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会孩子勇敢

孙小飞老师

  一、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困难挫折,从小培养孩子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

  孩子成长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摔倒再爬起来的过程。对于跌跤、磕碰一类的小意外,家长应当把它们当做孩子生活中非常自然的事去看待。抚慰、包扎伤口等适当的处理事必不可少的,但切不可过分紧张。因为我们的所言所行会时时刻刻影响到孩子。只要家长心中有数,淡然处之,孩子就会勇敢面对伤痛和恐惧。

  二、进行情境磨练,提高幼儿的挫折承受力

  为了提高幼儿的挫折承受力,老师和家长应注意设置难度不等的情境,让幼儿逐步经受磨练。如,让幼儿到暗房子里去取东西;把幼儿喜爱的玩具藏起来,鼓励幼儿自己去寻找。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父母和孩子一起玩。在活动中有意加入一些碰撞性活动,使孩子在活动中既学会保护自己,又能争取胜利。孩子最喜欢大人与他一起游戏,在这种气氛下他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勇敢起来,经常这样,慢慢地他们在别的场合也能表现出勇敢精神来。当孩子不慎受伤时,我们不大惊小怪,只是依情况处理伤口,并平静地告诉孩子:为什么会受伤?以后如何避免?在培养孩子勇敢的同时,一定要同时教他学会判断危险程度,学会避免危险,又不能让他产生恐惧心理。

  三、树立榜样,增强幼儿抗挫折的信心

  1、利用图书中或影视节目中勇敢人物的形象。当图书中或影视节目中勇敢人物的形象出现时,我们可表示出赞叹和钦佩,但这时不直接要求孩子向他们学习什么。因为孩子会从我们的赞叹和钦佩中领会到积极的东西,家长的态度和老师的态度一样会起到明显的导向作用,当幼儿面对难题或遭受失败而出现情绪波动时,成人不必急急忙忙地包办、代替,更不能埋怨和数落幼儿。正确的方法是成人留在幼儿身边给他们一种安全感,同时鼓励幼儿积极尝试,寻找战胜困难的途径,必要时给予一些指导。

  2、大人的言传身教。在日常生活中每件细小的事情都能体现出勇敢精神来。例如:看见一条毛毛虫,妈妈首先惊叫着跑开,却要求孩子勇敢地对待,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当老师的就更要注意,我们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孩子们,在幼儿眼来里,父母和老师的言传身教会深深地影响孩子们,在幼儿眼里,父母和老师非常高大,无所不能,成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对幼儿的影响甚大。因此,成人碰到困难和挫折时,一定要冷静、勇敢。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上,也可有意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如有的家长在家务劳动中,有意识地让孩子帮着一起做,在处理某些家庭问题时让孩子参与讨论,通过父母对待挫折的'态度、反应、行为等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3、利用同伴的良好行为。例如,幼儿不敢在小朋友面前表演唱歌,老师在旁边鼓励说:“不要怕,你一定会唱得很好的。”或当幼儿犹豫不决时,对他说:“看谁能像××小朋友一样勇敢,也能上来大胆地唱。”这样,在榜样的影响下,幼儿就会树立信心,大胆地上来演唱,在他们一次次战胜困难后,便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这时老师的“你真行”,也就变成了幼儿心理的“我真行”。

  四、大人鼓励,改变幼儿的受挫意识

  幼儿只有不断得到鼓励,才能在困难面前淡化和改变受挫意识,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一旦幼儿取得进步后,成人一定要以积极得态度给予赞扬和鼓励,强化幼儿的行为,并随时表现出肯定和相信幼儿的神态。成人的鼓励与肯定既能激发幼儿追求自主自强,使幼儿的受挫意识得以改变,又能提高他们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当然,儿童的身体素质是儿童具有勇敢特征的物质基础。所以,家长、教师应特别注意幼儿的身体健康,增强幼儿体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手段丰富幼儿的知识,训练幼儿的各种生活技能,使幼儿做好应付各种困难和危险的心理准备,逐渐形成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