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科普知识

秦风学老师

  1、春夏养阳

  “养阳”是夏季养生一个大的原则。阳气是什么?“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中医讲的阳气相当于人体的免疫力,如果阳气不足,就会出现一些寒性的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这些在西医看来就是免疫力低下了。夏天是万物生长茂盛,开花结实,郁郁葱葱,百花齐放,交相辉映的一种景象,这是大自然界的两性互动。景色多么美丽,而人们也都开始展现肢体形态之美,男士们露出健硕的肌肉,女生们展现优美的身材,养眼也养心,人的心情因此都变得很舒畅。这些都是阳气的充足的外在表现。这个时候怎么做才能保证有充足的阳气?不是单纯的补阳,而是维护人体阳气的充足,保障人体和万物生长代谢的需要,来保证人体阴阳的平衡。

  2.夏天养心

  夏五行属火,在五脏之中与心相对应,心在五脏中属阳,是阳中之太阳。“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故宫里的“养心殿”,那是皇帝办公休息的地方。为什么叫“养心殿”,皇帝每天要处理一大堆的事情,他也烦躁,养心就是要让自己能够心平气和下来,这样才不会因冲动而后悔。夏天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那就是高考,万千学子牵动的是全国人民的心,所以更要养心。夏天重在养心。怎么养心?

  (一)调心神,平和心态:“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夏天人很容易烦躁,这与阳气得不到及时有效宣泄有关系,每到夏天的夜晚,路边夜市也就热闹起来了,烧烤是无处不在,大家群聚而坐,两三盘羊肉,三五碟凉菜,再弄点小酒,侃侃而谈,好不惬意。可是三两杯下肚,坏事就发生了,三言两语之间,就怒从心起,酒瓶一地,打架斗殴就发生了。夏天就像青春期,人们的荷尔蒙也会分泌旺盛,容易冲动。特别是老年人,由于“发火”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甚至会引发猝死。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就是要保持心态的平和,消除烦躁不安、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不良的情绪需要疏导,而不是冲动地发泄。保持心态平和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练书法、打太极、练瑜伽等一些柔和的运动,也可以听一些柔和的音乐。当然读书也是一种很好的静心方式。

  (二)防止心血管疾病:心血管功能对气温的变化最为敏感,有心脏病的人在夏季应该注意保护心脏。一是气温的升高,导致人体代谢加快,心肌耗氧量就增加,心脏的负荷就加大了。另外空气湿度比较大,空气中的含氧量就降低了,容易导致缺氧。还有就是大量的出汗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了,本身心脏就不好的人就要注意了。我们的预防措施就是要多饮水,补充水分,同时食用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上次我在夏季如何养好脾胃和心脏的关系也讲了。

  (三)睡午觉,养精神。养精神其实就是养阳气。从11点到13点属于午时,所以叫“睡午觉”。这个时候正是心经当令,心主血脉,心藏神,所以睡午觉能够养心,养神。保证下午精神的充足,消除疲劳,要不然一到下午就跟没魂似的,感觉很疲劳。保证午睡也能预防中暑避炎热之势。现代研究证明午睡能够很好的保护心脑血管。午睡有哪些要求?不能饱食而卧,中医讲“胃不和则卧不安”,饱食即卧,会影响肠胃的消化,也会影响睡眠的质量。二是要尽量侧卧,以右侧卧为佳,这样能够减轻心脏的负担。三就是时间上不要过长,半小时左右为宜,太长了就会进入深睡眠醒不过来,反而会影响下午的`精神。

  3.夏季饮食

  一提到夏天,人们首先想到的避暑之物冰爽的冷饮、瓜果。比如作为时令水果的西瓜,我们中医就称为“天然白虎汤”,能起到很好地解暑消渴的作用。但对于糖尿病患者就不适宜了。我们也会自制一些乌梅汤,这也是解暑的良品,因为夏天我们出汗比较多,心气耗散,就会出现气短、心慌等症状,服用乌梅汤能够很好地收敛汗液,中医有句话叫“酸甘化阴”,这个阴狭义上来说就是体内的津液。乌梅汤做法:乌梅30克,陈皮10克,干山楂30克,玫瑰花5克,桂花3克,冰糖适量。将上药放入砂锅,加水1500一2000毫升,提前泡30分钟,煮30一40分钟即可。

  但是夏天很多人的食欲不高,就是因为脾胃的阳气得不到伸展,运化功能较差。这一部分人并不适宜吃苦寒之品,这时候就要多食用一些辛味之品,如葱姜蒜等之品。能够增进食欲,同时能够杀死肠道的一些细菌。如我们的凉菜里都放的有蒜汁,我们北方人吃面的时候还要吃几瓣蒜,我们炒菜的时候放一些生姜,这都能够很好地促进食欲,同时能够保护脾胃的阳气。

  有个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姜味辛,性温,有开胃止呕、化痰止咳、发汗解表。夏季饮食寒凉之品难免会伤害脾胃阳气,佐以生姜,就能够很好地保护脾胃。这就相当于我们中医讲的“君臣佐使”,搭配好了就会起到养生的作用,这也是我们中华的吃文化。现代研究生姜能够抗菌、抗癌,还能够抗衰老,对心脑血管也有益处。我们中医开药的时候喜欢用一点姜枣作为药引,如三片姜、三枚枣,起的作用就是调和营卫,保护脾胃的。还有姜糖水,不仅是受凉感冒了可以喝,而且女性寒性痛经也是经常用的,对于受凉引起的胃痛也能够起到缓解的作用。

  4.冬病夏治

  如果夏天不注意养生,就会“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夏天有很多伤害阳气的行为,如大量的冷饮、过度使用空调、电扇等,这些行为的初衷可能是为了避暑,抑制阳气过度升发,但是,没有把握好度,就会损伤人体的阳气,进而出现各种寒性疾病,如胃痛、痛经、哮喘、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相同的道理,夏天养生能够对冬天疾病的发作起到很好地预防作用。一到三伏天,我们医院的穴位贴敷就开始了。这就是“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三伏贴的成分各个医院用药的成分会有差异,但主要就是一些温热性质的药物,如细辛、白芥子等,主要就是针对一些寒性疾病,像过敏性鼻炎、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甚至是心血管疾病等。效果还是不错的。

  夏练三伏: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说明夏天的运动锻炼对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夏季经常参加锻炼,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增强心脏功能、肺活量、消化功能。这也是夏养阳气的一种体现。夏天气候炎热,对人体消耗较大,若长时间在阳光下锻炼可能引起中暑,所以,只有安排合理才能收到好的健身效果。首先运动的时间安排合理,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室外运动锻炼,清晨起来到公园、河岸、湖边、庭院等空气新鲜处迎着朝阳,选择合适的项目锻炼。如慢跑、散步、太极拳等。晚饭之后,到户外悠闲地散散步,对身体大有好处。在假日或合适的时间去江河湖海去进行游泳锻炼,最益于调节情志,恢复疲劳,增进健康。其次,夏日锻炼要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在阳光下锻炼时,要戴上白色遮阳帽或草帽,避免阳光直射头部。锻炼时穿的衣服以松软、宽大、色浅、便于身体散热的样式为好。室内锻炼要敞开门窗,使空气流通。露天室外锻炼,出汗较多时,可适当饮些盐开水,不要喝大量的凉开水;如果运动之后满身大汗,不要用冷水冲头或洗冷水浴,这样容易感冒或引起风寒痹痛、关节疼痛不利。最好洗热水澡,既可消除疲劳,又使人感到格外舒服。总之,夏天锻炼的运动最要适度,不要过度疲劳。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胃炎、甲状腺机能亢进、肥胖病病人及年老体弱者,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温的环境下锻炼。

  5.长夏健脾

  一般来说,我们都说春夏秋冬四季,但是我们中医讲五脏对应五时,就多了一个“长夏”季节,长夏是指立秋到秋分这个阶段,其实是夏秋交接的阶段,这个时候,湿气比较重,湿为长夏主气,人体的脾脏与之相应,古人指出“长夏防湿”。长夏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湿热,闷热的天气,像蒸桑拿一样。由于气候特别炎热、日子比较难熬,再由于白昼确实较长,夜晚较短,因此名谓“长夏”,又称“苦夏”。

  《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曰:“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足太阴为脾经,足阳明即胃经,故在此季节,很容易得脾胃消化道疾病。长夏应该注意祛脾湿,“长夏应脾而变化”。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尤其是脾阳。湿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有拧干的衣服,很沉重的感觉。由于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损,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气机不畅。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临床可见腹胀、纳差、腹泻,甚至水肿等。尤其是婴幼儿和平素脾胃虚弱的人。

  食疗的话可以用一些健脾祛湿、清热和中的药物食物,如山药、薏苡仁、赤小豆、莲子、大枣、冬瓜、鲫鱼等,自己熬粥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