已经够好的了,分到哪个班都差不了。孩子听了,虽然也觉得如果去1班不是很如意,但也欣然接受这种安排了。

就这样猜测了一个假期,一会儿打赌,一会儿抓阄儿的,最乐观的时候我们认为能分到3班。听说有家长托关系把孩子调到好班了,我们一点也没考虑过。已经尽力让孩子上了好学校,以后的道路该靠他自己走了。如果水平不够,上个实验班,进度跟不上,孩子会有压力的。在一个适合他自己的班里学习,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自己的班就是“实验班”

到了看结果的日子,校门外堆满了家长,一个个焦虑不安。都在互相打探:“今年怎么分班呀,也不知孩子到底能去几班?”正议论着,儿子第一个来电话了:“妈妈,你猜我分到了哪个班?”儿子声音很兴奋,看来是不错。“2班?”我故意往低了说,以免扫孩子兴。看样子,能分到4班吧。“5班!!”儿子高兴地嚷着。“啊,太好了,宝贝儿,祝贺你!!”放下电话,别的家长都凑了过来:“几班呀,几班呀?”“5班!”我乐呵呵地宣布。

之后家长陆续得到消息,有8班的,有14班的,但大家一脸迷茫,因为听说今年分班排序又和往年不同了,也闹不清到底哪个是普通班,哪个是实验班。只看到学校门口人头攒动,家长们议论、猜测纷纷,有不同人等进行着不同版本的“新闻发布”:“据可靠消息,二、四、六、八是实验班,其他都是普通班!”“十四班是英语实验班”“今年根本没有英语实验班!”等等,总之,每一种版本消息的发布都会带来一阵骚动和大讨论。

我早已撤出了相关,而是和另一个5班孩子的妈妈热火朝天的聊了起来。别说,我们俩观点还挺一致,都认为分数不能代表孩子的将来。理论、论据都一套一套的,引来不少家长围观。我小声冲她说:我估计咱俩的孩子都不是那成绩特好的。那个家长嘿嘿笑起来,一脸的心照不宣。

我们甚至异想天开,不会是每个老师都告诉自己班级的学生他们那个班就是实验班吧,只是各有侧重。这样每个孩子都会认为自己被分到了最好的班,孩子们该得到多么积极的心理暗示,学习的劲头该多么足呀。当然现实似乎不是这样的。干脆,也别指望别人了,我们俩就分别回去跟孩子说5班就是实验班,让孩子高兴高兴得了,我们可以说:“不信,你可以问你们班某某某(就是对方的孩子)。”说完了,我们哈哈大笑。

孩子有了好的心态,他看待周围一切的眼光就是明朗的,乐观的

儿子上了几天课,每天回来都特开心。被选上班干部了,班主任多么幽默,数学老师讲课风格多么独特,生物老师多么可爱,学校的饭菜多么可口等等。我们心里由衷的满足和高兴。

关于分班排序的传言还在继续着,到现在也没有真正权威的说法。也有上了别的学校普通班的家长找我诉苦,总觉得自己孩子受了委屈。我一个劲儿劝慰他们。每天家长怨声载道,孩子情绪也必然受影响,特别是如果孩子本身成绩不突出,偏要和拔尖、到处获奖的孩子凑在一起,那种压力及其对孩子自信心的摧毁,远远超出了一个可能的师资或教学安排的些微差别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

人生第一课“过日子”家长要给孩子上好

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这不仅是说父母的言行举止,将给孩子的一生带来多么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一个信息则是:人生最应该上的第一堂课,并不是科学知识、语言能力、性情陶冶,而应该是最普通、最实在的生存能力训练!

中国的父母,热衷于教导孩子学知识、学习“琴棋书画”,以为这便是素质教育!很少有父母教导孩子“过日子”的本领,于是擅长琴棋书画的高尚人士越来越多,会洗衣会做饭的平凡人却越来越少。但现实是:是人就要吃饭,结婚后,孩子们难保不会为一日三餐的生产过程而发愁!如果长此以往地按着这个思路发展下去,再过十年二十年,只怕最受社会欢迎的人将不再是那些多才多艺的绅士、淑女,而只是那些会做家务的平凡男女了。要知道,人的一生,会“过日子”才是真本领啊!

“高分低能儿”的烦恼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家六口人围着一个小孩转,什么事情都替他们包办了,使他们缺少锻炼的机会。更为普遍的现象就是:家长们更关注孩子的智育,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了,忽略了教会孩子各种最基本的生活常识。

某著名高校的一位大学生,在考取出国留学的奖学金后,却因焦虑过度而精神失常。原来,他是家中独子,从小备受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上了大学后,父母每周还要到学校为其料理生活,一想到自己将要独自一人出国求学,他竟过于焦虑而精神失常。

看看动物的育儿之道

老鹰第一次教小鹰飞翔的办法是把小鹰带到一个不算太高的悬崖边,然后把它踹出去;第二次把小鹰带到稍高的悬崖边,再踹出去……,一直到把小鹰训练得能在高空中自由地翱翔。

小狮子长大后,母狮子就专门培养它的狩猎能力。母狮子带领小狮子来到小动物出没的地方,当它发现猎物时,母狮子让小狮子去追赶,如果小狮子没有捕到猎物,精疲力竭地回来,母狮子上去就又抓又咬,逼着小狮子再去追赶,直到小狮子捕到猎物为止。

动物尚且懂得磨砺孩子的重要性,作为人类,为什么就不明白“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这个浅显的道理呢?

好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希望孩子的生活幸福美满。于是,很多家长从小就为孩子们的将来拼命做计划,什么事情都舍不得孩子动手,从而造成了孩子五谷不分、生活不能自理的坏习惯。当他们走入社会、面临独立生活时,各种各样的生活难题就会一一冒出来,让那些稚嫩的孩子不知如何处理。

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目标呢?建议:首先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要使孩子成为真正的人,就应从小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的能力。爱孩子,就不要扼夺他的所有学习机会。生活就是学习的最佳场所,要让孩子在自然而然中学习生存的本事。

真正的爱,就是让孩子学会成长;对孩子的将来负责,就是要学会对孩子放手,让他们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所以,素质不单单是指那些才艺;生活的素质,才是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