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吉林省三农工作总结
三农工作总结:在希望的田野上——吉林省“三农”工作交响曲
作者/李平张景成艾杰李
序曲:丰收的喜悦
早春二月,一场瑞雪让吉林大地银装素裹。长白山下,松花江水已经有些耐不住春的召唤开始破冰涌动;广阔的黑土地上,村村户户已经开始张罗着新一年的备耕生产。按理说,不出正月,农村就不算过完年,但在伊通县大孤山镇的刘家村,一大早就听见张家叫李家,李家喊刘家,相约去县里买化肥、买种子。看着他们踩在雪地里咯吱作响的坚实的脚步,好像每个人的心里都在摽着一股劲儿:今年一定要再大干一场,夺取粮食新丰收。这时,远处传来动听的歌声,几个女孩子唱着:“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蹦蹦跳跳地向村外走去。炊烟下,雪地上;几声鸡鸣,几缕阳光;红衣绿袄花头巾,在音符中跃动着春的舞蹈……
这是希望的田野,这是田野上的希望,更是吉林省委、省政府“三农”工作带给农民的信心和喜悦。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更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吉林省委、省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三农”问题,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粮食生产能力和农民生活水平都有长足发展,广大农村到处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特别是近年来,在吉林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鼓励下,广大农民干劲十足,粮食生产总产量和农民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2011年,吉林省粮食总产达到634.2亿斤,比上年增产65.7亿斤,连续两年保持每年60亿斤以上增量,占全国增量13.3%。亩产实现930.2斤,比上年增加86.6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42.7斤,位居全国第一。粮食人均占有量2309.5斤,粮食商品率达到84.2%,位居全国首位。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1年增量最多、增速最快、增幅最大,人均达到75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4%。创造了自2001年以来的“十一连增”。在2011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上,吉林省受到了表彰。
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在总结吉林省“三农”工作时指出:“吉林省农业农村工作政策落实力度大、措施推进力度大、工作创新力度大,农业农村工作取得突出成绩。”也正是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才谱写出吉林省“三农”工作的交响乐章。
第一章:政策篇
主旋律:政策到位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2011年收获的季节,在吉林省广袤的黑土地上,农民们挥汗如雨,收割机轰鸣欢畅,各种车辆往来穿梭,把丰收的喜悦从田间带回家。
2011年的吉林农业,将在吉林省乃至中国的农业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丰收、丰收、特大丰收!全省各地无一处不增产,无一处不增收。这是吉林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采取得力措施,加快实施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规划和千万亩高效节水农业灌溉工程,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这丰硕的成果,来自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来自于全省2700万人民的共同努力。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三农”工作在国家大局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曾经指出:“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看,抓好粮食生产是我们所应承担的重大政治责任;从吉林振兴发展的大局看,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从实现富民强省的目标看,促进农民增收意义十分重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看,推动农村社会进步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工作总结 )“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农业,粮食则是基础的基础。”“粮食生产是吉林‘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更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任务。”省委书记孙政才一再强调,全省上下一定要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以加快推进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为重点,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稳产增产。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吉林农业第一要务,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2008年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了18个县标准粮田项目,现已建成35万亩标准粮田。2009年实施国家增产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建设30个产粮大县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成高产稳产田88.1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和建设高标准农田403.5万亩,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2亿斤。同时,实施千万亩高效节水农业灌溉工程,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自国务院批准吉林省实施增产百亿斤商品粮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有关市(州)、县(市、区)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积极推进,随着十大工程和四个示范区建设的全面陆续见效,吉林省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整体提升。
截至2011年末,规划建设的十大工程,累计到位资金216.2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83.2%。其中,中央投资93亿元,省级投资70.6亿元,市县自筹39.2亿元,银行贷款13.4亿元。2011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91.8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73.7%,其中,中央投资78.9亿元,省级投资60.6亿元,市县自筹39亿元,银行贷款13.3亿元。十大工程中,重大引水、标准粮田建设、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生产技术集成与普及、病虫草鼠害预防等工程已完成规划投资的80%以上,其它工程也在按照规划顺利推进。
吉林省委、省政府对粮食生产不但在政策上给予高度关注,而且主要领导还深入到田间地头。这是2011年备耕生产时节,省委书记孙政才、省长王儒林分别深入主要产粮大县,进村入户到田间,调查研究,听取意见,指导工作。省委常委、秘书长房俐,副省长王守臣,分别带领相关部门深入到20多个县(市、区)进行督导,要求各地把粮食生产作为农村工作中心任务,全力以赴抓实抓好。为推动高标准高质量地搞好备春耕生产,省政府加强了对各地督导服务力度,成立了省政府备春耕生产6个指导服务组,分3个阶段深入到各地指导和督查备春耕生产。
为了抓好2011年的备耕生产,涉农部门提早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极大地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全省上下加大了政策宣传和落实力度。一方面,通过新闻媒体广泛进行宣传教育,让惠农政策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采取提前预拨的办法,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于当年2月底前全部下拨到县(市、区),3月10日前将69亿元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全部兑现到农户。同时,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五项重大技术补贴、增施有机肥补贴等政策都及时制定工作方案并下发到市、县,各地都按方案要求组织落实到田间和农户。
由于2010年农业大丰收,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走高,粮食销售进度快,农民持币量有较大幅度提高,加之银信部门放贷资金比较充足,全省政策性补贴兑现到农民手中早,2011年全省春耕生产资金充足,广大农民增加生产投入的积极性高。这也是因为农民尝到了种粮的甜头,看到了粮食增产带来的希望。但在几年前,情况还不是这样。
2003年,吉林省粮食库存积压竟达850亿斤,农民卖粮难、增收慢,一度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当时,许多农民觉得“土里刨食”没出息,粮食成了致富的“包袱”。随着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困扰吉林省多年的卖粮难问题迎刃而解。中央对农业和粮食生产支持力度更是连年加大,市场粮食价格也是逐渐上涨。吉林人越来越发现粮食不是包袱而是财富。而直接带给农民的则是丰收的喜悦。
“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好看的舞蹈送来天天的欢腾”。在镇赉县嘎什根乡后围子村,一曲《好日子》拉开了庆丰收演唱会的大幕。从县吉剧团借来的、由汽车拉着的活动舞台上,由村民演出的20多个节目精彩上演,村文化大院老年演唱队自编自演的表演唱《嘎什根是个好地方》,演出了这里的变化,唱出了这里百姓的心声。演出开始前,村委会表彰了10名种粮大户,他们户均种水稻10公顷、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一个农民一年种地收入几十万,着实让许多城里的“白领”自愧不如。可是乡党委书记姜永平却说,他们的收入和村党支部书记汤德顺比起来是小巫见大巫,根本不算啥。原来,汤德顺一家种水田100多公顷(多数是他自家投入,在盐碱地上新开的水田),一年下来收入少说250多万元。自己干不过来还请了6个人帮着干,年薪1.6万元。他投入30多万元购买了机械,从种到收完全机械化。村主任张彦生算了一笔种地收入账。他说:“如今政策好啊!农民种一公顷水田费用,水费、化肥、农药、种子、机械收割加上育苗大棚等加起来不到5000元,去掉国家粮食等补贴1200多元,实际成本不到4000元。这样算下来,一公顷水稻能剩2万多元。而且现在农民干啥国家都有补贴,
打井改水修自来水国家给补贴,种地养猪给补贴,买育秧塑料大棚给补贴,盖房子也给补贴。农民能过上这样的日子,过去做梦都没想到。”
“我现在承包了10公顷耕地,几年来,政府给我的粮食直补、综合补贴等款项就有7万多元。现在,粮食能卖上好价钱,个人赚钱,国家还给补贴,难得有这等好事。”榆树市刘家镇刘家村村民付兴俊的话,说出了农民的心声。
公主岭市环岭街道高家岗村村民齐永生,原来只是一个拥有2公顷土地、一辆拖拉机的普通农民。从2007年开始,齐永生享受购买农机具政策补贴,开始大面积承包土地,到现在已经承包耕地170公顷,拥有数十辆农机,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2011年,齐永生种地又获得了大丰收,他的腰包更鼓了。几年来,齐永生和妻子张颖的土地承包面积在不断扩大,粮食产量也在不断攀升,2011年粮食产量达到115万公斤,成为公主岭市名副其实的“粮王”,全省十大玉米生产状元之一。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前不久,夫妇俩又到磐石县承包下50公顷的耕地。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再加上多年的种粮经验,齐永生夫妻俩干劲更足了。聊起种粮的经验,朴实的齐永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挣钱就挣在咱国家农机补贴这一块上了,购买农机国家给40%或50%补贴,所以我购买农机,都是机械化,人工少,就花点油钱,我一公顷地比别人少花2000块钱。是国家的惠农政策让我种地走上了富裕路,国家这个政策对我们农民种地相当给力了!”望着堆满金灿灿玉米的院子,齐永生高兴地说。
吉林省副省长王守臣说:“吉林是我国玉米主产区,玉米产量占全省粮食产量的70%以上,占全国总产的15%左右,其单产、商品量、人均占有量、调出量连续多年列全国前列。吉林粮食取得特大丰收对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种粮也能发大财。”近年来,吉林省撂荒的土地得到复垦,农民纷纷扩大种植面积。2011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696.8万亩,比上年增加370万亩。玉米、水稻两大高产作物面积达到6647.5万亩,比上年增加341.6万亩。推广重大增产技术面积1.9亿亩次,比上年增加7500多万亩次。
由于“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吉林省作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2011年取得了历史上空前的大丰收。省委书记孙政才信心十足地表示:“虽然粮食产量今后可能还会有反复,但吉林省向国家、人民作出的粮食增产承诺永远不会变。吉林这个‘天下粮仓’的潜力正逐渐挖掘出来。”
第二章:科技篇
主旋律:新技术新农民新成果
初冬时节,双辽市王奔镇秋收后的农田一望无垠,一台台挖掘机正在翻土挖沟,一个个红顶白墙的机井房矗立在田间地头。吉林省实施的旱地节水灌溉工程正在这里施工,通过打井、通渠、架管,保证“旱能浇、涝能排”。
为了解决干旱对吉林省农业和粮食生产造成的严重威胁,吉林省委、省政府于2008年启动实施了西部干旱地区膜下滴灌节水高产高效试验项目,对适宜品种、配套技术和耕作机具进行了具体研究。在此基础上,2010年在乾安、通榆、洮南三个县(市)开展了3万亩玉米膜下滴灌试点,收到了较好效果。在技术试验和大面积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旱田节水灌溉农业。
2011年初,按照省政府专题会议、工作会议、常务会议和现场会议的一系列部署,省水利部门以“政府推动、企业运作、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十六字”方针,认真谋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春季项目以大面积试点的方式实施60万亩,滴灌系统采取地表铺设的方式进行安装,亩均投资556元,共落实15个县(市、区)、185个乡(镇)、829个村,玉米亩增加保苗株数近2万株,由于水肥供应及时,增温保墒作用明显,玉米长得快、长得好。尽管2011年雨水条件好,但膜下滴灌增产效果仍然十分明显。据抽样测产,亩增产700-1000斤,平均在850斤左右,总增产5亿斤。按目前市场价格计算,农民总增收5.5亿元,同时节水节肥的效果也十分明显,项目建设实现预期目标。秋季项目采取滴灌系统主干管地埋方式实施50万亩,亩均投资730元,共落实到洮南、通榆、镇赉、大安、洮北、乾安、长岭、宁江、农安、双辽、辽河垦区11个县(市、区)、113个乡镇。在千万亩节水灌溉农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推动有力,相关部门配合密切,企业运作优势明显,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特别是西部地区常年旱情较重的县份,农民认识程度较高,主动参与项目建设,主体作用发挥较好。
白城市通榆县双岗镇村民李向阳说:“有政府免费配的膜下滴灌这套宝贝,多旱的天咱也不怕。”通榆县水利局局长王东秀说:“膜下滴灌能比大水漫灌省水75%,肥料也可以随水流均匀地被庄稼吸收,还能提高地温,使作物的成熟品质提高,成熟周期缩短。”
乾安县开通镇红旗村农民刘义文算过一笔账,以玉米为例,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后,每公顷保苗6.5万株,比传统播种增加2万株,由于水肥和温度条件明显改善,玉米成熟度好、品质高、含水量低,平均每公顷产量2.5万斤以上,比传统耕种增产1.2万斤,按每斤玉米0.8元计算,每公顷增收9600元。
在实施膜下滴灌工程的同时,有些地方还实行了高效节水灌溉。在九台市龙嘉镇腰围村,以往需要车辆运输浇灌的农田里,如今矗立着一台台体型庞大的指针式喷灌机,借助电子系统,它不仅能够在田间移动喷水,还能随时监控土壤含水量。有了这台机器,农民们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指针式喷灌机可以均匀地浇灌,使粮食稳产、高产。”腰围村村民路荣顺说。
在我国产粮状元县吉林省农安县,每到夏季玉米成长期,一套套指针式节水灌溉设备便严阵以待。“自从有了这套设备,庄稼的长势非常好,有了这些节水灌溉的大家伙,农民种地再也不用靠‘天气’了。”合隆镇陈家店村农民毕务顺笑着说。在吉林省中西部干旱地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给种粮农民带来了丰收的希望。
省水利厅厅长宿政说:“实施玉米膜下滴灌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后,农田灌溉水利用率和肥料利用率都比原来增加了一倍。”
如果说,膜下滴灌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让农民的种地模式发生转变,那么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和农业技术则让农业发展踏上“快速列车”。记者从省农委了解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先进农业机械设备和农业技术正不断应用到吉林省的粮食生产领域,粮食产量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提高。在30个产粮大县,实施了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总投资达10.3亿元,新增建设面积300万亩。目前,“人拉牛耕”已一去不复返。全省农机总动力已达到2000万千瓦,特别是制约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环节机具如水稻插秧机、收获机和玉米收获机等都有了长足发展,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九台、榆树等现代农业农机化示范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超过80%。
2012年春节刚过,年仅41岁的薛耀辉,就忙着准备春耕。作为公主岭万欣农机合作社的董事长,他喜滋滋地说,他正在对49台套农机具进行检修,他今年将对公主岭市刘房子镇、黑林子镇、双榆树镇、范家屯镇、朝阳坡镇、永发乡等6个乡镇3000多公顷耕地进行机械化耕种。
薛耀辉于2007年投资100多万元组建农机合作社,2008年,借助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薛耀辉又购买了包括拖拉机、玉米收获机等在内的29台套大、中型农机具,当年就挣了50多万元。从2011年开始已将农机合作社会员发展到1000多人,成为公主岭市拥有农机最多的专业合作社,并在吉林省率先实现了农机的信息化、档案化和微机化管理。薛耀辉告诉记者,他印制了1000多张VIP卡,这些卡都给农户,他承包的土地资料也存到电脑里,对农民哪天种的地,哪天秋收,打开电脑随时都能看到。这些农机具仅2011年就纯收入100多万元,2012年将有更大的收获。“秋翻深一寸,顶上一茬粪”,近年来,吉林省全面推广“春耕秋备”深松整地工作,给土地舒筋活血,增强地力。深松深翻、保护性耕作、宽窄行休闲种植……一系列科学耕作技术已成为农民保丰收的“法宝”;生物防螟、农田灭鼠、测土配方施肥、等离子种子处理、地膜覆盖玉米5项重点集成技术的实施,更为粮食作物增产安上了“发动机”。
为了进一步扩大增产增效技术推广面积,从2010年10月上旬开始,吉林省广泛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组织了34个省级农业科研、大中专院校和农技推广等单位,分别对全省60个县(市、区)实行农业科技培训包保。2010年冬至2011年春,全省共举办培训班20169期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7447名、农业科技示范户52261户、骨干专业农民48万人、农业技术明白人356万人次。2011年,省财政又安排5项重大农业增产技术推广补贴8000万元,比2010年增加4500万元。全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400万亩,生物防螟3500万亩,农田灭鼠1400万亩,种子等离子处理600万亩,玉米地膜覆盖100万亩。
“现在种粮食,处处有学问,处处有科技,光靠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不好使了。”公主岭市解放村63岁的种粮“老把式
”老黄这几年每年都进省城“赶”农博会:买新品种、学新技术,了解现代农业最新趋势。吉林省“12316新农村热线”专家梁琦感慨道:“30多年前,我下乡推广农业科技,农民见了你都绕着走,现在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一点都不马虎。”
为了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发展,近年来,吉林省各地还充分利用“冬闲”时间,开展不同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更新农民观念,推广实用科技,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有提高。
这不,龙年正月还没过,九台市卡伦镇任家村文化活动室里,每天都坐满了听课的村民,与以往“专家埋头讲,农民坐着听”不同,农技师没有设固定的课题,农民想了解什么,他就讲什么。由于提前预约的村屯太多,九台市卡伦镇农业站站长魏庆生的课时已经排到了3月。
在磐石市烟筒山镇城南村,农家书屋变成了农民增产大课堂,县科技局的农业新技术流动服务队,已经在这里办了4天班,村里主要劳力全部轮训了一遍。科技春风也吹到了农民的炕头上。通榆县农广校的农技师们进村入户,挨家挨户解难题,还利用手提电脑现场演示最新的科技信息,摆满炕头的农作物样本,让2012年准备调整种植结构的农民心里有了谱。榆树、德惠等地的“科技一帮一”活动开展两年来,变平行传授的大课培训,为立体交叉的传帮联动,500多名科技人员与近万名农民科技带头人结成帮扶对子,近40项实用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应用,辐射带动周边农民20多万人。
如今,全省农业科技推广已经形成了政府、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三条线,通过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科技贡献率。加大研发投入,粮食作物品种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大豆杂交种“杂交豆1号”,单位增产可达20%以上;培育出优质“超级稻1号”,水稻单产提高15%以上。2011年全省超级稻推广面积达到500万亩,占全省水田种植面积的50%。全省还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30个,扩大了生物防螟、农田灭鼠、测土施肥、等离子种子处理、地膜玉米等5项重点技术推广面积,并扩大了深松深翻、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的推广覆盖面,亩产增加20%左右。同时全面实施科技入户工程,2011年,全省培训9000名基层农技人员、40多万名农民科技骨干,培训农民375万人次。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品种实现一次性更新,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畜禽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3%以上,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吉林省在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引起了用事实说话的《焦点访谈》栏目的关注。2012年2月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聚焦吉林省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工作。《焦点访谈》栏目这样评价吉林省的农业发展情况:“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力度大、成效好,取得的成功经验十分重要和宝贵,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连年增加,不断巩固提升了农业大省的战略地位,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同时,好形势背后的好经验,对于全国来说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在这期节目中,《焦点访谈》栏目组深入吉林省四平、公主岭、梨树的农村,访问农户,跟踪科技特派员,详细记录了吉林省农业发展经验成就。通过介绍吉林省农业科技特派员模式以及农业科技推广所产生的巨大效益等方面内容,展示了吉林省科技兴农的创新实践和成就,并以吉林省的经验为蓝本深入诠释解读了中央1号文件精神。
从田间地头百姓的切身感受,到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现身说法,从白山松水间洋溢的丰收喜悦,到吉林农业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通过几天的采访,《焦点访谈》栏目组对吉林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感触颇深。《焦点访谈》栏目的记者沈锐说:“通过农民发自内心的赞许和吉林农业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数字,的确看到了科技兴农的独特魅力。”沈锐说:“印象最深的是吉林农业科技特派员的模式,有效破解了农业科技基层推广的瓶颈。”而参加采访报道的中央电视台驻吉林记者站站长万灵则表示:“吉林省委提出的‘三化’‘三动’战略非常重要,使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也使‘三农’工作走出了一条符合吉林实际的独特道路,经验十分宝贵,成绩来之不易,的确值得总结和推介。”
农业科技创新,打开的不仅是农业发展的瓶颈,更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扇大门。正如节目中所讲述的公主岭市大房身村村民宰令安家受益于科技特派员政策、实现增产增收的故事一样,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吉林兴农、强农、惠农的一个美好缩影。
2012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作出了部署,省委、省政府就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总体思路。省委书记孙政才强调:“‘三农’问题事关全局,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牢牢抓在手上,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吉林省农业发展的辉煌前景,让我们对今年吉林省农业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今年,全省将继续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力增强、民生改善的基本任务,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农业科研攻关,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业农村经济科技效益年”活动,着力抓好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现代农作物种业振兴、重大技术推广及高产创建等十大工程,实现“推广一批新技术、转化一批新成果、攻克一批新课题、培训一批新农民、提升一批新产业”的目标任务。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而吉林省公主岭市却呈现出备耕资金足、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备耕新气象。公主岭市科协积极组织和发动涉农部门、农技协、各农口学会,组织由12人组成的4支“科技备耕”小分队,深入全市乡村户为农民“送科技、送信息、送项目”,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公主岭市科协主席李玉华告诉记者:“今年1月份以来,公主岭市科协充分利用“科技之冬”“科技之春”活动,紧紧抓住‘培养新型农民乡下行’活动这个契机,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工作。共组织12人的小分队、4台专车,从去年冬天到现在跑遍了全市60%的乡镇村屯,受训农民达2万多人,讲解化肥、农药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既提高了农民科学素质,又培养了示范户,收到了极好的效果。”科技人员在双城堡镇不仅现场向农民群众讲解如何识别真假化肥、农药等知识,还向农民群众讲解如何正确、适量、高效使用、储存化肥、农药等知识,现场解答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农民张连富高兴地说:“科协送科技下乡,为我们送来了知识,也送来了财富,要是没有科协小分队的指导,我们真不会识别真假种子、化肥和农药。今年买种子、化肥和农药已经放心了。”
事实证明,吉林省农业的每一个进步,都伴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普及,在“科技”这个“助推器”的作用下,越走越有活力,越走越有希望。前不久,全省农技推广工作会议在长春召开,安排部署2012年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任务。2012年,全省农技推广系统将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重点,紧紧围绕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科技效益年”活动,大力推广普及农作物增产保产先进实用技术,全面提高病虫监控和农药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着力提高农业科技的到位率和贡献率,切实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在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大背景下,吉林省的实践无疑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重要示范。科技创新不断提升着吉林省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把吉林省“三农”工作引向了良性循环的高速高效发展轨道,把吉林省的农业发展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高的层次。
第三章:创新篇
主旋律:规模化集约化合作化
张训安是前郭县王府站镇那拉嘎村农民,与土地打了几十年交道。他家所在的前郭县地处吉林省西部松嫩平原,位于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工程区域内,在全国产粮县市排行榜上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尽管如此,由于气候干旱和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当地农业生产能力一直未得到有效释放。
2010年年底,前郭县与甘肃农垦集团联手打造松嫩平原万亩现代化滴灌项目,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土地流转,打破原有一家一户的分散耕作、分户经营管理模式,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集约经营,使有限的土地释放出最大能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王府站镇4个行政村1300余户农民4000多人将2.25万亩土地以每公顷7500元的价格流转给项目区,同时,每公顷1700元的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留给农民。流转价格5年一定,流转合同一年一签。
得知成立示范区消息后,张训安马上就与项目区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将自家的一垧多地“租”给了甘肃农垦集团。张训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村一垧地的承包价格是5000元左右,但甘肃农垦给的是7500元,而且粮食直补等各项优惠还发到农民手中。不管地是否有收成,我都能从农垦拿到1万多元,而且是没种地时钱就到手了,不用等到秋收后算账。我还可以倒出时间出去打工赚更多的钱。”老张笑着说。
土地流转为吉林省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一个新探索。甘肃农垦集团总经理何宗仁说:“通过采用现代技术进行大规模、集约化、专业化耕种,可实现增产40%,节肥50%,节水60%。”
那拉嘎村村民翟宝瑛家的1.2公顷土地也全部流转
给项目区,没有土地“拴”着,翟大姐这一年反倒更忙了:到项目区打零工,在家里搞庭院经济,还喂养了几头母牛。“现在每年总收入能达到5万多元。把土地流转出去比自己种地强,农民自个儿种地都是靠天吃饭,收成、收入都不稳定。”翟大姐说。
土地流转后农民可以通过政府组织外出务工创业。目前在劳动力资源市场,技术工种月工资在4000元以上,普通劳动力月工资也能达到1500元左右。通过外出务工平均每人年收入至少能够达到2万元。不愿外出务工的男劳动力和在家留守的妇女,政府组织他们参与手工编织、发展棚膜经济等,每人年收入也可达到1万元以上。
“土地租出去后,我就忙着在自家园子的大棚内种蔬菜,我算了一下,要是种蒜能出两茬,蒜种完之后还可以种白菜和萝卜,一年下来靠种菜就能挣6000多元,再加上土地租金和粮食直补的1万多元,总共收入能达到两万元。”前郭县王府站镇农民刘玉宝说。“一年实践,效果好于预期。示范区比全县平均单产高出40%左右。而且,规模经营比小农经营更容易规避市场、天气的风险。未来5年,要将示范区扩大到10万—18万亩。”甘肃农垦集团项目区总经理万尊新说。据了解,土地流转前,按照正常年景,王府站镇地区粮食产量为每公顷16000斤左右,按前3年的平均粮价,每斤湿粮价格为0.73元左右,毛收入为每公顷11680元左右,扣除种子、化肥、油费等生产成本每公顷5200元(不含劳动力和机械折旧成本),每公顷纯收入6480元左右。现代农业示范区成立后,王府站镇现代农业生产合作社与农民签订的土地流转价格为每公顷7500元,比农民自己耕种所得纯利润还多出1020元。同时,每公顷1700元的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还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土地流转确实给农民带来了好处。
甘肃农垦集团还计划扩大王府站镇现代农业示范区面积,同时打算在县内其它符合条件的地块建设示范项目。
不光是前郭县王府站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取得成效,在2011年,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得到整体推进。在生态农业示范区方面,累计到位资金2.43亿元,完成投资1.64亿元。其中,镇赉示范区土地整理、生态林建设、农村道路、全程机械化、养殖小区、新能源建设等6项工程已相继开工建设;大安示范区土地整理、水田示范建设、盐碱地生态治理、生态林建设、全程机械化建设、新能源建设、畜牧业养殖小区建设、水稻新品种养育、农村道路等9项工程已开工建设,膜下滴灌工程已经竣工。在节水农业示范区方面,累计到位资金2.38亿元,完成投资2亿元。水田示范区完成渠道衬砌281公里,建筑物1291座,旱田示范区全部完成。在全程农机化示范区方面,到位并完成投资1.43亿元。在榆树建设8000公顷玉米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在九台建设6000公顷水稻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同时,在两个市建设了16个农业机械化示范点。在农业科技示范区方面,到位资金1.39亿元,完成投资1.39亿元。在公主岭市陶家屯建设了30公顷农业科技示范综合展示园区。
在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整体推进过程中,各地还结合当地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经营模式。去年3月,吉林市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开始推行土地集体统筹、公司化经营、集约化耕种方式。目前已有1300多公顷地与村集体签了土地流转合同,村里的农场首先对土地进行了整修和规范,仅明渠埋在地下一项,就让土地耕作面积增加了2%—5%。村里拥有的70台各种大型田间作业机械有了用武之地,几十公顷耕地,一台大型农机具一天便可耕种完毕。
大荒地村党委副书记管树新说:“如果说当年小岗村包产到户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是一场革命的话,我们大荒地村的集约耕种则是一场新的革命。在一家一户单干的情况下,一公顷地农民能打到2万斤左右的粮食可以算撑破天了,实行规模经济集约经营是又一轮释放农业生产力的探索之举。”
一家一户、零碎地块、小打小闹,一直让农民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中处于不利地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吉林省委、省政府不断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合作经济新模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兴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使更多的农户加入到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全省农副产品生产的专业屯、专业村、专业乡遍地开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为吉林省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早春的一场大雪覆盖着黑油油的土地,吉林省榆树市的农民们带着粮食产量又攀新高的喜悦,正在紧张地收拾雪地里的秸秆,为2012年的丰收做准备。已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标兵“七连冠”、成就“天下第一粮仓”美名的榆树市,不断探索产粮大县发展新途径,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走出一条“以农为主”的发展路径。
在五棵树镇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经理陈卓说:“农民把土地托管给合作社,合作社负责整地、播种、管理、收获、销售全过程,整个生产过程全部是机械化作业,合作社社员一分钱不投入,到年底一样有账算。”在榆树市,不少乡村成立了专业的农机合作社,并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把一家一户的分散土地整合起来,充分使用大型农机具,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增产增收的目的。“托管到我们这里的土地,每公顷玉米可降低成本800元,增加产量1000公斤,批量销售每公斤还能多卖0.04元,算总账每公顷至少增收2500元。”五棵树镇合发村农机专业合作社经理谢大林说。在刘家镇刘家村的村部里,一排排大中型农机具整齐地排列在车库里,村党支部书记李铁汉说:“我们村成立了禹舜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全程农业机械化,合作社连片耕种的300公顷土地,现在只用原来劳动力的20%,剩余劳动力都可另走生财之路。”
在梨树县夏家农民合作社,社员们唱得最多的歌叫做《合作社之歌》,这是我国第一首由农民合作社创作的歌曲。
更令人称奇的是公主岭的农民合作社。过去听说过存钱的银行,可没听说过有存粮食的“银行”。在公主岭市就有这么一家“粮食银行”,这就是恒昌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正是这个“粮食银行”,解决了合作社17家乡镇分社200多个村级服务站6000多户社员储存粮食的难题。
据了解,这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于2008年,以粮食收储为主营业务。2011年9月,他们更名为吉林省恒昌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主要功能是,在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在自愿的前提下,农民可将承包田出租给合作社,租赁款可结算成粮食,由合作社返给农民,不要粮食的可以支付现金。农民不用种田就可以得到土地的净利润,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二三产业中去。承包田自主经营的社员,可由合作社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及粮食生产全程或部分环节的机械化服务,农户向合作社缴纳相应的服务费,收获的粮食全部归农户所有。
这里的“粮食银行”,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粮食经营业态,“粮食银行”采取市场化运作,吸收合作成员手中余粮“储蓄”,“储户”可凭“存折”随时提取、购粮、折现。走进“粮食银行”,就好像走进了商业银行的储蓄所,只不过存取的内容从现金变成了粮食。而“粮食银行”所承担的,则是代农户储粮、加工和品种兑换的功能。
“粮食银行”坚持“储粮于民、存粮自愿、取粮自由、为储户保密、粮权不变、时间不限、落价保底、涨价顺价”的原则,为社员提供服务。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存取自由。“粮食银行”存取时间通常为一年,期间粮权不变,可以随时提取存粮或兑现。二是保值增值。社员存粮后可以直接提取现金,也可以根据市场价格变化随时进行结算。如果市场价格上涨,就按上涨价格结算,粮价下跌时可按照保底价结算,不让农民吃亏。与此同时,他们对社员同意直接出售给“粮食银行”的粮食,以每市斤高于市场一分钱的价格进行结算,既减少了储粮掉秤损失,又降低了倒运成本,还可以解决粮源问题,一举三得。目前“粮食银行”已在桑树台、玻璃城子、双城堡、秦家屯、朝阳坡等乡镇和市区建立了9个代储库。一年来,仅秦家屯、朝阳坡等3个代储库,就为社员代储了5000多吨玉米,其中80%都顺价销售给了“粮食银行”。
近年来,吉林省相继出台文件,对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出40条支持政策。在2004年至2010年省委7个一号文件中,就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各市县出台相关文件30多个。吉林省一直把资金扶持作为推动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措施,自2004年以来,国家和省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近4000万元,市县财政扶持资金2100多万元。2011年,省财政又安排专项资金2300万元,专门用于扶持合作社发展。目前共确立省级示范社703个、市县级示范社810个。收到了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全省共组织普法下乡活动180次,而且积极开展经验交流,2008年以来,全省召开经验交流现场会707场次。大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计划,目前,全省9个市(州)共培训合作社辅导员1630人,合作社管理者2000人,能够领办创办合作社的农村能人2000人。为了强化信息网络建设,还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交易平台”,“一软件、一网站、一平台”为合作社提供了政策指导、技术信息、产品营销等
全方位的网络服务。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超常规发展。据统计,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21331个,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和带动农户分别达到70万户和89万户,分别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7.5%和22.3%,无论是组织数量,还是带户功能,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梨树县、农安县的合作社已经发展到千个以上。全省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带户功能进一步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合作社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和农村致富的带头人。
回顾吉林省合作社的发展之路,可以看出经历了5个转变。由缓慢发展到快速发展。2007年,全省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合作社只有96家,到2011年末达到21331家,突破2万家。由起伏发展到稳步发展。合作社的法律地位没有明确之前,发展的规模小、层次低、产业链条短,处于起伏不定、断断续续状态。如今,稳定性以及数量、规模和层次日益提升,基本上是办一家、成一家、稳定一家、壮大一家,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由松散发展到规范发展。现在,各地合作社的经营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不断健全,逐步走上了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由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前些年办合作社很多农民想拉都拉不进来,现在是主动要求加入,一些曾经退社的农户又纷纷回到社里。农民的内在要求之高涨、愿望之强烈是从来也没有过的,呈现出一呼百应、跨地区寻求合作发展的好势头。由放松发展到重视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越来越重视农民合作社,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龙头企业、农村能人和社会有关阶层也纷纷加入进来,合作社的发展环境有了很大改善。近年来,各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1亿元,各类金融机构投放贷款近4亿元,对合作社扶持力度之大,在吉林省历史上是空前的。有专家总结说,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民主管理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加快了土地流转,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通过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还可以减少矛盾纠纷,充实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第二,提高了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合作社使生产、加工、运销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产业化经营,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留在农业内部,从而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011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收入达到43亿元,年终盈余8.6亿元,分红5.2亿元。第三,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乡风文明。合作社通过与农技推广机构、科研院校开展联合或合作,统一进行疫病防治、技术培训与推广、检验检测等,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更新步伐,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组织开展业余文化活动,改变了乡风习俗,树立了良好的文明风尚和道德风尚。第四,统一组织力量搞建设,改变了农村面貌。许多合作社和社员共同出资对现有村落进行重新规划改造,使村容村貌得以改善。第五,完善了乡村治理结构,加快农村民主管理进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既弥补了家庭经营的不足,又承担了集体经济“统”的功能,有效地解决了集体经营和家庭经营相互脱节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乡村治理结构,推动了农村基层加强和改进民主管理。
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协会引领、传授技术、提供销售和利益联盟等形式,形成了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农民学会了“抱团儿”打市场。梨树县榆树台镇供销社创办了养猪专业协会,培育并注册了“梨北”牌瘦肉型生猪,每年销售生猪150多万头,在销售旺季,每天有上百名经纪人和上千辆贩运、配货的车辆活跃在小镇上,将生猪卖到北京、上海、浙江、福建等地,每年为养殖户实现利润2亿多元。
前郭县抓示范、抓龙头、抓服务,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产加销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产业化格局。通过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提高了广大农民农产品规模经营的水平。前郭县八郎乡瓜菜专业合作社坚持用品牌带动瓜菜产业发展,每年帮助农民增加收入1.2亿元。
合作组织创造就业机会,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发就业岗位,输送技术人才,一直是各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任务。吉林市农协通过开发生产项目和引导农民生产,每年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0万多人。榆树市光明乡农协输出的劳务人员遍布全国85个大中城市以及日本、韩国、俄罗斯等8个国家,年劳务收入达到5000万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
据悉,吉林省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还将结合实际推进土地向大场大户集中,实现土地经营集约化;农民居住向中心村和城镇集中,实现居住社区化;产业经营向合作社集中,实现组织合作化,积极探索粮食不断增产增效、农民不断增收致富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如今,合作社在吉林省已经遍地开花。这个农民的伟大创举在政府的有力引导下,正逐步走上规范、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为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第四章:水利篇
主旋律:财政投入五大工程饮水安全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吉林人民战胜2010年特大洪水、努力完成灾后重建的关键之年。伴随着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春风,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吉林大地掀起了大兴水利的建设热潮。
按照省委、省政府灾后重建的总体要求,全省水利系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百余项水毁堤防、水库进行了规划建设。同时,结合国家批复的97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8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34个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建设任务,开展了15个县(市、区)旱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目前已完成灌溉面积135万亩,其中,玉米膜下滴灌建成110万亩。与此同时,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地方水电、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水产及水利经济,都取得了可喜成效,特别是五大水利枢纽骨干工程建设,标志着吉林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入大发展、大繁荣历史时期。
据初步统计,2011年全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投资60亿元,再创吉林省水利建设投资历史新高。
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是吉林省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输水线路最长、受水区域最广的大型跨区域引水工程,解决省会长春市和四平、辽源2个地级市及所辖8个县(市、区)、26个乡镇的生态、农业、生活和工业用水短缺问题。自2009年4月正式批准立项以来,到去年10月,分水枢纽工程开工,同时超前谋划了各项临建工程,为总干工程开工做好了准备。
大安灌区利用嫩江宝贵的水资源和大安古河道丰富的土地资源,从嫩江引水实施灌溉,将盐碱荒地开发成水田,恢复重建草原和苇田,并在嫩江丰水期为月亮泡补水。灌区建成后,年可生产优质稻米40万吨,产鱼1150吨,产芦苇4万吨,产草8万吨,年收入可达2.1亿元,可安置农村劳动力4万多人。同时,在水源涵养、补充地下水、调节区域气候、防治沙漠化等方面,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工程于2006年8月开工建设,2010年开始向土地整理项目一区供水。2011年共灌溉稻田6000亩,平均每公顷产水稻1.5万斤。到2012年4月份,将完全具备向整个项目区供水的能力,提前一年实现供水目标。届时,昔日的盐碱地将变成稻花飘香的塞北江南。
2005年10月,引嫩入白建设拉开了序幕。2011年,在引水工程中,引嫩入白工程主要工程已全部完工。截至目前,农业灌溉、城市供水、湿地补水三大功能全部实现,工程综合效益持续发挥。2011年初以来,引嫩入白供水工程共提水3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2亿立方米,湿地补水4500万立方米,城市供水120万立方米,洋沙泡水库蓄水及放水洗库5480万立方米。2011年工程已全部发挥效益,实现粮食增产1.5亿斤。2012年2月23日,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通过了省水利厅组织的验收,工程正式投入使用。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位于珲春市珲春河干流上,是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结合灌溉和发电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是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重点项目之一,是吉林省“十一五”期间的重要工程。该工程于2005年9月开工,历时7年,现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运行后,珲春市防洪能力由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标准,有效保护下游珲春市60.83万人、11.91万亩耕地的安全。同时,每年可提供城市用水2.83亿立方米,发电5千万度,提高了下游农田灌溉用水保证率。对加快珲春、延边州乃至吉林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坝址位于第二松花江干流下游,以工农业和生活供水为主,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发电等综合利用。工程建成后,可使吉林省西部地区灌溉面积由现有的43.34万亩增加至285万亩,年增产粮食17.7亿斤;改善饮水项目区内饮水条件,使49.87万人免受氟病威胁;新增人工湿地1085平方公里,有效修复地下水赋存条件和当地生态环境。2011年8月枢坝区枢纽部分基本完工,9月防护区迎水侧具备挡水条件,10月1日工程下闸蓄水,
2011年年底实现并网发电,2012年工程将全面竣工。
“我家现有水田1垧多,等灌溉项目完成后,我家还能开发出3垧水田,面积多了3倍,收入也能翻两三番……”家在松原市吉拉吐乡七家子村的白向军提及正在建设中的松原灌区项目,满眼的憧憬和期待。该工程作为哈达山水利枢纽的重点配套工程,主要任务是兴建农业灌溉设施,并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创造条件。
“以前,1垧地承包30年只需200元,如今有了灌溉项目,1垧地承包30年最少8000元,项目完工,至少再涨5000元。”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局副局长李绍军说,原灌区分为前郭县、乾安县、大安市龙海区3个灌片及12个子灌片,涉及30个乡(镇)、3个农场,总控制土地面积511.2万亩。新灌区建成后,预计增产粮食17.7亿斤,项目区内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现在种水田,靠抽地下水灌溉,一垧地1160元水电费,等灌溉工程完成后,700元就够了,还有防病改水,那可是千家万户、几十万人的健康啊。”松原市吉拉吐乡七家子村冯小辉说:“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也好、松原灌溉项目也好,这都是松原老百姓盼了几十年的希望。”每次勘测、每次围堰,附近的老百姓都会赶到坝边围观,就等着工程的竣工。据了解,松原灌区项目将有效解决松原市区和前郭县、乾安县等7个县(区)城市生活供水,并通过防病改水使37个乡镇、380个村、49.87万人免除氟病威胁,同时为吉林油田服务,为新民、新木、乾安等采油厂提供工业用水,从而大幅提高城市供水能力,加快松原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步伐。
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为活跃的要素,水已同石油和粮食被联合国列为21世纪的三大战略性资源。在吉林省,水利为保障粮食安全、减轻水旱灾害损失、满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保障城乡饮水安全及生态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吉林省是北方缺水省份。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量和水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好水的问题,对吉林省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是农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吉林省省长王儒林认为,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吉林省粮食生产的最大软肋。今后要把解决增粮与缺水的矛盾作为全省水利建设的重头戏,突出薄弱环节,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幅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十二五”期末,全省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00万亩以上,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50亿公斤。
天帮忙不稳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村水利基础条件,改变靠天吃饭现状,打牢粮食稳产高产的坚实基础。在2011年9月底召开的吉林省水利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孙政才说,到2020年,吉林省要基本建成基础牢固、洪排旱灌、节水增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尽管已经连续多年丰收,但吉林省各地干部群众依然没有忘记灾年粮食产量波动达百亿斤的现实,兴修水利、普及科技、培训农民……方方面面的资源在向肥沃的黑土地汇集。相信未来更大的丰收不是梦想。
在加大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也被列入省委、省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吉林省广大农村,饮用水氟、砷超标及苦咸水问题比较普遍。地方性氟中毒,导致氟斑牙和氟骨症,涉及面广,危害深远,在当地形成病、贫恶性循环。长期饮用苦咸水,还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在吉林省西部,苦咸水往往与氟病区交叉。在农安县华家镇边岗村,这里的人因常年饮用高氟水,氟骨症很普遍。外面世界的精彩常常出现在电视里,带来一次又一次精神上的冲击,他们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位叫李淑华的农民,在捆绑苞米秆时,用膝盖去压,竟然造成膝盖骨骨折。最让农民放心不下的是下一代,他们不想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活法。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一直是广大农民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防氟改水不曾间断。尤其从“十一五”开始,吉林省委、省政府把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改善民生问题的惠民实事,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34.3亿元,550万农村群众及36万学校师生由此喝上了放心水。2011年,省政府继续把解决农村10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改善民生问题的十件惠民实事之一,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目标。2011年全省共建水源工程1804处,受益人口122万人,其中,居民98万人,农村学校师生24万人。全省各地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上,也都采取了有效措施。
自2005年通化市全面开展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以来,到2011年全市共投入资金3.88亿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共计1538处,让75.35万农村人口喝上自来水。在这些工程建成投入运行使用过程中,通化市着力抓好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管理监督机制,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喝好水”。
在农村饮水工程安全运行中,通化市级水利、卫生、环保部门联合建立健全了管护和抢修制度,特别是县、乡(镇)、村三级建立了工程管理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并让用水户参与进来。明确乡(镇)、村、组应承担的责任,建立相关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制定了《通化市农村饮水水源保护规划》,全面合理具体划定各乡(镇)、村、组保护区范围,设立水源保护区标志牌和界桩,实行挂牌保护;禁止向水源保护区排放污水和废水,禁止在保护区内开展网箱养殖、旅游等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
通化市水利、卫生、环保部门还联合定期开展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检查、检测行动。定期对水厂和加压泵房出厂水及末梢水水质状况、各项生产安全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取水水源水质状况和水源保护情况、农村居民用水方便程度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几年来共计整改358个农村饮水安全运行问题;按照省水利厅、省卫生厅《关于切实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和监测工作的紧急通知》的要求,加强对饮水水源、水厂供水和用水点的水质定期检测,对水质检测不合格的饮水工程及时采取措施。
针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的水源分布广、形式多、管理人员少等问题,通化市级及各县(市)、乡(镇)分别编制了《农村饮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突发农村饮水污染事件应急与处置机制,减少突发水污染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市水利部门还定期会同环保、卫生部门对县(市、区)有关部门领导、乡镇环保员及运行管理单位负责人、具体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学习农村饮用水处理工艺及消毒方式、饮水安全工程日常维护及管理制度、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饮用水突发事件防范等业务知识,提高各级领导和具体管理人员对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与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并做好汛期水质消毒的技术培训和操作演练,保证汛期广大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敦化市现有农村学校87所,在校师生2.84万人。多年来,通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多方投入资金,全面实施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项目,有效地保障了敦化市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健康和生活质量,使农村学校基础卫生设施得到改善。他们在农村学校饮水工程建设中,打破常规饮水观念,创新求变,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用最高的饮水建设标准给师生们创造最好的饮水条件。率先给学校使用纯净水机,让师生的饮用水达到纯净水标准;对规模较大学校新建水源,采用分质全自动变频供水,充分保证了学校24小时有水,并解决了室内高楼层实验室、厕所因水压不足而无法使用的问题;在规模较小的村校设置不锈钢储水罐,保证生活用水的全天供应,同时配备了高级不锈钢洗漱池,充分满足了师生需要。为保证室内用水水源的安全、卫生,将纯净水房全都进行了装修处理。在农村学校饮水工程建设中,各地像敦化市这样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学校饮水安全的号召,想尽一切办法、有效解决现有农村学校饮水安全问题的不在少数。
为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控制发病率,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吉林市从2006年开始,大规模地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82.55万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水是生命之源。让更多农民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早已成为吉林市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十一五”期间,吉林市共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3.1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7.1倍,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1080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35%,取得了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历史性突破。市农村水利管理分站站长徐宪忠说:“原来地方病很普遍,什么砷、氟超标的,现在这个问题都解决了,像克山病、大骨节病,这种地方病说白了就是水的问题。昌邑区有个梨树村,水是黑色的,村民就用草灰慢慢过滤几层,冬季到枯水期时候,村旁边有条河,就喝那样水。后来我们把水给他们打出来之后,村民们欢呼雀跃。”
农村饮水安全既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群众长期受益的永久性工程。2011年,吉林市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47项,完成投资8230万元,解决19.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徐宪忠说:“市政府对这个工作高度重视,每年列为民生十项实事之一,专门召开一个动员大会,并将这项工作纳入到‘五项攻坚’的重要内容。省里下达的计划,市政府与各县市区分别签订责任状,把指标层层分解,逐级落实,最后落实到责任人。水利、发改、财政、卫生等部门各有分工,各司其
职,齐抓共管。整个来看,饮水安全工程进展比较顺利。”徐宪忠说:“农村饮水安全在‘十五’期间基本是解决‘有没有水的问题’,现在解决的是‘喝什么样水的问题’,必须是安全水、放心水。”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组织建设、管理等各部门在确保工程进度的同时,严把质量关,强化检查督导和资金监管,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据了解,2012年吉林市将本着“早、好、快”的原则,继续全力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建设,将完成全市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总投资8704万元,新建工程266处,解决1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而在“十二五”规划中,吉林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将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人口合计90.99万人。届时,乡镇自来水普及率将达到95%,村屯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5%,吉林市的饮水安全率将达到100%。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计划解决480.3万农村居民及64万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按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优先安排解决严重影响群众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的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高铁锰水和污染水及局部地区的严重缺水等问题。这部分村屯,人口少且居住分散,自然资源条件较差,经济落后,群众自筹能力十分有限,工程建设难度大。2011年初开始,各地认真贯彻省政府部署和要求,根据工程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科学布局,精心设计。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的标准,坚持城乡统筹同步发展,实现农村供水城镇化,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在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用户各自发挥着不同的重要作用。省水利厅与省发改委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省财政厅落实了省级配套资金。同时,县(市、区)及受益群众也投资或出资投劳,为工程建设提供支持。
为确保工程如期完成,省政府与各市(州)、长白山管委会、县(市)政府签订了责任书。同时,建立并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将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了各级政府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设,使其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各地规范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严把设计关、施工资质关、材料质量关、工程监理关、资金使用关和水质检测关。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工作,降低工程运行成本,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逐步建立了工程长效运行机制。为强化管理,确保质量,2011年4月7日,吉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通知,各地以县为单元,建立水质检测中心,并完善水质净化和消毒设施,确保水质达标。为提高隐蔽工程的施工质量,各地加强对隐蔽工程的监督、检查,特别加强了对塑料管材质量的检测力度,确保管材质量,做到“先检测,后使用”。
从2008年开始,全省农村各地经常会在平日里响起鞭炮声,那是农民们因喝上了放心水而搞的欢庆仪式。清澈的自来水入户,使他们摆脱了饮水难问题,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农民脸上的笑容,是对这项惠民工程的充分肯定。
第五章:经营篇
主旋律:玉米变黄金粮仓变肉库农业变产业
粮食给吉林省带来数不清的荣誉,也曾给吉林省带来许多困惑。卖粮难一度让吉林省广大农民失去了种地的积极性。而更严重的问题是增产不增收,较长的一段时间形成了“农业大省、工业小省、财政穷省”的尴尬局面。在既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又要促进农民增收的两难境况中,吉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大胆决策,积极利用中央的惠农强农政策和产业政策,确定了转化本地优势资源,走以粮食加工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经济之路。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立足农产品资源的加工转化,依托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走强工兴农、协调发展之路,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玉米,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也是吉林省粮食生产的主要品种。玉米作为粮食作物,一般来说都是到秋末玉米叶子都黄了、玉米成熟了以后才收获,可是在公主岭市,却有大片大片的玉米还远不成熟,嫩着就被掰下了玉米棒子,这是怎么回事呢?在东北,有些玉米是做牛羊的饲料用的,为了更好地保留玉米的营养、制作青贮饲料,有些人的确会在玉米还不成熟的时候把玉米秆和棒子一起收割粉碎。不过,在公主岭这里,成千上万亩的玉米早早就被掰下玉米棒子,并不是要做饲料,而是这里种植的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玉米,有比较特殊的用处,因而才“嫩”着掰下来就卖。
原来,位于公主岭市陶家屯镇102国道北1020公里处,有一座金黄色的厂房,这就是吉林祥裕食品有限公司。这家企业生产的甜玉米罐头食品热销国内外市场。据公司总经理邢彦军介绍,每年生产旺季,公司都招聘450名临时工人倒班生产,每班可生产1万箱甜玉米罐头。30%甜玉米产品销往日本、伊朗等国外市场,70%甜玉米产品销往长春、沈阳等国内市场。公司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形式,确保原料数量和质量,提高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当地农业种植结构。2011年初以来,该公司与范家屯、黑林子、环岭、陶家等乡镇上千家农户签订了600多公顷种植合同,当年就收购甜玉米上万吨。
公司负责进口甜玉米种子,并负责用进口的播种机进行田间播种;由该公司提供农药,并用进口的大型农药喷施机械进行喷药,确保播种质量和防虫质量,同时保证了食品安全。该公司负责技术指导,种植户按照公司技术人员的指导进行整地、除草、间苗、收获等环节的工作。
据专家介绍,甜玉米与普通玉米的区别就是籽粒胚中的含糖量高,一般含糖量达10%-20%,甚至更高,是普通玉米含糖量的1-4倍,有些品种比西瓜、甜瓜还甜,其糖分主要是蔗糖和还原糖。由于甜度高,既可以鲜食,又可作蔬菜食用,还可加工成食品罐头。邢彦军表示,企业将综合发展甜玉米罐头、甜玉米真空穗、玉米汁、速冻甜玉米粒等产品,利用3-5年时间改善当地农业产业化结构,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难怪农民们将玉米“嫩”着掰下来卖,种植这种甜玉米,不但可以缩短占用耕地的时间,还会获得比普通玉米高得多的收益!
吉林省玉米带与同纬度的美国玉米带、乌克兰玉米带并称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近年来,吉林省跳出农业发展农业,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用“大农业”和“大玉米”的眼光去思考农业。站在这种思维角度,作为吉林省支柱产业的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吉林省玉米加工企业的加工产品逐步由淀粉、酒精等初加工产品向发酵、精细化工产品过渡。农产品加工,以玉米为“主角”,正彰显着生机和活力,一批大中型玉米加工企业脱颖而出。
“过去废弃的玉米须子,现在变成富含营养的饮料。”吉林天景食品公司董事长曲广深指着生产线上一瓶瓶玉米花丝饮料说。通过自主创新,玉米的产品价值被几十倍、成百倍地放大。
用玉米直接加工的链条走向成熟,通过发展畜牧业来“消化”玉米的道路也越走越宽。德大有限公司收购农民的玉米,用于饲料加工,在解决农民卖粮难的同时,也促进了公司养殖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循环。现在吉林省的畜牧业,已不像当年仅仅为了消化玉米而实行“过腹转化”那么简单了,而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新兴产业,在转化玉米的同时,延长了产业链条,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壮大了地方经济。“每月农历的一、四、七为瘦牛集,三、六、九是肥牛集,前来赶集的‘牛’络绎不绝,每个集日都在近万头。”在榆树市五棵树镇汉夏黄牛市场,养牛大户马凯说。
这个市场是2010年10月投入使用的,目前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黄牛交易市场,平均每个集日黄牛上市交易量可达5000头以上,每年增加地方财政收入100万元,解决就业1500人以上。
五棵树镇党委书记徐阁说:“我们镇一马平川的黑土地,粮食产量多,用酒糟作饲料养牛的农户比较多,于是自发形成了黄牛交易集散地。每头肉牛纯收入超过3000元,不仅富裕了农民,也推动了农民标准化养殖的积极性。”依托大粮仓,榆树市的畜牧业规模化不断发展,产值达到5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46%,牧业人均收入达到2430元,对农民收入贡献率达到30%。吉林正榆、宏福肉牛、四海生猪等龙头企业陆续建厂,带动起来大批专业园区、标准化养殖小区和专业大户,不断推动榆树市由牧业大市向牧业强市转变。
2011年,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多元启动、多元发展,做大龙头、做实基地,增强整体牵动功能”的发展思路,全省上下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走“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强工兴农、协调发展”的路子,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在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下,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崛起,成为与汽车、石化“三足鼎立”的支柱产业,为振兴吉林提供了重要支撑。2011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17.6%以上。
近年来,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龙头企业集群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地位凸显的态势。目前,全省围绕优势农产品基地,已形成了三大主导产业。一是粮食产业。围绕玉米、水稻、大豆等精深加工,以大成集团、中粮生化、阜康酒精、德春米业等加工企业为龙头,形成了粮食生产、加工一体化的优势产业带和产业集群,2011年全省粮食加工量300多亿斤,占粮食常年产量的50%
以上,比2005年增加80多亿斤,增幅达34%。二是畜禽产业。围绕生猪、肉牛、禽类屠宰加工,以皓月、华正、德大、金锣、得利斯、卓越等加工企业为龙头,形成了规模化养殖、加工一体化的优势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全省畜禽屠宰加工量近3.4亿头(只),占出栏量的一半以上。三是特产品产业。围绕中药材、参茸、林蛙、水果、食用菌、山野菜等精深加工,以敖东药业、修正药业、益盛药业、通化葡萄酒、长白山酒业、东北虎药业、鸿发食品等加工企业为龙头,形成了具有吉林特点的特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带和产业集群,人参、山葡萄、五味子、食用菌、坚果等特产品加工率达65%以上,特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山区、半山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这些龙头企业在发展中,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据统计,目前60%以上的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年科研经费投入7亿元左右,开发研制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或突破性创新成果100多项,一些重大创新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部分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大成集团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专利的成果20项,利用发酵技术生产蛋氨酸、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生产植物化工醇等创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辽源迪康药业以玉米、大豆为原料生产国家一类抗癌新药,益盛药业人参功能成分提取技术,皓月公司牛血、内脏等副产品综合利用等技术,也都达到较高水平。
品牌建设扎实深入,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目前,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认证的国家级品牌60个。吉林玉米、绿色大米、畜禽加工产品、山野菜、食用菌、参茸、中药材和有机杂粮杂豆等优势农产品,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牌,大成赖氨酸和化工醇、皓月牛肉、华正猪肉、敖东和修正的中药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都享有较高声誉。“榆树的粮食不愁卖,这么多家企业都在争咱们手中的粮食呢!”五棵树镇合发村农民李说:“现在市场收购的玉米棒子每公斤一块四到一块五之间。粮食丰收,收购价还高,去年我赚了20多万元。”在榆树市,粮食价格较周边县市要高,主要是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蓬勃发展,为种粮农民带来了效益,更为榆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榆树市通过发挥农业优势,加快对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特色之路。
“中粮集团、泰国正大集团、通威集团、京粮集团等产业化龙头企业,都把榆树市当作发展的宝地,目前农产品加工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占财政收入的37%以上。”榆树市委书记李国强说,目前落户榆树市的外埠企业100多家,玉米化工、生物制药、白酒酿造、畜禽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初步形成规模。
“农业是工业的第一生产车间”,榆树市90%的工业都是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李国强说:“尽管榆树也要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但决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为代价。”产业链条一头连着耕地,一头连着加工厂,“天下第一粮仓”榆树市,正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从一个单纯的产粮大市逐步跨入农业强市的行列。
目前,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辐射带动功能明显增强。围绕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积极引导企业创新组织方式,在“公司+农户”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新模式。据统计,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辐射带动农户260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5%,比5年前提高11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户增收43.2亿元,是2005年的1.5倍。
“十二五”时期,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总的路径已经确定:整合资源壮龙头,转型升级增效益,建稳基地强后劲,利益联结促增收。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到“十二五”末期,打造年产值超千亿元的龙头企业1个、超百亿的10个、超10亿的50个、超亿元的200个。到“十二五”末期,全省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畜禽和特产品加工率达到65%以上,大幅度提高精深加工比重,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00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5%。“十二五”时期,将加快原料基地的生产、储备和供应能力建设。提升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需要。重点围绕玉米、水稻、大豆、生猪、肉牛、禽蛋、乳品、参茸(中药材)、蔬菜、林特产品等10大产业系列,建设优质、安全、充足的原料基地。“十二五”末期,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辐射带动的种养殖基地均达到种养总量的85%以上,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户增收的份额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将达到40%,比目前提高10个百分点。
从2012年起,吉林省又启动实施了现代畜牧业“四年提升计划”,并将其纳入省政府的重点工作。“四年提升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发展畜牧业“三年攻坚战”的成果,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做到一个持续增强,三个显著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持续增强。到2015年,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30万吨、115万吨和56万吨,年均增速分别为6.6%、3.8%和5%左右。畜牧业产值达到1240亿元,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800亿元,畜牧业人均收入再上一个新台阶。畜牧业产业素质要显著提高。标准化、精深化、组织化要再上一个新水平。到2015年,全省畜禽标准化养殖比重要提高15个百分点,农业专业合作社经营规模和带动功能要明显增强。(范文网 )动物卫生安全水平要显著提高。全省无疫区建设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并通过评估认证。重大动物防控水平要达到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重要人畜共患病要得到有效控制。加强追溯体系建设,进入流通领域动物耳标佩戴率要达到100%,产地检疫、屠宰检疫率要达到100%。饲料产品违禁添加物检出率要控制在0.1%以下。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要显著提高。到201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以上。在畜禽良种覆盖率、标准化养殖比重、饲料资源开发利用、重大疫病防控、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草原保护建设、机械化生产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要取得实际性进展。如今,粮仓变肉库的美景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第六章:新村篇
主旋律:新农村新气象新生活
盛夏时节,万物葱茏。穿过绿浪翻滚的稻田,走进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镇阿拉底村,身着盛装的朝鲜族妇女载歌载舞欢迎着远来的客人。干净的街路,整齐的民房,幸福的人们,还有刚刚竣工的朝鲜族民俗村,一切都让人感到和谐、美好。这里只是吉林省千百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一个。
村民朴善玉用8句话概括了这几年农村的巨变:上得起学、治得起病、养得起老、走得好路、挣得到钱、做得了主、学得到艺、看得到戏。她说,以前农民过日子只能叫“生存”,现在可以称得上“生活”了。
由“生存”到“生活”,农民的感受是最实在的。他们相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一定会实现。
建设*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则被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2006年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在这一年里,吉林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了《吉林省2006—2020年*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2008年省委、省政府又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2009年还制定了《关于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同时,省委、省政府还制定了帮扶责任落实、重点部门责任分工、派驻指导员工作等一些重要文件。这些文件明确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奋斗目标、工作任务,深化了统筹城乡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等各方面政策措施。
省委、省政府还成立了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领导任副组长,省发改委等60个省直部门和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上,全省明确1000名领导干部、1000个部门单位和大专院校、1000家企业帮扶1000个示范村,全面推行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和干部回乡援建新农村。并且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全省60个县委书记和县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省新农村办和省委组织部联合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从2009年开始,由省纪检委、省委组织部、省农委和省民政厅共同组织实施了万名村干部培训工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选调生)进行系统培训,每年培训2000名。同时,省里还组织3期90人的韩国新农村建设培训,组织5期近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通过组织开展学习、考察和培训活动,提高了各级干部对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经
验,增强了抓好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几年来,吉林省农村呈现出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事业进步、基础设施改善、干群关系融洽、农村安定祥和的可喜局面。新农村建设探索了思路,创新了模式,积累了经验: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机制;建立了整合领导、部门和社会力量帮扶新农村建设的制度;推广了旧村整治、新村建设、迁村并点、生态移民等分类改造建设模式;丰富了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等发展形态;探索了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村民管理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有效组织多种形式的帮扶共建,积极促进各类资源和要素向农村流动,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氛围日益浓厚。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省长王儒林在亲自担任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的同时,还把自己帮扶的示范村选在了偏远的镇赉县和通榆县。市、县两级也都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相关部门参加的新农村建设领导组织机构,形成了齐抓共管建新村的好势头。2010年,全省全面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明确1000名领导干部、1000个部门、1000家企业重点帮扶1000个示范村。省军区和驻吉部队发挥自身优势,长期坚持不懈地支持新农村建设,既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又进一步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2011年省委又组织开展了“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明确省直机关1000名处级干部定点接力帮扶1000个薄弱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形成了领导带建、部门帮建、村企合建、军民共建、社会捐建和干部回乡援建的强大力量和生动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流动,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规模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5年时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投入达到236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25亿元,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亿元,各级帮扶部门单位投入15亿元,发动社会团体、各界人士和企业捐助投入4亿元,乡村集体投入52亿元,农民自主投入94亿元。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坚持把“生产发展”摆在首位,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最近几年,全省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粮食、畜牧业、园艺特产业、林业、农产品加工业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坚持走以工促农的发展路子,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带基地、连农户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一大批专业村屯,促进了村级主导产业基地化、规模化、园区化。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组织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联产联销联合,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进一步强化,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在市场利益分配中的话语权显著增强。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农村产业的不断壮大,使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逐步坚实。
农村主导产业建设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长。近年来,吉林省启动实施了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粮食总产量在500亿斤阶段性水平基础上不断刷新记录,突破了600亿斤的水平。全省畜牧业产值、林业产值、园艺特产业产值、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825.5亿元、643亿元、555.9亿元和2150亿元,同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88.4%、167.1%、126.9%和114.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多元,实现连续7年两位数增长,人均纯收入和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突出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不断改善农村民生,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抓“增收”工作中,各地坚持内部挖潜保增收、外部拓展促增收,广辟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民收入连续登上4000元、5000元、6000元、7000元台阶,开创历史最好时期,广大农民自我发展、自我投入的能力显著增强。着眼统筹城乡发展,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等问题。农村公路、饮水、电网、沼气、危房改造、泥草房改造等建设快速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始试点,农村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进步。近年来,全省累计建设完成农村公路4.7万公里,解决了550万农村人口及36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电网4081公里,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58.9万户,全面免除了232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占在乡农业人口总数的99.07%,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达到74万,实现了应保尽保,56.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度改造村容镇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治理“六乱”(粪土乱堆、柴草乱垛、垃圾乱倒、脏水乱泼、厕所乱建、畜禽乱跑)的要求,通过增加投入、动员农民出工出劳等多种有效措施,广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促进村屯绿化、美化,“四清、四改、两化”综合整治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六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高标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工业集中区和畜禽养殖小区,积极开发农村清洁能源,完善农村功能分区建设和管理。全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7152个,大型秸秆气化站32个,户用秸秆气化炉2001个,户用沼气池8.36万户,73%的农户用上了卫生厕所。积极推行农村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建设村级垃圾收集场点3.3万个。
走进长春市双阳区山河街道八面村村口,平坦的水泥路通到每户村民的家门口,窗明几净的大瓦房展现在人们眼前。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土道没有了,危险的泥草房没有了。
“村子里的一个小广场上,安装了一套在城市社区里才能看到的健身器材,孩子们最爱在健身器材上玩耍。天气好时,还有许多人在凉亭里唱戏聊天,特别热闹。”双阳区山河街道八面村村民王云祥说,“这些都是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
八面村党支部书记赵冠军说:“村两委班子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要求,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带领农民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来,积极筹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改善、环境美化绿化。”
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山河街道八面村共改建旧房屋98户,面积达6200平方米,全村砖瓦房入住率达96%以上;先后修村村通、户户通水泥路12000米,修沙石路3000米,硬化路边排水沟6000米;植翠柏1100株、四季花卉3400株、垂柳1000株、各种果树500株,其中在二组、六组建杏花村,植杏树4500株;建卫生、环保标准化厕所300座,建垃圾存放场12处。一个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中有景、景中有村,富裕、文明、祥和的新八面村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山河街道,像八面村这样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还有9个村。街道连续5年被评为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共绿化村屯30个,修建文化广场6个,修水泥路105公里,硬化路边排水沟140公里。
据了解,2011年年初以来,双阳区紧紧围绕全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总体部署,确定了14个示范村。通过分类指导、梯次发展、点面结合、全面推进,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有新的突破,在农村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上有新的进展,在新农村建设体制上有新的探索。截至目前,全区14个示范区已完成建设任务,完成硬化路面13800米、排水排污工程34900米、铁艺围墙3000米、艺术围栏4000米、统一围墙23500米、彩涂1.2万平方米。
在辉南县庆阳镇东甸子村蔡家堡屯,过去曾有这样一说:“先顾肚后顾窝,不冷不饿好生活。”如今,这种观念在蔡家堡屯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说:“志不强村不美,后人会说老辈窝囊废。”调动起广大村民积极性的是县里的“一心三轴”开发战略。按照这个战略,庆阳镇要将蔡家堡建成“新农村建设,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的样板村。
镇里认真落实政策,扎实推进,对东甸子村进行全面改造,积极争取项目立项资金支持,加大投入。经过大半年的施工建设,村屯面貌一新。建院墙、修水渠、换大门、上新瓦、刷墙面、安路灯、修自来水,打造出了样板村中的佼佼者。东甸子村蔡家堡屯何大爷向镇里的干部说:“蔡家堡的房子、院墙、大门都变了,前几天姑娘回家找不到门了。”
新农村建设,拉近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相信党既能带领我们度过上世纪60年代的艰苦岁月,又能带领我们在21世纪步入辉煌,建设美好家园。庆阳镇党委、政府采取“七统一”的措施,在蔡家堡屯实施样板村建设。“七统一”,即:统一新建院墙,红砖砌筑,花格镶芯,墙顶龙骨戴帽,抹面粉刷,灰白相间;统一换置庭院大门,图案以大红“福”字为主体,加配“莲年有鱼”和“二龙戏珠”图案;统一修建排水渠,按照百年一遇洪水排涝标准,石砌边沟水渠,门前过路桥面混凝土浇筑;统一将农户房盖换成红色瓷瓦,撤出泥瓦和石棉瓦;统一粉刷房体外墙涂料,家家户户房屋全部喷涂保暖色调;统一安装太阳能路灯,各街路每50米设置一盏太阳能新型路灯,亮化全屯;统一饮用放心自来水,
采集地下优质水,建供水房,设管送到户。
如今的蔡家堡,路两边有绿化带,村头建起了景观带,村部广场如花园一般,村民们不仅过上了小康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极大丰富,在民俗等重大节日都有演出活动。新农村、新气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丰收。充满新村建设喜气的蔡家堡屯家家焕然一新,人人喜气洋洋。
寒冬时节,辽源市泉太镇三树村农民林宝财的家,院落整洁,房屋宽敞,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厨房用上了沼气炉,屋里暖暖呼呼,日子红红火火。“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啥的比以前方便多了!电脑、有线电视家家都安上了,如今村民富裕了,村里漂亮了……”林宝财笑着说。
其实,无论是双阳区、蔡家堡还是三树村,这些都是全省进行新农村建设、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一个个缩影。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省粮食取得空前丰收的一年。在这片沃土上,吉林人已描绘出一幅幅新农村建设的美好画卷,新农村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2011年,吉林省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明显增加,得益于加大投入,强化引导。全省各地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35.99亿元,其中各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4.01亿元,各级部门和单位帮扶投入1.49亿元,整合项目1427个、资金15.78亿元,社会和个人捐助投入1475万元,村集体和农民投入14.56亿元,农民投工投劳累计达到283.6万个,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各地进一步整合和“打捆”使用农村泥草房、综合开发、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安全饮水、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同时,积极调动发挥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
示范村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得益于积极扶持,强化政策。2011年全省1000个示范村,新上项目总数达到4498个。新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屯293个,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50个,休闲旅游景点37个,新建高效农业示范区97个,棚膜蔬菜园区344个,牧业小区264个,新建村办企业49家,农贸市场36个,新增劳务输出6.92万人。多数村已由偏重粮食向粮、牧、特均衡发展转变,呈现出专业化、规模化、合作化发展的新局面。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各级党委、政府整合资金项目、落实帮扶责任、强化金融支持,调动农民积极性。
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得益于合力共建,强化帮扶。截至目前,全省各级领导到点现场办公累计9184人次。全省共有2747名领导、3873个帮扶部门和单位、2637名指导员参与新农村建设,参与帮扶企业达到1279家。投入帮扶的资金和物资达到1.64亿元。同时,还形成了领导带建、部门促建、村企共建、军民共建、能人援建、干部回乡帮扶建设新农村的有效工作方法,合力共建氛围越来越浓厚。坚持实行市带县、城帮乡,坚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坚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积极支持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企业家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到农村或到本人的出生地、生长地、创业地支援新农村建设。如今,随意走进吉林农村某个村屯,在村头路旁,在房前屋后,到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商业广告。而就在二三十年前,这些墙上还是清一色的口号式标语。“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墙体开始出现广告。”农安县滨河乡50岁的王祥龙回忆说:“最初是一些饲料、种子、肥料广告,都是用文字写的,后来各种各样的广告越来越多,图文并茂,越来越好看。”由于门前就是一条马路,王祥龙家的院墙20多年来一直是块“广告牌”。就在几天前,有人向他支付了一笔费用后,用一则电脑广告换掉了原先的电动车广告。农村墙上标语的变迁,其实就是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的缩影。
第七章:展望篇
主旋律:一条主线八个亮点一个率先
回顾过去,我们在希望的田野上创造了辉煌;展望未来,希望的田野充满希望。
按照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吉林省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战略方向,把建设“五大一强”,即建设粮食大省、牧业大省、林业大省、北方特产大省、农产品加工大省和农村经济强省作为奋斗目标,确保粮食稳步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率先在全国实现农业现代化。
为确保上述目标任务的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二五”农村工作的基本思路:“突出一条主线、打造八个亮点、实现一个率先”。“突出一条主线”,就是突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着力实现“五转”:一是转型,农业发展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外延式扩大生产向挖掘土地增产潜力转变,把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和农业生产水平作为主攻方向;二是转化,农产品由“原字号”向精深加工转化,将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发展目标;三是转变,经营方式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转变;四是转移,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统筹推进“三化”建设,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劳动力加快转移;五是转换,劳动者思想观念更新,生产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加快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转换。
“打造八个亮点”,就是突出做好八项事关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工作,并使其成为“十二五”时期的亮点。一是打造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亮点。这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实施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结合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建设、我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等工程,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全程农机化,实现面积逐年增加、质量逐年提高的建设目标,建设1000万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1600万亩旱作节水示范田、1000万亩保护性耕作示范田。二是打造良种培育建设工作亮点。新品种研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加快农业生物育种自主创新,加大现代种业体系建设力度,着力培育研发、推广、经营一体化的大型种业集团,力争“十二五”期间玉米、水稻、大豆和畜禽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良种实现新突破。三是打造抗旱能力建设工作亮点。吉林省粮食增产的最大制约因素是水,在下大力气抓好引水工程的基础上,加快田间配套工程的建设速度,逐步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水利设施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吉林省十年九旱的问题,同时建设好节水农业工程。四是打造农业机械化建设工作亮点。农机化水平的高低标志着现代农业建设的程度。加快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建设面积达到2000万亩,机耕水平、机播水平、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5%、85%和5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五是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工作亮点。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工程,强化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区建设,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00个以上。六是打造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工作亮点。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益。
农村专业合作社达到15000个,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力争达到800万亩以上。七是打造农业信息化工作亮点。这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推进“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八是打造强化惠农政策工作亮点。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使各项惠农政策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强大支撑和动力。
“实现一个率先”,就是通过强化基础地位,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率先在全国实现农业现代化。
我们期望在“十二五”期间,吉林省的农业更好更快发展,农民更加富裕殷实,农村更加繁荣和谐,城乡一体化格局雏形基本确立。到那时,呈现在希望田野上的将是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吉林。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幼儿园小班十二月工作总结(精选四篇)
超市客服工作年度总结范文(精选五篇)
一二年级组半期德育工作总结
中学年度教学工作总结(通用六篇)
幼儿园小班十二月工作总结(精选四篇)
超市客服工作年度总结范文(精选五篇)
一二年级组半期德育工作总结
最新学校安全教育日活动总结范文
幼儿园小班九月份工作心得
音乐学科名师工作室个人总结
贵州高考排名1757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5578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4472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高考排名974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的水电站设备安装与管理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河南高考排名3360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8511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3210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252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2773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08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和漳州理工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洪州职业学院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1343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2477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471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助产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江西高考排名1052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380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东方学院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采购部门年终工作总结模板
临床医学个人实习总结
精循营部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珠宝工作总结范文
电话销售个人年终总结范文
中学年度教学工作总结(通用六篇)
精选年度个人工作总结三篇
关于公司后勤部门年终工作总结(精选五篇)
高中体育老师工作总结
小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十篇
生地教研工作总结
体育教学个人年度工作总结(通用六篇)
推销员的工作总结
车间年终工作总结九篇
学校少先队工作总结范文(精选7篇)