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高效的学习方法

马振华老师

  1、预测学习法——思不废学,学不废思

  预测读书法是指人们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实践中,提出一个预测、假设或设想,然后为了解释、说明、验证它而找来有关的书籍资料进行阅读。

  生活中人们见到一本好书或是一篇好文章后,总是习惯于迫不及待地阅读,尤其对盼望已久的书,更是如此。殊不知,此种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你的思维已经不知不觉地跟着作者的思维移动,你的思想也在潜移默化中被书中的理论所左右了。这样做固然可较快地掌握书中的内容,获得信息,然而对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却收效不大。这也是大多数人在阅读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种偏颇。

  因此,为避免这一偏颇弊病,对于拿到手中的书或文章,先不要急于去看其内容,不妨先悉心研究一下题目,然后静思设想一下,如果这个题目由自己来写,将分几章几节?会组织怎样的结构体系?对其中的重要观点又将从哪方面入手?组织哪些材料来加以论述?然后将自己的设想写下来,再与原文进行对比,看哪些地方不谋而合,哪些地方意见相左,哪些地方自己不得其解,最后据此确定自己的读书重点。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锻炼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经常运用预测读书法进行读书。每当一本书拿到手中后,华罗庚并不是迫不及待地把书打开,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熄灯躺在床上,开始闭目沉静地“思书”。他首先回顾过去所读的同类书籍的一般写法和通常观点,然后再预想:要是这个题目到了自己的手里,自己应该怎样来“做文章”。待这一切全部想好以后,再打开灯,起身翻阅。这一来,凡是其他书上已说过而且自己也熟知的内容,华罗庚就不再看了,而专门去读书中那些新颖独到的观点。如此以来,自然举重若轻,使书读得既快又好了。

  预测读书法不仅在读书之前可运用,即使在阅读过程中也可进行。比如当你读到某一章节处时,不妨停顿下来,掩卷而思,预测一下,下文如何,内容怎样,然后在读书中加以验证。如果后边作者的论述和安排,果然不出你之所料,就说明在这一点上你已接近作者的思路和水平。如果后面的作者的写法出乎所料,就要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想通了,自己也就提高了一步。这样,不仅可以对书中独到的观点留下明晰的印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自己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预测读书作为一种研究性阅读,被大量运用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等活动中。因此,在运用此种方法时要注意掌握以下几点。

  1.预测读书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善于寻找那些和预测有密切关系的书籍资料来阅读和分析。

  2.要对所阅读的资料做定性和定量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描绘出事物发展的轨迹。

  3.要把书本上读到的信息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信息结合起来,加以对比、检验,把理论预测和实际预测结合起来。

  预测性读书的意义是很大的。理智的预测可以使人看到光明,憧憬未来;可以愉快地学到知识;能够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在学习上保持一股进取精神,进而达到科学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目的。

  敢于对生活进行理智的大胆预测,并辛勤地去探索,将能得到新发现和新的收获。

  2、点面学习法——广博的知识面,精深的知识点

  “点”的读书法,时间上是读书的第一阶段。根据学习的需要确定一个大致的攻读方向,以此为前提,广泛地阅读与之相关的书籍。目的在于积累知识,以求对攻读的对象有一个总体的、粗略的印象。

  “面”的读书法,是以“点”读书为目标的进一步扫荡拓围阶段。就是在对某一学科充分了解,把握了其大致脉络的情况下,再学习与之密切联系的临近学科的知识。

  可见,广泛的阅读博览可形成知识的“面”,专业的深度探索读书可形成学科的“点”。二者有机结合就能达到“以点带面,以少胜多”的目的。

  钱钟书早在清华读书时,便立志要“横扫清华图书馆”。他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成绩卓越,他的渊博是通过其以文学为方向、贯通中外的广泛博览而成就的,他的博学广闻给其文学创作提供了最有效的'奠基,赋予了其作品(如《围城》、《管锥编》)无以伦比的魅力。

  知识是触类旁通的。总之,广博是精深的基础,精深是广博的方向。

  初学要广,入门要深;知识面要博,钻研点要深。

  3、硬啃猛攻学习法——勤能补拙,水滴石穿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门知识乃至一种学说的掌握理解,如同人与人相遇、相知需要很长时间一样,通常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初看一本经典的书或接触一门新学科时,它不是可以一下子理解明白的,这时就需要你有水滴石穿的精神,抓住问题不放,用心去攻读,即识别出不易理解、完全不懂的东西,反复去揣摩或查看有关书籍、工具书等,直到弄明白弄通透为止。这就是硬啃猛攻读书法。

  我们看到一些成名的学者、专家博闻强记,讲起艰涩难懂的书中内容也是召之即来、侃侃而谈。其实他们在学成之前,何尝不是发挥出异于常人的钻研,付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来攻读这些书籍的。

  读书有略读、阅读与攻读之分。工作之余,看看小说,翻翻画刊,属于略读;一般的书籍、报纸和杂志。内容浅显易懂,又未必事关紧要,看一二遍就够,这是阅读;至于攻读,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攻”常常表现为难点、难题、不容易理解的道理。攻坚之法,一在于钻研,二在于坚持。长期围困而且炮火猛烈,何愁攻城不下?何愁击石不开?

  “勤能补拙,水滴石穿”的“硬啃猛攻学习法”对打基础的读书人来说,是最务实最朴素的读书道理。

  4、目标学习法——围绕自己所瞄准的问题读书

  明确读书的具体目的。往往直接关系到读书的成效。

  苏东坡曾经说过:“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这里的“一意求之”,就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围绕着自己所瞄准的问题读书。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善于瞄准教育领域人们所普遍关心的问题,追踪它的来龙去脉,潜心研究探索其中的规律。他每天都围绕这些问题读书,孜孜不倦地读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以及各种教育方法专著,写了大量有创见的论文。他的著述被誉为“学校的百科全书”。

  当然,为了达到目标,必须有内在力量去实现。这种力量就是追求。追求的目标有大有小。大目标是在没有明显外在压力的情况下,由于自己的内心要求,如理想、求知欲、审美情操等而产生的读书动机,属“内在的力量”。当你从内心里意识到读书学习是自己本身的需求时,就会爆发出无穷的“内动力”,就会毫无顾忌地全身心地投入。

  小目标是在外部压力下形成的阅读愿望,如为考试、为竞赛、为逃避人们的责罚等而读书。具体的、切近的目标是最能激励我们奋力前进的直接动力。一个具体的小目标的实现,也最能坚定实现自我大目标的信心。列宁说过:“要向大目标走去,就得从小目标开始。”

  当你通过努力,实现了很多小目标以后,你的大目标也就实现了。我们也可以把大目标分成许多小目标,靠日积月累,不可操之过急。小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激发自己的兴趣与热情。比如说,你要在一个月内记熟300个英语单词,可以安排每天记熟10个。这样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以后,每天小目标就不难实现了。只要天天努力坚持下去,一个月以后,你的大目标自然就实现了。

  每次读书后,还要反复思考,把前面的读懂、记住、掌握,然后再往下读。这样才能击中目标,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打下坚实的基础。应绕过与目标无关的内容和章节,直接瞄准与目标有关的实际内容的书来读,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经常检查自己的读书明白的进度与方向,需要勤需要勤奋不懈的努力,以及持久耐心和顽强的毅力。

  不论是为了大目标还是小目标的实现,都要有勤奋和吃苦的精神,还要有毅力,克服各种困难,才能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勤奋是讲究读书方法的前提。

  兴趣是勤奋的一种内在力量,而勤奋是兴趣的结果。

  目标、勤奋与兴趣相互结合,读书才能收获显著。

  5、选择学习法——把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

  人生在世总是要读书学习的。但读书要讲究方法。庄子曾慨叹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它深刻地揭示了知识无穷和生命有限之间的矛盾。

  钱学森说,他当研究生时,搞超音速空气动力学,全世界有关论文都看了,因为一共也没有多少,而现在连搬都搬不动,别说看了。这就体现了两千年前庄子所说的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矛盾。要解决生命和知识的矛盾,就要有选择地读书。

  外国曾流传着一个叫“焦点”的故事。据说,有一个青年学者,在读书时认真专研、勤奋刻苦。但是,收效总是不大。一天,他找到昆虫学家法布尔,苦恼万分地说:“我不知疲倦地把自己全部精力都花在我爱好的事情上,结果却收效不大,只是怎么回事?”法布尔听罢赞许地说:“看来你是一位有志气的青年。”那位青年说:“是啊,我爱科学,可我也爱文学和音乐以及美术,对它们我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上了。”法布尔顿时明白了,他诙谐地从口袋中掏出一块放大镜,对准一只昆虫说:“把你的全部精力集中在一个焦点试试,就像这块放大镜对准昆虫一样。”于是,这个青年恍然大悟。

  选择读书的主攻方向首先应与本职工作相结合。做到学与用的统一,就能节省时间和精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还应兼顾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热情是人们获取知识、钻研知识、运用知识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认识倾向。

  在确定了读书的主攻方向后,还应该选择好“入门书”。“入门书”也是基础书。读入门书,打好基础,然后可以选择有价值的书。所谓有价值的书,首先是名著,因为这些书是作者智慧的精华,也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在某一方面的总结。其次是一流书,读了一流书,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自己的视野。如果舍第一流的书而取二三流,得到的只能是三四流的成果。

  6、“提要钩玄”学习法——抓其要点,探其妙义

  一提起韩愈,许多人都知道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因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他为文反对骈偶,为诗力求新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对读书问题也有很深的研究,而且为后世留下了颇有见地的读书方法。

  韩愈在《进学解》里说他的读书方法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后人将其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

  韩愈的这种读书方法,主要是强调读书要勤奋博览,多读多记。在博览百家之书时,首先得将书分门别类,然后按其性质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读法。对于那些记事类的书籍,阅读时必须掌握它的要领寓意,也就是善于提纲挈领地抓住书中的重点;对于那些理论类的书籍,阅读时必须探索出它的主旨妙义,也就是善于抓住它的精深部分。

  怎样运用“提要钩玄”读书法呢?

  首先,要边读边思,认真读原文,避免浮光掠影,不求甚解。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得好:“我们不应当像蚂蚁,单只收集;也不可像蜘蛛,只从自己肚里抽丝,而应当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甜美的蜂蜜来。”这个比喻准确地表明了读与思的关系。认真研读原文,就要做到读一遍不行,就再读一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熟了,其中的要点和妙义就会逐渐显现出来。

  其次,要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读书的概括能力。有的人读书虽能字斟句酌,而且颇下功夫,但往往只见芝麻不见西瓜。抓住了书的皮毛,抛掉了书的骨肉,缺乏概括能力。概括能力强,才善于抓纲带目,善于提取书中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