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为什么被称为神医

黄飞老师

  东汉末年,我国诞生了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史称“建安三神医”,其中董奉隐居庐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杏林佳话。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理法谨严,被后世誉为“医圣”。而华佗则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内、外、妇、儿各科的临症诊治中,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

  他的治疗方法是,汤剂丸散,针刺艾灸,心理疗法兼用,尤其以创麻沸散,行剖腹术闻名于世,深受人民敬仰和爱戴。后世每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医家,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华佗,字元化,出生在东汉末年豫州沛国谯县,即今安徽亳县的一个普通士族家庭。华佗自幼刻苦读书,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华佗青年时,正值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那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纲不正,水旱成灾,疫病流行,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华佗目睹官场的腐败和苍生之苦难,决心弃绝仕途,甘愿做一个民间医生,为老百姓解除疾苦。

  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当时,我国医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原则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基本确立和广泛运用。而古代医家,如战国时的扁鹊,西汉的仓公等,所留下的不慕荣华富贵,终生以医济世的动人事迹,所有这些不仅为华佗精研医学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在华佗多年的医疗实践中,他非常善于区分不同病情和脏腑病位,对症施治。华佗对民间治疗经验也十分重视,常吸取后加以提炼,以治疗一些常见病。就这样,经过数十年的医疗实践,华佗的医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熟练地掌握了养生、方药、针灸和手术等治疗手段,精通内容、外、妇、儿各科,临证施治,诊断精确,方法简捷,疗效神速,被誉为“神医”。

  《三国演义》上描写关云长能够在华佗为他割皮肉,用刀刮骨的情况下,能饮酒食肉,谈笑奕棋,毫无痛苦之色,艺术地再现了华佗麻醉技术之高超。这种麻醉术比西方国家早1400多年,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一项伟大的创举。

  他创编的《五禽戏》是中国流传年代最为久远的健身术,影响至今。

  正当华佗热心在民间奉行自己的精湛医术时,崛起于中原动乱中的曹操建都许昌后,患剧烈的头疼病,慕名将华佗召到身边,华佗很快地治好了他的病。曹操将华佗封为侍医,因而常在太祖左右。华佗思念亲人,告别还乡,见妻、子皆病而未归。曹操曾多次催促他回朝,他未从命。曹操大怒,将他抓回许昌杀害。

  相传,华佗被害之前拿出一部医书交给狱卒,并说这部书可以救人治,病。但狱卒害怕受牵连,不敢接受,把医书烧掉了,致使华佗高明的医术和养生术没有全部传下来,这真是我国医学的一个重大损失。

  华佗被害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了,但是人民永远怀念他。相传华佗临终前嘱咐狱卒,将他的尸体葬在清水河畔,以示清白。

  华佗的墓就坐落在许昌城北15公里苏桥乡小清水河畔,墓高5米,占地360平方米,墓呈椭圆形,前有清乾隆十七年即公元1752年里,石碑一通,楷书“汉神医华公墓”。

  1985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河南分会,在许昌召开华佗学术研讨会,镌立“东汉杰出医学家华佗之墓”石碑一通。墓地青砖花墙环抱,周围翠柏青松掩映,更增添了墓地的肃穆。

  作为华佗的故里安徽亳州的华祖庵,无疑是纪念华佗的圣地,它始建于唐宋年间,由庙祠、故居、古药园三个院落组成。庙祠内外古木虬枝盘空,殿宇辉煌,肃穆庄严。

  正殿内塑华佗立像,像高2.7米,热诚慈祥,神采奕奕。正殿东侧有两个偏门,正南门叫“回春”,北门称“济世”。两偏门照壁上镶郭沫若手书的《华佗纪念馆》石刻。根据乡里传说,此院便是华佗旧居遗址。

  古药园内,遍植芍药、牡丹、白菊、曼陀箩、玫瑰、棕榀等名贵中草药及花卉,可谓药圃流香,四季繁花争艳。

  神医阁,五禽戏坛,课图馆,洗芝池,云路桥和诗壁诸景,掩映在碧水绿树间,古香古色,令人静谧而神荡,悠思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