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庭教育叙事

刘莉莉老师

我的家庭教育叙事

我的家庭教育叙事1

  我的孩子刚刚入学,是个很调皮的小恶魔。他喜欢吵闹,有时候疯的控制不住。他的爸爸在与他交流的时候常常会发脾气,说话总是不“利索”。往往在对话结束时带有一个伤害孩子的“话尾巴”。刚开始我也不是很在意,后来我意识到,“话尾巴”不仅会让孩子难过、难堪,严重的还会让孩子陷入自我认识的误区。

  在孩子的这个年龄段,很容易受到家长说话和做事方式的影响,很容易有样学样。所以家长与孩子交流时,不管是表扬与批评,还是指导与激励,用语要亲切、清楚。这样家长的话孩子才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尽管孩子年龄小,但也是有自尊心的。他们也许还不能明白一些事情的严重性,但作为家长对他们说的做的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内心世界。

  最近一段时间,我的孩子开始慢慢学着帮忙做事。吃饭时,孩子要给爸爸倒水,爸爸很开心,于是递给孩子杯子,孩子劲儿不够大,水刚倒一半,就晃晃悠悠的洒了。孩子见状,立刻拿起抹布就擦了起来,爸爸很感动,夸奖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孩子一不小心,把抹布蹭到了爸爸的饭碗里,爸爸立刻就变脸了,说:“你看你弄得,饭都吃不成,你怎么这么不稳当,毛手毛脚的,以后别帮忙了,越帮越忙!”本来好好的气氛,被爸爸这突如其来的几句话给破坏了,孩子立刻变得不安自责起来,小声啜泣着不吭声了。就这几句“话尾巴”,大人说着无心,但是却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打击了孩子做事的积极性。人无完人,孩子固然有错,但是也是在不断成长中进步的,我们应该以一种鼓励的态度去帮助支持他们,而不是在不断地指责和批评中让他改变。

  孩子的眼睛不是很好,我和他爸爸总是不希望孩子玩手机看电视。孩子一旦看了会动画片,爸爸就会严厉的苛责他,大声的批评他不要这么做。这种教育方式一开始还有用,后来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抗,只要爸爸批评他,他就会生闷气,自己难过。有的时候,我们应该用讲道理的方式去跟孩子沟通,可以告诉他爸爸妈妈这样做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批评他,让他有挫败感,让他感到自卑或者爸爸妈妈不爱他。

  作为家长,要多给孩子一些表扬和鼓励,而不是批评与指责。多给孩子欣赏的目光,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品质,有利于增强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多给孩子以欣赏的目光,就会看到孩子与众不同的长处和优点,看到他的一点点进步,肯定他,坚持鼓励他,耐心引导他,平和看待他,孩子就会把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别让我们不以为然的“话尾巴”伤了孩子。

我的家庭教育叙事2

  人们常说“见其母,知其子”,这并非是没有道理的。国外某教育机构,通过研究也表明:孩子90%以上的素质,是由妈妈决定的.!换句话说,也就是———母亲的素养如何、教育方式如何,将直接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乃至一生!以上是我在一本《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的书上看到的,所以我对儿子提出的要求,首先自己要做到,就是严于律己,给孩子做好榜样,儿子特别喜欢看书,我一有时间就陪儿子一起看,共同感受书中的乐趣。儿子天生是一个有点内向,胆小、怕羞的小男孩,但是他诚实、善良、真正、不跟人斤斤计较。以前我总是看到他的缺点,不懂得去欣赏他的优点,看了书以后,知道是我错了。以后我会多鼓励他激发他的闪光点,让他多接触别人,尤其是同龄人,家里来了小客人,让儿子当小主人,招待对方;会经常带他去参加一些集体活动。

  我国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得好:“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可见,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未来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习惯是一种巨大而持久的力量,许多重要的事情正是靠习惯的力量去完成的。儿子每天一放学回家就做作业,自觉地独立完成,从不拖拉。每天自己整理书包,准备好第二天上学的资料,上学要戴的红领巾他从没拉下过。他还做到定时整理自己的房间、书房,从不需要我插手,这都是他幼小养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的功劳。

  我主张学习要的是劳逸结合:不开“早车”、“夜车”,保证睡眠。在学习过程中,合理安排休息。每天晚上九点儿子都准时上床睡觉。

  我们大家都知道,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教育成人,你只需要教给他技能和知识就够了,而教育孩子首要的却不是教给他技能和知识,而是要开发他的智能。教育孩子之难远远超过教育大学生的难度,而成功地教育出一个好孩子,则需要教育者自身也要有良好的教育能力。也就是说,教育人的同时也需要接受教育,不仅仅要接受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培训和指导,也需要从孩子的身上接受教育,让我们一起努力吧!我相信,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得教育方法的家长和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